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钟摆”与分化:城中村青年社会认同研究——基于湖南省湘潭市A村的调查 被引量:7
1
作者 陈占江 项晶晶 《学习与实践》 CSSCI 2011年第9期119-127,共9页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现象,其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与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相比有着更高的异质性和更强的变动性。城中村青年作为在生命历程和生活空间上有别于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的特殊社会群体,其社会认同状况折射出...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现象,其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与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相比有着更高的异质性和更强的变动性。城中村青年作为在生命历程和生活空间上有别于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的特殊社会群体,其社会认同状况折射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城中村青年的社会认同整体呈现"二元性"、"钟摆性"和"分裂性"的特征,且社会认同内部具有潜在的多维性、复杂性和矛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中村青年 社会认同 自我认同 价值观认同 社区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认同与社会秩序——转型期城中村问题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陈占江 《学习与实践》 CSSCI 2010年第3期121-130,共10页
空间、认同与社会秩序之间在理论和现实上有着紧密的逻辑关联。空间失序和认同式微是转型中国社会秩序困境的重要渊薮。城中村作为转型中国社会的缩影,集结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以空间为视角重新省思城中村问题可... 空间、认同与社会秩序之间在理论和现实上有着紧密的逻辑关联。空间失序和认同式微是转型中国社会秩序困境的重要渊薮。城中村作为转型中国社会的缩影,集结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以空间为视角重新省思城中村问题可进一步理解中国社会转型。城中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城乡空间关系重组下的特殊产物,其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均处于失序状态,导致城中村居民社会认同不断解构,社会秩序面临危机。作为城乡特质交织、混杂地带,城中村内部存在多种相互冲突的力量,社会规范体系发生断裂、治理主体混乱、居民社会认同较低等,影响和制约城中村秩序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谱系 认同 社会秩序 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型期失地农民问题的社会风险及其治理 被引量:7
3
作者 陈占江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14,共5页
失地农民问题是一个结构性社会问题,关系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在利益博弈、社会极化和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可能诱发各种各样的社会风险,而这些社会风险的发生是社会制度断裂、社会发展失调和社会管理缺位的结果。建立健全失地... 失地农民问题是一个结构性社会问题,关系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在利益博弈、社会极化和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可能诱发各种各样的社会风险,而这些社会风险的发生是社会制度断裂、社会发展失调和社会管理缺位的结果。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利益保障机制、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和完善社会支持系统是其治理的应对之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型期 失地农民 社会风险 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宗教市场规制与和谐社会构建
4
作者 陈占江 《学习与实践》 2007年第7期115-118,146,共5页
宗教市场论作为宗教社会学的新型理论范式,对于分析当前我国宗教领域存在的问题有着较强的解释力。进入转型社会以来,我国宗教黑市和灰市问题日益严峻,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提出严峻的挑战;而宗教红市的发展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有着积极的作... 宗教市场论作为宗教社会学的新型理论范式,对于分析当前我国宗教领域存在的问题有着较强的解释力。进入转型社会以来,我国宗教黑市和灰市问题日益严峻,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提出严峻的挑战;而宗教红市的发展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有着积极的作用。宗教市场规制与和谐社会构建之间存在着相互建构的逻辑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市场 和谐社会 双刃剑效应 逻辑关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全考量抑或权利追寻:城市女青年的婚房自我选择 被引量:1
5
作者 毛小平 吴梵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9-76,68,共9页
从新制度主义视角出发,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了城市女青年在婚房选择时的决策动因,重点在于探讨她们如何在安全与权利之间寻求平衡。研究发现,城市女青年在面临婚房选择时,不仅受到传统家庭制度和文化观念的影响,同时也致力于确保... 从新制度主义视角出发,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了城市女青年在婚房选择时的决策动因,重点在于探讨她们如何在安全与权利之间寻求平衡。研究发现,城市女青年在面临婚房选择时,不仅受到传统家庭制度和文化观念的影响,同时也致力于确保个人的安全和权利实现。在婚房选择上的态度和倾向既展现了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交融,也揭示了她们对自我价值和权益的理性认识。这一研究发现对于深入理解城市女青年的婚房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同时也为我国住房制度改革提供了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制度主义 婚房选择 安全 权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瘾性食品的具身化逻辑——基于出租车司机普嗜槟榔的田野调查
6
作者 张恩迅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52,154,共13页
成瘾性食品日益流行,基于出租车司机普嗜槟榔的田野调查,借助饮食人类学视角与具身化的理论工具,考察了“瘾”在出租车司机中的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研究发现,槟榔成瘾既不是一种单纯的生理或心理疾病,也不是简单的社会建构的结果,而是... 成瘾性食品日益流行,基于出租车司机普嗜槟榔的田野调查,借助饮食人类学视角与具身化的理论工具,考察了“瘾”在出租车司机中的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研究发现,槟榔成瘾既不是一种单纯的生理或心理疾病,也不是简单的社会建构的结果,而是在劳动身体、社会身体、技术身体、医学身体等不同维度的身体动态互动与结构互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身体实践与具身体验。通过分析槟榔成瘾的具身化逻辑,旨在丰富国内人类学的成瘾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化 成瘾性食品 饮食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代民工的认同危机及其重塑 被引量:5
7
作者 陈占江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2-66,共5页
社会实践的结构性巨变和社会转型的急剧深入使得新生代民工的身份认同、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出现危机,对于个体、群体和社会造成挑战和威胁。通过重构公正的社会制度、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和重建和谐的社会文化,以期重塑新生代民工的社会认... 社会实践的结构性巨变和社会转型的急剧深入使得新生代民工的身份认同、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出现危机,对于个体、群体和社会造成挑战和威胁。通过重构公正的社会制度、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和重建和谐的社会文化,以期重塑新生代民工的社会认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民工 认同危机 社会逻辑 路径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督下乡”的实践逻辑——基于皖北C村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12
8
作者 陈占江 《重庆社会科学》 2007年第9期102-107,115,共7页
农村基督教的迅速发展有着自身的实践逻辑和内在机理。通过皖北某村庄的田野调查,笔者发现基督教的传播策略已深深嵌入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世界中并与乡土社会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和农民的心理结构进行着深层互动,而在社会转型加速期得到... 农村基督教的迅速发展有着自身的实践逻辑和内在机理。通过皖北某村庄的田野调查,笔者发现基督教的传播策略已深深嵌入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世界中并与乡土社会的文化结构、社会结构和农民的心理结构进行着深层互动,而在社会转型加速期得到迅猛的发展。农村基督教的存在和发展对于社会道德的重建、市民社会的发展和乡村社会秩序的稳定有一定的积极功能,但也潜伏着巨大的社会风险。从"基督下乡"的实践逻辑可以对和谐社会建构和新农村建设等重大问题进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督教 实践逻辑 实用理性 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谐传播与阶层和谐的关联及其互动
9
作者 陈占江 《重庆社会科学》 2009年第5期84-87,共4页
大众传播与社会分层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以市场为导向的传播体制中,由于信息不平等导致社会分层结构不合理,阶层之间存在一定隔阂。改变当前阶层不和谐的现状必须进行和谐传播,通过革新传播理念、促进信息平等、提高媒介素养和加强媒体社... 大众传播与社会分层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以市场为导向的传播体制中,由于信息不平等导致社会分层结构不合理,阶层之间存在一定隔阂。改变当前阶层不和谐的现状必须进行和谐传播,通过革新传播理念、促进信息平等、提高媒介素养和加强媒体社会责任等途径促进阶层和谐,进而实现和谐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传播 阶层和谐 互构共生 信息不平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移民跨国实践的特征研究——以老挝的湖南人为例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恩迅 申玲玲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2019年第2期86-98,共13页
本文基于跨国主义理论,以老挝的湖南人为关键案例,对他们跨国实践的生成历程与运作机制进行了研究,并总结出湖南人跨国实践的三大特征:即跨国实践的生成动力是源自中国制造市场;跨国实践的运作机制是移植中国乡土社会;跨国实践的根本目... 本文基于跨国主义理论,以老挝的湖南人为关键案例,对他们跨国实践的生成历程与运作机制进行了研究,并总结出湖南人跨国实践的三大特征:即跨国实践的生成动力是源自中国制造市场;跨国实践的运作机制是移植中国乡土社会;跨国实践的根本目的是反哺中国农村经济,这与老一代华侨华人的跨国实践具有较明显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国实践 湖南人 老挝 中国新移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脱嵌”到“殖民”:越界的市场及其伦理限度
11
作者 郑鹏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2-29,共8页
文章首先描述了现代人所置身的社会超市化境遇,通过"脱嵌"与"殖民化"两个概念,解释了市场得以越过社会限度并侵蚀社会的原因。面对市场入侵社会所带来的剥夺与腐蚀,文章指出市场化的症结不在于因效率最大化而生的... 文章首先描述了现代人所置身的社会超市化境遇,通过"脱嵌"与"殖民化"两个概念,解释了市场得以越过社会限度并侵蚀社会的原因。面对市场入侵社会所带来的剥夺与腐蚀,文章指出市场化的症结不在于因效率最大化而生的工具理性悖论之辩,而是市场规范替代社会规范所导致的伦理危机。最后,文章重申了"金钱不能什么都能买"与"市场必须安守本分"的基本社会规范并提出社会去超市化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系统 脱嵌 殖民化 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除末”以“上农”:从猎人到农夫的农政学
12
作者 郑鹏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6-79,共14页
中西方经验中的"反本"与"反谷"的史实及考古报告显示,人们并非自愿为农。因此,文章重构了农业起源的问题,将农业与采集渔猎作为两种竞争性生产模式。问题的核心在于农业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而这些条件是谁推动创... 中西方经验中的"反本"与"反谷"的史实及考古报告显示,人们并非自愿为农。因此,文章重构了农业起源的问题,将农业与采集渔猎作为两种竞争性生产模式。问题的核心在于农业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而这些条件是谁推动创建的,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循此,文章提出要把国家带回农业变迁过程之中,而不是在进化论框限下考察技术性农业发明的线性累计过程。资源汲取效率与治理术效应,构成了国家介入农业变迁的双重必要性。中国经验为理解国家干预农业变迁的方式,提供了一种制度性机制,即所谓"除末"以"上农"的农政学假设。它运作机理是"排除性纳入"的事本逻辑,"山川林泽之禁"是它的制度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本 农政 排除性纳入 山川林泽之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