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在女性外阴丘疹性皮肤病中的诊断价值
1
作者 唐祯 胡凌雪 +2 位作者 饶钰 任睿健 丁澍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6-372,共7页
目的:传染性软疣、汗管瘤、淋巴管瘤、毛囊炎、病毒疣、皮脂腺异位、鲍恩样丘疹病是外观相似的女性外阴常见丘疹性皮肤病,在临床上常被误诊。本研究旨在探讨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eflectance confocal microscopy,RCM)对女性外阴丘疹性... 目的:传染性软疣、汗管瘤、淋巴管瘤、毛囊炎、病毒疣、皮脂腺异位、鲍恩样丘疹病是外观相似的女性外阴常见丘疹性皮肤病,在临床上常被误诊。本研究旨在探讨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eflectance confocal microscopy,RCM)对女性外阴丘疹性皮肤病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2例女性外阴丘疹性皮肤病的患者病变部位的RCM成像和组织学检查结果,并探索经活检证实的RCM特征和鉴别线索。结果:经RCM诊断为外阴丘疹性皮肤病的172例女性患者中,147例(85.47%)患者的RCM诊断与组织学诊断一致。传染性软疣、汗管瘤、淋巴管瘤、毛囊炎均表现为囊腔样结构,其细微区别在囊腔样结构的位置、囊壁和内容物形态及折光度几个方面。病毒疣、皮脂腺异位、鲍恩样丘疹病均无囊腔样结构,病毒疣的特征性表现为棘层低折光的空泡化细胞;而鲍恩样丘疹病的棘层细胞存在轻度异形改变;皮脂腺异位则以真皮内中低折光鱼籽样皮脂腺小叶为特征表现。结论:RCM可无创、实时、动态地观察外阴常见丘疹性皮肤病的关键诊断和鉴别特征,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 女性外阴 丘疹性皮肤病 组织病理学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瘙痒的昼夜节律
2
作者 姜子超 桑晓雪 +1 位作者 鲁建云 高丽华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0-196,共7页
瘙痒是皮肤病最典型和最重要的临床症状之一,也是皮肤病加重或复发的重要诱因之一。瘙痒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瘙痒的发生和调控机制复杂,目前尚未阐明。临床研究显示在疥疮、慢性瘙痒... 瘙痒是皮肤病最典型和最重要的临床症状之一,也是皮肤病加重或复发的重要诱因之一。瘙痒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瘙痒的发生和调控机制复杂,目前尚未阐明。临床研究显示在疥疮、慢性瘙痒、特应性皮炎和银屑病中均存在瘙痒夜间加重的情况,提示皮肤瘙痒可呈昼夜节律性改变。皮质醇、褪黑素、人体核心温度、细胞因子及前列腺素等因素是瘙痒昼夜节律的主要调控因素。一些生物钟基因如BMAL1、CLOCK、PER和CRY等,通过调节Janus激酶(Janus tyrosine kinase,JAK)-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通路与转录因子蛋白家族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等信号通路,在瘙痒的昼夜节律的调节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生物钟基因对瘙痒昼夜节律调控的具体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进一步研究生物钟基因在瘙痒昼夜节律调控中的作用机制,将为阐明瘙痒的调控机制奠定基础,亦可为控制瘙痒和缓解皮肤病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瘙痒 昼夜节律 生物钟 特异性皮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用臭氧油皮肤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1
3
作者 鲁建云 付志兵 +6 位作者 刘胜兰 黄健 李劲平 黄进华 向亚平 高丽华 张杰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1-138,共8页
目的:开展医用臭氧油皮肤刺激性、急性毒性、过敏性评价,为临床安全使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左右侧自身对照法进行豚鼠单次或多次皮肤刺激性试验,观察全身状况及局部皮肤的变化;以最大给药量法进行大鼠皮肤急性毒性试验,观察完整皮肤及破... 目的:开展医用臭氧油皮肤刺激性、急性毒性、过敏性评价,为临床安全使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左右侧自身对照法进行豚鼠单次或多次皮肤刺激性试验,观察全身状况及局部皮肤的变化;以最大给药量法进行大鼠皮肤急性毒性试验,观察完整皮肤及破损皮肤产生的急性毒性反应;以主动皮肤过敏性试验进行豚鼠皮肤过敏性试验研究。结果:多次给予高浓度(臭氧耗量为150 g/L)医用臭氧油后豚鼠破损皮肤组有轻度刺激性,其他剂量无皮肤刺激性或皮肤刺激均能恢复正常;医用臭氧油对大鼠未见明显急性毒性;医用臭氧油与基质油均对豚鼠皮肤有轻度致敏。结论:医用臭氧油皮肤刺激性与其浓度有关,采用合适的浓度和疗程,临床使用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用臭氧油 皮肤 刺激性 急性毒性 过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脉冲激光对小鼠皮肤老化的作用及其机制(英文) 被引量:2
4
作者 向亚平 王斌 +4 位作者 鲁健云 陈静 左成忻 谭丽娜 黄进华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75-381,共7页
目的:探讨强脉冲激光( IPL)治疗皮肤老化的作用机制。方法:用IPL在一定能量密度照射小鼠老化皮肤,连续照射2次,间隔为2周,观察小鼠皮肤中SOD活力,MDA和Hyp含量及凋亡相关基因蛋白Bax,Bcl-2表达水平的变化并与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结... 目的:探讨强脉冲激光( IPL)治疗皮肤老化的作用机制。方法:用IPL在一定能量密度照射小鼠老化皮肤,连续照射2次,间隔为2周,观察小鼠皮肤中SOD活力,MDA和Hyp含量及凋亡相关基因蛋白Bax,Bcl-2表达水平的变化并与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IPL可使小鼠皮肤中SOD活力、Hyp含量增加,MDA含量降低,较模型组改变明显(P<0.05)。IPL照射后小鼠皮肤Bcl-2蛋白表达增高,而对Bax蛋白影响不明显。结论:IPL对改善皮肤老化有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皮肤氧化和抗氧化之间的平衡,恢复氧化酶的活性及提高凋亡抑制基因蛋白Bcl-2的表达,调节皮肤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化 强脉冲激光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羟脯氨酸 Bcl-2相关X蛋白 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脉冲光对小鼠皮肤胶原及PC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欧阳泽辉 黄进华 +4 位作者 康健 耿雪瑞 于小峰 鲁建云 陈静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258-1261,共4页
目的:观察强脉冲光(intense pulsed light,IPL)对小鼠皮肤的胶原纤维及细胞增殖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影响,探讨强脉冲光嫩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采用能量密度为32J/cm2强脉冲光照射小鼠背部右侧皮肤,... 目的:观察强脉冲光(intense pulsed light,IPL)对小鼠皮肤的胶原纤维及细胞增殖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影响,探讨强脉冲光嫩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采用能量密度为32J/cm2强脉冲光照射小鼠背部右侧皮肤,左侧为对照,分别于照射后1、7、14、28天切取皮肤样本,行HE染色,苦味酸-酸性品红染色(VG染色)观察皮肤组织及胶原变化,免疫组化检测皮肤PCNA的表达。结果:与对照部位比较,IPL照射对真皮厚度无明显改变(P<0.05);照射后1、7天两侧皮肤胶原含量无明显改变(P>0.05),14及28天后照射部位皮肤胶原明显增加(P<0.05);PCNA表达于照射后1、7天无明显改变(P>0.05),14及28天显著增强(P<0.05)。结论:强脉冲光可促进皮肤胶原含量增加,并可诱导PCNA表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脉冲光 胶原 PC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common verrucous proliferative skin diseases under dermoscopy and reflectance confocal microscopy
6
作者 ZHOU Lu FU Yule +7 位作者 HUANG Jian TANG Zhen LU Jianyun TAN Lina WANG Dan ZENG Jinrong WANG Jia GAO Lihua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8-365,共8页
Objective:Verrucous epidermal nevus(VEN),seborrheic keratosis(SK),verruca plana(VP),verruca vulgaris(VV),and nevus sebaceous(NS)are common verrucous proliferative skin diseases with similar clinical appearances,often ... Objective:Verrucous epidermal nevus(VEN),seborrheic keratosis(SK),verruca plana(VP),verruca vulgaris(VV),and nevus sebaceous(NS)are common verrucous proliferative skin diseases with similar clinical appearances,often posing diagnostic challenges.Dermoscopy and reflectance confocal microscopy(RCM)can aid in their differentiation,yet their specific features under these tools have not been systematically described.This study aims to summarize and analyze the dermoscopic and RCM features of VEN,SK,VP,VV,and NS.Methods:A total of 121 patients with histopathologically confirmed verrucous proliferative skin diseases were enrolled.Dermoscopy and RCM imaging was used to observe and analyze the microscopic features of these conditions.Results:Under dermoscopy,the 5 diseases displayed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VEN typically showed gyriform structures;SK was characterized by gyriform structures,comedo-like openings,and milia-like cysts;VP and VV featured dotted vessels and frogspawn-like structures;NS presented as brownish-yellow globules.RCM revealed shared features such as hyperkeratosis and acanthosis across all 5 diseases.Specific features included gyriform structures and elongated rete ridges in VEN;pseudocysts and gyriform structures in SK;evenly distributed ring-like structures in VP;vacuolated cells and papillomatous proliferation in VV;and frogspawn-like structures in NS.Conclusion:These 5 verrucous proliferative skin conditions exhibit distinguishable features under both dermoscopy and RCM.The combination of these 2 noninvasive imaging modalities holds significant clinical value for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verrucous proliferative skin dis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flectance confocal microscopy DERMOSCOPY verrucous proliferation verrucous epidermal nevus seborrheic keratosis verruca plana verruca vulgaris nevus sebaceo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氨基酮戊酸联合强脉冲光治疗皮肤光老化
7
作者 仇克清 黄进华 +1 位作者 陈志龙 康健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511-512,共2页
皮肤光老化主要由日光中的紫外线长期累积性照射引起,而光老化中的皱纹和皮肤粗糙则是困扰患者的常见问题,迫使患者急切需要去改善老化的皮肤。近年来局部使用5-氨基酮戊酸(5-ALA)联合强脉冲光治疗皮肤光老化的应用逐渐引起重视,且其疗... 皮肤光老化主要由日光中的紫外线长期累积性照射引起,而光老化中的皱纹和皮肤粗糙则是困扰患者的常见问题,迫使患者急切需要去改善老化的皮肤。近年来局部使用5-氨基酮戊酸(5-ALA)联合强脉冲光治疗皮肤光老化的应用逐渐引起重视,且其疗效已得到证实,其操作简单、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前后皮肤组织病理表现有所改变,但治疗机制还不十分明确。该文主要综述局部使用5-ALA联合强脉冲光治疗皮肤光老化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老化 5-氨基酮戊酸 强脉冲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6)-methyladenosine modification and skin diseases
8
作者 JIANG Ling HU Yibo CHEN Jing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2-395,共14页
Currently,research on N^(6)-methyladenine(m^(6)A)is extensive in the field of oncology,while studies involving m^(6)A and skin diseases remain relatively limited.Based on existing reports,we searched PubMed and Web of... Currently,research on N^(6)-methyladenine(m^(6)A)is extensive in the field of oncology,while studies involving m^(6)A and skin diseases remain relatively limited.Based on existing reports,we searched PubMed and Web of Science for literature related to m^(6)A and dermatological conditions.Analysis of citation counts and journal impact factors revealed a significant upward trend in the volume of m^(6)A-related research.Term frequency analysis of titles and abstracts indicated that studies mainly focus on skin tumors and inflammatory or immune-related skin diseases,particularly melanoma,psoriasis,and skin development.Transcriptomic data from the 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were analyzed,revealing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m^(6)A-related genes in 4 types of skin tumors(includi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d basal cell carcinoma)as well as in inflammatory skin diseases such as psoriasis and atopic dermatitis,and potential mechanisms of action were also explored.Findings suggest that m^(6)A modifications exhibit heterogeneity between neoplastic and nonneoplastic skin diseases.However,the regulatory mechanisms of m^(6)A dynamic modifications on key genes involved in dermatological disorders remain unclear and warrant further investig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kin tumors inflammatory and immune-related skin diseases N^(6)-methyladenosine EPIGENETICS drug develop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用臭氧在皮肤疾病中的创新性应用(英文)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晓琦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4-123,共10页
自19世纪中期人们发现了臭氧,臭氧的多种治疗作用已被广泛接受并常用于杀菌消毒。一个多世纪的研究表明臭氧在实施多种治疗作用的同时,其毒副作用完全可控。近期的研究更证明了臭氧在感染性皮肤病、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及皮肤慢性溃疡等疾... 自19世纪中期人们发现了臭氧,臭氧的多种治疗作用已被广泛接受并常用于杀菌消毒。一个多世纪的研究表明臭氧在实施多种治疗作用的同时,其毒副作用完全可控。近期的研究更证明了臭氧在感染性皮肤病、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及皮肤慢性溃疡等疾病中的治疗作用。本课题组将臭氧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皮肤疾病,并致力于研究医用臭氧的疗效和安全性。此外本文也讨论了臭氧治疗的可能作用机制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皮肤病 临床应用 治疗 皮肤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疱性皮肌炎1例
10
作者 赵小娇 鲁建云 +5 位作者 左成忻 谭丽娜 曾庆海 刘露璐 谢雅洁 陈静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87-689,共3页
1 病历摘要患者男,64岁,因全身多处红斑伴乏力半年,加重伴水疱1周入院。患者于2019年4月出现四肢伸侧红斑,无瘙痒及其他不适,后红斑面积扩大,且逐渐扩展至面颈及躯干部,红斑呈浸润性,伴烧灼、疼痛感,患者感抬臂、下蹲无力。2019年9月于... 1 病历摘要患者男,64岁,因全身多处红斑伴乏力半年,加重伴水疱1周入院。患者于2019年4月出现四肢伸侧红斑,无瘙痒及其他不适,后红斑面积扩大,且逐渐扩展至面颈及躯干部,红斑呈浸润性,伴烧灼、疼痛感,患者感抬臂、下蹲无力。2019年9月于当地医院皮肤科就诊,查血细胞沉降率78 mm/h(正常值0~20 mm/h,以下同),心肌酶谱:乳酸脱氢酶344.6 U/L(80~245 U/L)、α-羟基丁酸脱氢酶289.5 U/L(78~182 U/L)、肌酸激酶270.5 U/L(26~160 U/L)、肌酸激酶同工酶49.2 U/L(0~24 U/L),二便常规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肌炎 大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wo-sample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analysis of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czema and autoimmune diseases
11
作者 CHEN Chunli YAN Siyu +4 位作者 WAN Bangbei YU Yangyiyi ZENG Jinrong TAN Lina LU Jianyun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32-942,共11页
Objective: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czema and autoimmune diseases has not been previously reported.This study aims to evaluate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czema and autoimmune diseases.Methods:The two‐sam... Objective: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czema and autoimmune diseases has not been previously reported.This study aims to evaluate the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czema and autoimmune diseases.Methods:The two‐sample 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method was used to assess the causal effect of eczema on autoimmune diseases.Summary data from the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Catalog(GWAS)were obtained from the Integrative Epidemiology Unit(IEU)database.For eczema and autoimmune diseases,genetic instrument variants(GIVs)were identified according to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P<5×10−8).Causal effect estimates were generated using the inverse‐variance weighted(IVW)method.MR Egger,maximum likelihood,MR-PRESSO,and MR-RAPS methods were used for alternative analyses.Sensitivity tests,including heterogeneity,horizontal pleiotropy,and leave-one-out analyses,were performed.Finally,reverse causality was assessed.Results:Genetic susceptibility to eczema wa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Crohn’s disease(OR=1.444,95%CI 1.199 to 1.738,P<0.001)and ulcerative colitis(OR=1.002,95%CI 1.001 to 1.003,P=0.002).However,no causal relationship was found for the other 6 autoimmune diseases,including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OR=0.932,P=0.401),bullous pemphigoid(BP)(OR=1.191,P=0.642),vitiligo(OR=1.000,P=0.327),multiple sclerosis(MS)(OR=1.000,P=0.965),ankylosing spondylitis(AS)(OR=1.001,P=0.121),rheumatoid arthritis(RA)(OR=1.000,P=0.460).Additionally,no reverse causal relationship was found between autoimmune diseases and eczema.Conclusion:Eczema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Crohn’s disease and ulcerative colitis.No causal relationship is found between eczema and SLE,MS,AS,RA,BP,or vitilig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ZEMA atopic eczema autoimmune diseases Crohn’s disease ulcerative colitis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水浓度衰减及其杀菌作用 被引量:30
12
作者 鲁建云 李苗苗 +4 位作者 高丽华 潘伊枝 向亚平 黄进华 蒋先镇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3-146,共4页
目的:检测在不同温度下产生的臭氧水的初始浓度以及室温(25℃)下臭氧水浓度的衰减规律,同时观察不同浓度臭氧水对各种常见病原微生物的杀灭效果。方法:采用HZ-2601B臭氧水疗仪制备不同温度的臭氧水,用在线检测法检测臭氧水浓度,平板培... 目的:检测在不同温度下产生的臭氧水的初始浓度以及室温(25℃)下臭氧水浓度的衰减规律,同时观察不同浓度臭氧水对各种常见病原微生物的杀灭效果。方法:采用HZ-2601B臭氧水疗仪制备不同温度的臭氧水,用在线检测法检测臭氧水浓度,平板培养法观察不同浓度臭氧水的杀菌效果。结果:水温为20,25,30,35及40℃时臭氧水疗仪产生的臭氧水的初始浓度分别为4.38,4.26,3.12,2.76及1.31 mg/L;0~10 min臭氧水浓度衰减速度较快;当臭氧水初始温度为25和30℃时,30 min后浓度分别为1.06和0.37 mg/L。平板试验结果显示浓度为1.0 mg/L臭氧水作用1 min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杀灭率为99%,对其他常见菌的杀灭率为100%。浓度为0.3 mg/L臭氧水作用1 min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白色念珠菌的杀灭率分别为100%,100%,100%,95%和92%。结论:HZ-2601B型臭氧水疗仪所生成的臭氧水初始浓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水温在20~30℃的臭氧水对常见病原菌具有较好的杀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水 浓度衰减 杀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沙地区女性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状况及药敏分析 被引量:13
13
作者 左成忻 黄进华 +2 位作者 陈静 鲁建云 向亚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31-832,836,共3页
目的探讨长沙地区女性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对药物的敏感情况。方法使用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剂盒检测6566例女性泌尿生殖道的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并对10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进行分析。结果2938例检测出支原体,阳性率为44.7... 目的探讨长沙地区女性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对药物的敏感情况。方法使用支原体培养及药敏试剂盒检测6566例女性泌尿生殖道的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并对10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进行分析。结果2938例检测出支原体,阳性率为44.75%,其中Uu2469例(37.60%),Mh52例(0.08%),Uu合并Mh417例(6.35%)。Uu对交沙霉素、强力霉素、克拉霉素和阿齐霉素较为敏感;Mh对交沙霉素、强力霉素和甲砜霉素较为敏感;Uu合并Mh感染对多种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但对交沙霉素和强力霉素敏感。结论长沙地区女性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以Uu为主,Uu感染和Mh感染与Uu合并Mh感染对药物的耐受性有明显差异,Uu合并Mh感染增强了对药物的耐受性,扩大了耐药范围。交沙霉素和强力霉素是长沙地区女性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的首选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泌尿生殖道感染 支原体 药物敏感性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颜面部寻常性痤疮患者抑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0
14
作者 康丽阳 刘娇艳 +3 位作者 安如俊 黄进华 黄辉 易琦峰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15-1120,共6页
目的:了解颜面部寻常性痤疮患者的抑郁情绪及其影响因素,为综合、系统地治疗痤疮,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Beck抑郁问卷对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皮肤科287名颜面部寻常性痤疮门诊患者的抑郁情绪进行问卷调查。使用Epidat... 目的:了解颜面部寻常性痤疮患者的抑郁情绪及其影响因素,为综合、系统地治疗痤疮,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Beck抑郁问卷对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皮肤科287名颜面部寻常性痤疮门诊患者的抑郁情绪进行问卷调查。使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采用SPSS18.0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结果:287名颜面部寻常性痤疮患者中有181例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BDI总分≥5分)、检出率为63.1%,抑郁主要表现为忧郁、悲观、社会退缩等症状。与寻常性痤疮患者轻度和中重度抑郁均相关的因素为性别、病情严重程度和病程,女性患者相对于男性患者更易出现轻度和中重度抑郁(OR=3.62与2.63);随着痤疮病情的加重,患者出现轻度和中重度抑郁的风险也相应增加(OR=2.31与4.51);病程在1~3年和3年以上的患者相对于病程不满1年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轻度抑郁(OR=4.30与7.44),病程在3年以上的患者相对于病程不满1年的患者更容易出现中重度抑郁(OR=3.60)。结论:大部分颜面部寻常性痤疮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病情越严重、病程越长及性别为女性的患者抑郁程度越严重,应对其提供心理照顾,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常性痤疮患者 颜面部 抑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治疗慢性湿疹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15
作者 谭丽娜 康健 +3 位作者 鲁建云 陈静 黄进华 阳燕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698-700,共3页
目的:观察多磺酸粘多糖乳膏联合枸地氯雷他定片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入选的500例湿疹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配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0例,皮损处试验组外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对照组外用尿素乳膏,每日2次,两组患者均同时口... 目的:观察多磺酸粘多糖乳膏联合枸地氯雷他定片治疗慢性湿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入选的500例湿疹患者,按1∶1比例随机分配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0例,皮损处试验组外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对照组外用尿素乳膏,每日2次,两组患者均同时口服枸地氯雷他定8.8 mg,每日1次。于用药后第1、4周观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1周后,试验组痊愈率为8.00%,有效率为18.40%;对照组痊愈率为7.20%,有效率为17.60%。两组痊愈率及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试验组痊愈率为55.20%,有效率为88.00%;对照组痊愈率为40.40%,有效率为71.60%。2组痊愈率及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复发18例,对照组复发30例,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治疗慢性湿疹较为安全有效,为治疗干燥为主要表现的慢性湿疹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磺酸粘多糖 皮肤保湿 慢性湿疹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外用对特应性皮炎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11
16
作者 鲁建云 李苗苗 +6 位作者 黄健 高丽华 潘伊枝 付志兵 窦建华 黄进华 向亚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7-162,共6页
目的:研究臭氧外用对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处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的作用及其与病情的相关性。方法:招募6~65岁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选取两侧对称皮损作为靶部位,对照侧靶部位皮损采用温水洗浴联合基础油外涂,治疗侧靶部位皮损及全身余处... 目的:研究臭氧外用对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处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的作用及其与病情的相关性。方法:招募6~65岁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选取两侧对称皮损作为靶部位,对照侧靶部位皮损采用温水洗浴联合基础油外涂,治疗侧靶部位皮损及全身余处用臭氧水洗浴并联合外用臭氧油,每天治疗2次,连续治疗7 d。定量检测靶部位皮损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变化,评估患者治疗前后靶部位皮损及全身病情变化,分析患者病情变化与皮损处金黄色葡萄球菌载量变化的相关性。结果:与治疗前及对照侧皮损比较,治疗第7天治疗侧靶部位皮损红斑和丘疹明显减少,瘙痒减轻;治疗侧靶部位皮损金黄色葡萄球菌载量在治疗第3,7天分别下降(75.55±21.81)%,(97.24±2.64)%;治疗第7天,治疗侧和对照侧金黄色葡萄球菌载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第7天,患者的特应性皮炎评分(scoring of atopic dermatitis,SCORAD)、睡眠及瘙痒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臭氧治疗皮损处金黄色葡萄球菌载量下降率与SCORAD评分的下降率呈正相关(r=0.916,P=0.001)。结论:臭氧外用能有效减少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载量并缓解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病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 臭氧 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 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207例稳定期白癜风的疗效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4
17
作者 雷厉 黄进华 +3 位作者 曾庆海 习彩云 郭爱元 陈静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79-983,共5页
目的:分析308 nm准分子激光治疗稳定期白癜风的疗效,并评估影响其疗效的因素。方法:207例稳定期白癜风患者的1 763片皮损经308 nm准分子激光治疗后,分析其疗效及安全性,然后按性别、年龄、病程、皮损部位及皮损处毛发颜色进行亚组分类,... 目的:分析308 nm准分子激光治疗稳定期白癜风的疗效,并评估影响其疗效的因素。方法:207例稳定期白癜风患者的1 763片皮损经308 nm准分子激光治疗后,分析其疗效及安全性,然后按性别、年龄、病程、皮损部位及皮损处毛发颜色进行亚组分类,分析影响308 nm准分子激光疗效的关键因素。结果:经308 nm准分子激光治疗后,560片(31.8%)皮损痊愈,650片(36.9%)复色75%~99%,189片(10.7%)复色50%~75%,231片(13.1%)复色25%~49%,108片(6.1%)复色1%~24%,25片(1.4%)无复色。<18岁患者的总显效率明显高于≥18岁患者的(86.9%vS 63.4%,p<0.001);病程<2年患者的总显效率明显高于病程≥2年患者的(90.6%vS 40.7%,p<0.001)。面颈部皮损的总显效率为95.4%,明显高于躯干(70.3%)和四肢(41.7%)的(p<0.001)。皮损伴毛发变白的总显效率低于皮损不伴毛发变白患者的(54.9%vS 84.5%,p<0.001)。不同性别白癜风患者的总显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08 nm准分子激光治疗白癜风疗效好,安全性高。年龄、病程、皮损部位、皮损毛色是影响308 nm准分子激光疗效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癜风 308 nm准分子激光 复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用臭氧创新性治疗带状疱疹 被引量:10
18
作者 黄健 黄进华 +3 位作者 向亚平 高丽华 潘伊枝 鲁建云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8-172,共5页
目的:应用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eflectance confocal microscope,RCM)观察臭氧外用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带状疱疹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臭氧组(n=30)。对照组口服伐昔洛韦片剂或颗粒剂(每日300 mg,每日3次),同时采用... 目的:应用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eflectance confocal microscope,RCM)观察臭氧外用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带状疱疹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臭氧组(n=30)。对照组口服伐昔洛韦片剂或颗粒剂(每日300 mg,每日3次),同时采用局部弱激光照射治疗,外用2%莫匹罗星软膏(每日2次);臭氧组将莫匹罗星改为臭氧水湿敷(每日1次)和臭氧油外用(每日2次),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的第3,7,14天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并用RCM检测靶部位水疱内圆盘状细胞的变化,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第7天,臭氧组包涵体消失,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臭氧组疼痛评分下降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臭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8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结论:臭氧外用治疗带状疱疹有助于缓解患者疼痛、缩短病程、提高临床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 臭氧 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 莫匹罗星软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过敏性紫癜11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0
19
作者 朱建建 易著文 +2 位作者 黄进华 龙剑 陈静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36-339,共4页
目的:了解过敏性紫癜(HSP)临床特点及肾脏受累因素。方法:总结2006年3月-2007年2月118例HSP患儿的临床资料,对HSP发生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紫癜性肾炎(HSPN)临床与组织病理特征、肾脏受累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①发病年... 目的:了解过敏性紫癜(HSP)临床特点及肾脏受累因素。方法:总结2006年3月-2007年2月118例HSP患儿的临床资料,对HSP发生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紫癜性肾炎(HSPN)临床与组织病理特征、肾脏受累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①发病年龄主要在6—13岁,占75.60%,平均年龄(10.41±2.70)岁,最小年龄2岁,发病以11月和3月最多见,感染仍是主要诱因(32.20%);②紫癜以双下肢最多见(98.31%),其中阴囊受累15.25%,68.64%紫癜于1个月内消退;胃肠道及关节症状发生率分别是65.25%和54.24%,以胃肠道表现为首发症状者中有80%发生误诊:③67.80%出现肾脏损害,91.25%发生在起病3个月以内,2例发生肾功能不全,临床以急性肾炎最常见(55.00%),病理改变以Ⅲ级为主,占71.88%。④发病年龄≥10岁,阴囊受累及紫癜反复≥1个月在肾脏易感因素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HSP临床表现多样.其中以胃肠道首发者最易误诊。应详细进行皮肤、关节及尿液检查;HSPN肾脏病理改变相对严重,起病年龄≥10岁、阴囊受累及紫癜反复≥1个月是HSP患儿易发生肾脏损害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紫癜 紫癜性肾炎 危险因素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萘洛尔治疗难治性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20
作者 鲁建云 秦桂芝 +7 位作者 黄进华 李锁 赵婧 向亚平 陈静 左成忻 杨盛波 谭丽娜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102-1105,共4页
目的:观察普萘洛尔治疗难治性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给予68例通过临床和辅助检查确诊的难治性婴幼儿血管瘤患儿口服普萘洛尔治疗,1.0~2.0 mg/(kg.d),分2~3次喂服,每月复诊1次,观察和记录血管瘤大小、质地、颜色的变化... 目的:观察普萘洛尔治疗难治性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给予68例通过临床和辅助检查确诊的难治性婴幼儿血管瘤患儿口服普萘洛尔治疗,1.0~2.0 mg/(kg.d),分2~3次喂服,每月复诊1次,观察和记录血管瘤大小、质地、颜色的变化等,并随时处理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按4级评分法对近期疗效进行评价。结果:68例患儿服药3~13个月,疗效:I级8例;Ⅱ级13例;Ⅲ级29例;Ⅳ级13例。68例除1例因肝炎剔除,4例失访外,余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但无1例完全消退。结论:口服普萘洛尔治疗难治性婴幼儿血管瘤近期疗效好,不良反应轻微,可作为控制难治性婴幼儿血管瘤快速生长阶段的首选治疗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婴幼儿 普萘洛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