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下水中痕量汞的形态分布与迁移机制
1
作者 皮坤福 王焰新 +2 位作者 LIU Juewen 杨雅楠 PHILIPPE Van Cappellen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I0001-I0004,共17页
精确测定地下水中不同形态汞(Hg)的浓度变化,对于深入解析汞的迁移转化机制及其对水生态安全构成的潜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一基础性研究工作目前面临挑战,瓶颈问题在于缺乏一种兼具高灵敏度、高可靠性且适宜现场快速部署的检测技... 精确测定地下水中不同形态汞(Hg)的浓度变化,对于深入解析汞的迁移转化机制及其对水生态安全构成的潜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这一基础性研究工作目前面临挑战,瓶颈问题在于缺乏一种兼具高灵敏度、高可靠性且适宜现场快速部署的检测技术,以实现对地下水中超痕量Hg(II)的精准监测。鉴于此,文章介绍了基于脱氧核糖核酸(DNA)传感材料的新型检测手段,并深入探究了两种生物传感方法的可行性及优劣:其一是利用DNA功能化水凝胶直接检测地下水中的Hg(II);其二则是通过结合薄膜扩散梯度技术(DGT)与DNA传感元件,构建DNA-DGT传感器,实现Hg(II)的即时采样与检测。通过对来自加拿大格兰德河流域具有多种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的地下水进行测试,发现DNA功能化水凝胶能够快速检测溶解态Hg(II),但不适用于低浓度Hg(II)(<1.60μg/L),而DNA-DGT传感器可以根据测试时长捕获不同浓度的超痕量Hg(II)形态。进一步结合DNA-DGT传感器检测和水文地球化学计算对地下水中Hg(II)形态进行量化分析,发现温度、pH值、Cl^(-)和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DOM)对痕量Hg(II)的形态分布、扩散效率及迁移能力产生显著影响。结合水文地球化学模拟分析,DNA-DGT测量结果揭示了Hg(II)的迁移转化过程与地下水中硫的氧化还原循环存在密切关联。研究强调了运用高灵敏度、便于现场部署的生物传感方法监测低浓度Hg(II),对于认识地下水中汞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对安全供水构成的潜在威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纳米传感 地下水污染 原位检测 水文地球化学模拟 迁移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