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平面重建及3D打印在前交叉韧带翻修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梁杰晖 吴松 +7 位作者 沈民仁 鲁安洁 谭凌捷 罗洁文 封景 曹阳博 王姣菊 何金深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112,共18页
目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是膝关节韧带损伤中最常见的类型。韧带重建手术存在较高的失败率,骨道异常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失败因素。数字骨科技术可以在术前较为精准地制订翻修手术过程中骨道的实施方案,提高翻修手术成功率。本研究术前通过多... 目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是膝关节韧带损伤中最常见的类型。韧带重建手术存在较高的失败率,骨道异常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失败因素。数字骨科技术可以在术前较为精准地制订翻修手术过程中骨道的实施方案,提高翻修手术成功率。本研究术前通过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技术测定骨道位置和直径及3D打印模型建立模拟骨道,以制订前交叉韧带翻修术方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至2021年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行前交叉韧带翻修术的12名患者,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术前制订的膝关节3D打印模型及术前膝关节CT数据。测量骨道直径及位置,以此为基础指导术中翻修骨道的建立,并对术后的骨道进行再次测量及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分[包括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the 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 Knee Evaluation Form,IKDC)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运动等级评分]。结果:术前通过测量发现4名患者的股骨骨道位置和2名患者的胫骨骨道位置欠佳,通过MPR与3D打印技术指导术中新骨道的建立,术后测量所有患者的骨道位置满意。术前的股骨与胫骨骨道内口直径测量值的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843(P<0.05)和0.889(P<0.001),组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811(P<0.05)和0.784(P<0.05);术中建立的股骨与胫骨骨道内口直径与术后复查CT测量的股骨及胫骨骨道内口直径的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0.995(P<0.001)和0.987(P<0.001)。12名患者末次随访的各项膝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01),再次手术率为0。结论:MPR与3D打印技术能较为精准、有效地测量前交叉韧带重建骨道参数,为重建失败患者制订个性化的翻修方案,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翻修手术的成功率,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翻修 骨道测量 多平面重建 3D打印 数字骨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膝关节软骨缺损对关节退变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兰纯娜 张长杰 朱宝玉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72-575,i0002,共5页
目的:探讨软骨损伤与关节退变之间的关系,以及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在其中的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5只共30个膝关节随机分为3组,采用在关节软骨上钻孔的方法建立软骨损伤模型,术后按照不同的处理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持续被动运动(CPM)... 目的:探讨软骨损伤与关节退变之间的关系,以及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在其中的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5只共30个膝关节随机分为3组,采用在关节软骨上钻孔的方法建立软骨损伤模型,术后按照不同的处理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持续被动运动(CPM)组,各组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术后12周处死实验兔并进行关节软骨大体评分、HE染色评分和MMP-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A组软骨表现正常。B组软骨在肉眼观察、病理学表现和MMP-3阳性细胞分数改变上均显示有明显退变。C组的各项指标均与A组接近而与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人为造成兔膝关节软骨缺损,可以进展成为骨关节炎(OA)。软骨缺损后早期给予CPM治疗8h/d,连续4周,在12周后可有效减缓OA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软骨缺损 关节退变 持续被动运动 基质金属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并帕金森综合征的高龄股骨颈骨折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生存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黄加强 夏红 +3 位作者 陈颜亮 刘忠 陈校明 王超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55-561,共7页
目的:分析帕金森综合征对高龄股骨颈骨折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湘潭市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高龄股骨颈骨折并行初次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1例(81髋),其中男36例,女45例。合并帕金... 目的:分析帕金森综合征对高龄股骨颈骨折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湘潭市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高龄股骨颈骨折并行初次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1例(81髋),其中男36例,女45例。合并帕金森综合征患者16例(帕金森组),其他65例未合并帕金森综合征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随访至2017年12月31日的假体生存状况(平均随访7.5年)。结果:随访期内帕金森组5例行髋关节翻修,翻修原因为4例假体周围骨折,1例无菌性松动,无脱位或感染者。对照组翻修7例,1例感染,4例无菌性松动,1例假体周围骨折,1例脱位。随访期内帕金森组翻修率为31.2%,对照组翻修率为10.8%,两组翻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帕金森综合征是髋关节翻修的危险因素(OR=3.77,95%CI:1.12~3.15)。帕金森组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无菌性松动、感染、脱位所致翻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平均7.5年的随访期内,帕金森组行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后比对照组有更高的假体失败率,跌倒损伤所致假体周围骨折为最常见原因。制订个体化术式,施行循序渐进的康复锻炼,采取与之匹配的防护措施,加强帕金森综合征的药物管理及抗骨质疏松的治疗等,可能对提高此类患者假体生存期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综合征 髋关节置换 假体生存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