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十二指肠镜、腹腔镜同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 被引量:9
1
作者 徐清华 吴永友 +1 位作者 王浩炜 吴浩荣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12期1167-1168,共2页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镜、腹腔镜同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对58例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先行十二指肠镜乳头切开(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取石,取石成功后同期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LC)...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镜、腹腔镜同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的疗效。方法对58例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先行十二指肠镜乳头切开(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取石,取石成功后同期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cholecystectomy,LC)。结果58例中成功56例(96.6%),另2例1例结石不能完全取净、1例插管失败均改为LC联合术中电子胆道镜取石成功。56例成功者中EST出血1例,急性水肿性胰腺炎2例,腹腔穿刺孔感染1例,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7.1%(4/56)。1例胆总管结石残余经十二指肠镜再次取石成功。结论十二指肠镜、腹腔镜同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是一种安全可靠、疗效确切的微创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十二指肠镜 胆囊结石 胆管结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术后引流方法的改进 被引量:8
2
作者 李小平 黄彧禾 路广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47-847,共1页
甲状腺疾病为常见多发病,常需要手术处理[1]。手术完毕一般需常规放置引流,以引流创面渗液和观察创面有无活动性出血等情况[2],从而防止术后渗血、出血积聚所引起的致命窒息,以及防止血肿形成引起术后切口感染、愈合不良。
关键词 引流方法 甲状腺术后 活动性出血 术后切口感染 手术处理 创面渗液 常见多发病 甲状腺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白蛋白对胃肠道肿瘤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预测作用 被引量:4
3
作者 吴建军 顾国胜 +2 位作者 朱初明 晏江 吴醒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317-1319,共3页
目的:评价围手术期血液前白蛋白水平(PA)及白细胞计数(WBC)对胃肠癌患者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年至2015年行手术治疗的110例胃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SSI将其... 目的:评价围手术期血液前白蛋白水平(PA)及白细胞计数(WBC)对胃肠癌患者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年至2015年行手术治疗的110例胃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SSI将其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3、5天血清PA和WBC的变化,并分析其与术后SSI之间的关系。结果:20例患者术后出现SSI,其中切口感染18例,器官/腔隙感染2例;术后发现并作出SSI诊断的时间为(6.3±1.5)d。感染组与对照组间术前PA及WBC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3天PA及WBC在感染组与对照组患者中均出现峰值/谷值,且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术后第5天对照组患者PA及WBC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而感染组患者恢复延迟,但两组患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前PA与术后第3天PA的差值(ΔPA)比术后第3天PA、WBC预测术后SSI的价值更为显著。多元回归分析显示,ΔPA>87 mg/L是术后发生SSI的独立因素。结论:血清PA可作为早期预测胃肠癌术后患者发生SSI的敏感指标,进而实现临床的早期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白蛋白 胃肠癌 手术部位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重症胰腺炎合并左颈内静脉血栓1例报告 被引量:1
4
作者 徐清华 黄彧和 +2 位作者 周彪 张俨琳 徐洪俊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5年第7期598-598,共1页
关键词 急性重症胰腺炎 合并症 左颈内静脉血栓 胰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小隐静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被引量:10
5
作者 蒋忠铭 徐清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944-946,共3页
目的探讨经小隐静脉途径置管直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先行患肢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后,经小隐静脉放置溶栓导管于深静脉血栓段内,微泵持续推注尿激酶直接溶栓。结果 14例下肢深静脉血... 目的探讨经小隐静脉途径置管直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先行患肢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后,经小隐静脉放置溶栓导管于深静脉血栓段内,微泵持续推注尿激酶直接溶栓。结果 1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包括中央型8例,混合型6例。溶栓后主干再通,侧支血管增多10例,血栓溶解率71.4%;12例疼痛缓解,肿胀消退,恢复正常劳动力,2例患者肿胀明显减轻,能进行家务劳动。结论经小隐静脉置管直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导管溶栓 小隐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