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株野生花脸香蘑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 被引量:17
1
作者 周会明 张焱珍 +4 位作者 柴红梅 张小雷 罗万东 刘定清 季罗菊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9-44,共6页
从采集自云南省临沧市的野生子实体上分离纯化获得菌株YAASM4210,采用形态学法结合ITS序列分子法鉴定为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对该菌株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并对其栽培料进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培养基p... 从采集自云南省临沧市的野生子实体上分离纯化获得菌株YAASM4210,采用形态学法结合ITS序列分子法鉴定为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对该菌株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并对其栽培料进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培养基pH、光照条件、碳源和氮源分别为25℃、6.0~7.0、黑纸包裹、可溶性淀粉和蛋白胨。该菌株在4号配方培养料(40%新鲜牛粪,20%草坪粉,20%米糠,18%木屑,1%蔗糖和1%石膏)上生长优于其它参试培养料:菌丝萌发(2d)、封口(12d)、满袋(40d)以及子实体的采收(9d)均用时最短,头潮菇产量最高(每袋21.1g),但覆土后出菇时间(42d)最长。相对于野生子实体,人工栽培子实体菌盖的紫色减弱,采收后紫色消失较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花脸香蘑 分离鉴定 生物学特性 栽培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逃逸外来植物肿柄菊的入侵机制及其防治与利用研究进展
2
作者 曹琦 桂西茶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6期82-86,共5页
肿柄菊是云南省主要的外来入侵植物之一。其具备较强的逃逸能力,可在分布地区迅速繁殖,对逃逸地的农业、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为此,介绍了肿柄菊的生物学特性,从地理气候条件、繁殖能力、竞争力、化感作用、土壤微生... 肿柄菊是云南省主要的外来入侵植物之一。其具备较强的逃逸能力,可在分布地区迅速繁殖,对逃逸地的农业、生态环境及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为此,介绍了肿柄菊的生物学特性,从地理气候条件、繁殖能力、竞争力、化感作用、土壤微生物学机制方面分析了其入侵机制,并综述了肿柄菊防治与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其综合防控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柄菊 外来植物 生物学特性 入侵机制 防治与利用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双江不同季节晒青茶品质对比分析
3
作者 李兴凤 杨艳 刘学艳 《热带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53-57,共5页
为探究不同季节的晒青茶品质差异,以临沧市双江县勐库镇公弄村、大户赛村春夏秋3个季节的晒青茶为原料,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含量,并结合感官审评对其品质进行分析。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春季晒青茶的香气清香... 为探究不同季节的晒青茶品质差异,以临沧市双江县勐库镇公弄村、大户赛村春夏秋3个季节的晒青茶为原料,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含量,并结合感官审评对其品质进行分析。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春季晒青茶的香气清香、浓郁持久,滋味甜醇回甘,总体品质最佳,感官审评得分最高;秋茶的香气持久度减弱,滋味稍涩;夏茶香气持久度和浓度均降低,滋味平淡,总体品质较差;大户赛晒青茶的香气和滋味评分优于公弄。理化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大户赛3个季节的晒青茶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和氨基酸含量均值分别为44.62%、25.54%、2.15%和3.79%,公弄的分别为38.99%、25.63%、2.31%、3.16%;大户赛晒青茶的水浸出物含量明显高于公弄地区。大户赛与公弄地区晒青茶的感官品质均是春茶最好,秋茶次之,夏茶稍差;大户赛晒青茶感官品质优于公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晒青茶 季节 感官品质 理化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工夫红茶挥发性物质研究
4
作者 刘学艳 吴成远 +3 位作者 徐婷 罗正飞 刘艳红 王绍梅 《中国茶叶》 2025年第4期62-67,共6页
为了解不同茶树品种所制工夫红茶的品质差异,研究以云南省临沧市茶树种质资源圃的10个不同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按相同工艺制成工夫红茶样品后,采用GC-IMS测定其挥发性物质,分析其种类组成及含量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0份样品中共含有挥... 为了解不同茶树品种所制工夫红茶的品质差异,研究以云南省临沧市茶树种质资源圃的10个不同茶树品种鲜叶为原料,按相同工艺制成工夫红茶样品后,采用GC-IMS测定其挥发性物质,分析其种类组成及含量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0份样品中共含有挥发性物质60种,可分为6类,根据相对含量均值从高到低分别为醇类(35.94%)、醛类(26.30%)、杂环类(17.68%)、酯类(8.06%)、酮类(6.79%)、烯烃类(1.14%)。醇类物质中对香气品质贡献较大的物质为氧化芳樟醇、香叶醇和芳樟醇,在10份样品中,槠叶9号红茶的香叶醇含量最高(10.95%);黄旦红茶的芳樟醇和氧化芳樟醇含量最高,分别为8.81%、12.42%。由云南大叶种制成的5份工夫红茶挥发性物质差异较中小叶种红茶大。综合来看,不同茶树品种制成的工夫红茶样品在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上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具有独特的香气特征。该研究可为后续根据不同品种所制工夫红茶香气特点进行拼配,为提高我国红茶品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夫红茶 挥发性物质 茶树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采晒青茶拼配技术及其品质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刘学艳 黄飞燕 +2 位作者 朱艳娇 黄文桃 吕才有 《茶叶通讯》 2022年第2期202-210,共9页
云南大叶种晒青茶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的唯一原料,其滋味浓醇回甘、香气清香浓郁。为了提高云南夏秋茶利用率及茶产业经济效益,推广机械化采摘技术,本研究以秋季云抗10号大叶种鲜叶为主要原料,经机械加工制成晒青茶,与临沧、普洱... 云南大叶种晒青茶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的唯一原料,其滋味浓醇回甘、香气清香浓郁。为了提高云南夏秋茶利用率及茶产业经济效益,推广机械化采摘技术,本研究以秋季云抗10号大叶种鲜叶为主要原料,经机械加工制成晒青茶,与临沧、普洱等地的9份晒青茶进行拼配,并对拼配成品茶主要内含成分及挥发性香气物质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地区间原料拼配可以提升晒青茶品质,调剂春秋茶差异。德宏秋季晒青茶与普洱市宁洱县的春季晒青茶按照2∶1的比例拼配,成品茶汤色绿黄明亮,滋味浓醇回甘,带花香和蜜香;茶多酚(21.7%)、氨基酸(1.59%)、水浸出物(41%)含量增加;醇类(6种,32.74%)、醛类(7种,5.19%)、烯烃类(10种,8.79%)重要挥发性香气物质丰富。可见,通过拼配可在多方面提高机采秋茶品质,拼配后的晒青茶成本较低,是一款适合大众消费的经济适用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采 晒青茶 拼配技术 品质 香气成分 普洱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茎泽兰入侵与防控现状及生物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9
6
作者 周启武 杨国琴 +3 位作者 王朝雯 董欣丽 范琼 赵永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6期26-29,共4页
紫茎泽兰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物种之首,它在长期适应各类环境、对抗自然界病虫草害等侵扰过程中逐渐合成了相应的次级代谢产物,一些成分还具有潜在的生物活性,是筛选绿色药物的重要资源。综述了近年来紫茎泽兰在我国的入侵现状、国内外... 紫茎泽兰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物种之首,它在长期适应各类环境、对抗自然界病虫草害等侵扰过程中逐渐合成了相应的次级代谢产物,一些成分还具有潜在的生物活性,是筛选绿色药物的重要资源。综述了近年来紫茎泽兰在我国的入侵现状、国内外防控技术及其植株内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高效开发利用紫茎泽兰植物资源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茎泽兰 防控 生物活性物质 综合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和SPME/GC-MS技术对勐海县晒青茶的挥发性物质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刘学艳 黄飞燕 周启武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84-91,共8页
为了解勐海县晒青茶的挥发性物质信息,本试验使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勐海县8份晒青茶样品进行挥发性物质检测。电子鼻检测结果表明:8个茶样可分为4组,其中南糯山(NN)、西定(XD)、布朗山(BL)... 为了解勐海县晒青茶的挥发性物质信息,本试验使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勐海县8份晒青茶样品进行挥发性物质检测。电子鼻检测结果表明:8个茶样可分为4组,其中南糯山(NN)、西定(XD)、布朗山(BL)、格朗和(GL)、章家三队(ZJ)的5份茶样为一组,而巴达(BD)、布朗山边境(BJ)、巴达章朗(ZL)分别为一组;硫化物及烃类化合物是电子鼻富集到的晒青茶样的主要挥发性物质。GC-MS结果显示:8个晒青茶样共检测到55种挥发性物质,主要以醇类(9种)、酯类(7种)、醛类(9种)、酮类(6种)、烯烃类(13种)、烷烃类(5种)、杂环类(4种)为主。醇类物质对晒青茶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影响最大,最高为ZL茶样(64.02%),最低为BJ茶样(37.14%),主要表现在芳樟醇和植物醇两种物质上。8个晒青茶样中共有的挥发性物质合计19种,含量较高的10种分别是3种醇(芳樟醇、α-松油醇、香叶醇)、2种醛(苯乙醛、藏花醛)、2种酮(β-紫罗兰酮、植酮)、2种杂环类(顺式芳樟醇氧化物、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和1种酯(二氢猕猴桃内酯)。格朗和乡的晒青茶挥发性物质总相对含量高于南糯山乡和西定乡,主要表现在醛类物质上;布朗山乡的晒青茶优势香气物质为酮类和烷烃类;西定乡的优势香气物质为烯烃类,即不同产地的晒青茶具有不同的优势挥发性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勐海晒青茶 挥发性物质 电子鼻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地区铁皮石斛组织培养及林下栽培技术探析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朝雯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第4期85-85,共1页
铁皮石斛是一种珍稀中药材,林下种植发展前景广阔。本文主要针对云南地区铁皮石斛组织栽培以及林下种植技术进行分析,这对铁皮石斛林下种植技术的推广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铁皮石斛 组织培养 林下种植 品质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对晒青茶加工过程的代谢物分析
9
作者 刘学艳 吕才有 《茶叶通讯》 2022年第4期498-509,共12页
云南大叶种晒青茶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的唯一原料,具有滋味浓醇回甘、香气清香浓郁带日晒味等特点。为了解云南大叶种晒青茶的品质形成机理,本研究利用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云抗10号’晒青茶加工过程的“摊放叶”“杀青叶”“... 云南大叶种晒青茶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的唯一原料,具有滋味浓醇回甘、香气清香浓郁带日晒味等特点。为了解云南大叶种晒青茶的品质形成机理,本研究利用广泛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云抗10号’晒青茶加工过程的“摊放叶”“杀青叶”“揉捻叶”“干燥叶”进行代谢物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晒青茶加工过程中,四组样品一共检测到649个代谢物,主要是黄酮类、脂类、酚酸类、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类、生物碱类。这些物质主要通过黄酮类生物合成、氨基酸类代谢、谷胱甘肽代谢、磷酸戊糖途径合成和降解。通过差异代谢物筛选,摊放叶和杀青叶之间共有97个差异代谢物,其中上调61个、下调36个;杀青叶和揉捻叶之间有23个差异代谢物,其中上调8个、下调15个;在揉捻叶和干燥叶之间有71个差异代谢物,其中上调31个、下调40个,主要是黄酮类(鼠李柠檬素、香叶木素、高车前素、山奈酚、圣草酚)和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类(还原型谷胱甘肽、L-苏氨酸、S-腺苷-L-蛋氨酸、L-天冬氨酸-O-二葡萄糖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晒青茶 代谢物 代谢组学 茶叶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我国茶叶产量、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任海龙 陈非凡 +6 位作者 谭启玲 胡承孝 李进学 王绍梅 李晓君 孟远夺 赵英杰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8-608,共11页
为探明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我国茶叶产量、品质以及茶园土壤理化性质影响,通过收集国内外已发表我国茶园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相关文献,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定量分析在不同有机替代比例、土壤理化性质与替代年限条件下茶叶产量、品质与茶园土... 为探明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我国茶叶产量、品质以及茶园土壤理化性质影响,通过收集国内外已发表我国茶园有机肥替代化肥的相关文献,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定量分析在不同有机替代比例、土壤理化性质与替代年限条件下茶叶产量、品质与茶园土壤理化性质的状况。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能显著提高茶叶产量、品质与茶园土壤养分含量。其中有机替代比例、土壤条件,以及替代年限是影响有机替代效果的重要因素。有机替代比例低于25%时,增产效果最好;有机替代25%~75%时,茶叶品质提升效果最佳;有机替代超过75%时,则会因土壤当季养分供应不足从而导致茶叶产量降低。有机替代在土壤有机质<20 g·kg^(-1)、碱解氮<100 mg·kg^(-1)、有效磷<5 mg·kg^(-1)与pH>4.5时对茶叶产量增加效果较好;在土壤有机质>20 g·kg^(-1)、碱解氮>100 mg·kg^(-1)、有效磷>20 mg·kg^(-1)、速效钾>100 mg·kg^(-1)与pH<5.5时,茶叶品质提升效果较好。有机肥肥效存在累计效应,有机替代年限越长对茶叶产量品质提升的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替代 产量 品质 整合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肉灵芝‘云灵3号’选育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晓蕖 刘艳芳 +3 位作者 张劲松 何俊 李树红 李娥贤 《食用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7-45,共9页
在云南省内收集野生子实体,经过鉴定和组织分离获得白肉灵芝(Ganoderma leucocontextum)菌株,以菌株L4439作为对照,通过初筛、复筛、区别性鉴定、中试和多年多点示范栽培选育菌株。结果表明:选育的菌株L4968菌丝生长速度较快,子实体呈... 在云南省内收集野生子实体,经过鉴定和组织分离获得白肉灵芝(Ganoderma leucocontextum)菌株,以菌株L4439作为对照,通过初筛、复筛、区别性鉴定、中试和多年多点示范栽培选育菌株。结果表明:选育的菌株L4968菌丝生长速度较快,子实体呈红褐色、漆样高光泽,同心环纹和放射状纵脊明显,菌盖长度为(15.08±0.12)cm,菌盖宽度为(12.23±0.09)cm,菌肉厚度为(0.81±0.02)cm,菌柄长度为(7.25±0.10)cm,菌柄直径为(2.75±0.07)cm,每袋子实体鲜重为(84.98±1.41)g,生物学效率为(15.45±0.26)%,栽培周期为(85.00±0.82)d,出菇整齐,栽培性状稳定,栽培产量较高,该菌株适宜在云南及周边地区进行设施化和林下仿生栽培。2023年,菌株L4968通过云南省种子管理站云南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鉴定,品种名称为‘云灵3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肉灵芝 选育 品种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产胞外粗多糖的白灵芝发酵茶培养基配方优化 被引量:2
12
作者 卯明娟 刘迪 +5 位作者 周会明 白玉英 洪鹏 王佳琳 杨流波 陈真敏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3-100,共8页
为探究白灵芝在液体茶基质上分泌胞外粗多糖的最佳营养条件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和方差分析,优化了该菇在茶培养基上胞外粗多糖形成的营养条件,并采用相关性与通径分析,探究了其液体培养特性与胞外粗... 为探究白灵芝在液体茶基质上分泌胞外粗多糖的最佳营养条件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和方差分析,优化了该菇在茶培养基上胞外粗多糖形成的营养条件,并采用相关性与通径分析,探究了其液体培养特性与胞外粗多糖分泌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马铃薯50 g/L、葡萄糖40 g/L、红土3 g/L、普洱茶20 g/L、茶粉颗粒大小0.075 mm的茶培养基上,白灵芝的胞外粗多糖产量最高(1.49±0.33 g/L)且受各营养条件的影响顺序为葡萄糖>茶叶种类>红土>马铃薯>茶粉颗粒大小。此外,该菇胞外粗多糖的分泌受发酵液可溶性固形物、菌球数量的影响显著,其中前者对其间接影响最大,后者对其直接作用与综合作用最大。总之,茶培养基的营养条件(种类、浓度、颗粒大小等)与白灵芝的液体培养特性对其胞外粗多糖的分泌影响较大且存在交互作用,上述结果可为该菇多糖的提取及功能性食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灵芝 茶基质 液体发酵 胞外粗多糖 优化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树对土壤锗的吸收及富集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苏奇倩 安福全 于龙凤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共8页
茶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对锗元素具有较强的吸收利用能力,从而促进自身生长发育。经过生物富集作用,茶树将有毒的无机锗(GeO_(2))转化为无毒的有机锗(Ge-132),其中有机锗极易为人体所吸收,有益于身体健康。目前锗在茶树中的应用研究... 茶树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对锗元素具有较强的吸收利用能力,从而促进自身生长发育。经过生物富集作用,茶树将有毒的无机锗(GeO_(2))转化为无毒的有机锗(Ge-132),其中有机锗极易为人体所吸收,有益于身体健康。目前锗在茶树中的应用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深入探究其富锗机制是研究开发富锗茶的关键。因此,综述了土壤中锗的分布及其与茶树生长的关系、茶树对锗的吸收利用以及锗在茶树中的富集作用及机制,为今后提高茶树对土壤锗的吸收效率及富锗茶的种植开发提供基础信息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锗元素 土壤 吸收利用 富集作用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布、迁移路径与聚集特征 被引量:2
14
作者 唐世凯 尚能飞 +4 位作者 刘丽芳 何雨烨 于龙凤 苏奇倩 冷燕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321-2329,共9页
[目的]探索耕地非粮化空间格局变化及其重心偏移趋势和迁移路径,为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云南省耕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和辅助决策。[方法]基于云南省1980—2020年的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获取过去40年耕地非粮化的空间分... [目的]探索耕地非粮化空间格局变化及其重心偏移趋势和迁移路径,为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云南省耕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和辅助决策。[方法]基于云南省1980—2020年的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获取过去40年耕地非粮化的空间分布数据,综合运用耕地非粮化速度模型、重心模型、耕地非粮化标准差异椭圆方法、空间自相关模型对云南省近40年耕地非粮化的空间分布、迁移路径与聚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近40年来,云南耕地非粮化虽呈非均衡化发展态势,但其非均衡程度有降低的趋势,耕地非粮化最严重的区域集中在滇中城市群。1980年以来,昆明市、楚雄州和玉溪市耕地非粮化速度快于滇中其他地区和市州辖区。耕地非粮化重心空间迁移路径呈“旗帜”型形态,具体表现为先转向西南,随后转向东南,最后转向北方。云南省耕地非粮化空间聚集性总体呈下降趋势,“低—低”型聚类主要集中在西南、北部和南部少数地区,而“高—高”型聚类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南部;同时“高—高”和“低—低”聚类成为耕地非粮化空间特征演化的主要发展趋势。[结论]云南可耕地资源相对紧缺,耕地非粮化在时空格局上保留了不同程度的特征,存在时空转移路径分布的不平衡性,且耕地非粮化的时空聚集性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粮化 空间分布 迁移路径 空间自相关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光质LED光源对星孢寄生菇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会明 王朝雯 +5 位作者 李加豪 白玉英 普艳 郑昭 排南胜 普馨语 《中国瓜菜》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37,共6页
为探究星孢寄生菇在光胁迫下的生长发育特性,采用平板培养法,研究了10种不同光质LED光源对该菇菌丝生长、原基分化及子实体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黑暗对照相比,不同光源对该菇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中白光的抑制效果最显著。同时,... 为探究星孢寄生菇在光胁迫下的生长发育特性,采用平板培养法,研究了10种不同光质LED光源对该菇菌丝生长、原基分化及子实体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黑暗对照相比,不同光源对该菇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中白光的抑制效果最显著。同时,光源对该菇原基分化数量的影响不显著,但白光培养下的原基分化时间最长(3.75 d)。此外,暖黄光对该菇子实体发育有促进作用,蓝光有抑制作用,紫光有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接种后2~3 d,该菇菌丝生长速度和原基分化数量呈线性增长趋势,在大多数光源下分别在第3、4天达到峰值;第3~4天,在大多数光源下,该菇子实体发育数量也呈线性增长趋势,并达到峰值。值得注意的是,在某些光源下,该菇菌丝生长速度、原基分化数量和子实体发育数量在高峰期后仍呈现小高峰。总之,光胁迫对该菇菌丝生长不利,对原基分化影响较小,但对子实体发育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孢寄生菇 LED光源 菌丝生长 原基分化 子实体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锗对植物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苏奇倩 安福全 于龙凤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6期31-38,共8页
有机锗化合物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具有抗氧化、促进新陈代谢等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和膳食补充。无机锗化合物可被植物吸收,在植物组织中富集并转化为有机锗化合物,通过培育富锗植物获取有机锗化合物是获取有机锗的有效途径... 有机锗化合物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具有抗氧化、促进新陈代谢等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和膳食补充。无机锗化合物可被植物吸收,在植物组织中富集并转化为有机锗化合物,通过培育富锗植物获取有机锗化合物是获取有机锗的有效途径。综述外源锗在植物中的应用、锗在植物中的分布及代谢、锗对植物的生理作用和植物锗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从植物分子水平上对锗的吸收、转运及分配机理和锗在植物逆境中的生理生化机制等方面进行展望,以期为富锗植物的种植和增强植物的保健功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种子萌发 生长发育 生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9份茶树种质资源叶片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17
作者 魏春梅 安福全 +3 位作者 苏奇倩 苏向宇 吴成远 于龙凤 《茶叶学报》 2024年第4期21-32,共12页
【目的】分析49份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从中挖掘农艺性状优异的茶树资源,为茶树种质筛选提供遗传材料和理论参考。【方法】以49份茶树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18个叶片表型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与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49份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从中挖掘农艺性状优异的茶树资源,为茶树种质筛选提供遗传材料和理论参考。【方法】以49份茶树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18个叶片表型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与相关性分析。【结果】49份茶树种质资源的18个叶片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指数为0.31~2.15,数量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达29.4%;主成分分析表明,叶长、叶面积、叶长宽比、叶质、叶身和叶面6个叶片性状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69.37%,是形成供试茶树种质资源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聚类分析表明,供试茶树可分为4大类,各类群间特征显著、差异较大,并且分类结果与主成分分析筛选的主要性状划分结果基本一致;相关性分析表明,叶长与叶宽、叶面积、叶脉对数呈极显著相关,叶片大小与叶长、叶宽、叶面积、叶脉对数呈极显著相关,叶尖与叶身、叶长宽比呈极显著负相关。推测供试资源的叶片性状规律表现为叶片越大,叶片越接近披针形,其叶脉对数就越多;叶长宽比的值越大,叶尖越接近于急尖、渐尖。【结论】供试茶树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筛选出的6个叶片农艺性状可作为茶树种质资源识别和鉴定的主要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叶片 表型性状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鲜食玉米品质指标的优先等级 被引量:12
18
作者 王江民 钱均祥 +6 位作者 许宗亮 曾彪 马玲 冷燕 孙信梅 王家金 张智慧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192-2196,共5页
【目的】从市场角度确定鲜食玉米品质指标的优先等级,为鲜食玉米种植者调整玉米种植结构,促进鲜食玉米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2017年昆明市农贸市场购买鲜食玉米顾客跟踪随机问卷调查获取鲜食玉米品质指标的相关数据... 【目的】从市场角度确定鲜食玉米品质指标的优先等级,为鲜食玉米种植者调整玉米种植结构,促进鲜食玉米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2017年昆明市农贸市场购买鲜食玉米顾客跟踪随机问卷调查获取鲜食玉米品质指标的相关数据,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鲜食玉米品质指标优先等级进行排序,并确定出各指标的评价数值。【结果】糯性>口感>甜度>籽粒饱满度>气味>皮厚薄>籽粒排列>外观>色泽。应用此结果,得出昆明农贸市场主要鲜食玉米品种综合得分,西双版纳四路糯衍生型小白糯>西双版纳小黄糯>石林白糯>红糯、紫糯>黄甜脆。【结论】云南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发展种植鲜食玉米不失为一种玉米提质增效的选择,鲜食玉米种植者种植糯玉米尤其优异资源的糯玉米更能受到市场青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鲜食 品质 等级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黄精营养器官的组织结构及组织化学定位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朱新焰 杨竹雅 +11 位作者 杜春华 王家金 钱均祥 曾彪 王丽 张智慧 石亚娜 丛琨 冷燕 杨雁 杜慧 季鹏章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34-741,共8页
【目的】对滇黄精各营养器官进行显微结构和组织化学定位研究,明确滇黄精各器官的组织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成分的分布积累特征。【方法】分别制作滇黄精根、根茎、茎和叶片横切片,运用显微镜观察各器官的组织构造,利用组织化学定位方法... 【目的】对滇黄精各营养器官进行显微结构和组织化学定位研究,明确滇黄精各器官的组织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成分的分布积累特征。【方法】分别制作滇黄精根、根茎、茎和叶片横切片,运用显微镜观察各器官的组织构造,利用组织化学定位方法对多糖和皂苷类成分进行定位及分布数量分析。【结果】明确了滇黄精各器官的组织形态及构造特点;多糖类物质主要分布在皮层基本薄壁组织、黏液细胞、维管束及少数厚壁组织细胞中。皂苷则主要分布在表皮、皮层基本薄壁组织及厚壁组织细胞中。多糖类及皂苷类物质在各器官的分布量由高到低的顺序均为根茎、叶片、茎及根。【结论】滇黄精各营养器官的结构特征可以作为药材鉴别的依据;四种器官均有多糖与皂苷分布,但两者分布的部位及组织细胞有所不同。在相同观察视野面积下,叶片等部位也有较高的分布量,应注重对叶、茎、根等非药用部位的开发利用。研究结果可为滇黄精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黄精 器官 组织结构 多糖 皂苷 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临沧野生灵芝的鉴定与驯化栽培 被引量:13
20
作者 张焱珍 周会明 +5 位作者 白玉英 柴红梅 古广红 赵娅通 田利波 卯明娟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176-2182,共7页
从采集于云南临沧的野生灵芝子实体中分离纯化获得纯培养物,编号为YAASM4672,结合形态学与ITS序列分析鉴定其分类学地位,并设计了9种栽培种培养基,测定其栽培特性。结果显示,采集到的菌株YAASM4672为灵芝(Ganoderma lingzhi),其形态特... 从采集于云南临沧的野生灵芝子实体中分离纯化获得纯培养物,编号为YAASM4672,结合形态学与ITS序列分析鉴定其分类学地位,并设计了9种栽培种培养基,测定其栽培特性。结果显示,采集到的菌株YAASM4672为灵芝(Ganoderma lingzhi),其形态特征与分子鉴定结果一致。该菌在2号栽培种配方上,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农艺性状(覆土组优于露地组)表现最好。菌丝体白色,长势浓密,38 d满袋,平均生长速度达(5.89±1.01)mm/d;菌盖黄色,直径达66.00 mm,平均生长速度最快为(4.14±1.07)mm/d,与其他配方相比,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差异(P<0.01);菌柄褐黄,其长度、直径分别达到84.00 mm、18.00 mm。驯化的野生灵芝菌株YAASM4672人工栽培最优配方为:78%玉米芯、18%米糠、2%高粱粉、1%石膏粉、1%白砂糖,覆土能促进其子实体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 形态学 ITS序列分析 驯化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