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无人机DEM和DOM的山区太阳辐射估算及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1
作者 龚伟圳 甘淑 +3 位作者 袁希平 罗为东 李璇 彭翔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40-546,共7页
以恐龙谷南缘山区为研究区,对机载激光雷达数据进行渐进加密三角网滤波处理后,构建数字高程模型(DEM)并提取地形特征,利用无人机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对布设的光伏面板空间位置进行提取,基于半球视域算法,利用点云波构建的DEM对研究区202... 以恐龙谷南缘山区为研究区,对机载激光雷达数据进行渐进加密三角网滤波处理后,构建数字高程模型(DEM)并提取地形特征,利用无人机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对布设的光伏面板空间位置进行提取,基于半球视域算法,利用点云波构建的DEM对研究区2023年一般气候环境条件下的太阳辐射进行估算,并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机载激光雷达点云滤波后构建的DEM能够准确表现研究区微地形,提取的地形特征与实地勘测具有一致性,提取的光伏面板位置正确且提取效果良好;能够对山区太阳辐射量进行准确估算,平均误差为7.98%,对山区小区域太阳辐射估算具有可靠性;山区太阳辐射分布与地形有密切的关联性,总体上山脊面上的太阳辐射大于山谷底面,阳坡面大于阴坡面,随着坡度增加,平均太阳辐射总量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减小;最大太阳辐射值与太阳入射角度相关,地形因子随时间的变化也不同,坡度对于太阳辐射的影响春、夏季大,秋、冬季小,坡向对太阳辐射的影响秋、冬季大,春、夏季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激光雷达 数字正射影像 地形特征 太阳辐射 时空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形复杂度的山区水土流失风险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魏休耘 甘淑 +1 位作者 袁希平 李绕波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33,共9页
水土流失研究中通常以大范围区域数据为主导,探究小范围山地地区精细化表达,这对评价小范围山地地区水土流失情况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利用无人机数据生成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模型(DEM)与三维模型,基于DEM数据计算多个地形因子,结合相关性分... 水土流失研究中通常以大范围区域数据为主导,探究小范围山地地区精细化表达,这对评价小范围山地地区水土流失情况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利用无人机数据生成高精度的数字高程模型(DEM)与三维模型,基于DEM数据计算多个地形因子,结合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实现地形因子的分类,再使用变异系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实现地形因子的筛选与确权并建立地形复杂度模型;随后,在地形复杂度模型中引入常数偏移量,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水土流失风险评价因子模型;最后,将其与三维模型和实地踏勘数据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1)水土流失风险评价因子模型中坡度、地表切割深度、剖面曲率、平面曲率的系数分别为1.933、0.338、0.206和2.633;2)对于整个试验区,中风险区面积比例为28.50%,分布较为分散。极高风险区比例为4.42%,集中分布在南侧以及西北侧。总体而言,该区域以中低风险为主;3)F1和F2区域水土流失风险较高,因为其存在陡峭地形、低植被覆盖率和土壤沙化等问题。F3区域由于平坦地形和种植大量农作物,表现出相对轻微的水土流失情况。该模型能够准确提取水土流失区域,为小范围山地地区的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等地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地形复杂度 水土流失 相关性分析 变异系数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AV高分辨率DEM的复杂微地貌形态特征分析——以恐龙谷南缘山区为例 被引量:6
3
作者 罗为东 甘淑 +3 位作者 袁希平 高莎 胡琳 袁新悦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9-117,共9页
地形复杂的高原山区水土流失问题显著,迫切需要深入开展山地有关形态特征的分析研究。利用无人机航测快速获取恐龙谷南缘山区复杂试验区域影像,构建分辨率为0.5 m的高分辨率DEM模型。基于该高分辨率的模型,首先遵循地形因子有效性、易... 地形复杂的高原山区水土流失问题显著,迫切需要深入开展山地有关形态特征的分析研究。利用无人机航测快速获取恐龙谷南缘山区复杂试验区域影像,构建分辨率为0.5 m的高分辨率DEM模型。基于该高分辨率的模型,首先遵循地形因子有效性、易计算性和因子相互独立性原则,分别选取坡度、地表粗糙度、标准曲率和地表切割深度4项单因子指标进行微地貌地形特征定量分析;然后依据对复杂地貌进行完整性和适用性的分级处理,结合曲面倾斜度和地表崎岖状况,分别对以上4项单因子指标赋予不同权重并构建TCI模型。结果表明:1)依据变异系数计算的各项单因子权重分别为0.282、0.171、0.259和0.288;2)TCI模型中复杂度较高的F1、F2区域脊-谷的位置表面崎岖,同时经野外实地踏勘,试验区裸土、裸岩分布广泛,且红壤和紫色土黏性低;3)结合恐龙谷南缘山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和实地踏勘情况,发现TCI模型中较高复杂、高复杂度区域的土壤受一定程度侵蚀导致水土流失。大面积侵蚀地貌的情况下,以小面积TCI模型快速判断土壤受侵蚀区域主要集中于脊-谷位置。研究通过无人机便捷构建高精度DEM,以地形因子组合TCI模型对快速判断土壤侵蚀区域的方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因子 高分辨率DEM TCI模型 土壤侵蚀 高原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恐龙谷南缘山区DIM点云的PTD滤波改进试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罗为东 甘淑 +3 位作者 袁希平 高莎 毕瑞 袁新悦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38-944,共7页
无人机DIM点云滤波处理是地物分类、地物单体化提取和地形特征分析的关键步骤,为解决高原山区因地形复杂而导致DIM点云滤波处理难度大和精度低等问题。选择以滇中高原恐龙谷南缘山区为试验区,首先利用DJI Phantom 4 RTK采集影像数据,解... 无人机DIM点云滤波处理是地物分类、地物单体化提取和地形特征分析的关键步骤,为解决高原山区因地形复杂而导致DIM点云滤波处理难度大和精度低等问题。选择以滇中高原恐龙谷南缘山区为试验区,首先利用DJI Phantom 4 RTK采集影像数据,解算密集影像获取DIM点云;其次,考虑山体点与地面点有较大高程差,选择经典PTD滤波算法对实验区密集匹配点云进行滤波处理;最后,综合考虑实验区山顶和山脚存在较大高程差且山体两侧沟壑丛生,山体两侧地面点易被识别为非地面点,提出以脊-谷交汇地形特征点为PTD滤波算法的种子点,在山体两侧精细化构建不规则三角网的改进PTD滤波算法。结果表明:1)PTD滤波算法得到地面点较为完整保留整个实验区,但明显的地物如山体两侧低矮植被和山脚蔬菜大棚基本未被剔除,且山体部分的地面点易被识别为非地面点而在出现山体K1、K2、K3区域的空洞现象。2)针对恐龙谷南缘山区复杂地形,提出以脊-谷交汇地形特征点为PTD滤波算法的种子点,在山体两侧精细化构网,山体低矮植被部分清除,相对于PTD滤波算法蔬菜大棚大面积被清除。并且山体两侧地面点得到较为完成保留,未出现明显点云空洞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M点云 点云滤波 PTD算法 地形特征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禄丰恐龙谷UAV LiDAR点云构建背斜数字地貌模型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杨在松 甘淑 +2 位作者 袁希平 高莎 王泽华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59-868,共10页
UAV LiDAR具有高效、准确地采集复杂地形点云数据的优势,已成为构建精准数字地貌模型的重要手段。然而,针对背斜地貌的UAV LiDAR点云构建数字地貌模型的插值误差研究缺乏,严重制约了其在地貌学研究中的应用。本文基于禄丰恐龙谷环状构... UAV LiDAR具有高效、准确地采集复杂地形点云数据的优势,已成为构建精准数字地貌模型的重要手段。然而,针对背斜地貌的UAV LiDAR点云构建数字地貌模型的插值误差研究缺乏,严重制约了其在地貌学研究中的应用。本文基于禄丰恐龙谷环状构造中背斜地貌的UAV LiDAR点云数据,优选了IDW、NN、RBF、TIN、OK插值算法的关键参数,采用交叉验证和模型差异衡量不同点云密度和地表粗糙度下的插值精度,全局Moran指数、地貌参数分析误差的空间分布特征,基于最优的模型分析褶皱构造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1)IDW最优参数为权指数2和搜索点数16,RBF为规则样条函数和搜索点数24,OK为球面函数、无方向和搜索点数8;2)IDW最容易受点云密度的影响,TIN抑制插值误差随点云密度变化的效果最好,OK构建的模型最优;3)局部插值误差在空间上是可变的,地表粗糙度大的区域误差增加得快;4)该褶皱分为穹窿构造和短轴褶皱两类,翼间角为108~131°,背斜Ⅱ沿西南-东北向地下延伸。研究结果可为UAV LiDAR用于禄丰恐龙谷环状构造数字地貌建模及地表特征测量模拟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激光雷达 数字高程模型 普通克里金 点云密度 背斜地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恐龙谷南缘微地貌地形特征要素提取及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罗为东 甘淑 +1 位作者 袁希平 高莎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48-54,共7页
地形特征信息是地学研究中的重要依据,用于描述地形变化的总体样貌,决定了基础地形地貌形态特征。本文对禄丰恐龙谷南缘环状微地貌的地形特征进行提取及分析。首先,采用无人机测量技术获取测区影像数据,通过影像数据处理构建测区0.5 m... 地形特征信息是地学研究中的重要依据,用于描述地形变化的总体样貌,决定了基础地形地貌形态特征。本文对禄丰恐龙谷南缘环状微地貌的地形特征进行提取及分析。首先,采用无人机测量技术获取测区影像数据,通过影像数据处理构建测区0.5 m分辨率的DOM数据与点云数据,并基于TerraSolid软件平台搭建滤波规则对点云数据进行分类、抽稀压缩处理,提取测区地面点,以地面点数据为基础数据构建测区2 m分辨率的DEM;然后,通过叠加ArcGIS空间分析中最大值提取与正负地形提取,完成地形特征点的提取分析;并结合ArcGIS中水文分析、平面曲率与坡型组合的方法,完成地形特征线提取分析;最后,在eCognition 9.0中通过面向对象的方法,实现地形面状特征提取。试验结果表明:(1)提取鞍部点的最佳分析窗口为11×11。(2)通过鞍部点位及两种方法提取脊—谷线,其中水文分析提取脊线更为细致,整体连贯性更为突出且从山体两侧脊线分布密集,试验区山体崎岖处提取鞍部点,即说明恐龙谷南缘整体受亚热带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影响,山体受一定程度风化侵蚀。(3)恐龙谷南缘地形面状特征中裸岩、裸地两者面积占比较大,两者相加后占测区总面积64.2%,结合实地干湿分明的气候特点和实际勘察植被相对低矮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该区域表层土壤疏松,需注意水土流失引起的生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特征 点云 实景构建DEM DOM 特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