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型研究基础设施如何影响能源效率?——来自国家超算中心的证据
1
作者 丁烨旻 余泳泽 +1 位作者 胡鹏 朱子政 《产经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9-53,共15页
大型研究基础设施作为驱动技术前沿突破的关键载体,其能源效率影响机制尚未得到系统性阐释。以国家超算中心为典型样本,基于2001—2021年中国9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DID模型,实证检验大型研究基础设施对能源效率的多维度影响机制... 大型研究基础设施作为驱动技术前沿突破的关键载体,其能源效率影响机制尚未得到系统性阐释。以国家超算中心为典型样本,基于2001—2021年中国9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DID模型,实证检验大型研究基础设施对能源效率的多维度影响机制。结果显示:国家超算中心获批通过“抑制—促进”双重路径作用于所在城市能源效率,其高能耗属性引致的直接能源消耗效应形成效率抑制,而通过产业数字化转型(结构效应)与全要素生产率跃升(技术效应)产生的间接促进效应显著占优,最终呈现正向净效应。使用空间DID模型进一步研究发现,国家超算中心获批能够显著促进周边城市能源效率的提升。国家超算中心获批对能源效率的多重作用机制为平衡大型研究基础设施能耗约束与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政策优化路径,应从削弱超算中心的能源消耗效应,发挥超算中心的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入手,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技术创新,提升能源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超算中心 能源效率 产业数字化 全要素生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金融政策有“便车”效应吗?——基于首批“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的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8
2
作者 胡鹏 李静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7-87,共11页
科技金融政策在提升创新能力的同时亦有效促进了区域金融发展。本文以2011年“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方案为准自然实验,使用2007-2016年地级市层面的统计数据研究该方案对试点地区金融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试点方案有效提升了金融机构... 科技金融政策在提升创新能力的同时亦有效促进了区域金融发展。本文以2011年“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方案为准自然实验,使用2007-2016年地级市层面的统计数据研究该方案对试点地区金融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试点方案有效提升了金融机构信贷规模及存贷比,总体上提升了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二线以下城市,科技金融政策对一线和二线城市金融市场的带动效应更加显著。机制分析显示,科技与金融结合主要通过缓解金融抑制和改善银行信贷歧视对区域金融发展产生正向中介效应;尽管科技金融政策通过地区金融结构优化对金融发展产生数量层面的负向中介效应,但扩大了试点地区的股权融资市场规模,提升了金融发展质量。上述结论不仅丰富了科技金融政策的理论研究,还为试点方案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科学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金融政策 金融发展水平 金融抑制 信贷歧视 金融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数西算”工程赋能网络强国战略: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7
3
作者 余泳泽 胡鹏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08,共12页
建设网络强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深入阐释网络强国战略的核心内涵,同时系统梳理“东数西算”工程的现实背景和战略规划,分析指出网络强国战略与“东数西算”工程具有相同... 建设网络强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深入阐释网络强国战略的核心内涵,同时系统梳理“东数西算”工程的现实背景和战略规划,分析指出网络强国战略与“东数西算”工程具有相同的现实基础与发展目标,这二者在纾解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上具有战略一致性,并进一步系统解析“东数西算”工程赋能网络强国战略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认为,“东数西算”工程通过升级基础设施建设、聚力高精尖技术研发与应用、提高网络治理能力为网络强国战略赋能;通过释放中国特色市场优势、协调多维度发展间接深化网络强国战略,保障国家网络安全。“东数西算”工程赋能网络强国战略应从扩张数字基建、突破核心技术、完善数字监管治理、加强统一大市场建设和引导协调发展向网络化延伸等多方面着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强国 中国式现代化 “东数西算”工程 新基建 网络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创改试验”政策效果评估:独善其身还是惠及四野 被引量:7
4
作者 夏岩磊 刘冰 李丹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6-37,共12页
基于嵌入式干预理论与空间关联视角,运用2014—2016年全国25个省份、33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和“反事实估计”、空间计量模型方法,检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政策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全创改试验”明显提升了试点地区的创新能力,政策试点... 基于嵌入式干预理论与空间关联视角,运用2014—2016年全国25个省份、33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和“反事实估计”、空间计量模型方法,检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政策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全创改试验”明显提升了试点地区的创新能力,政策试点价值显著;试点地区与非试点地区之间的空间关联和溢出效应明显,政策推广价值显著。个体异质特征是影响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区位和行政级别差异通过调节机制平衡地区创新能力差距;政府支持与产业融合状况则伴随程度差异发挥抑制或促进作用。建议充分挖掘地域和制度优势,鼓励跨行政区域的知识流动与合作创新,促进政策溢出效应惠及四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 政策评估 创新能力 嵌入式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基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15
5
作者 余泳泽 胡鹏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4-29,共16页
畅通国内大循环是应对复杂外部环境与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的必然选择。通过分析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大基础环节的堵点总结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现实约束,并在剖析新基建概念与特征的基础上,系统解析新基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理论逻辑与实... 畅通国内大循环是应对复杂外部环境与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的必然选择。通过分析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大基础环节的堵点总结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现实约束,并在剖析新基建概念与特征的基础上,系统解析新基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认为:第一,新基建不仅包含传统基建的基础性、公共性和通用属性,在技术特征上,新基建的前沿技术应用性更强、技术更迭更快。在功能特征上,新基建具有更强的带动功能和平台功能。在行业特征上,新基建更具协调性和包容性。第二,在畅通生产环节的循环中,新基建不仅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要素支撑,而且可以促进价值链向高端迈进。在畅通分配环节的循环中,新基建不仅可以全方位优化要素流动,深度弥合数字鸿沟,而且可以为创业就业提供条件,缩小收入差距。在畅通流通环节的循环中,新基建可以促进劳动要素流动,打破市场分割,降低商品流通成本,为加快形成统一大市场提供要素支撑。在畅通消费环节的循环中,新基建不仅可以激活潜在需求,创造更多需求,而且可以强化公共服务,提高消费意愿。第三,新基建不仅打通了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环节的堵点,而且可以发挥生产与分配的相互促进效用,消除要素与产品流通障碍促进生产,加强生产与消费环节精准匹配对接。新基建畅通国内大循环,应从聚焦科技自立自强、共同富裕实践、加快统一大市场建设、激发市场需求和多部门协同等方面着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内大循环 新基建 统一大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