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脉硬化与原发性高血压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影响及联合作用:基于8年的随访研究 被引量:28
1
作者 马一涵 李兴雨 +4 位作者 韩旭 刘倩 李国 吴寿岭 吴云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2907-2913,共7页
背景动脉硬化与原发性高血压均是心脑血管疾病(CVD)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单一因素对CVD发病的影响已得到充分阐明,但关于动脉硬化与原发性高血压二者联合对CVD影响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通过一项以社区人群为基础的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分... 背景动脉硬化与原发性高血压均是心脑血管疾病(CVD)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单一因素对CVD发病的影响已得到充分阐明,但关于动脉硬化与原发性高血压二者联合对CVD影响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通过一项以社区人群为基础的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动脉硬化及原发性高血压在中国人群中对CVD发病的影响,并探讨两者间是否存在联合作用。方法选取参加开滦研究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年度随访且同时完成臂踝脉搏博传导速度(baPWV)测量者为观察对象,排除baPWV测量前发生心脑血管事件者和踝肱指数(ABI)<0.9者,最终共有33 820例观察对象纳入统计分析,收集其年龄、性别、收缩压(SBP)、舒张压(DBP)、baPWV、心率、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酸(UA)、吸烟、饮酒、体育锻炼、教育程度、糖尿病、服用降压药物及降糖药物情况等资料。研究随访至2017-12-31,以发生心脑血管事件为终点事件。根据baPWV是否>1 400 cm/s以及同期观察对象是否患有原发性高血压,将观察对象分为非原发性高血压及非动脉硬化组(G1组)、非原发性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组(G2组)、原发性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组(G3组)和原发性高血压及非动脉硬化组(G4组)。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进一步探究动脉硬化及原发性高血压对CVD发病的影响,并分析动脉硬化与原发性高血压对CVD的联合作用。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34±2.38)年,CVD的发病密度为51.67/万人年,各组CVD累积发病率分别为0.28%、1.94%、1.75%、4.70%。4组年龄、男性占比、baPWV、BMI、FBG、TC、TG、LDL-C、HDL-C、SBP、DBP、baPWV、心率、BMI、FBG、TC、TG、LDL-C、UA、吸烟、饮酒、体育锻炼、糖尿病、服用降压药物比例、服用降糖药物比例、CVD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动脉硬化情况[HR=2.60,95%CI(1.88,3.61)]、baPWV/baPWV的标准差(baPWV-SD)[HR=1.22,95%CI(1.12,1.33)]、原发性高血压情况[HR=2.05,95%CI(1.59,2.64)]、SBP/SBP的标准差(SBP-SD)[HR=1.26,95%CI(1.14,1.38)]均为CVD发病的影响因素(P<0.05);与G1组相比,各组发生CVD的HR分别为3.33[95%CI(2.08,5.33)]、2.81[95%CI(1.57,5.03)]、5.98[95%CI(3.79,9.43)],且动脉硬化与原发性高血压对CVD发病无交互作用(P=0.789),在删除服用降压药物人群后重复上述分析结果未发生改变。结论动脉硬化及原发性高血压均是CVD发病的危险因素,并且两者间存在联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原发性高血压 心血管疾病 脑血管障碍 联合作用 影响因素分析 随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次数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马一涵 李兴雨 +5 位作者 刘倩 韩旭 宋永健 李国 吴寿岭 吴云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8期3608-3614,共7页
背景高血压是一般人群新发心脑血管疾病(CVD)的危险因素。目前研究大多集中于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是否达标对新发CVD的影响,国内外尚缺乏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次数对新发CVD影响的研究。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次数对CVD发病的影响。... 背景高血压是一般人群新发心脑血管疾病(CVD)的危险因素。目前研究大多集中于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是否达标对新发CVD的影响,国内外尚缺乏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次数对新发CVD影响的研究。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次数对CVD发病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连续参加开滦集团2006、2008、2010、2012年度体检且无CVD病史、肿瘤病史的高血压患者为观察对象,共16131例观察对象纳入统计分析。以观察对象完成2012年度健康体检时点为随访起点,以新发CVD、死亡或随访结束(2017-12-31)为随访终点。根据在2008、2010、2012年度健康体检中血压值是否达标将观察对象分为达标0次组(5850例)、达标1次组(4838例)、达标2次组(3276例)和达标3次组(2167例)。观察各组人群基线资料和新发脑卒中发病率。经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发病率,以Log-Rank法进行检验,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次数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影响,分别删除糖尿病人群、吸烟人群和高脂血症人群后,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不同血压达标次数组间年龄、男性占比、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吸烟者占比、饮酒者占比、体育锻炼者占比、糖尿病检出率、高脂血症检出率、服降压药者占比及服降糖药者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4.61±0.80)年,CVD的发病密度为102.40/万人年,血压达标0、1、2、3次组CVD累积发病率分别为7.5%、6.9%、3.4%和1.9%,经Log-Rank检验后,各组间CVD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33,P<0.01)。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年龄、性别、BMI水平、hs-CRP水平、高脂血症、糖尿病、服用降压药史、吸烟、饮酒、体育锻炼后,与血压达标0次组比较,血压达标1次组、血压达标2次组和血压达标3次组发生CVD的HR(95%CI)分别为0.90(0.76,1.06)、0.53(0.42,0.68)和0.37(0.26,0.53)。在敏感性分析中,分别删除糖尿病人群、吸烟人群和高脂血症人群后上述结果未发生改变。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次数多是CVD的保护因素,持续血压达标可以降低CVD发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疾病管理 心脑血管疾病 前瞻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酰甘油血糖指数纵向轨迹对新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曹志伟 刘倩 +6 位作者 李静 张静 纪美玲 刘立伟 宋明珠 孙俊艳 吴云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54-560,567,共8页
背景基线三酰甘油血糖指数(TyG)是心脑血管疾病(CVD)的重要影响因素,但目前国内外尚缺乏关于TyG纵向轨迹对新发CVD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目的探讨TyG纵向轨迹对新发CVD的影响。方法开滦研究自2006年开始,每2年进行一次随访。采用前瞻... 背景基线三酰甘油血糖指数(TyG)是心脑血管疾病(CVD)的重要影响因素,但目前国内外尚缺乏关于TyG纵向轨迹对新发CVD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目的探讨TyG纵向轨迹对新发CVD的影响。方法开滦研究自2006年开始,每2年进行一次随访。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连续参加2006、2008、2010年度3次健康体检、三酰甘油及血糖值均完整并且无恶性肿瘤病史以及CVD史者作为观察对象。以2010年度健康体检时点为随访起点,终点事件为发生CVD或死亡,随访结束时间为2017-12-31。采用SAS Proc Traj程序建立研究对象TyG轨迹模型并分组,依据TyG纵向轨迹分为:低-稳定组、中低-稳定组、中高-稳定组、高-稳定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观察指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TyG纵向轨迹对新发CVD的影响。结果纳入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研究对象共54258例,低-稳定组13150例(24.24%)、中低-稳定组28488例(52.50%)、中高-稳定组10808例(19.92%)、高-稳定组1812例(3.34%)。4组研究对象年龄、性别、BMI、心率、TyG2006、TyG2008、TyG2010、HDL-C、LDL-C、UA、hs-CRP、TG、FBG、ALT、吸烟、饮酒、体育锻炼、高血压、糖尿病、服用降脂药物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对象随访(6.73±1.12)年,共发生CVD 2267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499例,脑卒中1800例。4组患者CVD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与低-稳定组相比,中低-稳定组、中高-稳定组、高-稳定组是发生CVD的影响因素,HR(95%CI)分别是1.29(1.14,1.46)、1.40(1.20,1.63)、1.76(1.41,2.20);与低-稳定组相比,各组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HR(95%CI)分别是1.48(1.10,1.98)、1.91(1.36,2.69)、2.03(1.22,3.36);发生脑卒中的HR(95%CI)分别是1.23(1.07,1.42)、1.27(1.07,1.50)、1.63(1.27,2.08);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HR(95%CI)分别是1.25(1.08,1.45)、1.35(1.12,1.60)、1.77(1.37,2.30)。结论TyG纵向轨迹水平升高是新发CVD的危险因素,且独立于基线TyG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三酰甘油血糖指数 纵向轨迹 危险因素 随访研究 前瞻性队列研究 生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时血压变异性对动脉硬化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武爱萍 马一涵 +6 位作者 李兴雨 韩旭 刘倩 宋永健 李国 吴寿岭 吴云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8-153,共6页
背景长时血压变异性是心脑血管疾病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长时血压变异性如何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尚不明确,且国内尚未见有关长时血压变异性与动脉硬化关系的研究。目的探究长时血压变异性对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完成2006... 背景长时血压变异性是心脑血管疾病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长时血压变异性如何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尚不明确,且国内尚未见有关长时血压变异性与动脉硬化关系的研究。目的探究长时血压变异性对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完成2006、2008、2010年度开滦集团健康体检以及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测量的21420例体检者为调查对象,收集其体质指数(BMI)、心率(HR)、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空腹血糖(FBG)、血压、baPWV,并计算收缩压标准差(SBP_SD)。将调查对象按SBP_SD情况分为第一分位组(7188例)、第二分位组(7102例)、第三分位组(7130例),比较组间异质性,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SBP_SD与baPWV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不同SBP_SD水平对动脉硬化发生的影响。结果第二分位组调查对象年龄、SBP_SD、baPWV、BMI、2006年度收缩压(SBP06)、2008年度收缩压(SBP08)、2010年度收缩压(SBP10)、FBG、LDL水平高于第一分位组,第三分位组调查对象年龄、SBP_SD、baPWV、BMI、HR、SBP06、SBP08、SBP10、FBG、LDL水平高于第一分位组和第二分位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SBP_SD是baPWV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BP_SD是发生动脉硬化的影响因素(P<0.05)。且在非高血压人群及高血压人群中,SBP_SD仍是baPWV及发生动脉硬化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长时血压变异性可能导致动脉硬化的发生,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 长时血压变异性 心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 收缩压标准差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