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中心性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2例诊治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陈懿建 张立群 +1 位作者 陈方平 舒毅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9期3064-3066,共3页
目的:了解多中心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报道2例以全身症状腹胀、乏力、纳差等症状为首发表现,并有多处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腹水表现的Castleman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其中病例2还合并有POEMS... 目的:了解多中心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报道2例以全身症状腹胀、乏力、纳差等症状为首发表现,并有多处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腹水表现的Castleman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其中病例2还合并有POEMS综合征,并给予了COP或CHOP+BLM等方案化疗,为其诊断及治疗提供有用的资料。结果:2例患者经淋巴结活检病理示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透明血管型,病例2还合并有POEMS综合征。病例1经化疗后病情明显好转,病例2无明显疗效。结论:多中心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临床非常少见,并发POEMS综合征者更少,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为其他疾病,确诊需进行淋巴结病理检查。以COP方案为基础的联合化疗对中心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有一定疗效,早期治疗疗效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淋巴结增生病 透明血管型 POEMS综合征 淋巴结肿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激方案CAG治疗老年初治急性髓性细胞白血病的疗效 被引量:20
2
作者 陈懿建 张立群 +4 位作者 李晓林 赵谢兰 吴登蜀 舒毅刚 陈方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45-251,共7页
目的:评价含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的CAG方案治疗老年初治急性髓性细胞白血病(AML)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75例老年初治AML分为CAG预激治疗组及常规方案化疗组,34例患者予以CAG预激方案治疗... 目的:评价含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G-CSF)的CAG方案治疗老年初治急性髓性细胞白血病(AML)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75例老年初治AML分为CAG预激治疗组及常规方案化疗组,34例患者予以CAG预激方案治疗,41例患者予以常规吡柔比星+阿糖胞苷(TA)或高三尖杉脂碱+阿糖胞苷(HA)方案化疗,所有患者在第1疗程后间歇14d左右进行第2个疗程。结果:CAG预激治疗组2疗程完全缓解率为67.6%,总有效率达到82.4%,而常规化疗组2疗程的完全缓解率仅为39.0%,总有效率为56.1%;有预后差染色体核型的患者化疗疗效差,CAG预激治疗组的3年无病生存时间长于常规化疗组;CAG预激组除肌肉酸痛发生率较高外,其他血液系统及非血液系统的毒性和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常规化疗组。结论:CAG预激方案治疗初治AML患者较之传统常规治疗具有化疗强度温和、敏感性好、完全缓解率及有效率高、毒副作用小,可以减少粒细胞缺乏恢复时间、减少合并感染率及增加幼稚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等优点,推荐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性 急性髓性细胞白血病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阿糖胞苷 阿克拉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素对体外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向脂肪细胞方向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16
3
作者 刘钰瑜 崔燎 +5 位作者 吴铁 姚卫民 艾春媚 许碧连 邹丽宜 林羽惠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842-847,共6页
目的观察大黄素对骨髓基质细胞向脂肪细胞方向分化的影响,以探讨大黄素对骨质疏松发生时伴随的脂肪增多现象中所起的作用。方法16只3mon龄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激素组、复方碳酸钙治疗组、大黄素治疗组。给药90d后收集骨髓基质细... 目的观察大黄素对骨髓基质细胞向脂肪细胞方向分化的影响,以探讨大黄素对骨质疏松发生时伴随的脂肪增多现象中所起的作用。方法16只3mon龄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激素组、复方碳酸钙治疗组、大黄素治疗组。给药90d后收集骨髓基质细胞。应用油红O染色法及RTPCR的方法判断是否成功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脂肪细胞方向分化,同时观察大黄素对骨髓基质细胞成脂分化后脂肪细胞的数目和脂蛋白脂酶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体内灌胃给予泼尼松的激素组大鼠的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时分化为脂肪细胞的能力明显增强。复方碳酸钙组和大黄素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分化为脂肪细胞的能力较激素组明显下降,其中大黄素下调脂蛋白脂酶mRNA表达的作用强于复方碳酸钙。结论体内给予糖皮质激素后,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时自发向脂肪细胞方向分化的能力和经体外诱导后向脂肪细胞方向分化的能力都明显增强,大黄素可能有对抗糖皮质激素成脂诱导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素 骨髓基质细胞 脂肪细胞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芎嗪对环磷酰胺致大鼠骨丢失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6
4
作者 何康 冯有辉 林羽惠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7年第11期1261-1263,共3页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环磷酰胺致大鼠骨丢失的预防作用。方法:3月龄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环磷酰胺组、川芎嗪组。正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环磷酰胺组给予环磷酰胺4.5mg·kg-1.d-1,川芎嗪组给予环磷酰胺4.5mg·kg-1....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环磷酰胺致大鼠骨丢失的预防作用。方法:3月龄SD雄性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环磷酰胺组、川芎嗪组。正常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环磷酰胺组给予环磷酰胺4.5mg·kg-1.d-1,川芎嗪组给予环磷酰胺4.5mg·kg-1.d-1和川芎嗪50mg·kg-1.d-1,各组均连续灌胃给药14d。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测定各组肱骨的骨钙、骨羟脯氨酸含量,同时测定血白细胞数、胸腺和脾的重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环磷酰胺组大鼠的骨钙、骨羟脯氨酸、白细胞数减少、胸腺和脾的重量减轻。与环磷酰胺组比较,川芎嗪组大鼠的骨钙、骨羟脯氨酸含量、血白细胞数、胸腺重量增加。结论:川芎嗪可预防环磷酰胺致大鼠骨丢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磷酰胺 川芎嗪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PAI-1基因启动子区域4G/5G多态性与血浆活性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陈懿建 张立群 陈方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13-215,227,共4页
目的探讨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基因启动子区域的4G/5G多态性在脑梗死(CI)发病中的作用,并分析PAI-1基因4G/5G多态性与PAI-1活性的关系。方法随机收集130例CI患者,100例健康人作对照。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PCR分析PAI-1多态性基因... 目的探讨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基因启动子区域的4G/5G多态性在脑梗死(CI)发病中的作用,并分析PAI-1基因4G/5G多态性与PAI-1活性的关系。方法随机收集130例CI患者,100例健康人作对照。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PCR分析PAI-1多态性基因型(4G/4G、4G/5G和5G/5G)。底物发色法测定血浆PAI-1活性,酶法测定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血糖(Glu)。结果PAI-1基因型分布频率及4G和5G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在CI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组的PAI-1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AI-14G/5G基因型多态性与PAI-1活性水平有关,3种基因型PAI-1活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AI-1基因4G/5G多态性与其血浆活性水平相关;4G等位基因者PAI-1活性水平增高,导致机体纤溶活性降低,从而增加CI的发病风险;PAI-1活性水平在CI发生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黄热敷散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 被引量:3
6
作者 郭卫 张唐颂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0年第10期2150-2151,共2页
目的:考察双黄热敷散结合超短波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3例,对照组61例。治疗组用双黄热敷散加超短波治疗,对照组仅用抗生素治疗。两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72.6%... 目的:考察双黄热敷散结合超短波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3例,对照组61例。治疗组用双黄热敷散加超短波治疗,对照组仅用抗生素治疗。两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72.6%,总有效率为95.9%,对照组分别为27.9%、75.4%,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双黄热敷散加超短波治疗慢性盆腔炎起效快,疗效好,无明显不良反应,是治疗慢性盆腔炎较理想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黄热敷散 慢性盆腔炎 超短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射用奥硝唑与5种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 被引量:3
7
作者 温坚 夏敬民 《医药导报》 CAS 2008年第10期1270-1271,共2页
目的考察注射用奥硝唑与葡萄糖注射液(5%,10%,50%)、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氯化钾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在室温下,观察配伍液的外观、pH值及奥硝唑紫外吸收光谱的变化,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奥硝唑的含量。结果室温条件下,24 h内配伍... 目的考察注射用奥硝唑与葡萄糖注射液(5%,10%,50%)、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氯化钾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在室温下,观察配伍液的外观、pH值及奥硝唑紫外吸收光谱的变化,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奥硝唑的含量。结果室温条件下,24 h内配伍液的外观、pH值、紫外吸收图谱及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室温条件下,24 h内注射用奥硝唑与上述5种注射液配伍,配伍液基本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硝唑 氯化钾 葡萄糖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元线性回归-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左氧氟沙星替硝唑注射液的含量 被引量:1
8
作者 赖坤平 邝丽 夏敬民 《医药导报》 CAS 2006年第8期837-838,共2页
目的建立测定左氧氟沙星替硝唑注射液含量的二元线性回归一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方法以0.001mol·L^-1盐酸溶液为溶剂,分别在293和317.5nm波长处测定左氧氟沙星替硝唑复方溶液的吸光度。应用二元线性回归方法,求左氧氟沙星、替硝... 目的建立测定左氧氟沙星替硝唑注射液含量的二元线性回归一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方法以0.001mol·L^-1盐酸溶液为溶剂,分别在293和317.5nm波长处测定左氧氟沙星替硝唑复方溶液的吸光度。应用二元线性回归方法,求左氧氟沙星、替硝唑浓度与吸光度的线性方程,计算左氧氟沙星与替硝唑的含量。结果左氧氟沙星浓度在2.294~11.470μg·mL^-1、替硝唑浓度在3.348~16.740μg·mL^-1,浓度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1(λ293nm)=0.99996,R2(λ317.5nm)=0.99996。左氧氟沙星平均回收率为100.8%,RSD=0.67%;替硝唑平均回收率为99.40%,RSD=0.65%。结论该方法准确可行,简便快捷,重复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氧氟沙星 替硝唑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 二元线性回归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化钾注射液与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 被引量:2
9
作者 温坚 夏敬民 《医药导报》 CAS 2005年第3期251-252,共2页
目的考察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与氯化钾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在室温下,将两种药物按1∶1比例配伍后,观察24h内配伍液的外观、pH值及紫外图谱的变化,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银量法分别测定替硝唑与氯化钾的含量。结果室温条件下,24h内配伍... 目的考察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与氯化钾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在室温下,将两种药物按1∶1比例配伍后,观察24h内配伍液的外观、pH值及紫外图谱的变化,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银量法分别测定替硝唑与氯化钾的含量。结果室温条件下,24h内配伍液的外观、pH值、紫外图谱及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室温条件下,24h内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与氯化钾注射液配伍稳定,可供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 氯化钾注射液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的临床特点及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懿建 张立群 陈方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21期3384-3385,共2页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临床特点以及不同化疗方案的疗效。方法:选取132例年龄≥60岁的老年AML患者,其中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转化而来的AML11例,低增生性AML17例。AML(除M3予以全反式维甲酸治疗外)分别采用HA、AA、DA...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临床特点以及不同化疗方案的疗效。方法:选取132例年龄≥60岁的老年AML患者,其中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转化而来的AML11例,低增生性AML17例。AML(除M3予以全反式维甲酸治疗外)分别采用HA、AA、DA、IDA、MA、CAG等作为诱导方案。结果:起病时以乏力、头晕、气促、胸闷、发热症状最多见,大多合并基础疾病,FAB分型以M2、M5型常见,颅内出血及重度感染是老年AML早期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老年AML完全缓解率为48.0%,住院化疗期间早期病死率为36.4%。CAG方案对老年低增生AML有较好的疗效,IDA、MA等较强的方案可以提高缓解率,延长无病生存期。结论:老年性AML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漏诊。对老年AML患者应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化疗的毒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髓样 急性病 老年 联合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本院258例药品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
11
作者 周舍典 梁平 +2 位作者 周甘平 陈毓强 李松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8年第6期690-693,共4页
目的: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提倡合理用药,降低ADR发生率。方法:对本院五年来收集的258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ADR上报总数偏少,特别是护理人员上报ADR的数量仅占8.92%。在258例ADR报告中,21-80岁年龄段ADR发生率较... 目的: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提倡合理用药,降低ADR发生率。方法:对本院五年来收集的258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ADR上报总数偏少,特别是护理人员上报ADR的数量仅占8.92%。在258例ADR报告中,21-80岁年龄段ADR发生率较高,占8.98%-22.09%;不同给药途径,静脉滴注给药的ADR发生率最高,占67.05%;累及各系统ADR以对皮肤及附属器官损害发生率最高,占41.08%;在引发ADR的各类药品中,抗菌药物引发的ADR最多,占42.64%。结论:药物不合理应用可使ADR发生率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 回顾性分析 发生率 合理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巴韦林注射液与盐酸雷尼替丁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考察 被引量:2
12
作者 温坚 夏敬民 《医药导报》 CAS 2005年第8期739-739,共1页
目的考察利巴韦林注射液与盐酸雷尼替丁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在室温下将利巴韦林注射液与盐酸雷尼替丁注射液按1∶1(V/V)的比例配伍,考察24h内配伍液的外观和pH值变化,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旋光法分别测定配伍液中盐酸雷尼替丁与利巴... 目的考察利巴韦林注射液与盐酸雷尼替丁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在室温下将利巴韦林注射液与盐酸雷尼替丁注射液按1∶1(V/V)的比例配伍,考察24h内配伍液的外观和pH值变化,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旋光法分别测定配伍液中盐酸雷尼替丁与利巴韦林的含量。结果室温下,24h内配伍液的外观、pH值及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利巴韦林注射液与盐酸雷尼替丁注射液可配伍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巴韦林 雷尼替丁 盐酸 配伍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