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代北杂剧服饰刍议 被引量:4
1
作者 宋俊华 王开桃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14,共7页
《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中的“穿关”是明代北杂剧服饰的集中反映,它表明明代北杂剧服 饰已趋于成熟,并形成了融程式性、符号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特点。
关键词 明代北杂剧 脉望馆 穿关 服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试”作动词前缀辨 被引量:1
2
作者 朱城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74-76,共3页
《中国语文》 1 999年第 5期王云路 中古诗歌附加式双音词举例 一文中论及 "为 "、"试 "作动词前缀的问题。本文认为, 为 "置于动词之前或之后均为同义连用; 试 "置于动词之前应为语气副词。因此,不应将... 《中国语文》 1 999年第 5期王云路 中古诗歌附加式双音词举例 一文中论及 "为 "、"试 "作动词前缀的问题。本文认为, 为 "置于动词之前或之后均为同义连用; 试 "置于动词之前应为语气副词。因此,不应将 为 "、 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字 "为"字用法 动词 前缀 中古汉语 语法 语气副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诗歌的本源 被引量:4
3
作者 刘士林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67-76,共10页
如果我们从“诗六义”出发,把“赋比兴”放到人类学理论的框架之中,探索赋、比、兴与人类精神起源的内在联系,及其各自的历史积淀过程,以历史积淀界定其内在结构,对中国诗学的“赋比兴”说进行全新的阐释,就可能意外地发现中国艺... 如果我们从“诗六义”出发,把“赋比兴”放到人类学理论的框架之中,探索赋、比、兴与人类精神起源的内在联系,及其各自的历史积淀过程,以历史积淀界定其内在结构,对中国诗学的“赋比兴”说进行全新的阐释,就可能意外地发现中国艺术精神起源中的“发生学逻辑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思维 自我意识 “兴” 中国诗歌 诗性智慧 语言结构 《诗经》 “比” 诗学人类学 实践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纪之交:文艺心理学的窘境与前瞻 被引量:2
4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8-65,共8页
世纪之交,各学科大都能以理性的眼光坦诚而又严肃地审视,自身是否有存在的充足理由,是否继续存在下去,如何存在等问题。这种审视大都以客观、冷静、实事求是为原则,以学术民主为前提,不是主观臆断、闭门造车,更不是行政命令或权... 世纪之交,各学科大都能以理性的眼光坦诚而又严肃地审视,自身是否有存在的充足理由,是否继续存在下去,如何存在等问题。这种审视大都以客观、冷静、实事求是为原则,以学术民主为前提,不是主观臆断、闭门造车,更不是行政命令或权威专断。它说明中国学人危机性、警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学 文艺心理学 心理学家 实验心理学 精神分析 格式塔 世纪之交 心理学史 元素主义 弗洛依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理论的自性危机与合法化困境 被引量:2
5
作者 杨飏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5-109,共5页
本文通过对文学理论两类命题 ,即事实陈述命题与价值论命题的反思 ,力图在人文性、自主性与科学性的和谐中为文学理论确立合理存在的支点。
关键词 人文性 自主性 科学性 文学理论 事实性陈述 价值论陈述 自性危机 合法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范式转型与后新时期论 被引量:1
6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103-106,共4页
关键词 后新时期 西方后现代主义 范式转型 中国变体 中华本 主流意识形态 后现代主义文化 90年代 学术范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诊治作文“失语”症
7
作者 李斌辉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29-30,共2页
关键词 作文教学 语文教学 教师 中学生 个性话语 社会话语 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雎鸠”究竟为何“关关”?——中国古典抒情理论的本原性探讨
8
作者 李珺平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3-17,共5页
对“情”加以限定并拉通情、志、意之间的关系 ,是中国抒情理论本原性探讨的核心问题。“诗言志”虽是古典抒情论的滥觞 ,但“二乐”、《诗大序》以及孔颖达对于志、意、情三个范畴的协调 ,才使汤显祖不着痕迹地将“言志”说转换为“言... 对“情”加以限定并拉通情、志、意之间的关系 ,是中国抒情理论本原性探讨的核心问题。“诗言志”虽是古典抒情论的滥觞 ,但“二乐”、《诗大序》以及孔颖达对于志、意、情三个范畴的协调 ,才使汤显祖不着痕迹地将“言志”说转换为“言情”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雎鸠” “关关” 抒情理论 本原性 “言情”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期儒家文风论略
9
作者 刘周堂 《中国文学研究》 1998年第3期24-28,共5页
本文在对前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贾谊、董仲舒、刘向、扬雄等人的文风具体论述的基础上,认为前期儒家文风的基本特征是:语言简洁平实,说理透彻精辟,喜欢引经据典,最爱援古证今,重视文采而不专意追求,好用譬喻比况而... 本文在对前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贾谊、董仲舒、刘向、扬雄等人的文风具体论述的基础上,认为前期儒家文风的基本特征是:语言简洁平实,说理透彻精辟,喜欢引经据典,最爱援古证今,重视文采而不专意追求,好用譬喻比况而不使用寓言,一副浑厚纯正之象。它既不像道家那样飘渺,也不像法家那样峻峭。虽然其中有些变异,但仍不离儒家本色。并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前期儒家形成此种文风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期 儒家 文风 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