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毛兰素通过Hedgehog信号通路调控结直肠癌HT29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和血管生成 被引量:5
1
作者 张国 张波 +1 位作者 马刚 胡安祥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89-694,共6页
目的:基于Hedgehog信号通路探讨石斛提取物毛兰素(erianin,ER)抑制结直肠癌HT29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和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方法:将HT29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ER-L(25μg/mL)组、ER-M(50μg/mL)组、ER-H(75μg/mL)组、ER-H(75μg/mL)+P... 目的:基于Hedgehog信号通路探讨石斛提取物毛兰素(erianin,ER)抑制结直肠癌HT29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和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方法:将HT29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ER-L(25μg/mL)组、ER-M(50μg/mL)组、ER-H(75μg/mL)组、ER-H(75μg/mL)+PM(Hedgehog通路激活剂,1.5μmol/L)组。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血管拟态形成实验检测血管生成能力,WB法检测与EMT进程、Hedgehog信号通路和拟态血管生成相关蛋白质的表达。结果:HT29细胞增殖活性随着ER质量浓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ER各组细胞克隆形成率、迁移与侵袭能力、血管形成能力、间质标志蛋白(N-cadherin、vimentin)、血管生成相关蛋白(VEGF、VE-cadherin)及Hedgehog通路相关蛋白(SHH、GLI1、SMO、c-Myc)表达均显著下降(均P<0.05),上皮标志蛋白(Ecadherin)、Hedgehog通路中融合蛋白抑制剂(SUFU)蛋白表达均显著上升(均P<0.05);PM处理在一定程度上逆转了ER对于HT29细胞增殖、EMT和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均P<0.05)。结论:ER可以抑制结直肠癌HT29细胞的增殖、迁移与侵袭、EMT和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抑制Hedgehog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兰素 结直肠癌 HT29细胞 上皮间质转化 HEDGEHOG信号通路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肠癌患者ICAM-1和TMIGD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预测 被引量:6
2
作者 张波 樊辉 邱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27-832,共6页
目的:探讨ICAM-1和TMIGD表达与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关系。方法:随机收集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78例结肠癌患者病理组织(经手术切除或病理检测)及接受结肠良性切除者(健康结肠组织)78例,免疫组化... 目的:探讨ICAM-1和TMIGD表达与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关系。方法:随机收集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78例结肠癌患者病理组织(经手术切除或病理检测)及接受结肠良性切除者(健康结肠组织)78例,免疫组化检测结肠癌及健康结肠组织中ICAM-1和TMIGD阳性表达,观察ICAM-1和TMIGD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呈现黄色或棕黄色,结肠癌组织中ICAM-1阳性表达高于健康结肠组织(P<0.05),结肠癌组织中TMIGD1阳性表达低于健康结肠组织(P<0.05);ICAM-1、TMIGD1与远处转移、结肠癌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结肠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体积无关(P>0.05);结肠癌组织中ICAM-1与TMIGD1呈负相关(P<0.05);ICAM-1阳性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ICAM-1阴性患者(P<0.05);TMIGD1阳性患者生存率高于TMIGD1阴性患者(P<0.05);ICAM-1、TMIGD1及联合诊断均具有灵敏度和特异度,对结肠癌的诊断及预后有一定价值。结论:ICAM-1、TMIGD1参与结肠癌的发展过程,与结肠癌分期、分化及淋巴结转移相关,其对结肠癌诊断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CAM-1 TMIGD1 结肠癌 临床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腹膜外隧道式结肠造口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广东 卜广波 +4 位作者 赵磊 孟繁君 张士芹 王开雷 张国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17-322,共6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膜外隧道式结肠造口在低位直肠癌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60例因低位直肠癌行腹腔镜腹会阴联合切除术需行结肠造口,其中腹膜外隧道式结肠造口30例(腹膜外造口组),经腹膜结肠造口30例(腹膜造口组)... 目的探讨腹腔镜腹膜外隧道式结肠造口在低位直肠癌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60例因低位直肠癌行腹腔镜腹会阴联合切除术需行结肠造口,其中腹膜外隧道式结肠造口30例(腹膜外造口组),经腹膜结肠造口30例(腹膜造口组),比较2种造口方法造口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排便预感和造口旁疝、回缩等。结果腹膜外造口组与腹膜造口组在造口时间、住院时间、排气时间差异无显著性[(35.4±9.7)min vs.(32.5±8.8)min,t=1.210,P=0.231;(55.6±12.1)h vs.(58.7±13.5)h,t=0.924,P=0.359;(9.4±3.6)d vs.(8.9±3.2)d,t=0.569,P=0.572]。60例术后随访9~5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6.4月,腹膜外造口组造口旁疝发生率明显低于腹膜造口组[6.6%(2/30)vs.26.7%(8/30),χ2=4.320,P=0.038]。腹膜外造口组14例(46.7%)排便前有明显预感,明显多于腹膜造口组6例(20.0%)(χ2=4.800,P=0.028)。结论腹腔镜腹膜外隧道式结肠造口术简单实用,不延长造口时间及住院时间,可减少造口旁疝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造口排便前的预感,有利于造口护理,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直肠癌 腹膜外 隧道式造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