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5篇文章
< 1 2 5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水北调东线沿线湖泊生态环境面临的挑战与保护对策 被引量:2
1
作者 张运林 蔡永久 +7 位作者 彭凯 龚志军 罗菊花 周永强 魏佳豪 贺诗文 李娜 薛滨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89-1302,共14页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横跨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流域,通过京杭大运河和输水渠道自南向北连通了高邮湖、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和北大港水库等湖泊和水库,向黄淮海平原东部、胶东地区以及津冀地区提供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沿线...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横跨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流域,通过京杭大运河和输水渠道自南向北连通了高邮湖、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和北大港水库等湖泊和水库,向黄淮海平原东部、胶东地区以及津冀地区提供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沿线调蓄湖泊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关键节点和调蓄池,是改善输水水质的净化器和重要“绿肾”,对保障输供水安全至关重要。近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和打好碧水保卫战的大背景下,南水北调东线沿线调蓄湖泊治理保护取得明显成效,水环境质量总体上呈改善趋势,但在快速气候变化和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沿线湖泊流域水污染防控、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保护修复仍面临严峻挑战。本文从水量调蓄与水质净化、饮用水安全保障、农业灌溉与粮食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航运与大运河水文化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南水北调东线沿线湖泊的主要生态服务功能,深入剖析了水质超标风险、湖泊富营养化、藻类水华暴发以及草型生态系统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以及水生态系统完整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稳步提升的保护策略,助力南水北调东线水安全保障国家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调蓄 富营养化 藻类水华 饮用水安全 策略与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与驱动因素 被引量:1
2
作者 孟洋洋 王丽雅 +4 位作者 朱睿 周永强 施坤 张恩楼 张民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5-428,共14页
青藏高原湖泊受气候变化影响强烈,浮游植物作为湖泊生态系统的主要初级生产者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是认识青藏高原湖泊生态系统响应气候变化的关键。本研究于2019年7月-2021年9月对青藏高原72个湖泊敞水区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湖泊... 青藏高原湖泊受气候变化影响强烈,浮游植物作为湖泊生态系统的主要初级生产者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是认识青藏高原湖泊生态系统响应气候变化的关键。本研究于2019年7月-2021年9月对青藏高原72个湖泊敞水区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和主要驱动因素。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8门91属,各湖泊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范围为1.01~8742.24μg/L,大部分湖泊浮游植物生物量处于100~1000μg/L水平。青藏高原湖泊浮游植物主要为硅藻门和绿藻门,硅藻门藻类在35个湖泊中占比超过50%,绿藻门藻类在18个湖泊中占比超过50%。青藏高原湖泊浮游植物优势属为小球藻属(Chlorella)、卵囊藻属(Oocystis)、舟形藻属(Navicula)和小环藻属(Cyclotella)。在属水平,浮游植物丰富度指数变化范围为1~25属,平均值为8.60属;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08~0.93,平均值为0.55;辛普森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0.87,平均值为0.53;香农-威纳指数范围为0~2.39,平均值为1.16。Mantel test与RDA分析结果显示,盐度和电导率是青藏高原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驱动因子,气温和pH是浮游植物生物量差异的主要驱动因子。本研究结果增强了对青藏高原湖泊浮游植物的认识,可为了解青藏高原湖泊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湖泊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生物量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藻甾醇在海洋和湖泊古环境重建中的应用
3
作者 游洋 李婧婧 张恩楼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52-772,共21页
甲藻甾醇(dinosterol)是甲藻(dinoflagellate)细胞膜脂的重要组分,作为甲藻的生物标志物,它具有来源特异性、结构稳定、抗降解能力强等特点,广泛分布于海洋、湖泊等各类沉积载体中,有效记录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古环境的信息。目前,利用甲... 甲藻甾醇(dinosterol)是甲藻(dinoflagellate)细胞膜脂的重要组分,作为甲藻的生物标志物,它具有来源特异性、结构稳定、抗降解能力强等特点,广泛分布于海洋、湖泊等各类沉积载体中,有效记录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古环境的信息。目前,利用甲藻甾醇质量分数及其单体氢同位素组成开展重建早期生态环境变化的研究,为理解早期气候和环境变化、生态系统响应提供新视角,因此甲藻甾醇是近年来海洋和湖泊古环境重建研究的热点生物标志物之一。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甲藻甾醇的结构、生物来源及其在海洋、湖泊等环境的分布特征,简要概述且对比甲藻甾醇的几种纯化方法,并在阐述其重建古环境、古气候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甲藻甾醇的古环境指示意义,特别是其质量分数在古生产力重建以及甲藻甾醇单体氢同位素组成在盐度、降水重建上的研究进展。据此,我们提出甲藻甾醇在古环境重建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如甲藻甾醇的具体生物来源、环境因子对甲藻甾醇的影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藻甾醇 古环境 单体氢同位素 生物标志物 海洋 湖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分箱模型在湖泊水环境容量计算中的应用
4
作者 罗婧 胡维平 +4 位作者 彭兆亮 刘刚 李茂兵 郭西亚 王艳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373-6386,共14页
基于连续分箱均匀混合水质模型,建立了浅水湖泊分区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结合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利用多年气象水文数据,对巢湖进行了多年分区水环境容量计算和各区结果相容性修正.基于水环境容量与入湖污染物通量、... 基于连续分箱均匀混合水质模型,建立了浅水湖泊分区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结合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利用多年气象水文数据,对巢湖进行了多年分区水环境容量计算和各区结果相容性修正.基于水环境容量与入湖污染物通量、水质目标与湖区水质协调性,通过统计各水环境容量序列取值范围和平均值得到巢湖不同水情和水质目标的分区水环境容量.结果表明:巢湖总氮、总磷、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年均综合降解系数分别为2.99,1.94,10.86,0.36a^(-1);不同水情和水质目标下巢湖水环境容量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水情年随着湖泊水量的减少,水环境容量会减小,而水质目标定得越严,相应水环境容量会变小;本文方法可较好地确定浅水湖泊不同水情不同水质目标的年水环境容量,能快捷有效地为湖泊污染物总量控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容量 连续分箱模型 协调性分析 巢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48—2019年大兴安岭卧牛湖湖泊环境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5
作者 李启航 张灿 赵成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97-1308,共12页
湖泊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和驱动机制研究对湖区生态系统的恢复至关重要。本文针对东北近现代湖泊生态环境重建研究相对不足的现状,以阿尔山浅水湖泊——卧牛湖为研究对象,在210Pb和137Cs建立的精确年代基础上,通过沉积岩芯的正构烷烃、粒... 湖泊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和驱动机制研究对湖区生态系统的恢复至关重要。本文针对东北近现代湖泊生态环境重建研究相对不足的现状,以阿尔山浅水湖泊——卧牛湖为研究对象,在210Pb和137Cs建立的精确年代基础上,通过沉积岩芯的正构烷烃、粒度、总有机碳(TOC)、总氮(TN)和碳氮比(C/N)等多指标分析,结合流域现代监测和历史资料,重建了1848—2019年来卧牛湖生态环境(包括藻类、水生植物等)的演化过程,并评价了多种环境压力对湖泊生态演变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之前,湖泊生态环境处于自然演化阶段,20世纪40年代之后,人类开始通过农业施肥和用水灌溉对湖泊环境产生影响,并在20世纪90年代显著加强,导致短链正构烷烃指示的藻类生物急剧上升。冗余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结果显示,在20世纪40—90年代,营养因子、气候因子和流域侵蚀共同作用影响湖泊生态环境演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和营养因子成为湖泊生态环境变化的主控因子,人为干扰对湖泊环境影响显著加强,多种压力的胁迫作用导致了湖泊向富营养化状态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山地区 大兴安岭 湖泊生态环境演变 正构烷烃 东北地区 卧牛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通江湖泊滆湖沉积物内源污染物分布及释放特征
6
作者 赵政 钱姝羽 +2 位作者 白雷雷 王春柳 江和龙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72-888,I0009,I0010,共19页
滆湖作为新型通江湖泊,是太湖流域湖西地区重要的行蓄洪湖泊和新孟河引江济太的重要通道,滆湖治理是新一轮太湖治理的重要内容。为探究滆湖水体和沉积物中氮、磷污染状况以及沉积物内源污染释放风险,在全湖设置13个采样点位进行调查,并... 滆湖作为新型通江湖泊,是太湖流域湖西地区重要的行蓄洪湖泊和新孟河引江济太的重要通道,滆湖治理是新一轮太湖治理的重要内容。为探究滆湖水体和沉积物中氮、磷污染状况以及沉积物内源污染释放风险,在全湖设置13个采样点位进行调查,并通过静态释放培养法模拟实验分析沉积物氮、磷的释放规律和释放效应。结果表明:(1)滆湖水体的总氮((1.43±0.27) mg/L)和总磷((0.12±0.06) mg/L)浓度处于Ⅳ类水范围内,开发利用程度较大的北部湖区污染较重,空间上由北向南污染降低;(2)现阶段沉积物总氮((1.38±0.44) mg/g)和总磷((0.34±0.07) mg/g)的综合评价指标显示,全湖沉积物氮、磷整体处于轻度污染水平,污染区域主要集中在北部滆湖旅游点附近、湖心区以及靠近太滆运河、漕桥河和殷村港的出湖河口区域,泥沙在该区域可能有淤积,表层沉积物更疏松、偏软,抗剪切能力小,泥沙输移和内源释放潜力较大;(3)沉积物存在内源氮磷释放的风险,释放效应集中在前48 h,沉积物中的氮主要影响上覆水中硝态氮的浓度,磷存在正磷酸盐的释放和颗粒态有机磷的解吸附,湖心处和南部湖区是内源污染的重要区域。因此,在滆湖未来生态治理和引水工程中,应着重关注湖心及出湖河口处表层沉积物的迁移输运和淤积,这些区域也应是阶段性生态清淤工作的重点。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滆湖、改善滆湖生态环境、科学实施新孟河调水和长三角太湖流域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滆湖 沉积物性质 内源污染 氮、磷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底泥疏浚环境效应:Ⅱ.内源氮释放控制作用 被引量:47
7
作者 钟继承 刘国锋 +3 位作者 范成新 李宝 张路 丁士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5-344,共10页
通过为期一年的疏浚模拟试验,在试验室培养疏浚与对照柱样研究了底泥疏浚对内源氮释放的控制效果.研究结果发现,疏浚表层30cm能够有效的消减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与孔隙水中NH4+含量.在一年的试验周期内,疏浚和对照柱沉积物-水界面的NH4+... 通过为期一年的疏浚模拟试验,在试验室培养疏浚与对照柱样研究了底泥疏浚对内源氮释放的控制效果.研究结果发现,疏浚表层30cm能够有效的消减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与孔隙水中NH4+含量.在一年的试验周期内,疏浚和对照柱沉积物-水界面的NH4+通量分别为5.3至18.6mg/(m2·d)与-9.4至67.5mg/(m2·d),疏浚柱沉积物-水界面的NH4+通量总体上低于未疏浚对照的通量,尤其是在温度较高的月份,从2006年5-12月疏浚柱沉积物-水界面NH4+释放通量显著低于未疏浚对照柱,疏浚沉积物的NH4+的释放潜力低于未疏浚对照沉积物.研究结果表明,在外源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底泥疏浚是消减研究区内源氮负荷有效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疏浚 内源 氮释放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近4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湖泊环境响应 被引量:72
8
作者 姜永见 李世杰 +2 位作者 沈德福 陈炜 金传芳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503-1512,共10页
以青藏高原52个气象台站1971-2008年的逐月气温、降水资料为基础,采用因子分析、气候趋势分析、气候突变分析等方法,对高原内部不同区域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并讨论了高原湖泊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40 a来,青藏高原各区... 以青藏高原52个气象台站1971-2008年的逐月气温、降水资料为基础,采用因子分析、气候趋势分析、气候突变分析等方法,对高原内部不同区域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并讨论了高原湖泊环境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40 a来,青藏高原各区域年平均气温整体持续上升,柴达木地区增温尤为显著,年平均气温增长率达0.49℃/10a;1987年和1998年各区域气温普遍由低向高突变,1998年以来增温尤为显著。年可利用降水的变化特征存在区域差异,柴达木地区、藏北南羌塘高原东部地区整体增湿。除藏东地区,青藏高原其它地区气候条件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由暖干向暖湿转变,受其影响,以青海湖、鄂陵湖、冬给措纳、兹格塘错为代表的高原大型湖泊表现出水位上升、湖水离子浓度减小的特征,反映了气候暖湿条件下湖泊水量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湖泊环境 区域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底泥疏浚环境效应:Ⅲ.对沉积物反硝化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9
9
作者 钟继承 刘国锋 +4 位作者 范成新 白秀玲 李宝 张路 丁士明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65-473,共9页
通过为期一年的疏浚模拟试验,在试验室培养疏浚与对照柱样,研究了底泥疏浚对沉积物反硝化过程的影响.沉积物反硝化速率的测定采用经典的乙炔抑制法,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年的试验周期内,疏浚和对照柱沉积物的反硝化速率分别为6.9-26.9nmol/... 通过为期一年的疏浚模拟试验,在试验室培养疏浚与对照柱样,研究了底泥疏浚对沉积物反硝化过程的影响.沉积物反硝化速率的测定采用经典的乙炔抑制法,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年的试验周期内,疏浚和对照柱沉积物的反硝化速率分别为6.9-26.9nmol/(g·h)和21.6-102.7nmol/(g·h),除2006年的2月外的其他月份,疏浚沉积物的反硝化速率显著(P<0.05)低于未疏浚对照沉积物,同时还研究了环境因子对沉积物反硝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疏浚和对照沉积物的反硝化速率都受温度的控制,硝态氮浓度是疏浚和对照沉积物反硝化速率的主要限制因子,有机碳对疏浚沉积物的反硝化速率有影响,但对未疏浚对照沉积物的反硝化速率没有影响.疏浚后短期内沉积物反硝化速率低于未疏浚对照沉积物,可看作是底泥疏浚在富营养华水体脱氮方面的一个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疏浚 反硝化 环境因子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去40年太湖剧烈的湖泊物理环境变化及其潜在生态环境意义 被引量:26
10
作者 张运林 秦伯强 朱广伟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48-1359,共12页
过去40年,全球气候变暖、辐射变暗和变亮、风速减弱、气候异常波动等自然环境变化以及筑坝建闸、岸堤硬质化和调水引流等强烈人类活动势必会深刻改变太湖湖泊物理环境和过程,驱动湖泊生态系统演化.基于历史文献、档案数据以及气象水文... 过去40年,全球气候变暖、辐射变暗和变亮、风速减弱、气候异常波动等自然环境变化以及筑坝建闸、岸堤硬质化和调水引流等强烈人类活动势必会深刻改变太湖湖泊物理环境和过程,驱动湖泊生态系统演化.基于历史文献、档案数据以及气象水文和透明度等长期观测数据,本文系统梳理了太湖气温、水温、风速、水位和透明度等物理环境空间分布和长期变化特征,探讨了气温和风速、水位和透明度相互协同作用机制及其潜在生态环境意义.受全球变化和城市化等影响,过去40年太湖气温和水温呈现显著升高趋势,而近地面风速则表现为持续下降,湖泊增温和风速下降有利于藻类生长和蓝藻水华漂浮聚集,某种程度上增加了蓝藻水华出现频次和集聚的面积.为防洪和满足流域日益增长的水资源需求,闸坝管控和调水引流使太湖水位呈现缓慢增加趋势,而入湖污染物增加和富营养化则造成水体透明度逐渐下降,致使透明度与水位(水深)的比值明显降低,减少了湖底可利用光强,恶化水下光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驱动了太湖水生植被和草型生态系统退化.湖泊物理环境长期变化逐渐拓展了太湖藻型生境空间而压缩了草型生境空间,加剧了草型生态系统向藻型生态系统转化和增强了藻型生态系统的自我长期维持.太湖湖泊物理环境的显著变化也会部分抵消流域营养盐削减和湖体营养盐下降对藻类生物量和蓝藻水华的控制,增加了太湖蓝藻水华防控和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难度.这意味着未来流域控源截污需要更加严格的标准,而湖泊水位等物理环境的有效管控是应对藻华加剧和恢复草型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观测 物理环境 藻类水华 水生植被 湖泊增温 水位 透明度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磷的核磁共振(NMR)分析--1环境标准样品的^31P-NMR表征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晓钧 丁士明 +2 位作者 蒋海青 白秀玲 范成新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5-50,共6页
通过对环境标准样进行31P-NMR测试,研究了磷的化学结构与化学位移的关系.结果表明:无机正磷酸盐(PO43-)化学位移在6.412×10-6,焦磷酸盐的化学位移在-4.353×10-6;多聚磷的化学位移分布特点是:主链末端磷化学位移在-3.53×1... 通过对环境标准样进行31P-NMR测试,研究了磷的化学结构与化学位移的关系.结果表明:无机正磷酸盐(PO43-)化学位移在6.412×10-6,焦磷酸盐的化学位移在-4.353×10-6;多聚磷的化学位移分布特点是:主链末端磷化学位移在-3.53×10-6至-4.40×10-6之间,中间磷在-18.159×10-6至-20.246×10-6之间,有机磷中单酯和二醑的化学位移分别在4.3540×10-6至6.3652×10-6和-0.107×10-6至2.195×10-6之间,部分二脂不稳定,会降解为单脂;膦酸盐的化学位移在18.670×10-6至21.460×10-6之间,磷酸肌酸位于-0.380×10-6,有机多聚磷中α-P的化学位移在-8.833×10-6至-9.449×10-6之间,由于偶合作用产生P峰的裂分,P峰的偶合符合核磁中n+1的规则.结构环境影响31P的化学位移值的偏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标准样 ^31P核磁共振 化学位移 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湖泊环境演变及其成因机制研究现状 被引量:18
12
作者 王苏民 薛滨 +1 位作者 沈吉 姚书春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1-148,共8页
湖泊沉积忠实地记录了湖泊环境变化的各类信息。不同时间尺度的湖泊环境变化分别受到构造、气候与人类活动三个方面的驱动机制的影响。影响中国湖泊环境变化的最主要的构造运动是青藏高原的隆升;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是东亚季风系统带来... 湖泊沉积忠实地记录了湖泊环境变化的各类信息。不同时间尺度的湖泊环境变化分别受到构造、气候与人类活动三个方面的驱动机制的影响。影响中国湖泊环境变化的最主要的构造运动是青藏高原的隆升;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是东亚季风系统带来的一系列作用;而人类活动的影响则比较复杂,不仅有流域植被、土壤性质的改变导致输入湖泊物质的变化,也有人类活动直接改造湖泊,如围垦、封堵等。准确地分析湖泊环境变化的各种过程与规律,特别是定量刻画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下的湖泊环境响应过程与驱动机理,是当今科学界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 环境演变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梁素海湖泊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22
13
作者 马龙 吴敬禄 +2 位作者 温军会 刘文 吉力力.阿不都外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46-652,共7页
结合放射性同位素测年,在对乌梁素海湖泊沉积物粒度的分析基础上,结合黄河以及河套地区相关文献资料,探讨乌梁素海在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的演变过程。乌梁素海沉积物中黏土(<4μm)平均含量28.7%、细粉砂(4~16μm)平均含量34.4... 结合放射性同位素测年,在对乌梁素海湖泊沉积物粒度的分析基础上,结合黄河以及河套地区相关文献资料,探讨乌梁素海在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的演变过程。乌梁素海沉积物中黏土(<4μm)平均含量28.7%、细粉砂(4~16μm)平均含量34.4%、中粉砂(16~32μm)平均含量17.3%、粗粉砂(32~64μm)组分平均含量14.1%、砂质组分(>64μm)含量整体较低,平均含量为5.5%。沉积物不同粒级范围颗粒含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在1965年左右(岩芯深度20 cm)乌梁素海沉积物组分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基于此,结合前期对湖泊沉积物中元素含量特征的分析,利用粒径-标准偏差方法,通过对比黄河泥沙以及流域沉积物的粒度特征,研究了约1965年前后两个时段的沉积物来源。尽管乌梁素海湖泊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黄河携带的泥沙以及河套平原灌溉退水携带的大量流域表土侵蚀物质,但同一物源组分在1965年前后这两个不同的演化阶段具有不同的粒级特征。1965年之前,<19.95μm的粒级组分反映了河套平原灌溉退水携带的流域表层侵蚀物质组分特征,而19.95~181.97μm的粗颗粒组分反映了黄河径流携带的泥沙,后者决定了乌梁素海沉积物的粒级特征。1965年以来,这两种不同来源组分的粒级变细,灌溉退水携带的流域表土侵蚀物质(<5.71μm组分)控制了湖泊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并与总排干入乌梁素海的水量变化、围湖建堤以及扬水站的修建等人类活动强度密切相关。总体来看,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乌梁素海湖泊沉积物的粒度组成受人类施加的影响已经超越了自然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梁素海 沉积物 粒度 环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河套地区陈普海子湖泊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12
14
作者 汪敬忠 吴敬禄 曾海鳌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7-144,共8页
对河套地区陈普海子湖泊及其流域不同类型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放射性同位素210Pb测年,探讨了湖泊的沉积演变过程。通过主成分分析,对沉积物剖面粒度不同粒级组分含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湖泊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得到两个... 对河套地区陈普海子湖泊及其流域不同类型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放射性同位素210Pb测年,探讨了湖泊的沉积演变过程。通过主成分分析,对沉积物剖面粒度不同粒级组分含量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湖泊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得到两个主控因子F1和F2,它们控制了湖泊沉积物近98.68%的粒度变化特征。研究表明,F1代表了以6.18μm为众数粒径的次总体,主要受流水作用控制;而F2为以42.75μm为众数粒径的次总体,主要来源于地表风沙作用。通过粒径-标准偏差方法,提取了湖泊沉积物中不同时期的环境敏感粒度组分,结果表明:在1996AD之前,流水作用所携带的细颗粒(〈14.1μm)决定了沉积物的粒级特征,在1960—1985AD期间表现出风沙活动强烈;1996AD以来,由于人类开展了大规模的沙荒土地开垦,流沙活动强烈,流域风沙活动所携带的粗颗粒(14.1~224.35μm)控制了沉积物的粒度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粒度特征 环境变化 陈普海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明建设以来长江中下游湖泊水生态环境变化 被引量:13
15
作者 张运林 张毅博 +2 位作者 周永强 徐轩 施坤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23,共10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长江中下游湖泊治理成效和水生态环境改善情况也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利用卫星遥感反演和长期定位观测等方法,选取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前后2010~2021年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长江中下游湖泊治理成效和水生态环境改善情况也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利用卫星遥感反演和长期定位观测等方法,选取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前后2010~2021年的数据进行分析,重点剖析长江中下游湖泊面积、透明度、氮磷营养盐、藻类水华和水生植被等指标的动态变化过程及趋势。结果表明:(1)过去10 a湖泊年最大和最小水面面积均有所增加,表明湖泊被侵占和萎缩情况得到遏制,水环境容量有所增加,湖泊透明度没有明显变化,透明度多年平均维持在0.75 m左右。(2)生化需氧量、总氮和氨氮含量显著下降,溶解氧含量有所提升,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动态波动但没有明显下降,其中2020年总磷年均值为0.061 mg/L,仍超过湖库Ⅲ类水质标准,整体上反映出水污染治理已取得显著成效。(3)受气象水文条件的影响,太湖和巢湖蓝藻水华面积年间变化较大,但在气候变暖背景下蓝藻水华面积没有增加,表明藻类水华防控已取得积极成效;湖泊水生植被呈整体下降趋势,草型生态系统退化趋势还没有得到明显遏制。建议继续加大湖泊流域污染物控源减排、湖泊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以及气候变化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应对研究,提升湖泊保护治理水平与成效,有效保障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 水生植被 总氮 总磷 透明度 蓝藻水华 长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典型湖泊近代环境变化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薛滨 姚书春 夏威岚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135-1141,共7页
选择长江中下游的典型湖泊洪湖、巢湖、石臼湖和太湖,采集了沉积柱样,测定了总有机碳、总氮、总磷,并采用210Pb和137Cs定年以研究湖泊近代环境演变。根据洪湖137Cs蓄积峰得到过去50a里洪湖沉积速率经历了一个由慢到快再变慢的过程,1963... 选择长江中下游的典型湖泊洪湖、巢湖、石臼湖和太湖,采集了沉积柱样,测定了总有机碳、总氮、总磷,并采用210Pb和137Cs定年以研究湖泊近代环境演变。根据洪湖137Cs蓄积峰得到过去50a里洪湖沉积速率经历了一个由慢到快再变慢的过程,1963~1986年之间沉积速率最大,达0.174cm/a,这可能是因为当时湖区大规模开垦有关。巢湖钻孔核素的研究发现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深度的减少,巢湖钻孔中沉积通量在增加,可能与流域内水土流失逐步加重有关。对营养盐的分析表明,洪湖50年代以来沉积物中营养元素急剧增加,巢湖70年代以来营养元素开始增加,在太湖中体现为80年代,石臼湖中则为近百年来营养元素开始快速增加。从营养盐增加的幅度来看,草型湖的洪湖、石臼湖要大于藻型的巢湖以及太湖藻型区域。本文尝试利用总有机碳、总磷获取了湖泊环境变化的速率。研究表明总有机碳和总磷的变化速率存在波动性,这可能与湖泊的自我调节有关。而总有机碳的变化速率在最近时间阶段内基本呈正值,对于洪湖来说在80年代初,石臼湖在1970年左右,太湖在80年代初,巢湖在60年代。总有机碳、总磷变化速率的振荡幅度与周期也许对理解当今湖泊处于何种位置,由此采取何种湖泊管理手段提供重要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湖泊沉积 环境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斯腾湖近200年来湖泊环境变化的有机碳氮稳定同位素记录 被引量:6
17
作者 郑柏颖 曹艳敏 +1 位作者 张恩楼 高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65-171,共7页
通过对新疆博斯腾湖河口区与敞水区沉积岩心中有机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结合烧失量、粒度、磁化率等指标,在210Pb、137 Cs年代测定的基础上,探讨博斯腾湖近200年来有机质来源变化以及湖泊环境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博斯腾湖流域的农业活... 通过对新疆博斯腾湖河口区与敞水区沉积岩心中有机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结合烧失量、粒度、磁化率等指标,在210Pb、137 Cs年代测定的基础上,探讨博斯腾湖近200年来有机质来源变化以及湖泊环境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博斯腾湖流域的农业活动对湖泊敞水区的影响比河口区早。1810—1883年间由于流域内气候由湿转干,湖泊水位下降导致较多陆源物质到达湖泊敞水区,δ13 Corg快速下降而δ15 N快速上升。1884年新疆建省后,农业活动导致BST16岩心的颗粒变小,δ13 Corg偏负而δ15 N偏正。1950年后大规模的农业活动导致BST13岩心的δ13 Corg降低、δ15 N升高,BST16岩心的δ13 Corg缓慢上升说明湖泊营养水平开始缓慢上升。1900年后BST16岩心的δ15 N快速下降与δ13 Corg进一步上升表明了初级固氮藻类增加,湖泊初级生产力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氮稳定同位素 湖泊环境变化 博斯腾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生态修复基准环境的制定:古生态学面临的机遇 被引量:11
18
作者 董旭辉 羊向东 《湖泊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74-984,共11页
全球范围内的湖泊生态环境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对其进行生态修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将受损的生态系统尽量恢复到人类干扰前或接近人类干扰前的生态状况,即基准环境.湖泊生态系统是长期演化的产物,其形成及演化机制必须从历史的视角... 全球范围内的湖泊生态环境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对其进行生态修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将受损的生态系统尽量恢复到人类干扰前或接近人类干扰前的生态状况,即基准环境.湖泊生态系统是长期演化的产物,其形成及演化机制必须从历史的视角加以考察,因此基于湖泊沉积物的古生态学技术在制定基准环境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本文从基准环境的定义、建立的常用方法、基本特征和典型应用几个方面介绍了古生态学手段在湖泊生态修复中的应用,提出中国今后利用古生态学手段在水环境治理工作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泊生态修复 基准环境 古生态学 生态质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巢湖底泥蓝藻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19
作者 阳振 高芮 +2 位作者 张民 陈开宁 史小丽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72-1680,共9页
水华蓝藻在浮力下降后会沉入湖底,不但导致底泥污染加重,一些蓝藻细胞在低温和黑暗条件可维持低活性状态休眠越冬,并有可能在温度回升或风浪扰动后上浮至水柱,成为蓝藻水华暴发的种源。为了确定巢湖底泥蓝藻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 水华蓝藻在浮力下降后会沉入湖底,不但导致底泥污染加重,一些蓝藻细胞在低温和黑暗条件可维持低活性状态休眠越冬,并有可能在温度回升或风浪扰动后上浮至水柱,成为蓝藻水华暴发的种源。为了确定巢湖底泥蓝藻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本研究对巢湖底泥蓝藻开展了8周年的野外调查。结果表明,巢湖底泥蓝藻含量在2016-2023年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2019-2020年达到峰值;底泥蓝藻含量在空间分布上与水体蓝藻含量基本相似,呈现出由西向东逐渐减少的格局;巢湖底泥蓝藻含量季节变化明显,受微囊藻和长孢藻下沉休眠的影响,分别在11月和3月达到峰值,而春季至夏季由于蓝藻复苏上浮,7-8月份达到最低值。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底泥总氮含量、风速、底泥总磷含量、温度可能是影响底泥蓝藻含量时空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揭示了巢湖水华蓝藻在底泥中的时空分布规律,对湖泊内源污染的管控与蓝藻水华控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 内源污染 蓝藻水华 种源 巢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山湖泊吉仁错枝角类古生态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响应 被引量:6
20
作者 孔令阳 羊向东 王倩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30-739,共10页
高山湖泊吉仁错位于川西高原树线以上,受现代冰川融水补给影响.通过吉仁错沉积钻孔^(210)Pb/^(137)Cs定年和沉积枝角类和多环境代用指标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高分辨率重建了近200 a来吉仁错枝角类组合和环境变化的过程... 高山湖泊吉仁错位于川西高原树线以上,受现代冰川融水补给影响.通过吉仁错沉积钻孔^(210)Pb/^(137)Cs定年和沉积枝角类和多环境代用指标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高分辨率重建了近200 a来吉仁错枝角类组合和环境变化的过程.结果表明,尽管过去200 a来吉仁错枝角类组合一直以沿岸种为主,但仍经历了3个明显的变化阶段.1850 AD后,枝角类组合中Alonella nana、Chydorus sphaericus和Pleuroxus sp.的增加、以及Alona rustica和Alona guttata丰度的下降指示了水温和水体pH值的上升.1900 AD后枝角类通量的增高并不同步于组合的变化,指示了湖泊营养开始增加,这种不一致的变化分别代表了大气氮沉降和区域气候变暖的影响结果.多指标综合分析得出,过去150 a来,气候变暖和大气污染沉降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流域冰川融水过程和植被土壤过程),较深刻地影响了湖泊物理过程(水温升高和无冰期加长)、营养过程(氮、磷营养升高)和酸碱平衡过程(碱性增强),改变了湖泊生物的生长季节,并通过促进藻类发育,最终引起了湖泊枝角类群落组合的变化和生物量的增加.1945 AD前后吉仁错枝角类与藻类群落结构和湖泊环境的同步变化,响应于持续增温背景下多环境过程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枝角类 古生态 气候变化 大气沉降 冰融水 高山湖泊 吉仁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