目的:比较Bio-dentine、iRoot BP Plus、TheraCal■LC和氢氧化钙直接盖髓对龋源性露髓恒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2年4月1日至2023年4月1日康复大学青岛医院(青岛市市立医院)口腔科治疗的龋源性露髓恒牙360颗。随机分为A组(Bio-dentin...目的:比较Bio-dentine、iRoot BP Plus、TheraCal■LC和氢氧化钙直接盖髓对龋源性露髓恒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2年4月1日至2023年4月1日康复大学青岛医院(青岛市市立医院)口腔科治疗的龋源性露髓恒牙360颗。随机分为A组(Bio-dentine组)、B组(iRoot BP Plus组)、C组(TheraCal■LC组)和D组(氢氧化钙组),每组90颗。比较4组盖髓时长。治疗后第1、3、6、12个月测量并计算成功率以及牙本质桥的厚度和密度。结果:在盖髓时长方面,C组小于A、B组,A、B组小于D组(P<0.05)。在成功率方面,第1个月,4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个月,A组高于C组(P<0.05);第6、12个月,A、B两组高于C、D组(P<0.05)。在牙本质桥厚度方面,第1个月,A组高于B组,B组高于C组,C组高于D组(P<0.05);第3、6、12个月,A、B两组高于C、D组(P<0.05)。在牙本质桥密度方面,第1、3、6、12个月,A、B组高于C组,C组高于D组(P<0.05)。结论:对于龋源性露髓恒牙,Bio-dentine与iRoot BP Plus疗效相当,且均优于TheraCal~?LC和氢氧化钙。展开更多
目的:在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指导下,依据牙槽骨解剖特征建立大鼠单根牙牙槽骨缺损模型,确定兴趣区范围与定量指标,建立具有可重复性和可比性的大鼠单根牙牙槽骨缺损修复分析方法,并验证其可行性。方...目的:在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指导下,依据牙槽骨解剖特征建立大鼠单根牙牙槽骨缺损模型,确定兴趣区范围与定量指标,建立具有可重复性和可比性的大鼠单根牙牙槽骨缺损修复分析方法,并验证其可行性。方法:选取5月龄雄性大鼠15只,随机分为3组:解剖分析组,用于通过Micro-CT确定缺损位置和尺寸;空白对照组(Control)和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实验组用于验证模型和评价方法可行性。在上颌第一磨牙区制备直径2 mm×深度2 mm缺损,通过Micro-CT分析量化颊侧骨高度丢失(buccal bone height loss,BBHL)和缺损区域新生骨及骨微结构。结果:成功建立了SD大鼠的标准牙槽骨缺损模型,未损伤相邻牙齿且缺损区域颊侧骨壁厚度为(0.36±0.06)mm。术后8周,GBR组较Control组中间点、最低点BBHL和骨小梁距离显著减少(P<0.05),骨体积分数显著增加(P<0.05),骨小梁厚度及数量也较Control组有所改善。结论:在Micro-CT指导下建立了标准化的大鼠牙槽骨缺损模型用于模拟临床单根牙缺损以及缺损修复的评价方法,该方法具有可重复性,为牙槽嵴保存技术和骨再生材料开发提供了可靠的临床前评估工具。展开更多
目的:评价两种龈瓣缝合法对骨性埋伏下颌第三磨牙(bone embedded mandibular third molar,BeM3M)拔除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单盲设计,将376颗BeM3M分为两组。对照组197颗BeM3M拔除后,对龈瓣进行封闭式缝合(一期...目的:评价两种龈瓣缝合法对骨性埋伏下颌第三磨牙(bone embedded mandibular third molar,BeM3M)拔除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单盲设计,将376颗BeM3M分为两组。对照组197颗BeM3M拔除后,对龈瓣进行封闭式缝合(一期缝合法);实验组179颗BeM3M拔除后,切除部分龈瓣组织,进行开放引流式缝合(二期缝合法)。记录术后出血和感染、术后反应、迟发性感染以及术后6个月第二磨牙(mandibular second molar,M2M)远中牙周探诊深度。结果:拔牙后出血、感染、疼痛以及术后6个月M2M远中牙周探诊深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拔牙后肿胀和开口受限情况轻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迟发性感染发生率(2.8%)低于对照组(11.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龈瓣二期缝合法能够减轻BeM3M术后的并发症,降低迟发性感染的发生率,且对M2M远中牙周探针深度无不利影响。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比较Bio-dentine、iRoot BP Plus、TheraCal■LC和氢氧化钙直接盖髓对龋源性露髓恒牙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2年4月1日至2023年4月1日康复大学青岛医院(青岛市市立医院)口腔科治疗的龋源性露髓恒牙360颗。随机分为A组(Bio-dentine组)、B组(iRoot BP Plus组)、C组(TheraCal■LC组)和D组(氢氧化钙组),每组90颗。比较4组盖髓时长。治疗后第1、3、6、12个月测量并计算成功率以及牙本质桥的厚度和密度。结果:在盖髓时长方面,C组小于A、B组,A、B组小于D组(P<0.05)。在成功率方面,第1个月,4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个月,A组高于C组(P<0.05);第6、12个月,A、B两组高于C、D组(P<0.05)。在牙本质桥厚度方面,第1个月,A组高于B组,B组高于C组,C组高于D组(P<0.05);第3、6、12个月,A、B两组高于C、D组(P<0.05)。在牙本质桥密度方面,第1、3、6、12个月,A、B组高于C组,C组高于D组(P<0.05)。结论:对于龋源性露髓恒牙,Bio-dentine与iRoot BP Plus疗效相当,且均优于TheraCal~?LC和氢氧化钙。
文摘目的:在微型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omputed tomography,Micro-CT)指导下,依据牙槽骨解剖特征建立大鼠单根牙牙槽骨缺损模型,确定兴趣区范围与定量指标,建立具有可重复性和可比性的大鼠单根牙牙槽骨缺损修复分析方法,并验证其可行性。方法:选取5月龄雄性大鼠15只,随机分为3组:解剖分析组,用于通过Micro-CT确定缺损位置和尺寸;空白对照组(Control)和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实验组用于验证模型和评价方法可行性。在上颌第一磨牙区制备直径2 mm×深度2 mm缺损,通过Micro-CT分析量化颊侧骨高度丢失(buccal bone height loss,BBHL)和缺损区域新生骨及骨微结构。结果:成功建立了SD大鼠的标准牙槽骨缺损模型,未损伤相邻牙齿且缺损区域颊侧骨壁厚度为(0.36±0.06)mm。术后8周,GBR组较Control组中间点、最低点BBHL和骨小梁距离显著减少(P<0.05),骨体积分数显著增加(P<0.05),骨小梁厚度及数量也较Control组有所改善。结论:在Micro-CT指导下建立了标准化的大鼠牙槽骨缺损模型用于模拟临床单根牙缺损以及缺损修复的评价方法,该方法具有可重复性,为牙槽嵴保存技术和骨再生材料开发提供了可靠的临床前评估工具。
文摘目的:评价两种龈瓣缝合法对骨性埋伏下颌第三磨牙(bone embedded mandibular third molar,BeM3M)拔除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单盲设计,将376颗BeM3M分为两组。对照组197颗BeM3M拔除后,对龈瓣进行封闭式缝合(一期缝合法);实验组179颗BeM3M拔除后,切除部分龈瓣组织,进行开放引流式缝合(二期缝合法)。记录术后出血和感染、术后反应、迟发性感染以及术后6个月第二磨牙(mandibular second molar,M2M)远中牙周探诊深度。结果:拔牙后出血、感染、疼痛以及术后6个月M2M远中牙周探诊深度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拔牙后肿胀和开口受限情况轻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迟发性感染发生率(2.8%)低于对照组(11.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龈瓣二期缝合法能够减轻BeM3M术后的并发症,降低迟发性感染的发生率,且对M2M远中牙周探针深度无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