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溧阳市杂交籼稻再生栽培技术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狄田荣 陆伟英 《上海农业科技》 2020年第1期46-47,49,共3页
为研究再生稻在江苏省溧阳市种植的适宜性及群体特征特性,以"丰两优香一号"为试验材料,开展了杂交籼稻再生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再生稻每667 m^2产量合计可达854.3 kg,较大面积种植一季稻增产30%以上。同时,再生稻头... 为研究再生稻在江苏省溧阳市种植的适宜性及群体特征特性,以"丰两优香一号"为试验材料,开展了杂交籼稻再生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再生稻每667 m^2产量合计可达854.3 kg,较大面积种植一季稻增产30%以上。同时,再生稻头茬收获早,大米上市日期提前,填补了市场空白。此外,与传统稻麦两熟种植模式相比,种植再生稻具有省种、省工、省时、省肥、省药、养地、增效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籼稻 再生稻 栽培技术 产量 溧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菜用大豆新品种沪宁95-1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2
2
作者 范静 狄田荣 钱志忠 《上海蔬菜》 2009年第5期34-35,共2页
沪宁95—1大豆品种是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与上海市农科院动植物引种中心合作选育的特早熟优质高产菜用大豆新品种,2002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我市于2005年引进试种,综合表现较好,随后开展了品种比较试验、播期试验(... 沪宁95—1大豆品种是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与上海市农科院动植物引种中心合作选育的特早熟优质高产菜用大豆新品种,2002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我市于2005年引进试种,综合表现较好,随后开展了品种比较试验、播期试验(露地和保护地)、种植密度试验、基肥运筹试验等相关研究,总结出一套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现将其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菜用大豆 新品种 沪宁 品种审定委员会 品种比较试验 特性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溧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被引量:2
3
作者 张云芳 嵇静慧 狄秀华 《上海农业科技》 2014年第1期18-18,21,共2页
为提高溧阳市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分析了各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关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现状 对策 溧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2016年溧阳市小麦品比试验 被引量:2
4
作者 马永高 陈莉 杨朝华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第17期43-44,共2页
为鉴定不同小麦品种的综合性状,筛选出适合溧阳地区大面积生产上推广种植的优良品种,于2015年在溧阳市开展了8个小麦新品种的品比试验。结果表明,扬辐麦4号、扬麦20可作为溧阳市的主导品种,宁麦14、扬麦23、扬麦16、苏麦188、镇麦9号、... 为鉴定不同小麦品种的综合性状,筛选出适合溧阳地区大面积生产上推广种植的优良品种,于2015年在溧阳市开展了8个小麦新品种的品比试验。结果表明,扬辐麦4号、扬麦20可作为溧阳市的主导品种,宁麦14、扬麦23、扬麦16、苏麦188、镇麦9号、宁麦21和扬麦22可扩大试验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品比试验 溧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溧阳市油菜生产现状及发展措施 被引量:1
5
作者 杨朝华 葛家颖 +3 位作者 狄秀华 黄卫平 李建卫 吴志祥 《上海农业科技》 2015年第3期69-69,121,共2页
为进一步促进溧阳市油菜生产,总结了溧阳市油菜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并依此提出了相关发展措施,包括:狠抓工作主动、强化技术应用、加强服务指导、勇于技术创新、开展高产创建、强化典型示范等。
关键词 油菜生产 现状 发展措施 溧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运粳30号”特征特性与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朝华 阮华 芮文其 《上海农业科技》 2015年第3期56-57,共2页
"武运粳30号"是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育成的早熟晚粳新品种,适宜在江苏省沿江地区及苏南地区种植。溧阳市自2013年起引进试种该品种,表现为产量高、米质优、抗病和抗倒性强。为进一步加强"武运粳30号"的推广应用,... "武运粳30号"是江苏(武进)水稻研究所育成的早熟晚粳新品种,适宜在江苏省沿江地区及苏南地区种植。溧阳市自2013年起引进试种该品种,表现为产量高、米质优、抗病和抗倒性强。为进一步加强"武运粳30号"的推广应用,总结了其特征特性及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运粳30号 特征特性 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目湖金泉一号白茶有机栽培技术 被引量:1
7
作者 狄秀华 吴德清 张宇彬 《安徽农学通报》 2018年第8期40-41,共2页
该文从基地选择、基地建设、种植管理、施肥、病虫害生态防治、茶树修剪及采摘盛放等方面介绍了天目湖金泉一号白茶有机栽培技术,为茶叶大面积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天目湖白茶 有机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溧阳市创建全国有机农业(天目湖白茶)示范基地的成效和措施
8
作者 狄秀华 《安徽农学通报》 2018年第9期29-29,119,共2页
该文总结了溧阳市创建全国有机农业(天目湖白茶)示范基地所取得的主要成效以及主要工作措施,以期进一步提高示范基地建设水平。
关键词 有机农业 天目湖白茶 示范基地 成效 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溧阳市水稻高产增效创建的成效和措施
9
作者 李凤琪 杨朝华 +2 位作者 葛家颖 狄田荣 狄秀华 《上海农业科技》 2014年第1期137-138,共2页
为确保粮食尤其是水稻稳步增产,近年来,溧阳市开展了水稻高产增效创建活动,实践表明,水稻高产创建已成为提高单产和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的重大举措。为促进该项活动的继续推进,总结了水稻高产增效创建活动取得的成效、采取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 高产增效创建 成效 措施 溧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溧阳市粮油高产增效创建的成效与做法
10
作者 葛家颖 杨朝华 《上海农业科技》 2014年第3期16-17,共2页
为进一步提高溧阳市粮油高产增效创建水平,总结和分析了溧阳市粮油高产增效创建所取得的成效与主要做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 粮油高产增效创建 成效 做法 溧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溧阳市2016年水稻新品种比较试验初报
11
作者 狄秀华 杨朝华 《上海农业科技》 2017年第3期31-32,共2页
为筛选出适宜溧阳市种植的水稻新品种,2016年溧阳市引进了8个新品种并进行了大区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武运粳31"、"武运粳30"、"镇稻16"、"武运粳29"、"镇稻18"和"镇糯19"... 为筛选出适宜溧阳市种植的水稻新品种,2016年溧阳市引进了8个新品种并进行了大区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武运粳31"、"武运粳30"、"镇稻16"、"武运粳29"、"镇稻18"和"镇糯19"可扩大试验示范,"南粳5055"可作为优质米生产品种进行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新品种 品种比较 产量 溧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溧阳市水稻集中育供秧基地建设的成效和措施
12
作者 吴志祥 张民桢 杨朝华 《安徽农学通报》 2015年第14期49-50,共2页
为了真正体现机插秧增产的优势,近年来溧阳开展了水稻集中育供秧基地建设,实践表明,水稻集中育供秧基地建设已成为巩固机插秧面积,提高机插作业水平和水稻产量的有效手段。该文总结了溧阳市开展水稻集中育供秧基地建设的成效及主要措施。
关键词 水稻 集中育供秧 成效 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免耕摆栽稻草全量还田高产高效技术的探讨 被引量:7
13
作者 黄卫平 葛家颖 +1 位作者 狄田荣 杨朝华 《上海农业科技》 2012年第1期52-53,共2页
移栽油菜采用免耕摆栽稻草全量还田技术,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生态优势、抗逆性优势和效益优势。通过稻草全量还田解决了稻草利用问题,保护了生态环境,克服了移栽油菜的干旱、渍害、冻害问题,节省了用工,增加了产量,实现了增效目标。油... 移栽油菜采用免耕摆栽稻草全量还田技术,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生态优势、抗逆性优势和效益优势。通过稻草全量还田解决了稻草利用问题,保护了生态环境,克服了移栽油菜的干旱、渍害、冻害问题,节省了用工,增加了产量,实现了增效目标。油菜免耕摆栽稻草全量还田高产高效技术包括应用培育壮苗、免耕摆栽、合理肥料运筹、加强田间管理、病虫防治技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栽油菜 稻草还田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机插秧硬地硬盘育秧技术规程 被引量:5
14
作者 黄卫平 杨朝华 +3 位作者 葛家颖 李建卫 黄永银 刘琪 《上海农业科技》 2015年第1期50-50,65,共2页
水稻机插秧硬地硬盘育秧技术,具有节省育秧田、节省人力、减轻育秧劳动强度、提高工效、节省水资源等优势。现将通过几年实践制定的水稻机插秧硬地硬盘育秧技术规程进行介绍,以供参考。
关键词 水稻机插秧 硬地硬盘育秧 技术规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免耕摆栽稻草全量还田技术操作规程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卫平 葛家颖 《上海农业科技》 2011年第6期59-59,共1页
通过几年的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实践,制定了油菜免耕摆栽稻草全量还田的技术操作规程,规范了各项生产技术措施,制定了各生育期的技术指标。
关键词 移栽油菜 稻草还田 操作规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溧阳“亩产吨粮县”创建的实践与启示
16
作者 李凤琪 阮华 +1 位作者 芮文其 杨朝华 《安徽农学通报》 2015年第2期33-34,共2页
介绍了溧阳"亩产吨粮县"创建成功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在实践中摸索出政府推动、科技支撑、农户参与的"溧阳模式",以期为苏南地区"亩产吨粮县"创建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 亩产吨粮县 成效 启示 溧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粳9号”机插绿色高效生产技术规程
17
作者 狄田荣 葛家颖 +1 位作者 范静 陆伟英 《上海农业科技》 2019年第6期40-41,44,共3页
为提高"苏粳9号"的产量和种植效益,现以"苏粳9号"多年来在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地区进行的播期、播量、栽培密度、肥水运筹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的有关试验、示范结果为依据,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在产量指标、播种前准备... 为提高"苏粳9号"的产量和种植效益,现以"苏粳9号"多年来在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地区进行的播期、播量、栽培密度、肥水运筹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的有关试验、示范结果为依据,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在产量指标、播种前准备、播种、秧田管理、大田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干燥与贮藏等方面,制定了该品种的机插、绿色高效生产技术规程,以用于指导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粳9号 机插栽培 技术规程 绿色高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农艺措施对机插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18
作者 陶帅平 李仿伢 +3 位作者 马国福 狄田荣 徐春松 管朝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3期14463-14465,共3页
[目的]统计分析机插水稻产量形成的特点,研究机插密度和肥料运筹对机插水稻产量的影响,以优化机插水稻农艺配套措施。[方法]分别设置3种机插秧规格和3种氮肥作基蘖肥与穗肥配比田间试验,考察产量及其构成差异。[结果]结果表明,机插... [目的]统计分析机插水稻产量形成的特点,研究机插密度和肥料运筹对机插水稻产量的影响,以优化机插水稻农艺配套措施。[方法]分别设置3种机插秧规格和3种氮肥作基蘖肥与穗肥配比田间试验,考察产量及其构成差异。[结果]结果表明,机插水稻增产增收明显,单产在5737.5~10315.7kg/hm^2时,产量与总颖花量及每穗实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适宜的机插规格应掌握在11.7~13.3cm×30.0cm,基本苗75万-105万/hm^2。土壤肥力中等,单产要求在9000kg/hm^2以上时,投入总氯(纯)应为270—300kg/hm2,N:P2O5:K2O为1.0:0.3:0.5,氮素基蘖肥与穗肥比例宜为5:5或6:4。[结论]机插水稻高产栽培策略适宜走建立适中群体、抬升后期肥料运筹比重、提高成穗率、主攻大穗、增加千粒重之路,穗数型增产与穗重型增产相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插水稻 手栽水稻 产量 密度 肥料运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控对无土育苗移栽棉花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朝华 张方红 +2 位作者 刘耀霖 谢菊华 李长亮 《上海农业科技》 2011年第2期95-96,共2页
笔者以缩节胺(DPC)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无土育苗移栽棉花不同生育时期进行喷施,研究了化控运筹对棉花产量及生产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以初花、盛花及打顶后7d进行化控运筹的抗虫杂交棉"南抗9号"产量最高,达48... 笔者以缩节胺(DPC)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无土育苗移栽棉花不同生育时期进行喷施,研究了化控运筹对棉花产量及生产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以初花、盛花及打顶后7d进行化控运筹的抗虫杂交棉"南抗9号"产量最高,达4854.6kg/hm2,比常规营养钵育苗移栽的棉花产量提高了7.16%,差异达显著水平;化控能促进铃数和铃重的共同提高,铃数达38.8个/株,铃重达5.26g。同时合理的化控运筹能显著促进无土育苗移栽棉花的生长发育,从而实现优质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无土育苗移栽 化控 产量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州机插稻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生长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伟海 杨朝华 +1 位作者 段云辉 张秋燕 《中国稻米》 2012年第3期32-35,共4页
以2010年常州市58块机插水稻苗情哨定点田块为考察对象,按照常州市大面积水稻单产水平进行产量等级分类,对不同产量水平田块的产量及其构成因子、部分群体质量指标及生长特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高产群体的有效分蘖更加早生... 以2010年常州市58块机插水稻苗情哨定点田块为考察对象,按照常州市大面积水稻单产水平进行产量等级分类,对不同产量水平田块的产量及其构成因子、部分群体质量指标及生长特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高产群体的有效分蘖更加早生快发,高峰苗数量少,成穗数更多,成穗率更高;不同产量水平群体之间的经济系数变异小,高产群体在拔节之前干物质积累增加不明显,但生育中期(拔节至齐穗)和后期(齐穗至成熟)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低产群体,高产群体在三个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占总干物质量的比重以15%、50%和35%为宜;随着产量水平提高,株高变高,穗长变长,一次枝梗略增,二次枝梗明显增加,主要功能叶叶长增加;在常州市大面积生产上,机插稻产量由600 kg/667 m2增加到650 kg/667 m2可以靠增大穗实现,而产量由650 kg/667 m2增加到700 kg/667 m2时,不仅要攻取大穗,同时要通过栽足丛数增加有效穗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机械插秧 产量 生长特性 差异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