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不同海拔梯度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姚卫红 刘思凡 +3 位作者 向楚华 张洵 杨力 刘兴锋 《湖北林业科技》 2023年第4期39-45,共7页
探究区域尺度不同海拔梯度下的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对维护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为研究区,基于30 m分辨率的CLCD土地覆盖数据集,利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对比分析2000... 探究区域尺度不同海拔梯度下的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对维护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为研究区,基于30 m分辨率的CLCD土地覆盖数据集,利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对比分析2000~2020年不同海拔梯度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特征主要是农业用地和森林的相互转换,其中森林为研究区内的优势景观,海拔越高优势度越大,且面积保持逐年增长,主要得益于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林业工程取得良好成效,其次是农业用地,其面积逐年减少,是建筑用地的主要来源;②对比研究区各景观指数近20年来的变化趋势,研究区内景观破碎程度降低,由小斑块向大斑块聚集,反映出湘西州城镇空间结构不断优化,土地利用与开发逐渐规模化;高海拔山地地区也能因地制宜,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药材种植经济;③在湘西州划分的4个海拔梯度中,T1~T3梯度的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较为接近,T4梯度才出现了明显差异。说明在以山地地形为主体的湘西州,海拔1500 m左右是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的重要分界线。通过剖析湘西州的景观空间结构及其影响因子,可为湘西州的景观规划发展以及生态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开发提供科学支持和规划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西州 海拔梯度 景观指数 CLCD数据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西杉木人工林树高-胸径混合效应模型构建 被引量:1
2
作者 隆吉辉 田银芳 汪超群 《湖南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25-32,共8页
建立湘西杉木树高-胸径模型,分析定量、定性因子对林分树高生长的影响,为区域尺度树高估算提供参考。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7个县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55块杉木人工林样地数据,采用随机森林法,筛选出显著性影响因子分别作为再... 建立湘西杉木树高-胸径模型,分析定量、定性因子对林分树高生长的影响,为区域尺度树高估算提供参考。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7个县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55块杉木人工林样地数据,采用随机森林法,筛选出显著性影响因子分别作为再参数化变量与随机效应;在6个树高-胸径基础模型中选择拟合程度最好的模型作为最优基础模型;采用再参数化的方法引入密度(ρ)/1000变量,构建含林分密度的最优再参数化模型;在最优再参数化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混合效应模型分析显著性定性因子对杉木人工林树高的影响,建立湘西杉木人工林最优混合效应模型。结果表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杉木人工林树高的显著性影响因子为胸径(P<0.01)、龄组(P<0.01)、林分密度(ρ<0.05)。6组候选基础模型中,N slund(Model 1)模型最优,其AIC、BIC值均最小,分别为154.7417、159.6544,R 2=0.5727;其参数a、b均极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3种再参数化模型的拟合效果均优于最优基础模型(Model 1)的。Model 1.1各参数均显著,确定系数R 2=0.6202,均方根误差RMSE=1.6159。3个混合效应模型的拟合效果均优于最优基础模型、最优再参数化模型的;与最优基础模型、最优再参数化模型相比,nlme 1.1、nlme 1.3的确定系数(R 2)分别提高了19.6%、10.4%;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降低了14.1%、8.9%。考虑到模型的简易程度,将nlme 1.1作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杉木人工林的最优混合效应模型。与传统回归模型相比,采用再参数化方法、非线性混合效应法拟合的树高-胸径模型,其预测效果更具有优越性,模型精度更高、误差更小。研究结果可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人工林 树高-胸径模型 再参数化 混合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3年湖南省林地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3
作者 刘思凡 汪超群 田银芳 《湖南林业科技》 2025年第4期17-25,共9页
植被覆盖度(FVC)是衡量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状态的重要指标,对评估区域生态安全与环境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湖南省林地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3年Landsat遥感影像构建植被覆盖度指标,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Sen's... 植被覆盖度(FVC)是衡量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状态的重要指标,对评估区域生态安全与环境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湖南省林地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3年Landsat遥感影像构建植被覆盖度指标,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Sen's斜率估计、Pearson相关系数与交叉相关函数等方法,系统分析了林地FVC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气候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23年,湖南省林地FVC整体呈显著增长趋势,年均增长速率达1.08%,高植被覆盖等级区域比例由26.2%提升至54.5%,生态恢复成效显著。(2)林地FVC空间格局以“西南部与中南部较高、东北部与北部相对较低”为特征,FVC等级演替呈现出“低级别缩减、高级别扩张”的稳定优化趋势。(3)气温是驱动FVC长期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以弱正相关为主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降水的驱动作用具有更强的区域异质性和短期波动性。综上所述,湖南省林地FVC水平持续提升,生态系统呈现出从扰动走向恢复的演替趋势。未来应进一步强化区域差异化生态修复策略,科学统筹气候适应管理与人类干预手段,以提升林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遥感监测 时空变化 气候响应 湖南省林地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