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湖北省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 1
-
-
作者
梁茂厂
郭晓华
张影
马雨萌
陈弈铭
龚复俊
-
机构
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湿地生态与农业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涝渍灾害与湿地农业湖北省重点实验室(长江大学)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
出处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34-1647,共14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1908063)
长江中下游湿地生态与农业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开放基金项目(KF202110)。
-
文摘
了解生态环境质量(EEQ)的时空演变对于理解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至关重要。深入分析湖北省EEQ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可为区域生态保护和植被恢复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聚焦于海拔、气候条件及人类足迹的协同效应对EEQ演变的影响,利用2001-2020年的EEQ与土地利用数据,结合Theil-Sen Median和Mann-Kendall分析,揭示了EEQ的演变特征并预测了其未来趋势。同时,结合海拔、气候及人类足迹等多元数据,采用线性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深入分析了自然与人为因素对EEQ演变的作用机制,并针对EEQ下降提出了应对措施。结果表明,EEQ指数随海拔升高而先增后减,拐点在2000-2200 m之间,这与气温条件及人类活动强度的海拔差异紧密相关。过去20年间,湖北省EEQ整体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区域差异显著,西部山区EEQ上升,中南部江汉平原则下降。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指出,西部山区EEQ受气温正向影响,而江汉平原EEQ则受人类足迹的负向影响与太阳辐射的正向影响的共同作用,模型解释度分别高达98%和82%。基于2011-2020年EEQ趋势与Hurst指数分析,预测西部山区EEQ将持续上升,江汉平原则可能继续下降。为此,提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植被恢复,以应对EEQ下降的潜在风险。该研究不仅丰富了EEQ演变机制的理论研究,也为湖北省及类似区域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导和决策依据。其创新在于综合多源数据与多种分析方法,全面剖析EEQ演变的复杂成因,为生态环境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参考。
-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时间序列趋势
结构方程模型
植被覆盖
海拔
人类活动
气候条件
-
Keywords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time-series tre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vegetation cover
altitude
human activities
climatic conditions
-
分类号
X171.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