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对象的安徽省基本地貌类型划分方法 被引量:14
1
作者 李婧晗 江岭 +2 位作者 左颖 凌德泉 杨灿灿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0-85,共6页
以30mSTRM1-DEM为基本数据源,采用面向对象思想,从多元地形因子提取、多尺度对象分割和对象分类规则等方面构建了双层次多尺度地貌类型划分方法,实现了安徽省平原、台地、丘陵、小起伏山地、中起伏山地和大起伏山地6类基本地貌类型的自... 以30mSTRM1-DEM为基本数据源,采用面向对象思想,从多元地形因子提取、多尺度对象分割和对象分类规则等方面构建了双层次多尺度地貌类型划分方法,实现了安徽省平原、台地、丘陵、小起伏山地、中起伏山地和大起伏山地6类基本地貌类型的自动划分。研究结果表明:1)双层次多尺度地貌类型划分法能够有效实现中尺度地貌类型自动划分,平原类用户精度和制图精度分别为92.53%和69.63%、台地类为55.17%和77.00%、丘陵类为41.48%和54.65%、山地类为60.63%和62.63%,总体精度达68.32%;2)SRTM1-DEM数据能够较好地表达地貌形态基本特征,安徽省宏观地形因子提取的最佳分析窗口为3.13km^2;3)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整体分类精度优于逐像元分类法,且面向对象的双层次分类法优于其单一分割尺度分类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M1-DEM 地貌类型 面向对象 多尺度分割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安徽省江淮分水岭区域气象干旱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王孟和 何桂芳 +2 位作者 徐建辉 汪光胜 吴见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62-167,共6页
为了解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气象干旱情况,利用30年逐日降水数据,根据信息熵理论,计算了均态尺度和变化尺度下的标准降水指数,并进行叠加分析,统计了30年间逐日干湿等级事件数量,从而分析了江淮分水岭地区干旱发生的时空变化特点。结果表明:... 为了解江淮分水岭地区的气象干旱情况,利用30年逐日降水数据,根据信息熵理论,计算了均态尺度和变化尺度下的标准降水指数,并进行叠加分析,统计了30年间逐日干湿等级事件数量,从而分析了江淮分水岭地区干旱发生的时空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在两种尺度叠加情况下,江淮分水岭地区"特别干"和"特别湿"等级事件缺失,干湿等级事件总体呈正态分布,越趋向极端的干湿等级事件发生的概率越小,其中,"正常"事件发生的概率均在50%以上,其他事件发生的概率均小于20%;(2)各月份中西部地区气象干旱日数占比较高,春季、冬季干事件主要发生在南部,夏秋季节干事件主要发生在西部;(3)从干湿等级发生区域来看,西部、南部易发生"轻微干"事件,西部易发生"严重干"事件。可为江淮分水岭地区的防灾减灾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干旱 标准降水指数 信息熵 江淮分水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GIS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分析 被引量:32
3
作者 江岭 王春 +1 位作者 刘璐 李立权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36-141,共6页
我国地理信息科学专业(GIS)高等教育历时30多年快速发展,挑战与机遇、成果与问题一直并存。分析和认清发展现状是构筑绿色GIS高等教育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本文综合2015年GIS本科和研究生学位点数据,总结了GIS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分析了GI... 我国地理信息科学专业(GIS)高等教育历时30多年快速发展,挑战与机遇、成果与问题一直并存。分析和认清发展现状是构筑绿色GIS高等教育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本文综合2015年GIS本科和研究生学位点数据,总结了GIS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分析了GIS高等教育的区域差异性和空间结构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分析结果表明,我国GIS高等教育已具备多元化、层次化和规模化特征,基本形成了以北京、江苏—湖北为两大全国中心,以北京、吉林、甘肃、江苏、湖北和四川为六大区域中心的空间格局,区域差异性显著;应从加强GIS专业建设监督和管理、调整GIS招生规模层次及注重GIS应用型人才培养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以进一步提升GIS高等教育内涵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高等教育 发展现状 区域差异 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载LiDAR点云中精细建筑物顶面的渐进提取 被引量:9
4
作者 赵瑞斌 庞明勇 +2 位作者 张燕玲 魏明强 游国忠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24-631,共8页
由LiDAR点云数据准确提取建筑物顶面是实现三维建筑模型自动重建的关键步骤.在分析现有顶面提取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渐进地提取LiDAR点云数据中精细建筑物顶面的方法.先以法向阈值和曲率阈值为约束,借助区域生长算法对原始点云进行初... 由LiDAR点云数据准确提取建筑物顶面是实现三维建筑模型自动重建的关键步骤.在分析现有顶面提取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渐进地提取LiDAR点云数据中精细建筑物顶面的方法.先以法向阈值和曲率阈值为约束,借助区域生长算法对原始点云进行初步分割,并得到面积较大、边界特征较明显的初始顶面;再借助主元分析法估算每个初始顶面的平面方程,并以点到平面的距离为约束,利用基于距离的区域生长算法提取其对应的精确顶面;最后通过随机抽样一致性算法(RANSAC)迭代地提取剩余点云中的小顶面.实验表明,通过动态调整阈值和迭代步骤,能够从LiDAR数据中精确地提取出复杂建筑物的顶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物顶面 LIDAR 点云 渐进提取 区域生长 RANSA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CIAMACHY反演数据的全球CO_2浓度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赵明伟 李晨晨 +3 位作者 张兴赢 王春 江岭 孙京禄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95-102,共8页
通过卫星观测光谱反演计算是当前观测全球CO_2浓度水平,分析其变化趋势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观测条件及反演方法的限制,基于卫星观测光谱反演计算只能得到离散的CO_2浓度数据,需要借助空间插值方法才能获得空间连续的CO_2浓度数据。本文... 通过卫星观测光谱反演计算是当前观测全球CO_2浓度水平,分析其变化趋势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观测条件及反演方法的限制,基于卫星观测光谱反演计算只能得到离散的CO_2浓度数据,需要借助空间插值方法才能获得空间连续的CO_2浓度数据。本文以SCIAMACHY研究团队发布的XCO_2浓度数据为基础数据,首先对比分析了空间分析中常用的3种经典插值方法(反距离加权法,克里格法,样条函数法)在XCO_2空间内插中的精度,综合分析平均绝对值误差、绝对值误差最大值和均方根误差3个指标,结果表明反距离加权插值法为最优内插方法。基于该方法生成2003年1月—2012年4月共计112个月的全球大陆XCO_2浓度分布数据集,并对全球大陆范围内XCO_2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在此时段内全球各个大陆XCO_2均表现出增加的趋势;在全球大陆平均水平上,XCO_2浓度增加幅度为17.43×10^(-6),XCO_2年平均值增加速率约为2×10^(-6),总体上呈现北半球增加速率高于南半球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IAMACHY XCO2 空间插值 时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项目为依托的“测量平差”多源数据案例辅助教学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杨灿灿 邓凯 +2 位作者 张鲜鲜 李德亮 钱如友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48-151,159,共5页
针对"测量平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项目为依托的多源数据案例辅助教学方式,并对其实施过程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从测量与制图能力、多源数据集成能力、数据处理及应用能力3个方面剖析了教学改革... 针对"测量平差"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项目为依托的多源数据案例辅助教学方式,并对其实施过程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从测量与制图能力、多源数据集成能力、数据处理及应用能力3个方面剖析了教学改革效果。结果表明:多源数据案例辅助教学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锻炼其工程应用能力、提高专业水平,有望为测绘专业人才培养及学科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量平差 案例教学 多源数据 项目 改革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分水岭区农作物干旱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宝 胡阳 +2 位作者 汪光胜 刘玉婵 李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27-232,237,共7页
利用江淮分水岭区17个市、县气象台站1980—2009年降水数据,基于改进的无有效降水连续日数干旱评估指标,分析农作物干旱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春播夏收型农作物在寿县、长丰、定远、明光一带以北地区易发生春旱;夏播秋收型农作物... 利用江淮分水岭区17个市、县气象台站1980—2009年降水数据,基于改进的无有效降水连续日数干旱评估指标,分析农作物干旱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春播夏收型农作物在寿县、长丰、定远、明光一带以北地区易发生春旱;夏播秋收型农作物在寿县、淮南、长丰、定远、凤阳一线多形成夏秋旱,西南和东北地区也较易发生夏秋旱;春播秋收型农作物生长期内大部分地区秋旱多发,其中寿县、肥东东南部和全椒西南部部分为秋旱高发地区;越冬型作物在明光北部、来安北部、淮南西南部以及寿县北部等地多生秋冬春旱,其他地区也易发生秋冬春旱,且持续时间均较长。(2)从年际演变趋势看,夏播秋收型、越冬型农作物干旱范围和强度均略有增长,春播秋收型农作物干旱强度微增长、范围略减小;春播夏收型农作物干旱强度和范围均呈微减的趋势。总体上,研究区域干旱强度略有上升,且北部高于南部,越冬型作物高于其他类型农作物,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农业生产防旱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有效降水连续日数 农作物 干旱 时空特征 逐日干旱发生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淮分水岭地区旱灾风险评估 被引量:6
8
作者 赵宗权 周亮广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70-375,共6页
利用江淮分水岭地区气象、遥感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旱灾致灾因子、承灾体、孕灾环境和防灾减灾措施4个方面选取了8个指标构建旱灾风险评估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分层构权主成分分析对该区2000—2010年旱灾风险等级分布进行了评价。研... 利用江淮分水岭地区气象、遥感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旱灾致灾因子、承灾体、孕灾环境和防灾减灾措施4个方面选取了8个指标构建旱灾风险评估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分层构权主成分分析对该区2000—2010年旱灾风险等级分布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由于分层构权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了更为客观的赋权,因而使研究区旱灾风险等级的区分度更加明显;时间上,2000—2010年江淮分水岭旱灾风险等级有降低的趋势,较低以上的干旱风险等级地区面积增加了约19.8%;空间上,高风险等级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南部地区(来安、滁州、全椒、合肥、肥西、金安、裕安等)风险等级整体上低于北部地区(凤阳、定远、淮南、寿县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灾 风险评估 主成分分析 江淮分水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