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莱氏绿僵菌Mr006鉴定及对草地贪夜蛾致病力
被引量:
5
1
作者
胡飞
徐婷婷
+7 位作者
彭辉
胡本进
苏贤岩
毕思佳
吴振晨
朱克旭
徐丽娜
王振营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1,共8页
收集草地贪夜蛾致病性莱氏绿僵菌,丰富昆虫病原真菌资源,为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生防制剂开发提供依据。采用形态学和ITS-r DNA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菌株Mr006进行了鉴定,以浸渍法生物测定了该菌株对草地贪夜蛾幼虫和蛹的致病力,并进行...
收集草地贪夜蛾致病性莱氏绿僵菌,丰富昆虫病原真菌资源,为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生防制剂开发提供依据。采用形态学和ITS-r DNA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菌株Mr006进行了鉴定,以浸渍法生物测定了该菌株对草地贪夜蛾幼虫和蛹的致病力,并进行了田间应用效果评价。结果表明,分离的Mr006菌株鉴定为莱氏绿僵菌;该菌株对草地贪夜蛾幼虫、蛹均有致病力,用孢子浓度为1×10^(7)孢子/mL接种后,1~5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1.16%、88.38%、70.71%、53.03%和22.73%,蛹的校正死亡率为76.26%;对草地贪夜蛾1~5龄幼虫和蛹的LC50分别为3.55×10^(4)、8.23×10^(4)、3.63×106、4.16×10^(7)、4.23×10^(8)和2.57×10^(5)孢子/mL;用孢子浓度为1×10^(8)孢子/mL接种后,1~5龄幼虫和蛹的LT50值分别缩短至3.47、3.94、4.90、6.73、9.01 d和4.02 d。田间喷施莱氏绿僵菌Mr006分生孢子悬浮液后20 d,对草地贪夜蛾田间防治效果可达64%以上,持效性较好。莱氏绿僵菌Mr006对草地贪夜蛾致病力强,具有较好的生防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氏绿僵菌
鉴定
草地贪夜蛾
致病力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鲜食玉米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技术
被引量:
1
2
作者
胡飞
徐婷婷
+7 位作者
胡本进
苏贤岩
耿丽丽
毕思佳
吴振晨
彭辉
朱克旭
徐丽娜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7-265,共9页
草地贪夜蛾集中危害安徽省秋季鲜食玉米,对产量造成严重威胁,为探索一套适用于秋季鲜食玉米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技术,分别于苗期、心叶期、吐丝期开展田间防治研究,评价防治效果、鲜穗产量及增产率,以达到减少化学用药、挽回产量,实现全...
草地贪夜蛾集中危害安徽省秋季鲜食玉米,对产量造成严重威胁,为探索一套适用于秋季鲜食玉米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技术,分别于苗期、心叶期、吐丝期开展田间防治研究,评价防治效果、鲜穗产量及增产率,以达到减少化学用药、挽回产量,实现全程绿色防控的目标。结果表明,播前40%溴氰虫酰胺·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包衣玉米种子出苗率增加19.25%、苗后14 d防治效果可达74.48%;心叶初期、末期分别施用G033A颗粒剂、10%甲维·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药后21 d防治效果可达90.62%;吐丝期PS3可湿性粉剂与25%乙基多杀菌素水分散粒剂(减量20%)联合使用,药后21 d防治效果可达78.42%。全生育期相对于农户自防区减少化学用药4次,其中生物农药替代1次;平均穗粒重最高为253.82 g,籽粒增产率为5.69%;鲜穗产量最高为16243.70 kg/hm^(2),鲜穗增产率为4.86%。安徽省秋季鲜食玉米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技术对玉米生长安全,综合防效显著,可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用药,增加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草地贪夜蛾
绿色防控
防治效果
增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安徽省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被引量:
8
3
作者
许萃敏
朱克旭
+3 位作者
李瑞雪
苏雪强
周荣
汪泰初
《中国蚕业》
2023年第1期48-52,共5页
蚕桑产业是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十大主导产业之一。为高效推动安徽省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从发展规模、科技创新、多元产业、融合发展、企业壮大等角度出发,全面总结了安徽省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剖析了安徽省蚕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
蚕桑产业是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十大主导产业之一。为高效推动安徽省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从发展规模、科技创新、多元产业、融合发展、企业壮大等角度出发,全面总结了安徽省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剖析了安徽省蚕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区域布局、加快科技创新、强化资源利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强服务队伍建设等对策建议,旨在促进安徽省蚕桑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蚕桑产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桑产业
发展现状
主要问题
发展对策
规模化
多元化
融合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莱氏绿僵菌Mr006鉴定及对草地贪夜蛾致病力
被引量:
5
1
作者
胡飞
徐婷婷
彭辉
胡本进
苏贤岩
毕思佳
吴振晨
朱克旭
徐丽娜
王振营
机构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安徽农业大学
滁州市食品药品检验中心
出处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1,共8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1YFD1400700)。
文摘
收集草地贪夜蛾致病性莱氏绿僵菌,丰富昆虫病原真菌资源,为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生防制剂开发提供依据。采用形态学和ITS-r DNA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菌株Mr006进行了鉴定,以浸渍法生物测定了该菌株对草地贪夜蛾幼虫和蛹的致病力,并进行了田间应用效果评价。结果表明,分离的Mr006菌株鉴定为莱氏绿僵菌;该菌株对草地贪夜蛾幼虫、蛹均有致病力,用孢子浓度为1×10^(7)孢子/mL接种后,1~5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1.16%、88.38%、70.71%、53.03%和22.73%,蛹的校正死亡率为76.26%;对草地贪夜蛾1~5龄幼虫和蛹的LC50分别为3.55×10^(4)、8.23×10^(4)、3.63×106、4.16×10^(7)、4.23×10^(8)和2.57×10^(5)孢子/mL;用孢子浓度为1×10^(8)孢子/mL接种后,1~5龄幼虫和蛹的LT50值分别缩短至3.47、3.94、4.90、6.73、9.01 d和4.02 d。田间喷施莱氏绿僵菌Mr006分生孢子悬浮液后20 d,对草地贪夜蛾田间防治效果可达64%以上,持效性较好。莱氏绿僵菌Mr006对草地贪夜蛾致病力强,具有较好的生防潜力。
关键词
莱氏绿僵菌
鉴定
草地贪夜蛾
致病力
防治效果
Keywords
Metarhizium rileyi
identification
Spodoptera frugiperda
pathogenicity
control effect
分类号
S476.1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鲜食玉米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技术
被引量:
1
2
作者
胡飞
徐婷婷
胡本进
苏贤岩
耿丽丽
毕思佳
吴振晨
彭辉
朱克旭
徐丽娜
机构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安徽农业大学
滁州市食品药品检验中心
出处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7-265,共9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1YFD1400700)。
文摘
草地贪夜蛾集中危害安徽省秋季鲜食玉米,对产量造成严重威胁,为探索一套适用于秋季鲜食玉米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技术,分别于苗期、心叶期、吐丝期开展田间防治研究,评价防治效果、鲜穗产量及增产率,以达到减少化学用药、挽回产量,实现全程绿色防控的目标。结果表明,播前40%溴氰虫酰胺·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包衣玉米种子出苗率增加19.25%、苗后14 d防治效果可达74.48%;心叶初期、末期分别施用G033A颗粒剂、10%甲维·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药后21 d防治效果可达90.62%;吐丝期PS3可湿性粉剂与25%乙基多杀菌素水分散粒剂(减量20%)联合使用,药后21 d防治效果可达78.42%。全生育期相对于农户自防区减少化学用药4次,其中生物农药替代1次;平均穗粒重最高为253.82 g,籽粒增产率为5.69%;鲜穗产量最高为16243.70 kg/hm^(2),鲜穗增产率为4.86%。安徽省秋季鲜食玉米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技术对玉米生长安全,综合防效显著,可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用药,增加产量。
关键词
鲜食玉米
草地贪夜蛾
绿色防控
防治效果
增产率
Keywords
fresh corn
Spodoptera frugiperda
green control technology
control effect
yield increase rate
分类号
S476 [农业科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安徽省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被引量:
8
3
作者
许萃敏
朱克旭
李瑞雪
苏雪强
周荣
汪泰初
机构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
滁州市食品药品检验中心
出处
《中国蚕业》
2023年第1期48-52,共5页
基金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团队项目(编号2022YL013)
安徽省特色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编号ahtsnycytx-12)
财政部和农业农村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资助(编号CARS-18)。
文摘
蚕桑产业是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十大主导产业之一。为高效推动安徽省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从发展规模、科技创新、多元产业、融合发展、企业壮大等角度出发,全面总结了安徽省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剖析了安徽省蚕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区域布局、加快科技创新、强化资源利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强服务队伍建设等对策建议,旨在促进安徽省蚕桑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蚕桑产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
蚕桑产业
发展现状
主要问题
发展对策
规模化
多元化
融合发展
分类号
S88-9 [农业科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莱氏绿僵菌Mr006鉴定及对草地贪夜蛾致病力
胡飞
徐婷婷
彭辉
胡本进
苏贤岩
毕思佳
吴振晨
朱克旭
徐丽娜
王振营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鲜食玉米草地贪夜蛾绿色防控技术
胡飞
徐婷婷
胡本进
苏贤岩
耿丽丽
毕思佳
吴振晨
彭辉
朱克旭
徐丽娜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安徽省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许萃敏
朱克旭
李瑞雪
苏雪强
周荣
汪泰初
《中国蚕业》
2023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