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精多糖对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30
1
作者 曾立 向荣 +3 位作者 张运良 傅春燕 李庚喜 李成舰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989-2994,共6页
目的探讨黄精多糖对糖尿病模型小鼠的降血糖作用及机制。方法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二甲双胍组及黄精多糖低、中、高剂量组,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给药28 d后记录小鼠体质量、进食量和饮水量,试剂盒检测血糖,血... 目的探讨黄精多糖对糖尿病模型小鼠的降血糖作用及机制。方法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二甲双胍组及黄精多糖低、中、高剂量组,链脲佐菌素诱导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给药28 d后记录小鼠体质量、进食量和饮水量,试剂盒检测血糖,血清TC、TG、INS水平,肝组织肝糖原(HG)、MDA水平和SOD、GSH-Px活性,RT-q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蛋白激酶B(Akt)、磷酸肌醇-3-激酶(PI3K)、磷酸肌醇依赖性蛋白激酶-1(PDK1)、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磷脂酰肌醇1,2,3,4,5,-五磷酸(PIP5K)、糖原合酶(GSY)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黄精多糖各剂量组在第7~28天血糖均降低(P<0.05,P<0.01),给药28 d后血清TC、TG和肝组织MDA水平均降低(P<0.05,P<0.01),血清INS和肝组织HG水平,SOD、GSH-Px活性均升高(P<0.05,P<0.01);黄精多糖各剂量组均能上调小鼠肝组织中Akt、PI3K、IRS1、PDK1、GLUT2、PIP5K、GSY mRNA和蛋白表达(P<0.05,P<0.01),下调GSK-3βmRNA和蛋白表达(P<0.05,P<0.01)。结论黄精多糖能通过降低肝脏中SOD、GSH-Px活性和MDA水平缓解机体氧化应激造成的糖代谢紊乱,能通过激活肝脏中IRS1-PI3K-PDK1-Akt、PI3K-Akt-GSK-3β-GYS、PI3K-Akt-PIP5K-GLUT2信号通路改善机体血糖水平,具有预防糖尿病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精多糖 糖尿病 药食同源中药 降血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菌发酵对杏鲍菇菌糠营养成分及其体外瘤胃发酵的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成舰 蒋雪 +3 位作者 杨大盛 谭支良 汤少勋 黄春花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43-448,共6页
为提高杏鲍菇菌糠的饲用营养品质,采用L9(34)正交设计,将长枝木霉(5×103、5×104、5×105 cfu/g)、枯草芽孢杆菌(5×105、5×106、5×107 cfu/g)、酿酒酵母(5×106、5×107、5×108 cfu/g)和杰丁... 为提高杏鲍菇菌糠的饲用营养品质,采用L9(34)正交设计,将长枝木霉(5×103、5×104、5×105 cfu/g)、枯草芽孢杆菌(5×105、5×106、5×107 cfu/g)、酿酒酵母(5×106、5×107、5×108 cfu/g)和杰丁毕赤酵母(5×105、5×106、5×107cfu/g)进行组合接种到杏鲍菇菌糠中,分别记为a、b、c、d、e、f、g、h、i,以不加菌为对照组,密封发酵144 h,检测发酵菌糠的各营养指标;然后以该发酵菌糠为底物,体外模拟瘤胃发酵48 h,检测菌糠的瘤胃发酵特征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混菌发酵显著增加了a、c、d、f、g、h、i组的粗蛋白质量分数和a、b、c、d、f、h组的粗脂肪质量分数;显著减少了d组的中性洗涤纤维质量分数和a、d组的酸性洗涤纤维质量分数;4种微生物对混菌发酵都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杰丁毕赤酵母的影响显著;混菌发酵对杏鲍菇菌糠的瘤胃发酵特征指标无显著影响;菌种最优组合配方为长枝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杰丁毕赤酵母分别为5×104、5×105、5×107、5×107 cfu/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鲍菇菌糠 混菌发酵 营养成分 山羊瘤胃液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香豆酸改善嗅球切除小鼠抑郁样行为及其AMPA受体机制 被引量:2
3
作者 肖煦晖 李惠蓉 +2 位作者 肖志勇 李金成 肖楚丽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99-1103,共5页
目的探索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p-CA)对嗅球切除小鼠抑郁样行为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嗅球摘除术建立小鼠嗅球切除(olfactory bulbectomy,OBX)模型,分别采用旷场测试观察小鼠活动度,强迫游泳测试和悬尾测试检测小鼠抑郁样行... 目的探索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p-CA)对嗅球切除小鼠抑郁样行为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嗅球摘除术建立小鼠嗅球切除(olfactory bulbectomy,OBX)模型,分别采用旷场测试观察小鼠活动度,强迫游泳测试和悬尾测试检测小鼠抑郁样行为。结果OBX小鼠强迫游泳和悬尾测试中抑郁样行为及旷场测试中激越行为显著性增加,而p-CA改善了OBX小鼠强迫游泳和悬尾测试中的抑郁样行为及旷场测试中的激越行为。此外,AMPA受体拮抗剂NBQX处理阻断了p-CA的这种改善作用,AMPA受体激动剂CX546处理增强了p-CA的这种改善作用。结论P-CA改善OBX小鼠抑郁样行为,AMPA受体可能介导了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香豆酸 嗅球切除 抑郁行为 AMPA受体 AMPA受体激动剂(CX546) AMPA受体拮抗剂(NBQ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