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M地形信息量计算的不确定性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陶旸 汤国安 +2 位作者 王春 祝士杰 杨昕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98-402,共5页
DEM地形信息量的准确度量是判定DEM数据应用适宜性与限制性关键。以黄土丘陵沟壑区DEM及其派生的坡度、坡向DTM为例进行实验,研究子集划分与分级数对DEM信息量估算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DEM地形信息量是实际地形信息和子集划分策略共同... DEM地形信息量的准确度量是判定DEM数据应用适宜性与限制性关键。以黄土丘陵沟壑区DEM及其派生的坡度、坡向DTM为例进行实验,研究子集划分与分级数对DEM信息量估算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DEM地形信息量是实际地形信息和子集划分策略共同作用的结果,现有DEM信息量计算存在不确定性,DEM子集划分算法和分级数的选择直接影响DEM信息量的计算结果。文章借助最大熵定理的基本思路构建DEM地形信息量分级判定模型,可客观获得连续型栅格地形数据在信息量计算上最优分级,为有效估算DEM地形信息量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 信息熵 最大熵 不确定性 子集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生态学研究体系 被引量:11
2
作者 晋秀龙 陆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898-909,共12页
旅游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性交叉学科,学科建立的时间短,学科体系发展有待完善。从学科体系研究入手,从学科的概念、研究领域、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来探讨如何构建和完善旅游生态学研究体系。提出了旅游生态系统是旅游生态学研... 旅游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性交叉学科,学科建立的时间短,学科体系发展有待完善。从学科体系研究入手,从学科的概念、研究领域、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来探讨如何构建和完善旅游生态学研究体系。提出了旅游生态系统是旅游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旅游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管理等是旅游生态学学科研究的主要支撑,是旅游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旅游野外研究方法、空间分析方法、旅游生态评价和旅游生态管理等方法为学科的主要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生态学 研究体系 旅游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滁州市文化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 被引量:4
3
作者 潘立新 林玉标 +1 位作者 李养兵 苏静 《安徽农学通报》 2011年第11期202-204,共3页
文化旅游是当今世界最高境界的旅游方式,是发展旅游业的新趋势和新热点。文化旅游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追求高品位、高格调旅游方式人们的首要选择。该文对滁州市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综合、科学的分类和评价,并对其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进行... 文化旅游是当今世界最高境界的旅游方式,是发展旅游业的新趋势和新热点。文化旅游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追求高品位、高格调旅游方式人们的首要选择。该文对滁州市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综合、科学的分类和评价,并对其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滁州市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数量多,类型全,历史悠久;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突出,知名度高;文化旅游资源的区位条件较好;文化旅游资源与其他类型资源的组合较理想。因此,滁州市的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适合发展文化旅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旅游资源 分类 评价 滁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分辨率DEM的黄土地貌正负地形自动分割技术研究 被引量:31
4
作者 周毅 汤国安 +3 位作者 王春 肖晨超 董有福 孙京禄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61-266,共6页
黄土地貌正负地形自动分割是构建地表空间分布式机理-过程模型的基础。在分析黄土高原地区典型地貌坡面形态及汇流过程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5m分辨率栅格DEM自动分割黄土正、负地形的技术方案。该方案首先利用坡面上下游栅格点的坡... 黄土地貌正负地形自动分割是构建地表空间分布式机理-过程模型的基础。在分析黄土高原地区典型地貌坡面形态及汇流过程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5m分辨率栅格DEM自动分割黄土正、负地形的技术方案。该方案首先利用坡面上下游栅格点的坡度对比识别沟沿线点,然后利用汇水模型提取沟沿线点约束的上游汇水区域,从而实现正、负地形的自动分割。在黄土塬区及丘陵沟壑区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优点是提取精度高,人工干预少,在不同地貌类型区域内有很好的应用适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负地形 沟沿线 DEM 自动分割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引力模型的安徽城市空间格局研究 被引量:147
5
作者 朱道才 陆林 +1 位作者 晋秀龙 蔡善柱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51-556,共6页
依据引力模型的原理,构建新型引力和断裂点公式,通过安徽省17个城市间引力值和断裂点距离的计算和分析,研究安徽省城市的空间格局,得出结论:安徽省内区域性城市群初步形成,合肥市已经成为区域中心城市,城市间锁定效应和屏蔽效应显现,城... 依据引力模型的原理,构建新型引力和断裂点公式,通过安徽省17个城市间引力值和断裂点距离的计算和分析,研究安徽省城市的空间格局,得出结论:安徽省内区域性城市群初步形成,合肥市已经成为区域中心城市,城市间锁定效应和屏蔽效应显现,城市发展偏心化以及城市分布东紧西松加剧。提出应建立一个以中心城市为主的城市空间格局,依托中心城市,实行联动发展,注重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调政府在城市空间布局中的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力模型 城市空间格局 协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潜在植被演替 被引量:22
6
作者 李飞 赵军 +1 位作者 赵传燕 张小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89-697,共9页
研究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植被背景,成为其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基础性和指导性的工作。潜在植被作为一种与所处立地达到平衡的演替终态,反映的是无人类干扰的情况下,立地所能发育形成的最稳定成熟的一种顶极植被类型,是一个地区现状植被的发... 研究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植被背景,成为其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基础性和指导性的工作。潜在植被作为一种与所处立地达到平衡的演替终态,反映的是无人类干扰的情况下,立地所能发育形成的最稳定成熟的一种顶极植被类型,是一个地区现状植被的发展趋势,对本地区植被生态的恢复和重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综合顺序分类法为基本理论方法,在GIS研究方法支持下,采用中国干旱半干旱区119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5年的年降水数据与115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5的>0℃年积温数据,以15a的年平均数据为时间周期,对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潜在植被的演替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在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潜在植被类型之间发生了复杂的演替过程。1961—1975年间,分布在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潜在植被有10种类型,由于气候变化,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仅剩6种类型。在潜在植被类型之间的转化特征与数量方面,表现出3种特点,稳定减少、稳定增加与波动性变化。在潜在植被类型地理分布格局变化与发展方向方面,演替明显的地区主要有:吐鲁番盆地、锡林郭勒高原北部、呼伦贝尔高原、太平岭地区;在发展方向上,潜在植被的空间变化方向(演替方向)均异。潜在植被类型演替的驱动因素主要是气候变化条件下,影响植被分布的水热条件发生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植被 演替 综合顺序分类法 GIS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活动对九华山风景区游道附近植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3
7
作者 晋秀龙 陆林 +2 位作者 郝朝运 王立龙 巩劼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共8页
在九华山风景区选择6条主要游道,设置21条调查样带,每条样带由近游道向远离游道的方向依次选取4个连续样方,每个样方面积设置为1m×1m。记录植物的种类、数量、高度、覆盖度等指标,运用植物群落干扰度指数、植物群落多样性、伴人植... 在九华山风景区选择6条主要游道,设置21条调查样带,每条样带由近游道向远离游道的方向依次选取4个连续样方,每个样方面积设置为1m×1m。记录植物的种类、数量、高度、覆盖度等指标,运用植物群落干扰度指数、植物群落多样性、伴人植物重要值等指标对所获取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并用SPSS13的多重比较和Pearson检验对结果进行显著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植物群落覆盖率、平均高度由近游道向远离游道的方向逐渐增加,差异显著(P<0.05);植物区系组成变异度越远离游道变异越小;植物群落干扰指数由近游道向远离游道方向呈递减趋势;2)植物群落多样性、均匀度、优势度与旅游活动强度相关,强度越大,变化越明显;3)伴人植物占所调查物种数的18.64%,大量出现在近游道样方,远离游道样方分布明显减少,其重要值分布沿游道向内部逐渐降低;4)游客量与植物群落受干扰影响程度呈现正相关,正相关程度由近游道的样方向远离游道的方向递减,但差异不显著(P>0.05);5)植物群落受旅游活动影响程度与高度和坡度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群落 旅游活动 影响 九华山风景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干旱区潜在植被模拟与动态变化分析 被引量:25
8
作者 李飞 赵军 +1 位作者 赵传燕 王旭峰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2-50,共9页
潜在植被是指在没有人为干扰、在现有的环境条件下,植被的全部演替系列完成时立地应该存在的植被状况。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以潜在植被为研究对象来探究西北干旱区植被背景及其变化规律,成为西部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的基础性工作... 潜在植被是指在没有人为干扰、在现有的环境条件下,植被的全部演替系列完成时立地应该存在的植被状况。西北干旱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以潜在植被为研究对象来探究西北干旱区植被背景及其变化规律,成为西部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的基础性工作。本研究以IOCSG(integrated orderly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grassland)模型为潜在植被评定模型,在GIS研究方法的支持下,对西北干旱区潜在植被进行了模拟,并对其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采用IOCSG评定模型对中国西北干旱区潜在植被分布进行了模拟,通过检验得出,IOCSG评定模型对研究区植被模拟精度达到了78%,较好的重现了研究区潜在植被分布格局。2)分布在研究区的潜在植被类型有21类,不同区域植被的多样性差异较大。天山、阿尔泰山一带及大兴安岭地区植被分布较为丰富。相比之下,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巴丹吉林沙漠地区分布比较单一,主要以荒漠、半荒漠为主。3)由于立地气候环境的改变,区域植被系统表现出不稳定性,主要表现为4个特点:扩展变化、缩减变化、波动性变化以及消亡变化。4)气候环境适应性的改变使潜在植被发生了演替过程,从2个周期的变化来看,天山、阿尔泰山、大兴安岭及以西地区以及呼伦贝尔高原地区成为植被演替的敏感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植被 IOCSG模型 GIS 西北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格局及其经济效应的分析——泛长三角FDI实证 被引量:17
9
作者 朱道才 陆林 晋秀龙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4-189,共6页
利用锡尔熵指数、相对熵指数和变异系数以及半对数经济增长模型,分析泛长三角外资直接投资(FDI)的时空分布和变异以及空间格局对经济增长的效应,认为FDI在泛长三角地区时空分布上,呈现总体扩散的趋势;扩散路径是沿"Z"形轴线,... 利用锡尔熵指数、相对熵指数和变异系数以及半对数经济增长模型,分析泛长三角外资直接投资(FDI)的时空分布和变异以及空间格局对经济增长的效应,认为FDI在泛长三角地区时空分布上,呈现总体扩散的趋势;扩散路径是沿"Z"形轴线,形式有接触扩散和等级扩散,2001年后,等级扩散显著。FDI对该地区经济增长起着显著的正向作用,但区际之间效率差别显著;FDI的变异程度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且区域间差异较大。宏观政策在巩固和扩大泛长三角地区FDI的规模同时,应优化FDI空间格局,着眼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长三角 外资直接投资(FDI) 空间格局 经济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降水量空间插值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李飞 孙勇 郑佳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83-186,共4页
高分辨率、栅格化的气候数据作为环境因子是地学模型和气候模型等相关研究的重要参数,而空间插值是获取降水量空间信息的重要途径。然而在众多空间插值方法中,并没有绝对最优的空间插值方法,只有特定条件下的最优方法。采用安徽省境内... 高分辨率、栅格化的气候数据作为环境因子是地学模型和气候模型等相关研究的重要参数,而空间插值是获取降水量空间信息的重要途径。然而在众多空间插值方法中,并没有绝对最优的空间插值方法,只有特定条件下的最优方法。采用安徽省境内的66个气象站点及周边75个气象站点的年降水量数据,选取常用的6种空间插值方法对安徽省年降水量进行了空间化,综合分析得出安徽省降水量的空间插值方法误差顺序为:RBF<IDW<Kriging<Cokriging<LP<G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空间插值 安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农业旱灾规律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被引量:25
11
作者 李彬 武恒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8-23,共6页
利用1949年以来59a农业自然灾害和粮食生产数据,分析安徽省农业旱灾变化规律和粮食安全态势,探讨农业旱灾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干旱灾害呈现明显周期性波动,干旱轻重灾情交替出现,其波动周期大致为5~10a。近30a来干旱... 利用1949年以来59a农业自然灾害和粮食生产数据,分析安徽省农业旱灾变化规律和粮食安全态势,探讨农业旱灾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干旱灾害呈现明显周期性波动,干旱轻重灾情交替出现,其波动周期大致为5~10a。近30a来干旱灾害对该省粮食生产的致灾强度越来越大,即其危害日趋严重。粮食总产量、粮食单产和粮食播种面积的年变化率均与干旱受灾率、成灾率、灾害强度指数、受灾率异常指数和成灾率异常指数等指标显著负相关。其中以灾害强度指数、受灾率异常指数和成灾率异常指数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更为显著,且受灾率异常指数的影响最为显著。该研究结果可为安徽省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和粮食安全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灾害 粮食安全 农业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海图的崇明岛东滩近40年发育变化与趋势 被引量:6
12
作者 何小勤 戴雪荣 顾成军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5-113,共9页
根据长江口及附近、南港水道及附近、吕四港至花鸟山、横沙岛至浏河口、长江口北部、横沙岛至浏河口等区域1958—2001年的10幅海图资料,借助GIS技术平台,对崇明岛东滩所在区的海图进行地图资料处理,并依据前人研究成果与2002—2003年的... 根据长江口及附近、南港水道及附近、吕四港至花鸟山、横沙岛至浏河口、长江口北部、横沙岛至浏河口等区域1958—2001年的10幅海图资料,借助GIS技术平台,对崇明岛东滩所在区的海图进行地图资料处理,并依据前人研究成果与2002—2003年的实地观测资料,从断面、轴线、平面等不同角度提取近40年来崇明岛东滩的冲淤变化特征与发育可能趋势等信息。结果表明:(1)近40年来崇明岛东滩0m线约以150m/a的速度整体向外扩展,但不同部位差异较大,东北部淤积速度远大于东南部;在不同时段上,冲淤变化存在一定差异,大体以20世纪80年代末为界线,前期崇明岛东滩的淤积速度远远快于后期。(2)崇明岛东滩的发育中心轴线由东南向东北逐年偏移的倾向,角速度达到0.56°/a;(3)基于这一时段的淤积扩展分析,如果影响崇明岛东滩发育因素变化不大,据推算在118年后,崇明岛东滩将可能与顾园沙相接,206年后崇明岛东滩将会与苏北岸堤相接;但因三峡大坝的兴建以及其他高强度自然与人工因素的干扰,崇明岛东滩向北淤积的速度可能会大大减小。(4)究其原因,主要与上游来沙、高强度人类活动(围垦、护岸工程)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图 冲淤变化 趋势 成因 崇明岛东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耕地压力分析及趋势预测 被引量:19
13
作者 陈薇 张跃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31-836,共6页
采用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1980-2005年的相关数据,使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分析该省的耕地压力指数。研究表明:安徽省的耕地压力指数呈递增趋势,从1980的0.997 8增加到2005年的1.313 7。通过对2005年安徽省17个地市的测算,发现各地区的耕地... 采用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1980-2005年的相关数据,使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分析该省的耕地压力指数。研究表明:安徽省的耕地压力指数呈递增趋势,从1980的0.997 8增加到2005年的1.313 7。通过对2005年安徽省17个地市的测算,发现各地区的耕地压力指数差异不是十分明显,但各地区的耕地压力指数均较大,且耕地压力呈现出东北部和南部高、中西北部略低的趋势。导致各地区耕地压力指数较大的因素主要有:不断增加的人口和不断减少的耕地面积;人们对生活质量的盲目追求导致不正确的消费观念;较低的粮食单产和担负国家商品粮基地较高的粮食自给率。最后,使用灰色GM(1,1)模型对安徽省未来25 a进行预测,发现耕地压力指数将进一步提高,但通过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粮食单产和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耕地资源,引导合理消费等可以有效地控制和降低耕地压力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压力指数 灰色GM(1 1)模型 安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憩活动对琅琊山风景区两种草地植物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晋秀龙 陆林 覃逸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6834-6842,共9页
在琅琊山风景区通过实地实验,分析了游憩活动对琅琊山风景区两种草地植物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和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游憩活动强度与两种植物种子发芽率呈负线性相关。近游道、中距离游... 在琅琊山风景区通过实地实验,分析了游憩活动对琅琊山风景区两种草地植物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和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游憩活动强度与两种植物种子发芽率呈负线性相关。近游道、中距离游道和远距离游道的3个实验组,紫花苜蓿种子平均发芽率依次为31.29%、39.41%、55.21%;白三叶依次为8.42%、14.62%、23.89%。距游道越远的实验组种子的发芽率越高,距游道最远的实验组和最近的实验组的种子发芽率差异显著。(2)柏油、水泥、台阶和泥质4种游道实验区的种子平均发芽率,紫花苜蓿依次为37.20%、40.27%、41.28%、48.13%;白三叶依次为10.37%、10.92%、14.23%、27.05%。旅游和游憩活动量较少的游道实验区种子的发芽率高于游憩活动量较大的游道实验区。此外,相同游道、相同实验位置的两种植物种子发芽率亦存在显著差异,表明不同植物种子萌发受到旅游活动的干扰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憩活动 紫花苜蓿 白三叶 种子发芽率 琅琊山风景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水资源与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区域配置状况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周亮广 梁虹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86-188,197,共4页
贵州省地处喀斯特山区,地表水渗漏严重,水资源开发利用困难,开发利用率较低,水资源总量和利用量差别较大。两个不同指标下水资源与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区域匹配差异显著。贵州省虽然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喀斯特的强烈发育,使其水资源开发利用... 贵州省地处喀斯特山区,地表水渗漏严重,水资源开发利用困难,开发利用率较低,水资源总量和利用量差别较大。两个不同指标下水资源与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区域匹配差异显著。贵州省虽然水资源总量丰富,但喀斯特的强烈发育,使其水资源开发利用量远不能满足人口需求;同时,其经济发展落后,经济水平亦远不能满足人口的需要。人口因素是贵州省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喀斯特环境与人口压力和落后的经济发展相耦合,导致贵州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与其人口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人口 经济 区域匹配 喀斯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城县土地利用面源污染输出评价 被引量:3
16
作者 顾成军 张海林 +1 位作者 戴雪荣 何小勤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72-776,共5页
在运用长周期水文模型模拟舒城县暴雨径流平均响应的基础上,结合临近研究区域的不同土地利用面源产出参数,估算了舒城县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面源污染输出响应。结果表明,舒城县面源污染输出主要以氮的输出为主,主要输出源是耕地。土地... 在运用长周期水文模型模拟舒城县暴雨径流平均响应的基础上,结合临近研究区域的不同土地利用面源产出参数,估算了舒城县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面源污染输出响应。结果表明,舒城县面源污染输出主要以氮的输出为主,主要输出源是耕地。土地利用变化对面源污染输出的响应差异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影响越强烈,面源污染输出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城县 面源污染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征嵌入式DEM的地形要素快速格网分割算法 被引量:2
17
作者 江岭 汤国安 +1 位作者 李伟涛 李鹏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5-18,共4页
基于地形要素(PLA)对象属性的数据组织方式,完成特征嵌入式DEM(F-DEM)构建中PLA在格网DEM中快速定位、剖分及数据组织。试验结果显示,该算法能有效地解决在构建F-DEM中DEM与PLA一体化集成的问题,同时也为GIS矢量数据的分区分割与管理提... 基于地形要素(PLA)对象属性的数据组织方式,完成特征嵌入式DEM(F-DEM)构建中PLA在格网DEM中快速定位、剖分及数据组织。试验结果显示,该算法能有效地解决在构建F-DEM中DEM与PLA一体化集成的问题,同时也为GIS矢量数据的分区分割与管理提供了较好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 F-DEM PLA 格网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1949—2003年洪旱灾害时序分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蔡爱民 查良松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3-77,共5页
基于安徽省1949—2003年的洪旱灾害统计资料,运用分形理论重构了其嵌入相空间序列,探讨了其时序的分形特征,计算出了分维数。研究表明,洪旱灾害受灾面积的时序分布具有分形特征。相应的饱和分维数分别为d=2.56和d=3.55。饱和关联维数对... 基于安徽省1949—2003年的洪旱灾害统计资料,运用分形理论重构了其嵌入相空间序列,探讨了其时序的分形特征,计算出了分维数。研究表明,洪旱灾害受灾面积的时序分布具有分形特征。相应的饱和分维数分别为d=2.56和d=3.55。饱和关联维数对应的嵌入空间的最小维数为8.0。Hurst分析结果显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安徽省洪旱灾害受灾面积呈扩大态势。该研究结果可为建立洪旱灾害受灾面积的时序预测预报模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旱灾害 分形 时间序列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舒城县土壤侵蚀评价 被引量:5
19
作者 顾成军 张海林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8-71,共4页
以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修正的土壤流失方程为基础,结合遥感影像解译数据、统计资料等,确定方程中各因子,对安徽舒城县的土壤侵蚀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舒城县从1987-2000年总体上土壤侵蚀属于轻度侵蚀,空间分布上变化不大... 以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修正的土壤流失方程为基础,结合遥感影像解译数据、统计资料等,确定方程中各因子,对安徽舒城县的土壤侵蚀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舒城县从1987-2000年总体上土壤侵蚀属于轻度侵蚀,空间分布上变化不大,但局部地区侵蚀还是比较剧烈的,尤其是中部龙河口水库附近的低山丘陵区,因此应当做好这些地区的退耕还林及水土保持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GIS RS 舒城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打碱化土壤碱化参数的干湿季节动态变化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彬 王志春 武恒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39-643,共5页
选取吉林省西部典型苏打碱化土壤,分别于干季6月、湿季8月和干季10月进行取样分析,测定计算土壤剖面各碱化参数(pH、SAR、SSP、SDR、总碱度、RSC和ESP),分析在气候干湿季节变化过程中各碱化参数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气候&q... 选取吉林省西部典型苏打碱化土壤,分别于干季6月、湿季8月和干季10月进行取样分析,测定计算土壤剖面各碱化参数(pH、SAR、SSP、SDR、总碱度、RSC和ESP),分析在气候干湿季节变化过程中各碱化参数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气候"干季-湿季-干季"的变化过程中,苏打碱化土壤各碱化参数也呈现较规律变化,其总体特征是各碱化参数在由干季向湿季(6月—8月)表现为升高趋势;而在湿季向干季(8月—10月)则表现为降低趋势。从变化幅度看,以表层土壤(0~20cm)变化更为显著。干季强烈蒸发作用导致地表积盐、湿季地下水位埋藏浅以及苏打碱化土壤通透性能差是造成湿季各碱化参数增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打碱化土壤 碱化参数 干湿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