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生儿头线圈在颅脑MRI检查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任庆发 巩贺 +6 位作者 殷志杰 王静 刘泉源 徐东昊 杨浩然 荣康 李祥林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9-104,共6页
目的探讨16通道新生儿头线圈用于新生儿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应用体模检测法,选择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roton density weighted imaging,PDWI)序列,设置相同参数,分别对新生儿头线圈及... 目的探讨16通道新生儿头线圈用于新生儿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应用体模检测法,选择质子密度加权成像(proton density weighted imaging,PDWI)序列,设置相同参数,分别对新生儿头线圈及成人头线圈进行体外实验,处理图像得到两线圈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进行客观定量分析。前瞻性收集2022年8月至2023年12月进行颅脑MRI检查的44例健康新生儿,以简单随机法分为2组,应用新生儿头线圈和成人头线圈以相同参数对两组新生儿均采集加速因子R=2时的T2WI序列图像,测试图像SNR和灰白质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再分别调整加速因子R=2、3、4、5、6,测试线圈的并行采集能力。综合分析新生儿颅脑图像,计算两线圈的图像SNR和灰白质CNR,并由两名影像学诊断医师独立评价两线圈的并行采集能力,利用t检验对图像SNR和灰白质CNR主观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体外实验中,新生儿头线圈的SNR高于成人头线圈,平均为成人头线圈的1.4倍,部分皮层表层区超过2倍。临床实验中,新生儿头线圈在双侧丘脑、基底神经节和额叶区域的图像SNR高于成人头线圈;新生儿头线圈在双侧丘脑、基底神经节与额叶白质的灰白质CNR高于成人头线圈,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调整加速因子后,新生儿头线圈显示具有较高的并行采集能力。结论新生儿头线圈有利于改善新生儿颅脑的MRI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头线圈 信噪比 对比噪声比 磁共振成像 并行采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帕金森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明龙 李祥林 +4 位作者 刘苗苗 郭蓉 宁洪宇 徐璐梦 刘泉源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8-113,共6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全球中老年常见的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在发病初期可能仅表现为手部轻微震颤,所以很容易被忽视,但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的行走、思维、睡眠等都会受到较大影响,最终因无法活动而长期卧床,生活不...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全球中老年常见的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在发病初期可能仅表现为手部轻微震颤,所以很容易被忽视,但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的行走、思维、睡眠等都会受到较大影响,最终因无法活动而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因此,对疾病早期准确诊断有助于更好的治疗,延缓疾病进展,改善预后。定量MRI可以无创地提供PD脑组织内的神经元活动及多种代谢物的改变等丰富的信息,并获得异常的潜在生物学特征。本文将对定量MRI技术在PD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旨在帮助临床上对PD的早期诊断、病变评估以及治疗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磁共振成像 定量技术 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成像 神经黑色素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室心肌纤维化对双心室功能的影响
3
作者 泥鲁莹 张前 +3 位作者 鲍长金 于蒙蒙 张迪 姜兴岳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9-156,共8页
目的基于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feature tracking,CMR-FT)技术评价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患者左心室心肌纤维化对左、右心室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双心室间的相互作用。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 目的基于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feature tracking,CMR-FT)技术评价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患者左心室心肌纤维化对左、右心室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双心室间的相互作用。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9月至2025年3月确诊为CAD的患者50例及健康受试者32名,后处理测量左、右心室常规心功能参数、整体应变参数,包括周向峰值应变(circumferential peak strain,PCS)、径向峰值应变(radial peak strain,PRS)、纵向峰值应变(longitudinal peak strain,PLS),以及左心室延迟强化百分比(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 percentage,%LGE)。根据%LGE中位数值,将CAD患者分为%LGE≥6%组和%LGE<6%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等统计方法比较对照组和不同患者组之间临床资料和CMR参数的差异。采用Spearman或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右心室功能与左心室功能及心肌纤维化的相关性,并进一步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与%LGE<6%组相比,%LGE≥6%组左心室整体PCS、PRS、PLS、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及右心室整体PLS均降低,而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nd-diastolic volume,EDV)、舒张末期容积指数(end-diastolic volume index,EDVi)、收缩末期容积(end-systolic volume,ESV)、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nd-systolic volume index,ESVi)、左心室心肌质量(left ventricular mass,LVM)、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及%LGE均增高(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右心室整体PCS、PLS均与左心室整体PCS、PRS、PLS、EF呈正相关,与左心室EDVi、ESVi及%LGE呈负相关(r=-0.762~0.731,P均<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右心室整体PCS与左心室整体PLS独立正相关(β=0.356,P=0.011),与左心室ESVi独立负相关(β=-0.362,P=0.010);右心室整体PLS与左心室整体PRS独立正相关(β=0.291,P=0.022),与%LGE独立负相关(β=-0.344,P=0.003)。结论即使右心室常规心功能参数无明显改变,CAD患者在左心室心肌纤维化后左、右心室应变均受损。此外,右心室应变与左心室应变独立正相关,与左心室心肌纤维化程度独立负相关。CMR-FT能够为CAD患者心室功能损伤提供更早、更精准的信息,为早期治疗提供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征追踪技术 应变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心室功能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7T磁共振成像的抑郁症大鼠海马谷氨酸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成像研究
4
作者 张琳萱 王松涛 +3 位作者 齐凯 许昌 刘莹鑫 张薇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07-511,共5页
目的利用化学交换饱和转移(CEST)成像研究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CUMS)模型大鼠海马谷氨酸代谢变化,评估谷氨酸化学交换饱和转移(GluCEST)成像结果的临床借鉴价值。材料与方法将22只SD雄性大鼠分为CUMS模型和健康大鼠两组。CUMS组随机... 目的利用化学交换饱和转移(CEST)成像研究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CUMS)模型大鼠海马谷氨酸代谢变化,评估谷氨酸化学交换饱和转移(GluCEST)成像结果的临床借鉴价值。材料与方法将22只SD雄性大鼠分为CUMS模型和健康大鼠两组。CUMS组随机分为CUMS模型非治疗组7只和CUMS模型氯胺酮治疗组8只。从健康大鼠中随机选取7只作为对照组。使用7T小动物磁共振完成CEST成像扫描,并测量双侧海马谷氨酸浓度。分别比较对照组与CUMS模型非治疗组、CUMS模型氯胺酮治疗组与CUMS模型非治疗组海马GluCEST值和谷氨酸浓度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UMS模型非治疗组大鼠海马GluCEST值升高(左侧:t=2.8,P=0.015;右侧:t=3.0,P=0.011);与CUMS模型非治疗组相比,CUMS模型氯胺酮治疗组大鼠海马GluCEST值减小(左侧:t=2.3,P=0.037;右侧:t=2.5,P=0.028)。结论GluCEST成像能够提供高空间分辨率图像,较准确地评估抑郁症模型中大鼠海马谷氨酸的代谢变化,有助于监测抑郁症引起的海马神经元信号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磁共振成像 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成像 谷氨酸 氯胺酮 大鼠 Sprague-Dawle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酰胺质子转移成像在乳腺癌诊疗中的应用进展
5
作者 王世隆 田志玮 毛锡金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8-183,195,共7页
乳腺癌作为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攀升。影像学检查在疾病诊断、病情监测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酰胺质子转移成像(amide proton transfer,APT)因其能从分子层面反映疾病生化特性,被... 乳腺癌作为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攀升。影像学检查在疾病诊断、病情监测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酰胺质子转移成像(amide proton transfer,APT)因其能从分子层面反映疾病生化特性,被广泛应用于乳腺癌的诊断与治疗。本文综述了APT成像在乳腺癌诊断、组织病理指标的相关性预测以及疗效评估等方面的应用进展,为乳腺癌的分子成像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酰胺质子转移成像 乳腺癌 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成像 分子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磁共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术前后神经根评估中的应用进展
6
作者 孙琦 肖文丰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1-227,共7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逐渐成为主流治...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经皮内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因其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逐渐成为主流治疗方式。然而,传统影像学技术在神经根功能评估方面存在局限性,难以全面反映神经根的微观结构和功能状态。多模态磁共振技术,如磁共振神经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neurography,MRN)、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通过结合形态学与功能学评估,能够更精确地显示神经根的受压情况、损伤程度及术后恢复状态,为LDH的诊断、手术规划和疗效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影像分析中的应用为LDH的自动检测和神经根评估带来了新的突破。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重建和分割技术显著提高了图像质量和诊断效率。未来研究需进一步优化人工智能算法,结合多模态磁共振技术,探索其在LDH微创术前后神经根评估中的潜力,以提升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本文通过系统综述多模态磁共振技术在LDH微创术前后神经根评估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其优势与局限性,并探讨未来与人工智能结合的发展方向,旨在为临床优化诊疗决策、科研探索神经根损伤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骶神经根 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 磁共振成像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黄金角径向稀疏平行技术的临床应用进展
7
作者 石欣莹 李雨轩 +4 位作者 董子妍 郑文静 刘晓琴 罗昕 曹金凤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1-226,共6页
黄金角径向稀疏平行(golden-angle radial sparse parallel,GRASP)技术是一种结合了压缩感知、并行成像以及黄金角径向采样的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可以在加快成像速度的情况下,获得高空间分辨率的图像信息,并能够对采集到的原... 黄金角径向稀疏平行(golden-angle radial sparse parallel,GRASP)技术是一种结合了压缩感知、并行成像以及黄金角径向采样的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可以在加快成像速度的情况下,获得高空间分辨率的图像信息,并能够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重建后处理,减少其受呼吸运动伪影等的影响,从而保证图像的质量。GRASP技术已经在心血管系统成像、腹部动态成像及肿瘤诊断等方面有了初步的应用,并获得较传统影像学手段更高的诊断准确性。本文将系统综述GRASP技术的基本原理,在头颈部、心血管、胸腹部及运动系统等多部位的临床应用进展,并探讨其最新拓展技术,旨在为该技术的未来改进提供新的视角,并促进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为疾病的临床诊疗方案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金角径向稀疏平行技术 磁共振成像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影像诊断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肺癌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董子妍 李雨轩 +4 位作者 石欣莹 郑文静 刘晓琴 罗昕 曹金凤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5-220,共6页
作为全球范围内最具威胁的恶性肿瘤之一,肺癌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且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危害,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传统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仍是肺癌诊断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但扫描... 作为全球范围内最具威胁的恶性肿瘤之一,肺癌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且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危害,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传统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仍是肺癌诊断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但扫描存在一定的辐射且只能提供肿瘤的形态学特征。随着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的不断发展,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技术被逐渐应用于肺癌中,它不仅可以提供肿瘤的形态学特征还能提供功能特征,大大提高了肺癌诊断性能。本文对各种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肺癌的鉴别诊断、病理分型、基因突变预测、治疗疗效评估方面进行综述,总结目前研究的局限性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今后肺癌的诊疗提供新思路,促进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肺癌诊疗中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技术 鉴别诊断 病理分型 治疗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底超声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黄文飞 殷伟红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85-688,共4页
产后压力性尿失禁会对患者生活及心理造成不良影响,需要及时康复治疗干预,盆底超声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评估方面具有较高价值。本文重点分析盆底超声在盆底康复过程中的应用进展,包括康复前评估基线状态、辅助诊断分型、选择治疗方式及... 产后压力性尿失禁会对患者生活及心理造成不良影响,需要及时康复治疗干预,盆底超声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评估方面具有较高价值。本文重点分析盆底超声在盆底康复过程中的应用进展,包括康复前评估基线状态、辅助诊断分型、选择治疗方式及康复效果评估和预测等,并对盆底超声在盆底康复治疗不同阶段评估压力性尿失禁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失禁 压力性 超声学 产后期 女性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MRI影像组学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0
作者 王中一 毛宁 谢海柱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9-111,共3页
乳腺癌是全世界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患癌女性的主要死因。提高诊断准确性、早期评估乳腺癌预后及治疗效果是临床实践中的关键问题。MRI因其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目前仍是诊断乳腺癌的常用成像方式。相对于乳房X线摄影和超声,MR... 乳腺癌是全世界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患癌女性的主要死因。提高诊断准确性、早期评估乳腺癌预后及治疗效果是临床实践中的关键问题。MRI因其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目前仍是诊断乳腺癌的常用成像方式。相对于乳房X线摄影和超声,MRI可以提供更全面的诊断信息。影像组学是一个高通量提取和定量分析影像特征的新研究领域,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并应用于肿瘤领域。作者就乳腺癌MRI影像组学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乳腺癌 肿瘤学 人工智能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病变内部及周围MRI影像组学特征预测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 被引量:5
11
作者 张涵 毛宁 +3 位作者 谢海柱 李天平 骆训容 李祥林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8-52,共5页
目的探究基于病变内部及病变周围MRI影像组学模型预测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的价值。材料与方法140例(训练集112例,测试集28例)进行过前列腺磁共振扫描的患者纳入研究。手动勾画T2加权成像(T2 weighted imaging,T2WI)、ADC图像病变内部区域... 目的探究基于病变内部及病变周围MRI影像组学模型预测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的价值。材料与方法140例(训练集112例,测试集28例)进行过前列腺磁共振扫描的患者纳入研究。手动勾画T2加权成像(T2 weighted imaging,T2WI)、ADC图像病变内部区域(intralesional volume,ILV)及病变周围区域(perilesional volume)并分别提取影像组学特征,构建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预测模型。运用ROC曲线分析、临床决策曲线分析对模型进行评估。结果训练集的AUC、准确率分别为:0.93(95%置信区间:0.88~0.98,特异度:0.87,敏感度:0.89)、0.84(95%置信区间:0.76~0.90)。测试集的AUC、准确率分别为0.92(95%置信区间:0.81~1.00,特异度:0.95,敏感度:0.68)、0.89(95%置信区间:0.72~0.98)。临床决策曲线分析中诊断阈值位于0.01~0.83或0.87~0.98时,运用预测模型患者具有良好的净受益。结论基于病变内部及病变周围MRI影像组学特征对于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的预测具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磁共振成像 临床显著性前列腺癌 机器学习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组学与深度学习在预测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捷 胡光超 +3 位作者 姜兴岳 邹林轩 王北忠 李乃选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4-188,共5页
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被认为是引起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转移和术后复发的原因。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DL)从常规使用的医学影像图像中识别出肉眼不可见的精细的成像特征,越来越... 微血管侵犯(microvascular invasion,MVI)被认为是引起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内转移和术后复发的原因。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DL)从常规使用的医学影像图像中识别出肉眼不可见的精细的成像特征,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HCC MVI的预测。过去,很少有研究对HCC的大小进行限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学者开始研究直径2.0~5.0 cm的小HCC,未来应该有更多的研究对肿瘤直径进行分层。本文主要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MRI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三个方面来分析影像组学与DL在HCC MVI中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既往研究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三种成像方式的特点及优缺点,最后针对共性问题,总结影像组学与DL存在的局限性、改进措施与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旨在引起广大读者对HCC(尤其是早期HCC)的重视,增强影像医师与临床医师早期诊断、早期治疗HCC的意识,为研究学者提供一个较全面的比较,使更多的患者尽早受益于临床诊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患者的幸福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微血管侵犯 影像组学 深度学习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0 T MR GluCEST成像评估抑郁症模型鼠疗效的应用价值
13
作者 张洁 聂泰明 +5 位作者 郑蕾 黄德龙 徐洋洋 齐凯 张树平 姜兴岳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3-59,共7页
目的探讨7.0 T磁共振谷氨酸化学交换饱和转移(glutamate chemical exchange saturation transfer,GluCEST)成像技术定量评估抑郁症模型大鼠治疗前后海马谷氨酸(glutamate,Glu)浓度变化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通过慢性不... 目的探讨7.0 T磁共振谷氨酸化学交换饱和转移(glutamate chemical exchange saturation transfer,GluCEST)成像技术定量评估抑郁症模型大鼠治疗前后海马谷氨酸(glutamate,Glu)浓度变化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通过慢性不可预知轻度应激模型(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诱导抑郁样行为,并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CUMS组、氟西汀(fluoxetine)给药组(CUMS-fluoxetine)。每组12只大鼠。采用糖水偏爱测试(sucrose preference test,SPT)、强迫游泳测试(forced swimming test,FST)及旷场测试(open field test,OPT)评价大鼠抑郁样行为。使用7.0 T小动物核磁共振扫描仪采集T2WI及GluCEST序列,用Matlab软件测定海马区Glu相对浓度值。将CUMS组与正常对照组、CUMS-fluoxetine组与CUMS组分别比较,三组大鼠双侧海马区分别进行组内比较,评估给药组的治疗效果。结果(1)行为学结果显示,CUMS组大鼠糖水偏爱率降低、强迫游泳测试不动时间延长及旷场测试运动距离减少,CUMS-fluoxetine组糖水偏爱率提高、强迫游泳测试不动时间减少及旷场测试运动距离增加。(2)GluCEST测定值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UMS组双侧海马区Glu浓度明显升高(左侧P<0.001,右侧P=0.014);与CUMS组相比,CUMS-fluoxetine组双侧海马区Glu浓度明显减低(左侧P=0.002,右侧P=0.025);三组大鼠双侧海马区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左、右侧海马区Glu浓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UMS-fluoxetine组海马区Glu浓度接近正常对照组。结论7.0 T MR GluCEST成像技术能够无创性定量反映抑郁症模型鼠治疗前后双侧海马区Glu浓度变化,为临床评估抑郁症疗效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慢性不可预知轻度应激模型 海马 谷氨酸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成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技术评估早产儿小脑发育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巩贺 任庆发 +4 位作者 徐东昊 殷志杰 王静 徐璐梦 李祥林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2-186,共5页
早产儿是指胎龄小于37周的新生儿,尽管大多数早产儿未有明显脑结构损伤,但后期仍存在神经发育障碍风险较高的问题,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是由于早产扰乱了正常脑发育进程所致。近年对早产儿脑发育研究主要集中于大脑,但小脑在协调运动... 早产儿是指胎龄小于37周的新生儿,尽管大多数早产儿未有明显脑结构损伤,但后期仍存在神经发育障碍风险较高的问题,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是由于早产扰乱了正常脑发育进程所致。近年对早产儿脑发育研究主要集中于大脑,但小脑在协调运动、学习及认知功能方面具有重要功能,目前有关早产儿小脑发育的研究相对较少。MRI是一种可在活体状态下提供有关脑体积、功能和代谢等信息的成像技术,对早产儿小脑发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就MRI技术在评估早产儿小脑发育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旨在寻找早产儿小脑发育的生物学标志物,为早产儿小脑发育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提供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磁共振成像 小脑 脑发育 脑结构 脑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深部脑刺激治疗帕金森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苗苗 刘泉源 +2 位作者 任庆发 徐东昊 李祥林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0-205,共6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全球中老年常见的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动作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为显著特征,其患病率预计将在未来三十年内增加一倍。随着药物治疗的弊端逐渐显现,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全球中老年常见的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动作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为显著特征,其患病率预计将在未来三十年内增加一倍。随着药物治疗的弊端逐渐显现,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作为一种新型辅助疗法受到广泛关注。MRI可在活体状态下无创地提供脑组织的结构、功能和代谢等信息,对评估DBS治疗PD后的效果及指导治疗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因此,本文就结构MRI(structural MRI,sMRI)、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血氧水平依赖功能MRI(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functional MRI,BOLD-fMRI)、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定量磁化率成像(quantitative susceptibility mapping,QSM)、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等多模态MRI技术在DBS治疗PD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旨在协助临床选择高效、安全的治疗方法,正确评估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磁共振成像 深部脑刺激 脑结构 脑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度抑郁症患者脑网络有效连接的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6
作者 孙进楠 伊伟 +1 位作者 黄俊霖 任瑞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3-159,共7页
重度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一种以持续悲伤为特征,以精力缺乏、情绪低落、睡眠异常、思维迟缓等为主要表现的精神障碍类疾病。有效连接(effective connectivity,EC)作为一种可以揭示脑区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在MDD... 重度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一种以持续悲伤为特征,以精力缺乏、情绪低落、睡眠异常、思维迟缓等为主要表现的精神障碍类疾病。有效连接(effective connectivity,EC)作为一种可以揭示脑区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在MDD的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对EC分析方法、EC在MDD不同脑网络和重要脑区节点中的研究及临床治疗后变化进行综述,旨在进一步揭示MDD的发病机制以及为治疗靶点的研究提供参考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抑郁症 有效连接 磁共振成像 药物治疗 重复经颅刺激 电休克治疗 深部脑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度抑郁症患者杏仁核的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宇威 夏淑媛 +3 位作者 任庆发 徐东昊 宁洪宇 李祥林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7-181,213,共6页
重度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和快感丧失以及出现自杀倾向等。杏仁核是情绪加工和调节的关键区域之一,在MDD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MRI技术的应用揭示了MDD患者... 重度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和快感丧失以及出现自杀倾向等。杏仁核是情绪加工和调节的关键区域之一,在MDD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MRI技术的应用揭示了MDD患者杏仁核在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的变化,对于MDD的早期诊断、疾病监测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本文将对不同MRI技术在MDD杏仁核中的相关研究予以综述,以期为深入解析MDD的病理机制及发展诊疗策略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抑郁症 杏仁核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结构成像 血氧水平依赖 动脉自旋标记 磁共振波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在震颤为主型帕金森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俊霖 范万峰 +2 位作者 祖涵瑜 王玉堂 姜兴岳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1-186,共6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强直和姿势不稳为典型特征。震颤为主型(tremor-dominant,TD)是PD的一种亚型,以肢体震颤为主要表现,晚期TD-PD患者的震颤症状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强直和姿势不稳为典型特征。震颤为主型(tremor-dominant,TD)是PD的一种亚型,以肢体震颤为主要表现,晚期TD-PD患者的震颤症状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目前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为TD-PD患者的脑结构形态及脑功能研究提供了许多非侵入性科学方法。因此,本文从脑结构和功能成像方面进行讨论,就三维T1加权成像(three dimensions T1-weighted imaging,3D-T1WI)、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血氧水平依赖(bloodoxygenationleveldependent,BOLD)成像、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成像、神经黑色素敏感磁共振成像(neuromelanin-sensitive MRI,NM-MRI)等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在TD-PD患者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为将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震颤 磁共振成像 结构磁共振成像 功能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血管介入术后医源性假性动脉瘤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国运 陈黄卓楠 +4 位作者 武志慧 毕梦露 刘核秀 曲妮娜 曹小丽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46-650,共5页
目的分析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医源性假性动脉瘤(PSA)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烟台毓璜顶医院接受心血管介入手术后发生PSA的48例患者临床资料。对照组纳入192例无PSA患者,以病例对照1∶4配对,配对条件为年龄... 目的分析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医源性假性动脉瘤(PSA)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烟台毓璜顶医院接受心血管介入手术后发生PSA的48例患者临床资料。对照组纳入192例无PSA患者,以病例对照1∶4配对,配对条件为年龄、穿刺部位。对患者基本资料、血液学检查、介入手术情况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BMI(OR=1.324,95%CI=1.097~1.598,P=0.003)、吸烟史(OR=4.477,95%CI=1.599~12.536,P=0.004)、使用抗血小板药(OR=4.861,95%CI=1.018~23.214,P=0.047)、抗血小板和抗凝药联合(OR=26.994,95%CI=2.353~309.686,P=0.008)、介入手术操作者为主治医师(OR=5.817,95%CI=1.139~29.717,P=0.034)、低血红蛋白(OR=0.946,95%CI=0.922~0.971,P<0.01)、D-二聚体增高(OR=2.407,95%CI=1.367~4.239,P=0.002)、介入手术时间长(OR=1.019,95%CI=1.005~1.033,P=0.009)、鞘管>6 F(OR=4.368,95%CI=1.196~15.947,P=0.026)为心血管介入术后PS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BMI、吸烟史、使用抗血小板药、抗血小板和抗凝药联合、介入手术操作者为主治医师、低血红蛋白、D-二聚体增高、介入手术时间长、鞘管>6 F为心血管介入术后PSA发生的高危因素,可为PSA早期预防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动脉瘤 医源性 心血管介入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MRI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骶神经根受压程度及其与神经根疼痛相关性应用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崔嘉成 肖文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73-1976,共4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为腰腿痛最常见病因。MR神经成像(MRN)、弥散张量成像(DTI)及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等多模态MRI现已用于评估LDH致腰骶神经根受压损伤程度及其与LDH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本文围绕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 神经根病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