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巢湖低丘山区典型植被群落与土壤环境因子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王晓龙 常龙飞 +1 位作者 李恒鹏 张奇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81-986,共6页
本文系统调查了巢湖低丘山区5种典型植被类型,即弃耕地、灌木林、人工马尾松林、草地以及次生马尾松林植被群落学特征、土壤养分状况,并分析了巢湖低丘山区典型植被群落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弃耕地显示了最高的植物物种... 本文系统调查了巢湖低丘山区5种典型植被类型,即弃耕地、灌木林、人工马尾松林、草地以及次生马尾松林植被群落学特征、土壤养分状况,并分析了巢湖低丘山区典型植被群落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弃耕地显示了最高的植物物种数,其次为人工马尾松林和灌木林,草地物种数最低,平均仅为4种。总盖度以草地最高,达到95%,其次为次生马尾松林和灌木林,人工马尾松林总盖度最低。此外,弃耕地显示了最高的生物多样性与均匀度指数,其次为灌木林,而草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最低。弃耕地土壤养分含量最高;次生马尾松林表层土壤有机碳、总氮、总磷与有效氮高于灌木林与草地,显示了较明显的土壤养分随植被演替过程的积累效应。相关分析表明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与土壤养分状况呈良好的正相关关系,表明这一地区植被恢复处于演替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低丘山区 植被群落 土壤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流域典型湖泊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 被引量:24
2
作者 舒卫先 李世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09-1414,共6页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引起的水质安全性问题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为了全面了解太湖流域湖泊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在太湖流域选择典型湖泊天目湖和太湖梅梁湾分别采集7个表层沉积物(0~2cm)样品,利用GC/MS分析了样品中16种优控多环芳烃...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引起的水质安全性问题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为了全面了解太湖流域湖泊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在太湖流域选择典型湖泊天目湖和太湖梅梁湾分别采集7个表层沉积物(0~2cm)样品,利用GC/MS分析了样品中16种优控多环芳烃(PAHs)。结果表明,天目湖表层沉积物中16种优控PAHs总量介于287.50~713.93ng·g-(1干质量),太湖梅梁湾表层沉积物中PAHs总量介于1690.72~5033.70ng·g-(1干质量),空间分布特征受周边区域内点源污染和河流输入污染物影响。天目湖表层沉积物TOC浓度与PAHs总量相关性比太湖梅梁湾显著。利用特征化合物指数对PAHs的来源进行判别,天目湖表层沉积物中PAHs主要来源是木材、煤燃烧,而太湖梅梁湾表层沉积物中PAHs主要来自石油、木材和煤燃烧混合来源。基于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环境质量标准,太湖梅梁湾表层沉积物中PAHs生态风险远高于天目湖,但总体生态风险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梅梁湾 天目湖 多环芳烃 表层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开都河流域水环境特征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吾甫尔·托乎提 赛·巴雅尔图 +4 位作者 张建平 胡洋 邵克强 高光 汤祥明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02-1109,共8页
以新疆开都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开都河上游支流、干流及下游博斯腾湖(简称博湖)设置了15、12及17个采样点,于2014年6—10月及2015年6—9月进行了9次水环境调查,探讨了开都河流域不同类型水体理化参数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结... 以新疆开都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开都河上游支流、干流及下游博斯腾湖(简称博湖)设置了15、12及17个采样点,于2014年6—10月及2015年6—9月进行了9次水环境调查,探讨了开都河流域不同类型水体理化参数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开都河流域支流、干流和博湖水体主要水环境参数时空差异显著。开都河支流和干流pH、水温、矿化度(TDS)、总氮(TN)浓度、高锰酸盐指数(COD_(Mn))和叶绿素a(Chla)浓度均显著低于下游的博湖,但浊度显著高于博湖,尤其是在6—8月的雨季,而开都河干流水体TP浓度显著高于支流及博湖。博湖TDS均值为1.62 mg/L,水体呈微咸水状态。博湖TDS与TP浓度和COD_(Mn)空间分布特征较为一致,表现为西北部>东南部>西南部;TN浓度均值为0.88 mg/L,呈现由西北黄水沟水域及西南河口区向湖心及东部逐步降低的趋势。这种盐分及营养盐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流域内频繁的农业活动及开都河的污染输入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都河 博斯腾湖 水环境 水质 咸化 农业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贫营养湖泊花神湖和紫霞湖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边园琦 邢鹏 +1 位作者 李化炳 吴庆龙 《生态科学》 CSCD 2010年第2期109-115,共7页
以南京市花神湖和紫霞湖两个贫营养型湖泊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花神湖和紫霞湖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探讨了浮游细菌群落结构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花神湖和紫霞湖两湖泊水体中浮游细菌群落结构相似,主要隶属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 以南京市花神湖和紫霞湖两个贫营养型湖泊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花神湖和紫霞湖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探讨了浮游细菌群落结构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花神湖和紫霞湖两湖泊水体中浮游细菌群落结构相似,主要隶属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蓝藻门(Cvanobacteria)、α-变形菌门(Alphaproteobacteria)、β-变形菌门(Betaproteobacteria)、杆菌门(Bacteroidetes)、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其中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蓝藻门(Cyanobacteria)、β-变形菌门(Betaproteobacteria)是优势细菌类群。两个湖泊水体中75%的细菌与GenBank中已有的未培养细菌同源性高于97%,同时在两个克隆文库中还发现了6个淡水细菌新类群。通过对低纬度区域贫营养型湖泊浮游细菌群落结构的分析,加深了我们对浮游细菌多样性的了解,表明湖泊浮游细菌多样性有待进一步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营养湖泊 浮游细菌 16S RRNA基因 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5-2016年南漪湖湖泊面积变化对沉积速率及泥沙输移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王小雷 薛滨 +4 位作者 姚书春 程龙娟 朱洪伟 殷露 赵子涵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21-1130,共10页
通过测试南漪湖2008年、2014年和2015年沉积物柱芯中的环境放射性核素^(210)Pb_(ex)和^(137)Cs,辅以相互印证的^(210)Pb CRS计年模式和^(137)Cs定年时标方法,定量估算了南漪湖过去百余年间的沉积速率变化;基于遥感目视解译方法获得了南... 通过测试南漪湖2008年、2014年和2015年沉积物柱芯中的环境放射性核素^(210)Pb_(ex)和^(137)Cs,辅以相互印证的^(210)Pb CRS计年模式和^(137)Cs定年时标方法,定量估算了南漪湖过去百余年间的沉积速率变化;基于遥感目视解译方法获得了南漪湖1985—2016年湖泊面积时空变化,结合构建的湖泊泥沙输移模型,定量估算了南漪湖出湖河流的年均泥沙输移量;基于此,进一步分析了湖泊沉积速率和泥沙输移通量与湖泊面积变化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南漪湖同一湖区不同年份沉积物柱芯剖面中^(210)Pb_(ex)和^(137)Cs比活度分布特征相近,^(210)Pb_(ex)比活度遵循随深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137)Cs则在24和16 cm左右分别记录了1954年首次沉降和1963年最大沉降蓄积峰值;南漪湖沉积速率整体呈现波动变化趋势,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沉积速率出现极大值,随后至采样年份该沉积速率呈缓慢上升趋势,这种变化可能与不同历史时期的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过去31年间,南漪湖湖泊面积整体上呈缩小趋势,减少了57.37 km^(2),主要集中于西北、东北和东南部等区域,湖泊周边过度围垦是影响湖泊面积变化的主导性因素;南漪湖出湖河流的年均泥沙输移量约为1904.60 t/a,湖泊沉积速率和泥沙输移通量受湖泊面积变化影响较大,随着湖泊面积的增加,湖泊沉积速率和泥沙输移通量分别呈指数降低和线性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放射性核素^(210)Pb_(ex)和^(137)Cs 湖泊面积 沉积速率 泥沙输移 南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测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2
6
作者 徐彩平 刘霞 陈宇炜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38-442,共5页
叶绿素a作为浮游植物生物量的表征,其在水体中的浓度常被用作评价水环境富营养程度的指标,但其测定方法多样,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方法。回顾了水体中浮游植物叶绿素a测定方法的发展历程,对细胞破碎方法和提取液种类等方面的研究做了比较... 叶绿素a作为浮游植物生物量的表征,其在水体中的浓度常被用作评价水环境富营养程度的指标,但其测定方法多样,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方法。回顾了水体中浮游植物叶绿素a测定方法的发展历程,对细胞破碎方法和提取液种类等方面的研究做了比较,结合不同测定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目前最合适使用的方法——热乙醇法。该方法操作简便,提取效率高,稳定可靠,且对操作者的健康无危害。介绍了荧光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分光光度法3种常用测定方法的简要步骤、适用性和优缺点。经过对多种方法的比较,认为采用热乙醇法提取和分光光度法测定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测定方法,以期为国内制定叶绿素a测定的标准方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A 提取液 热乙醇法 分光光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林岩溶湿地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变化的环境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9
7
作者 沈德福 李世杰 +3 位作者 蔡德所 张宏亮 赵湘桂 李春海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17-526,共10页
湖泊湿地的环境演变受到多种因素作用的影响。本研究采集桂林岩溶湿地寺湖沉积物,分析了该地区近450年来导致环境变化的影响因子。对岩芯的地球化学元素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得出沉积物的化学组成主要受控于流域过程的侵蚀程度、径流与成... 湖泊湿地的环境演变受到多种因素作用的影响。本研究采集桂林岩溶湿地寺湖沉积物,分析了该地区近450年来导致环境变化的影响因子。对岩芯的地球化学元素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得出沉积物的化学组成主要受控于流域过程的侵蚀程度、径流与成岩作用强弱、区域背景和人类活动等4个影响因子。其中区域背景和人类活动影响因子所占比重较小,但近年来人类活动影响因子数值迅速增大,表现为磷元素沉积通量迅速增大。地球化学元素含量的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表明不同的阶段影响因子的作用也不一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沉积岩芯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环境变化记录 桂林岩溶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IS的南四湖植被覆盖变化的时空特征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于泉洲 董杰 +4 位作者 刘恩峰 周蕾 梁春玲 张怀珍 曹建荣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44-152,共9页
湿地植被的时空变化研究是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2000—2015年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16天合成的植被指数数据(NDVI和EVI)作为植被覆盖的指标,采用基于像元的线性趋势分析和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了南... 湿地植被的时空变化研究是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2000—2015年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16天合成的植被指数数据(NDVI和EVI)作为植被覆盖的指标,采用基于像元的线性趋势分析和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了南四湖湿地植被覆盖的时空演变和稳定性格局特征,并结合气象数据和相关资料分析了控制植被覆盖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南四湖湿地植被覆盖度受景观格局控制,呈现由湖岸向湖心减小的带状分布特征。2)南四湖植被覆盖变化具有阶段性特征。2000—2003年生长季植被覆盖度处于较高水平,2004—2006年处于较低水平,之后波动变化;植被覆盖年内变化呈双峰特征,尤其在下级湖。3)湿地的水陆交错地带植被覆盖下降趋势明显,植被指数平均每10年减少0.1~0.3,其他区域植被覆盖略有上升。4)植被覆盖的稳定度亦呈现以湖心为中心的环带状特征,由湖心到湖岸植被的稳定性逐渐增高。5)植被覆盖度的变化与区域降水导致的湖泊水位变化关系密切。除去极端降水的2003年,年降水量与湿地植被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60(NDVI)和-0.66(EVI)。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的水利枢纽,南四湖频繁的水文调蓄必然影响湿地植被覆盖格局,进而影响南四湖湿地生态过程及生态功能,需引起管理者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EVI NDVI 植被覆盖 南四湖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星云湖沉积记录的近代环境变化:来自正构脂肪醇的证据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宏亮 李世杰 +1 位作者 冯庆来 张世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52-359,共8页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星云湖76cm长的沉积岩芯类脂物分子中脂肪醇进行分析,揭示了近130a以来星云湖地区环境演变过程。结果表明:脂肪醇碳数分布C12~C30呈有规律变化:76~60cm深度表现为高碳数与低碳数相对平衡态势,60~3...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星云湖76cm长的沉积岩芯类脂物分子中脂肪醇进行分析,揭示了近130a以来星云湖地区环境演变过程。结果表明:脂肪醇碳数分布C12~C30呈有规律变化:76~60cm深度表现为高碳数与低碳数相对平衡态势,60~38cm逐步变为以高碳数为优势,38~12cm高碳数较前阶段降低,12~0cm低碳数显现明显优势。低碳数与高碳数组分的比值Rl/h介于0.13~4.1之间,在人类活动干扰较小状况下,Rl/h变化与气候的冷暖变化具有显著的对应关系,明显揭示出了相对寒冷(1920年前)—温暖(20世纪30—50年代)—较寒冷(20世纪60—70年代)温暖(20世纪80年代)的气候变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湖泊富营养化快速发展,Rl/h也随之急剧增加。反映出脂肪醇对湖泊环境变化记录的灵敏性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可能对环境自然演化的痕迹予以改变,产生叠加放大或抵消效应,使得现象解释更加复杂。从多种代用指标交合中提炼判识自然与人为因素对环境的影响,是现代沉积物研究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环境变化 类脂物 正构脂肪醇 湖泊沉积 星云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环境演变和海岸线变迁对江淮东部新石器文化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徐时强 萧家仪 +3 位作者 肖霞云 高亚玮 韩艳 祁国翔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7-134,共8页
考古学发现江淮东部已有十多处新石器文化遗址,形成了有区域特征的文化序列。分别为龙虬庄文化(7 000?6 300~5 500aBP)、大汶口文化(5 500~4 600aBP)和龙山(岳石)文化(4 300~3 450aBP)。在中全新世适宜期,受气候、长江、淮河三角洲... 考古学发现江淮东部已有十多处新石器文化遗址,形成了有区域特征的文化序列。分别为龙虬庄文化(7 000?6 300~5 500aBP)、大汶口文化(5 500~4 600aBP)和龙山(岳石)文化(4 300~3 450aBP)。在中全新世适宜期,受气候、长江、淮河三角洲的发育和海面变化的共同作用,江淮东部约7 000aBP,陆地东扩、多道沙堤演化及古泻湖发育,形成低洼的里下河地区。适宜的水汽环境繁育了大量的水生动、植物和大型哺乳动物,为古代先民居住提供了适宜的居住地和食物资源。岳石文化末期(3 450aBP稍后),气候温和略干,江淮东部长期处于盐沼环境,且海潮成灾,导致先民迁徙,古文化出现断歇。古环境演变对江淮东部史前文化的兴衰驱动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石器遗址 古环境 江淮东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钝化土壤根际pH值和O_(2)精细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任静华 范健 +5 位作者 孙宇 廖启林 许伟伟 刘玲 韩超 顾雪元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782-1790,共9页
采用自主构建的平面光极技术(PO),以凹凸棒石黏土钝化土壤-根系微界面为研究对象,精细刻画土壤-根系微界面pH值和O_(2)的同步变化特征.研究结果首次直观和定量证实,不同钝化土壤剖面pH值和O_(2)在毫米尺度呈高度的空间异质性并具有显著... 采用自主构建的平面光极技术(PO),以凹凸棒石黏土钝化土壤-根系微界面为研究对象,精细刻画土壤-根系微界面pH值和O_(2)的同步变化特征.研究结果首次直观和定量证实,不同钝化土壤剖面pH值和O_(2)在毫米尺度呈高度的空间异质性并具有显著的差异(P<0.01).添加凹凸棒石黏土使土壤pH值升高但对O_(2)微环境影响不显著,钝化土壤-根系2~5mm范围内pH值降低0.31~0.87个单位,而O_(2)含量增加至58.56~82.01μmol/L,靠近根基部位为根系分泌有机酸和O_(2)的热点区域,与CK相比,中、高Cd污染钝化土壤-根系微界面酸化和释氧能力较强,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钝化Cd的再活化和水稻根系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光电极 CD 土壤 水稻 微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板光极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环境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胡璇 韩超 +3 位作者 方文 刘兆东 李渊 罗军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61-875,共15页
平板光极具有原位、实时、高分辨及多时空尺度定量观测等优点,在生物医学、海洋科学、环境科学及植物营养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详细综述平板光极技术的基本原理、近二十年荧光染料的开发、成像手段的发展历程,并简要回顾了... 平板光极具有原位、实时、高分辨及多时空尺度定量观测等优点,在生物医学、海洋科学、环境科学及植物营养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详细综述平板光极技术的基本原理、近二十年荧光染料的开发、成像手段的发展历程,并简要回顾了平板光极技术在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系统概述了当前平板光极技术遇到的一些挑战,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板光极 原位 高分辨率 二维成像 荧光染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成土模式下黑土有机质热稳定性剖面分异特征
13
作者 龚可杨 杨飞 +2 位作者 隆浩 谷俊 张甘霖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2-673,共12页
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含量及其稳定性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热重分析法在反映SOM含量与热稳定性方面显示出了较好的潜力而受到重视。探究不同成土模式下黑土SOM热稳定性在剖面尺度的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可以为黑土... 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含量及其稳定性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热重分析法在反映SOM含量与热稳定性方面显示出了较好的潜力而受到重视。探究不同成土模式下黑土SOM热稳定性在剖面尺度的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可以为黑土资源保护与碳固定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在东北典型黑土区采集了相对稳定地形条件下(平坦)自然发育的3个典型黑土剖面和非稳定地形条件下(有地表侵蚀和沉积)受侵蚀堆积过程影响的2个黑土剖面,采用热重分析法,基于不同温度区间的质量损失,分别以Exo1(200~350℃区间的质量损失)和Exo2(350~550℃区间质量损失)代表热易分解SOM和热稳定SOM,以微分热重曲线及热重参数指标(Exo1/Exo2和TG-T50)表征不同土壤剖面的SOM热稳定性分异特征,并结合傅里叶红外光谱讨论了SOM化学稳定性剖面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稳定地形下自然发育的黑土,热易分解SOM(Exo1)含量相较于热稳定SOM(Exo2)含量随深度下降更快,Exo1/Exo2随深度减小,TG-T50随深度增加,脂肪族碳/芳香族碳减少,SOM稳定性随深度增加。非稳定地形条件下,黑土SOM热稳定性并未随深度表现出规律性下降趋势,存在深层SOM含量和Exo1/Exo2高于表层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复杂的地表历史过程导致母质和SOM来源不同。本研究证实了热重分析法在反映SOM稳定性方面的适用性。黑土中SOM稳定性的剖面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成土模式的制约,而成土模式与地貌稳定性密切相关。侵蚀过程携带的大量热易分解SOM在坡面下部及流域沉积地形部位堆积,由于埋藏作用,这些热易分解SOM可以长期存在于深层土壤中。然而,非稳定地形区域一旦再遭侵蚀,这些埋藏的不稳定SOM很可能再次启动分解过程,同样可以导致大量埋藏的“老碳”被释放,成为黑土区碳排放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热重分析 热易分解有机质 热稳定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典型湿地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量特征 被引量:38
14
作者 王晓龙 徐立刚 +2 位作者 姚鑫 白丽 张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5033-5042,共10页
系统调查了鄱阳湖典型湿地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量,地表植被生物量及土壤养分性状。结果表明:0—10cm土层微生物量碳以水蓼群落明显最高(925.36mgkg-1),其次为灰化薹草群落(607.43mgkg-1)、蒌蒿群落(577.03mgkg-1)、白茅群落(556.42mgkg-1... 系统调查了鄱阳湖典型湿地植物群落土壤微生物量,地表植被生物量及土壤养分性状。结果表明:0—10cm土层微生物量碳以水蓼群落明显最高(925.36mgkg-1),其次为灰化薹草群落(607.43mgkg-1)、蒌蒿群落(577.03mgkg-1)、白茅群落(556.42mgkg-1)及阿及薹草群落(497.08mmgkg-1);香蒲群落与芦苇(荻)群落表层微生物量碳相近,分别为393.40mgkg-1与376.41mgkg-1;芦苇群落则显示了最低的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174.90mgkg-1)。与微生物量碳相似,表层土壤微生物量氮以水蓼群落最高,依次为白茅群落﹥灰化薹草群落﹥蒌蒿群落﹥阿及薹草群落﹥香蒲群落﹥芦苇(荻)群落﹥芦苇群落。表层土层微生物量磷在17.730—30.948mgkg-1之间,各群落间差异较小,以白茅群落最高,芦苇群落最低。微生物量碳与含水量、有机碳、全氮、有效氮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磷显著正相关;微生物量氮与微生物量碳相似,与含水量、有机碳、全氮及有效氮显示极显著正相关性。土壤微生物碳、氮、磷与地表植被生物量之间均显示了互增长关系,其中以微生物量氮关系最为密切(R2=0.377,P=0.027),依次为微生物量磷(R2=0.318,P=0.036)与微生物量碳(R2=0.245,P=0.042),三者与地表植被生物量均达到了显著相关关系(P<0.05)。土壤微生物碳与Shannon-Winner指数之间关系密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2=0.277,P=0.039);土壤微生物量氮与微生物量磷与Shannon-Winner指数之间显示负相关关系,但关系均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湿地植物群落 土壤微生物量 植被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藻伪空胞的特性及浮力调节机制 被引量:28
15
作者 张永生 孔繁翔 +2 位作者 于洋 张民 史小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5077-5090,共14页
伪空胞为蓝藻在水体中提供浮力,使其获得适宜的生长条件,最终导致蓝藻水华暴发,了解伪空胞的特征对控制蓝藻水华暴发有重要意义。文章简要回顾了蓝藻伪空胞自1865年被Klebahn发现到1965年被正式命名的研究历程,目前已发现150多种原核生... 伪空胞为蓝藻在水体中提供浮力,使其获得适宜的生长条件,最终导致蓝藻水华暴发,了解伪空胞的特征对控制蓝藻水华暴发有重要意义。文章简要回顾了蓝藻伪空胞自1865年被Klebahn发现到1965年被正式命名的研究历程,目前已发现150多种原核生物中含有伪空胞;伪空胞是两末端呈圆锥状的中空圆柱体,伪空胞半径与临界压强遵循方程:Pc=275(r/nm)-1.67MPa;伪空胞气体含量可根据不同原理,利用Walsby伪空胞测定装置、压力浊度计和细胞流式仪测得。总结了伪空胞组成的化学特性,评述了伪空胞gvp基因丛结构功能和GvpA、GvpC的蛋白空间结构。GvpA是伪空胞合成的主要成分,gvpA在伪空胞内存在多个拷贝,其功能仍不清楚;GvpC由33个氨基酸重复单位组成,重复单位越多,伪空胞越不易破裂;概述了伪空胞3种浮力调节机制:镇重物的改变、伪空胞的合成、伪空胞的破裂;归纳了环境因子(光照、温度、氮、磷、钾)参与伪空胞浮力网络调控的途径。提出了目前伪空胞研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对伪空胞的未来研究方向提出探索性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伪空胞 理化特性 遗传特性 网络调控 浮力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降雨强度对农田土壤氮素淋失的影响及LEACHM模型验证 被引量:49
16
作者 高海鹰 黄丽江 +1 位作者 张奇 徐力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346-1352,共7页
云南抚仙湖北岸农田平原区地下水埋深较浅,约0.6m,农田土壤氮素的淋失易对地下水和湖泊造成污染。采自抚仙湖北岸典型农田-蔬菜地土壤,应用3组不同降雨强度作用下室内土柱实验方法,通过测定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的含量以及渗漏液流量及... 云南抚仙湖北岸农田平原区地下水埋深较浅,约0.6m,农田土壤氮素的淋失易对地下水和湖泊造成污染。采自抚仙湖北岸典型农田-蔬菜地土壤,应用3组不同降雨强度作用下室内土柱实验方法,通过测定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的含量以及渗漏液流量及其氮素浓度来探讨氮在土壤中的淋失规律。选用土壤营养物淋失模型(LEACHM模型),模拟了实验条件下水分运移和铵态氮、硝态氮浓度变化过程,并对实验数据作了拟合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出现地表径流的情况下,降雨强度越大,水分下渗速率、铵态氮和硝态氮淋失速率也越快,总氮的淋失量也越大。实验中渗漏液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分别达10和120mg·L-1,说明地下径流是营养盐损失的途径之一,硝态氮是氮素淋失的主要形态。营养盐淋失是地下水氮素污染的原因之一。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较为吻合,表明该模型适用于研究区农田氮素淋失的模拟,为评估氮素淋失提供有效工具,同时也为现场模拟工作提供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内实验 数值模拟 氮素 降雨强度 LEACHM 抚仙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有机质含量可见-近红外光谱反演模型校正集优选方法 被引量:26
17
作者 陈奕云 齐天赐 +5 位作者 黄颖菁 万远 赵瑞瑛 亓林 张超 费腾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7-114,共8页
土壤有机质含量可见-近红外光谱反演过程中校正集的构建策略对模型的预测精度有重要影响。以江汉平原洪湖地区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采用Kennard-Stone(KS)法,Rank-KS(RKS)和Sample set Partitioning based on joint X-Y distance(SPXY)法,... 土壤有机质含量可见-近红外光谱反演过程中校正集的构建策略对模型的预测精度有重要影响。以江汉平原洪湖地区水稻土为研究对象,采用Kennard-Stone(KS)法,Rank-KS(RKS)和Sample set Partitioning based on joint X-Y distance(SPXY)法,构建样本数占总校正集不同比例的子校正集,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建立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可见—近红外光谱反演模型。结果表明:KS法无法提高模型预测精度,但可以在保证标准差与预测均方根误差比(ratio of performance to standard deviation,RPD)>2.0的前提下减少30%的校正样本;基于SPXY法的模型,当子校正集样本比例为总校正集的50%时达到最佳的模型预测精度,RPD为2.557;RKS法能够在保证预测精度的情况下(RPD>2.0),最多减少总校正集70%的样本,对应模型RPD为2.212。当校正集与验证集的有机质含量分布相近时,能够以较少的建模样本达到与总校正集相近甚至更高的模型预测精度,提升土壤有机质光谱反演模型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模型 有机质 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 偏最小二乘回归 校正集优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湖群鱼类群落相似性 被引量:10
18
作者 杨富亿 吕宪国 +3 位作者 娄彦景 娄晓楠 薛滨 姚书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22-1036,共15页
根据2008年5月至2011年1月对松嫩湖群20个主要渔业湖泊的鱼类资源调查,分析了该湖群鱼类区系特征和群落相似性状况。松嫩湖群的鱼类区系由4目9科34属46种和亚种构成,其中土著鱼类3目8科27属39种和亚种,包括中国特有种3种,中国易危种1种... 根据2008年5月至2011年1月对松嫩湖群20个主要渔业湖泊的鱼类资源调查,分析了该湖群鱼类区系特征和群落相似性状况。松嫩湖群的鱼类区系由4目9科34属46种和亚种构成,其中土著鱼类3目8科27属39种和亚种,包括中国特有种3种,中国易危种1种,冷水种5种;由5个区系复合体构成,以东部江河平原区系复合体为主体;鲤形目31种,鲤科26种,分别占优势;鱼类区系具有南北方物种相互渗透、古北界与东洋界交汇过渡的混色类群特征。目前松嫩湖群鱼类群落种类组成的相似度总体较低,群落数量结构的相似度总体较高,鱼类群落相似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自然与人为因素导致湖泊生态环境的变化和放养、移殖与过度捕捞导致鱼类资源的减少与小型化,二者的叠加效应使鱼类群落长期处于受损状态,群落结构及其相似性处在动态变化中,群落内种间关系的协调性、种群结构的合理性和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均在下降。针对这些情况和群落相似性现状,提出未来松嫩湖群湖泊渔业的发展方向是优化调整群落结构,发展多种群湖泊渔业,合理利用土著鱼类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群 鱼类群落 鱼类区系 相似性 松嫩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巢湖典型低山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壤中流养分流失特征 被引量:21
19
作者 常龙飞 王晓龙 +1 位作者 李恒鹏 胡锋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11-517,共7页
以巢湖典型低丘山区坡地的6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弃耕地、尾矿裸地、灌木林地、荒草地、马尾松林地和人工恢复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定位观测与收集坡面壤中流,探讨该地区壤中流养分流失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巢湖低丘山区典型土地利用... 以巢湖典型低丘山区坡地的6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弃耕地、尾矿裸地、灌木林地、荒草地、马尾松林地和人工恢复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定位观测与收集坡面壤中流,探讨该地区壤中流养分流失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巢湖低丘山区典型土地利用类型壤中流发生概率为灌木林地和荒草地较高,尾矿裸地最低(仅在0~20 cm土层产生);表层壤中流氮含量为尾矿裸地最高,人工恢复林地最低,壤中流磷含量为弃耕地最高,尾矿裸地最低;壤中流氮素流失以溶解态NO3--N为主,并随雨季的到来而呈下降趋势,随土层加深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磷主要以有机溶解态形式流失,随土层加深而呈下降趋势。相关分析表明,地表总盖度、地表植被均匀度、土壤养分含量与壤中流氮、磷含量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而降雨特征(降雨量、降雨强度)与壤中流氮、磷含量间相关性不显著。由于人为开采严重,在分析该地区壤中流氮素含量时,应注意干湿沉降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壤中流 营养盐流失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玄武湖沉积物中重金属垂向分布及污染评价 被引量:7
20
作者 赵大勇 黄睿 +5 位作者 马婷 冀永般 曾巾 王猛 崔冬梅 王子璐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50-154,共5页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测定了南京玄武湖3个不同湖区沉积物中的7种重金属元素(Cd、Cr、Cu、Mn、Ni、Pb、Zn)的浓度,对重金属元素的垂向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应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对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测定了南京玄武湖3个不同湖区沉积物中的7种重金属元素(Cd、Cr、Cu、Mn、Ni、Pb、Zn)的浓度,对重金属元素的垂向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应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对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湖区沉积物(0~20 cm)样品中重金属含量顺序为北湖〉东南湖〉西南湖,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元素浓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Mn〉Zn〉Pb〉Ni〉Cr〉Cu〉Cd,随着沉积物深度的增加,重金属浓度呈减小趋势;重金属Cd、Pb、Zn的平均浓度分别在1.1~1.7、33~38和150~400mg/kg的范围内波动,均大于南京土壤环境中的背景值;地累积指数法的评价结果表明,北湖的重金属污染程度最严重,产生污染的主要重金属元素为Cd和Zn,污染分级分别是中度和轻度偏中度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玄武湖 沉积物 垂直分布 地质 累积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