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时间评估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池琦 赵颖 +6 位作者 韩东倩 张锶琪 杜沛洁 董琬玥 徐安定 杨振国 孟珩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3-499,共7页
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急性期治疗的重点是再灌注治疗,且再灌注治疗具有严格的时间依赖性。而醒后卒中患者由于发病时间不明确,其再灌注治疗决策面临挑战。本文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时间评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涵盖了基于昼夜节律、影... 急性缺血性卒中超急性期治疗的重点是再灌注治疗,且再灌注治疗具有严格的时间依赖性。而醒后卒中患者由于发病时间不明确,其再灌注治疗决策面临挑战。本文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时间评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涵盖了基于昼夜节律、影像学和人工智能的评估方法,分析了不同方法评估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时间的效能,以期为醒后卒中患者再灌注治疗的选择提供支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醒后卒中 发病时间 影像学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后情感障碍和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28
2
作者 陈湛愔 陆兵勋 +2 位作者 陈文荣 林海峰 陈逢俭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17-421,共5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情感障碍和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以及脑神经功能部位损害与其情感障碍和认知障碍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首发脑梗死患者189例,再发脑梗死234例和正常对照56名,分别应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和Hamilton焦虑量表和17项版本抑郁量...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情感障碍和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以及脑神经功能部位损害与其情感障碍和认知障碍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首发脑梗死患者189例,再发脑梗死234例和正常对照56名,分别应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和Hamilton焦虑量表和17项版本抑郁量表进行认知功能测定、情感测定。结果189例首发脑梗死患者中,有认知障碍者103例(54.5%),有焦虑障碍者125例(66.1%),有抑郁障碍者128例(67.7%);234例再发脑梗死患者中,有认知障碍者169例(72.22%),有焦虑障碍者179例(76.5%),有抑郁障碍者185例(79.1%);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是患者的焦虑-抑郁障碍、文化程度、职业、脑梗死部位、数量、有无白质病变和脑萎缩程度;脑梗死后情感障碍的影响因素是认知功能障碍、脑梗死部位、数量、有无白质病变和脑萎缩程度。焦虑抑郁障碍可明显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结论多种因素可影响脑卒中患者的情感障碍和认知障碍,而且两者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可明显降低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认知障碍 情感障碍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症状性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31
3
作者 陈颖 窦智 +3 位作者 许雯蔚 李圆圆 肖凯龙 何国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9期914-917,共4页
目的探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25分的严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症状性出血转化(SICH)的危险因素及长期预后。方法选择严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80例,根据溶栓后36h内头颅CT或MRI复查SICH患者13例(S... 目的探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25分的严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症状性出血转化(SICH)的危险因素及长期预后。方法选择严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80例,根据溶栓后36h内头颅CT或MRI复查SICH患者13例(SICH组),无SICH患者67例(非SICH组)。分析溶栓后SICH发生的危险因素及2组患者90d随防预后及终点死亡事件。结果与非SICH组比较,SICH组入院血糖、溶栓后最高收缩压、发病至溶栓>3h、心房颤动及前循环梗死比例明显升高,后循环梗死比例明显降低(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血糖(OR=2.423,95%CI:1.342~7.450,P=0.023)、溶栓后最高收缩压(OR=1.159,95%CI:1.028~2.240,P=0.029)、心房颤动(OR=3.715,95%CI:1.649~8.370,P=0.002)、发病至溶栓>3h(OR=4.604,95%CI:1.952~10.860,P=0.001)、前循环梗死(OR=4.779,95%CI:1.903~12.004,P=0.001)是溶栓后SICH的危险因素。SICH组预后良好、预后不良分别为3例(23.1%)、10例(76.9%),其中死亡3例(23.1%)。非SICH组预后良好、预后不良分别为23例(34.3%)、44例(65.7%),其中死亡9例(13.4%)。结论溶栓后发生SICH,提示严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糖尿病 高血压 高脂血症 心房颤动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实验性脑出血后血肿内红细胞管涌现象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何国林 陈湛愔 +4 位作者 梁余航 吕田明 陆兵勋 陈逢俭 林海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6-88,共3页
目的探索脑出血后血肿内红细胞通过"管涌现象"的分布特征。方法 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30只和对照组30只,每组分为5个不同观察时间点:1h、6h、24h、3d、7d,每个时间点5只。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血液中红细胞... 目的探索脑出血后血肿内红细胞通过"管涌现象"的分布特征。方法 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30只和对照组30只,每组分为5个不同观察时间点:1h、6h、24h、3d、7d,每个时间点5只。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血液中红细胞,建立大鼠自体动脉血脑出血模型,分别于不同时间点进行大鼠脑组织、颈深淋巴结组织病理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以及HE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对比分析红细胞的分布特征。结果实验组血肿形成1h后,病灶以及血肿周围可见到FITC-RBC和游离FITC分布,双侧大脑半球和脑干的维乔-罗宾间隙内也有游离FITC分布,双侧颈深淋巴结内均可见FITC-RBC和游离FITC分布。6h后血肿内开始出现含有黄色或黄绿色荧光颗粒的吞噬细胞,同时FITC-RBC和游离FITC逐渐减少。随时间延长,含有黄色荧光颗粒的吞噬细胞在各脑区内逐渐增多,淋巴结生发中心内可见成团分布的黄色荧光颗粒。对照组未见以上变化。结论血肿内红细胞通过"管涌现象"在脑出血后扩散范围比较局限,游离红细胞成分扩散范围比较广泛;"管涌现象"是血肿内有红细胞吸收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血肿 红细胞 扩散 吞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腺肽α1对脑梗死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7
5
作者 王志海 陈颖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7期926-928,共3页
目的:探讨胸腺肽α1对脑梗死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的预防作用。方法:将58例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胸腺肽α1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于治疗前、后观察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发生率并测定患者C反应蛋白浓度、白细胞计数,进行疗效... 目的:探讨胸腺肽α1对脑梗死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的预防作用。方法:将58例急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胸腺肽α1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于治疗前、后观察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发生率并测定患者C反应蛋白浓度、白细胞计数,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胸腺肽α1治疗组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发生率较常规治疗组低(P<0.05),而且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恢复显著(P<0.05)。结论:胸腺肽α1对脑梗死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有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肽Α1 脑梗死 院内获得性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内无形成分“管涌现象”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何国林 陈湛愔 +5 位作者 梁余航 吕田明 陆兵勋 陈逢俭 林海峰 陈晓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197-199,共3页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血肿内无形成分通过"管涌现象"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SD雄性大鼠60只,采用四甲基罗丹明(TAMRA)荧光探针标记的BSA掺入大鼠自体动脉血制备脑出血动物模型,随机分为TAMRA-BSA实验组(实验组)30只和假手术组30只,...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血肿内无形成分通过"管涌现象"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SD雄性大鼠60只,采用四甲基罗丹明(TAMRA)荧光探针标记的BSA掺入大鼠自体动脉血制备脑出血动物模型,随机分为TAMRA-BSA实验组(实验组)30只和假手术组30只,分别于1、6h,1、3、7、14d(各时间点5只)进行大鼠脑组织、颈部深淋巴结组织病理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分析血肿内无形成分的分布特征。结果实验组大鼠不同时间点血肿内无形成分通过"管涌现象"扩散的范围广泛,随着时间延长颈部深淋巴结可见大量TAMRA-BSA颗粒扩散。假手术组各时间点脑组织和颈深淋巴结未见TAMRA-BSA荧光颗粒分布。结论血肿内无形成分通过"管涌现象"在脑出血后扩散范围比较广泛,可能是远隔损伤效应机制之一;"管涌现象"也是血肿内有无形成分吸收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血肿 扩散 淋巴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强的松龙合并硫唑嘌呤治疗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研究
7
作者 凌亚兴 肖卫民 +1 位作者 王志海 陈湛愔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3期253-254,共2页
【目的】探讨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合并硫唑嘌呤治疗重症肌无力(MG)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75例 MG 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治疗组予 MP 1g 加入生理盐水250mL 中静滴,每天1次,每3天 MP 剂量减半,... 【目的】探讨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合并硫唑嘌呤治疗重症肌无力(MG)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75例 MG 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治疗组予 MP 1g 加入生理盐水250mL 中静滴,每天1次,每3天 MP 剂量减半,至15mg/d 时,用3d 即停用,硫唑嘌呤片50~100mg 口服每天2次,总量用至10g 时停用,对Ⅲ组予 MP 0.5g 加入生理盐水250mL 中静滴,每天1次,3d 后改为泼尼松片60mg 每天1次,每周减5mg/d,至15mg/dⅢ维持用药2年,两组患者在用糖皮质激素(GC)期间常规补钾、补钙。【结果】经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完全缓解24例,显Ⅲ改善10例,中度改善3例,死亡1例,即3个月内获得疗效良好者(完全缓解+显著改善)34例(89.5%),有效37例(97.4%),对照组完全缓解16例,药物缓解9例,显著改善6例,中度改善4例,死亡2例,即3个月内获得疗效良好者31例(83.8%),有效35例(94.6%),两组有效率比较P>0.05。疗程结束时,对照组出现消化性溃疡及出血、股骨头坏死、柯兴综合征及类固醇肌病均显著多于治疗组(P<0.05),其余并发症两组患者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MP 合并硫唑嘌呤治疗 MG 的疗效显著、安全,治疗时间短,不良反应少,复发再用不影响其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强的松龙 硫唑嘌呤 重症肌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