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花鼠脑组织灌流固定方法的探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毛剑杰 朱青青 +3 位作者 陈坤 周洪昌 钱晶 潘永良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22-626,共5页
灌流固定过程是影响脑组织结构的关键步骤,关系到后续实验结果的可靠性。目前已有外周组织灌流固定的常规操作步骤,但脑组织耐氧能力差,且缺乏相关的细节描述和效果评估,为提高适用于小型啮齿动物的脑组织灌流固定效果,以花鼠为研究对象... 灌流固定过程是影响脑组织结构的关键步骤,关系到后续实验结果的可靠性。目前已有外周组织灌流固定的常规操作步骤,但脑组织耐氧能力差,且缺乏相关的细节描述和效果评估,为提高适用于小型啮齿动物的脑组织灌流固定效果,以花鼠为研究对象,比较了是否主动脉结扎及不同生理盐水温度对脑组织在体心脏灌流固定效果的影响。结扎腹主动脉可减少生理盐水的用量,而对脑组织硬度,器官颜色变化,海马DG区DCX阳性细胞密度没有影响;4℃生理盐水相比于37℃可显著增加海马DG区DCX阳性细胞数,而对脑组织硬度,器官颜色变化没有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心尖入针,穿过左心室到主动脉升部,再结扎腹主动脉及用4℃生理盐水快速清除血液,是啮齿动物在体心脏灌流固定脑组织较为理想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鼠 脑组织 灌流固定 DCX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小鼠多种连续微量采血法的比较 被引量:5
2
作者 黄浙学 朱青青 +3 位作者 余雨滋 潘永良 周梓欣 伍爽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4-170,共7页
连续微量采血可在无须处死动物的情况下追踪血样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相比于一次性大采血可有效减少实验动物的使用量.该文查阅近年来相关资料,对大小鼠各种微量采血方式、优缺点以及注意事项进行了总结,旨在优化采血步骤、提高血样标本... 连续微量采血可在无须处死动物的情况下追踪血样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相比于一次性大采血可有效减少实验动物的使用量.该文查阅近年来相关资料,对大小鼠各种微量采血方式、优缺点以及注意事项进行了总结,旨在优化采血步骤、提高血样标本采集质量,从而保证实验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给予实验动物良好的福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采血法 研究进展 大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尼氏染色图谱的小型啮齿动物快速脑区定位方法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明娟 朱青青 +3 位作者 潘永良 徐天扬 杨雨晨 张忠山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19-923,共5页
探讨一套能快速、准确定位脑区的操作方法,以解决传统实验动物因体型大小、性别差异以及新兴实验动物因缺乏相应图谱和立体定位坐标信息而难以精确定位脑区的问题。其主要方法是以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为研究对象,先行切片... 探讨一套能快速、准确定位脑区的操作方法,以解决传统实验动物因体型大小、性别差异以及新兴实验动物因缺乏相应图谱和立体定位坐标信息而难以精确定位脑区的问题。其主要方法是以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为研究对象,先行切片制作出一套与待进针体型相近的同性长爪沙鼠的尼氏染色脑图谱,比对小鼠脑图谱以初步了解目的脑区周围结构及相对位置。再利用桌面数显型脑立体定位仪固定其头部,并以前囟为原点垂直进针以在脑组织留下进针痕迹,快速断头后制备脑组织冠状冰冻切片。以尼氏染色脑图谱为基础,测量与计算目标脑区与前囟的相对位置,初步推算三维空间坐标。进针此坐标并再次制备切片并计算进针点与目标脑区的偏差值,即可得到该脑区的精确坐标,重复上述步骤验证该坐标数据的精确度。本实验通过上述方法快速进针左右两侧若干脑区并获得其坐标数据,有左右两侧侧脑室(LV),室旁核(PVH),中央杏仁核(CeA),内侧杏仁核(MeA),终纹床核(BST)等研究热点脑区,均有较高的成功率,因此该方法适用于快速准确定位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区定位 小型啮齿动物 方法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后固定时间对脑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效果的影响
4
作者 牟秋月 陈森耀 +4 位作者 黄浙学 潘永良 沈俊媛 石依蕾 叶梦凡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42-245,共4页
为探讨延长后固定时间是否能改善在体快速灌注固定后脑组织的免疫荧光染色效果,该文用雄性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经心脏升主动脉插入灌注针,依次快速灌注4℃生理盐水和质量分数为4%的多聚甲醛溶液,断头取脑,分别浸泡于质量分... 为探讨延长后固定时间是否能改善在体快速灌注固定后脑组织的免疫荧光染色效果,该文用雄性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经心脏升主动脉插入灌注针,依次快速灌注4℃生理盐水和质量分数为4%的多聚甲醛溶液,断头取脑,分别浸泡于质量分数为4%的多聚甲醛溶液中固定24 h和72 h后进行30μm厚冰冻切片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并比较后固定24 h和72 h下丘脑室旁核(PVN)OT免疫阳性神经元胞体数量、下丘脑前部(AH)免疫阳性神经纤维密度及其形态学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后固定72 h组的PVN OT免疫阳性神经元胞体数量以及AH免疫阳性纤维密度均高于后固定24 h组的.与后固定24 h组相比,后固定72 h组的OT免疫阳性神经元胞体形态更加完整,境界更加清晰,神经元核周和突起免疫荧光标记强度更强.且后固定72 h组OT免疫阳性神经纤维形态比后固定24 h组的更清晰、更连续,呈串珠状.在快速灌注固定后延长后固定时间有助于改善免疫荧光染色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灌注 后固定 催产素 免疫荧光 染色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