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络文学传播的伦理困惑与文以载道的传统伦理价值观导向 被引量:7
1
作者 兰甲云 曾海纯 鲁红平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0-114,共5页
根据2011年的统计数据,网络文学每年有三四万部网络小说作品签约,网络文学用户达到1.94亿,网络文学发展呈现繁荣景象。分析了因代写问题而出现的知识产权伦理困惑,研究探讨了网络文学文体、网络文学语言时尚的伦理问题,分析了目前网络... 根据2011年的统计数据,网络文学每年有三四万部网络小说作品签约,网络文学用户达到1.94亿,网络文学发展呈现繁荣景象。分析了因代写问题而出现的知识产权伦理困惑,研究探讨了网络文学文体、网络文学语言时尚的伦理问题,分析了目前网络文学评论的现状及其困难,对网络文学内容及其伦理价值观进行了探讨,认为网络文学要进一步发展,创作出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伟大的作品,其内容必须切入时代,有强烈的现实感,关注现实问题,同时必须要有正确的伦理价值观引导,建议继承中国古代文学中文以载道的风骚传统,实现网络文学发展的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 传播 传统文学 传统伦理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视阈中的现代中国小城文学 被引量:7
2
作者 熊家良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33-140,共8页
借助现代性的理论视角,通过对中国现代小城文学的梳理分析可以发现,正是小城的独特空间境域为小城作家提供了独特的现代性体验,使其作品在“审美现代性”与“历史现代性”之间形成必要的逆向张力,乃至实行对“历史现代性”的负面效应的... 借助现代性的理论视角,通过对中国现代小城文学的梳理分析可以发现,正是小城的独特空间境域为小城作家提供了独特的现代性体验,使其作品在“审美现代性”与“历史现代性”之间形成必要的逆向张力,乃至实行对“历史现代性”的负面效应的诗性批判,从而有效地促进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的两重性”格局及现代文化的自我批判机制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中国 小城文学 审美现代性 历史现代性 诗性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新形态与文学博客群 被引量:7
3
作者 刘海涛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26-127,共2页
当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兴起之后,当90年代审美文化日益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文化因素时,“文化批评”和“消费时代”话语便先后在文学评论界悄然流行开来,学界已就有关问题讨论了一段时间,但至今它们还是两个有纷议的概念,值... 当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兴起之后,当90年代审美文化日益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文化因素时,“文化批评”和“消费时代”话语便先后在文学评论界悄然流行开来,学界已就有关问题讨论了一段时间,但至今它们还是两个有纷议的概念,值得深究和澄清。为此,借2005年广东省文学理论研究会和比较文学研究会年会之机,本刊与学会有关组织者便酝酿相关论题展开讨论,以推动研究的深入发展,因而有这组笔谈呈献给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学 存在形态 博客 语言艺术 现代网络技术 多媒体技术 信息社会 市场经济 消费时代 呈现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文化场域中的外国文学经典 被引量:3
4
作者 王钦峰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10-116,共7页
对于外国文学经典作家、作品而言,清末民初尤其是五四以来一直处于动态转换和自我蜕变过程中的中国新文学和新文化,其实并不是一个有待于启蒙的温顺的学童,而是一个具有成人和导师眼光的严格的挑选者、积极的对话者、谨慎的审查者、聪... 对于外国文学经典作家、作品而言,清末民初尤其是五四以来一直处于动态转换和自我蜕变过程中的中国新文学和新文化,其实并不是一个有待于启蒙的温顺的学童,而是一个具有成人和导师眼光的严格的挑选者、积极的对话者、谨慎的审查者、聪明的歪曲者乃至粗暴的判决者;它为汉语转换中的外国文学所提供的决不是某种被动的或者具有轻度制约性的语境,而是一个具有垄断色彩和制导功能的场域。该场域不仅依据自身合法化的文学定义去挑选、删改、误读和附会外国文学经典,以及通过赋予其以政治新意而将其再经典化,而且依据这一文学定义去规范中国的外国文学翻译和文学批评。本文分析了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文化场域在外国文学经典功能变异过程中所发挥的制导作用,阐述了汉译文学场内政治性赋义系统合法化危机的发生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新文化场域 外国文学经典 再经典化 政治性赋义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泛化与重建:走向开放的文学理论 被引量:3
5
作者 王钦峰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12-113,共2页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出现泛化倾向 ,不同学科之间的交融、互渗日益深入 ,与此同时 ,却是维护学科自性的努力 ,即学科建设、教材建设、学科中心、基地建设等 ,如火如荼地展开。在泛化与自性之间 ,有没有矛盾 ,对学术气...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出现泛化倾向 ,不同学科之间的交融、互渗日益深入 ,与此同时 ,却是维护学科自性的努力 ,即学科建设、教材建设、学科中心、基地建设等 ,如火如荼地展开。在泛化与自性之间 ,有没有矛盾 ,对学术气候反应较快的文学理论 ,或广义的文艺学 ,其现实困境如何 ,未来如何发展等等 ,都是站在世纪门槛的、严肃的学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本组“笔谈”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 泛化 开放 文化批评 多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文学中的江南情怀 被引量:1
6
作者 熊家良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1-64,共4页
杏花春雨的江南,曾是无数中国文人的精神原乡。“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江南文化,则以其超功利的审美气质与诗性精神,蕴蓄和催生了历代文人无穷的想像空间和巨大的创造潜能。在技术理性吞噬人文精神,消费逻辑抑制创作欲望的今天,我们探讨... 杏花春雨的江南,曾是无数中国文人的精神原乡。“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江南文化,则以其超功利的审美气质与诗性精神,蕴蓄和催生了历代文人无穷的想像空间和巨大的创造潜能。在技术理性吞噬人文精神,消费逻辑抑制创作欲望的今天,我们探讨江南文化之于中国美学的独特贡献和诗性内涵,揭示民族审美机能的历史发生及其现实活动机制,不仅是为了打捞文明的碎片,更是出于穿越现代性的内在需要,给日益祛魅的平面化和单向度的生活世界浇注些许澄彻通透的诗意活水和创化原能。踏上江南的回乡之路,不啻是一次精神世界的返魅之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文化 现代文学 情怀 自然科学 人文科学 主体情感 出土文物 古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文化研究的当代西方文学批评 被引量:3
7
作者 黄念然 《社会科学家》 CSSCI 1999年第2期63-69,共7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当代西方文化思潮更趋于多元化。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90年代渐趋兴盛的后殖民主义等各种理论相互影响,构织了一幅多元化的当代西方文化理论景观。当代西方文学批评已不再仅...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当代西方文化思潮更趋于多元化。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90年代渐趋兴盛的后殖民主义等各种理论相互影响,构织了一幅多元化的当代西方文化理论景观。当代西方文学批评已不再仅仅是单一的文本分析,它已经广泛地吸引了政治学、语言学、历史学、精神分析、社会学、哲学、人类学、历史学、艺术史等学科的理论成果,变成了一种文化的创造与再创造活动,其要害在于“对所有被视为自然的东西进行批判,从而表明被称为自然的东西实际上是历史和文化的营造”,其共同特征是跨学科性、批判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当代 文化研究 西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科泛化下文学理论的两难困境 被引量:3
8
作者 李珺平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08-111,共4页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出现泛化倾向 ,不同学科之间的交融、互渗日益深入 ,与此同时 ,却是维护学科自性的努力 ,即学科建设、教材建设、学科中心、基地建设等 ,如火如荼地展开。在泛化与自性之间 ,有没有矛盾 ,对学术气...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出现泛化倾向 ,不同学科之间的交融、互渗日益深入 ,与此同时 ,却是维护学科自性的努力 ,即学科建设、教材建设、学科中心、基地建设等 ,如火如荼地展开。在泛化与自性之间 ,有没有矛盾 ,对学术气候反应较快的文学理论 ,或广义的文艺学 ,其现实困境如何 ,未来如何发展等等 ,都是站在世纪门槛的、严肃的学人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本组“笔谈”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理论 学科泛化 跨学科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与反腐败之断想 被引量:1
9
作者 熊家良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40-142,共3页
反腐作品伴随着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有自觉与不自觉、主动与非主动之分;但多系改良劝世,无力回天,既为时代呼唤,也遭时代放逐,所以其功能有效而又有限。应该持二律悖反的观点来认识腐败与反腐败及社会的生态平衡,就文学而言,其作用在人... 反腐作品伴随着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有自觉与不自觉、主动与非主动之分;但多系改良劝世,无力回天,既为时代呼唤,也遭时代放逐,所以其功能有效而又有限。应该持二律悖反的观点来认识腐败与反腐败及社会的生态平衡,就文学而言,其作用在人性,间接而长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腐败 文学 作用 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学文学教学阅读体验的促生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斐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7-89,共3页
何谓体验?在心理学中,体验作为重要概念,通常表示人们在经验获得及行为变化过程中的心理感受、认知顿悟、反省内化等心理活动。阅读体验,是在阅读的瞬间在心灵上引起的各种快感,它往往发生在读者阅读作品的第一时间。在这种状态下... 何谓体验?在心理学中,体验作为重要概念,通常表示人们在经验获得及行为变化过程中的心理感受、认知顿悟、反省内化等心理活动。阅读体验,是在阅读的瞬间在心灵上引起的各种快感,它往往发生在读者阅读作品的第一时间。在这种状态下,读者会暂且忘记一切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全身心地投入作品之中,感受作品中的人物、事件等传递出的思想与情绪。体验理论认为,“阅读就是体验”,阅读一部艺术作品,就是体验作家体验过的世界、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阅读体验 文学教学 艺术作品 中学 心理感受 读者阅读 心理活动 心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本体论视野中的中国文学研究话语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志军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1-124,共4页
一自近代以来,向来有着十分强烈的民族文化优越感和自豪感的中国人普遍陷入了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基于落后的经济和军事现实,为了富国强兵,中国人以一种夸父追日般的执著精神,追逐西方的"先进"文化,急切地与西方的&qu... 一自近代以来,向来有着十分强烈的民族文化优越感和自豪感的中国人普遍陷入了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基于落后的经济和军事现实,为了富国强兵,中国人以一种夸父追日般的执著精神,追逐西方的"先进"文化,急切地与西方的"先进"文化接轨;另一方面,这种追求又使中国文化人产生了一种极深的失落感和自卑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研究 尴尬 语言本体论 追求 话语 现实 执著精神 自豪感 优越感 自卑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文学的传统融合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肖楠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1-14,107,共5页
20世纪中国文学起初全面接受西方文学传统而试图改变自身古典传统的做法,产生了超越传统的优点,也产生了割断传统的缺陷,并忽视了西方的艺术自主传统和中国的抒情美学风格。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的文学力图做弥合传统的工作,以... 20世纪中国文学起初全面接受西方文学传统而试图改变自身古典传统的做法,产生了超越传统的优点,也产生了割断传统的缺陷,并忽视了西方的艺术自主传统和中国的抒情美学风格。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的文学力图做弥合传统的工作,以从气质上部分返归古典传统的方式,对西方文学传统进行融合和改造。但20世纪中国文学在缺乏中国和西方双重传统的困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文学 传统融合 传统延续 艺术逻辑 现代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话语与中国学术(系列笔谈之文学篇)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士林 赵志军 程相占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7-121,共5页
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语言学转向"这个概念开始进入中国学术界。当时人们的理解是,它意味着当代西方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存在哲学关注的"生命经验"转向了语言符号本身。但由于种种历史的与学理... 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语言学转向"这个概念开始进入中国学术界。当时人们的理解是,它意味着当代西方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存在哲学关注的"生命经验"转向了语言符号本身。但由于种种历史的与学理的原因,对它的批判与否定是远远大于阐释与接受的。如果说它有所收获,那也主要局限在对此半通不通的文学界,如当时的先锋派作家就是从这里获得了进行语言试验与虚构游戏的理论基础。在时光流逝了近二十年以后,重温"语言学转向"是意味深长的。它决不仅仅是哲学研究对象的一种变化,更意味着西方哲学在现代语境中一个基础性的迁移。西方哲学最重要的传统学术对象有二:一是唯物论看重的客观世界,二是唯心论看重的主观世界。前者的理念是"存在决定意识",后者的深层结构是"意识决定存在"。哲学史上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讲得就是这两个基础之间的一次转换。从此以后,哲学研究不再围绕着传统的客观世界、而是开始围绕着主体自身旋转。这个旋转一直延续到西方现代哲学史,它的关键词也由康德的意识-心理机能转变为人的潜意识、无意识、原始本能,等等。"语言学转向"与此不同,它在存在与意识之外提出了另一个具有本体论性质的范畴,这就是既不同于客观物质也不同于主体机能的文化符号。以人类创造的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界 先锋派 文学研究 生命经验 虚构 作家 阐释 中国学术 游戏 重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启蒙文学的困境 被引量:1
14
作者 徐肖楠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2-26,103,共6页
由于同西方启蒙文化所处的根本不同的时代环境的限制和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缺乏自我批判精神,更由于启蒙文化在其开始就缠绕乃至依傍于社会政治变革,20世纪中国启蒙文化和启蒙文学刚一开始就面临着衰微的命运,或者走向革... 由于同西方启蒙文化所处的根本不同的时代环境的限制和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文化固有的缺乏自我批判精神,更由于启蒙文化在其开始就缠绕乃至依傍于社会政治变革,20世纪中国启蒙文化和启蒙文学刚一开始就面临着衰微的命运,或者走向革命,或者走向学术,或者走向闲适,或者被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儒商文学所取代。随着政治斗争年代的过去,启蒙文化、启蒙文学便失去了依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中国启蒙文学 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的内涵在新中国六十年文学中的演变
15
作者 刘为钦 陈迪泳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83-88,共6页
第一次文代会对"人民"范畴的阐释留下了两可的空间;随之,文艺界对部分作品"小资产阶级趣味"的批判,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针确定成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其后,"塑造新的英雄典型"... 第一次文代会对"人民"范畴的阐释留下了两可的空间;随之,文艺界对部分作品"小资产阶级趣味"的批判,将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针确定成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其后,"塑造新的英雄典型"、"突出主要的英雄人物"的文艺政策,将作为文学描写对象的"人"紧缩到了极小的范围。改革开放后,"人民"范畴的内涵又回到了建国时期的历史起点。新时期成长起来的各种范式的文学赋予了"人"以人性的人、文化的人、现实的人、平凡的人和挣扎在生命线上的人等不同的意义与符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 工农兵 小资产阶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打工文学”的消费转型
16
作者 黄柏刚 史习斌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38-141,共4页
打工文学发展到现在,在实现了作家代际更替的同时,正在实现消费转型,具体表现在创作主体和作品的意识形态规训、主题扩张和内容泛化,媒介的商业操作与网络化,以及读者的多层次化与非审美化。这种转型是打工文学的新变,也是打工文学分化... 打工文学发展到现在,在实现了作家代际更替的同时,正在实现消费转型,具体表现在创作主体和作品的意识形态规训、主题扩张和内容泛化,媒介的商业操作与网络化,以及读者的多层次化与非审美化。这种转型是打工文学的新变,也是打工文学分化过后的一次发展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工文学 消费时代 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的意义——对中国文学理论现代性的一种反思
17
作者 蓝国桥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1-27,共7页
如果说马克思的学说接近于儒家思想的话,那么康德的批判哲学则更接近于道家思想,因为马克思的学说积极面向现实,而康德的哲学美学似乎是漂浮于现实之上。所以儒道互补的现代性变种便是马克思与康德在中国本土的对话—互补格局的形成,康... 如果说马克思的学说接近于儒家思想的话,那么康德的批判哲学则更接近于道家思想,因为马克思的学说积极面向现实,而康德的哲学美学似乎是漂浮于现实之上。所以儒道互补的现代性变种便是马克思与康德在中国本土的对话—互补格局的形成,康德对中国文学理论现代性的重大意义也在这种对话—互补格局中得到体现。该文从时间之流的断裂、审美之维的生成、主体性工程的建设三个方面分析康德对中国文学理论现代性的这种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现代性 中国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师中文写作课教学的“师范性”特征探析
18
作者 柴平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69-170,共2页
鉴于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具有鲜明的师范性特点,高师中文写作课教学亦应该围绕着"师"(学高为师)与"范"(德高为范)两个方面来进行,也就是对高师生进行写作知识素质的教育和道德素质的教育,培养其写作知识素质和道德素... 鉴于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具有鲜明的师范性特点,高师中文写作课教学亦应该围绕着"师"(学高为师)与"范"(德高为范)两个方面来进行,也就是对高师生进行写作知识素质的教育和道德素质的教育,培养其写作知识素质和道德素质,让学生做合格的未来中小学语文教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师中文写作课 师范性 写作知识素质 道德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在欧洲国家间的影响关系
19
作者 王钦峰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33-136,共4页
在19世纪欧洲现实主义文学关系史上,司各特历史小说对法、俄两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有重要影响;欧洲各国现实主义文学关系的主流是俄国和西欧文学间的交互影响;英、法、俄三国现实主义文学之间的影响具有不同的特征。
关键词 19世纪 欧洲现实主义 影响 司各特 俄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晚期中国文学人性书写的历史关系和艺术传统
20
作者 徐肖楠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123-127,共5页
本文力图对20世纪晚期中国文学人性书写的历史关系和艺术传统作深层次的探讨。
关键词 人性书写 历史关系 艺术传统 当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