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独立学院教学质量提高途径的探索与思考 被引量:7
1
作者 胡淑娟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60-162,共3页
独立学院作为中国教育的创新成果,发展迅速,社会受益面广,但也存在一系列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以根据独立学院自身的特点,深入研究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对全面落实"两个意见"... 独立学院作为中国教育的创新成果,发展迅速,社会受益面广,但也存在一系列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所以根据独立学院自身的特点,深入研究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对全面落实"两个意见"的具体要求意义重大,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独立学院全面提升社会竞争力和社会生存价值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教学质量 途径 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耕文化复兴路径研究——以湖州荻港桑基鱼塘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张羽祯 蔡佩宏 关琮严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2期172-175,180,共5页
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之母,拥有悠长的历史,是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演变的重要因素和基础。该文将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对如何让传统农耕文化焕新发展并赋能乡村振兴进行研究。在城市化、工业化不断发展的当下,透过传统农耕文化所面临... 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之母,拥有悠长的历史,是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演变的重要因素和基础。该文将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对如何让传统农耕文化焕新发展并赋能乡村振兴进行研究。在城市化、工业化不断发展的当下,透过传统农耕文化所面临的传承、认同、没落等方面的生存困境,剖析其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关联,并以湖州荻港桑基鱼塘作为具体研究对象,窥探并总结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研究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历史经验。该文分别从文化内在塑造文化场域、特色文化产业链形成融合布局开发及多方聚合协同治理3方面切入,探寻乡村振兴视野下农耕文化的复兴路径,为农耕生存空间扩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耕文化 乡村振兴 产业融合 桑基鱼塘 乡村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构与前瞻: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的逻辑基点与发展路向
3
作者 韩雄飞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8-239,共12页
新世纪以来,中国儿童文学批评在价值体系建构、理论资源吸纳、方法路径拓展、评奖机制完善、批评论著生成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本体建构乏力、批评失当等实质性问题。为此,重审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的元概念,将“中国性”“儿... 新世纪以来,中国儿童文学批评在价值体系建构、理论资源吸纳、方法路径拓展、评奖机制完善、批评论著生成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着本体建构乏力、批评失当等实质性问题。为此,重审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的元概念,将“中国性”“儿童性”“文学批评”作为批评话语建构的逻辑支点,有助于廓清批评立场、明确学科基石、拓展研究思路,增强其内涵建设。未来中国儿童文学批评应从学科基础出发,不断完善对中国特色儿童文学理论批评话语体系的本体建构。在纵向上,统合“主体性”与“整体性”,深度推进中国儿童文学批评融入中国新文学批评的历史版图。在横向上,秉持“以中为本”“化西为中”理念,在促进世界儿童文学共同繁荣中展现中国儿童文学批评的国际视野与国家本位。在具体批评实践中,要敢于“讲真话”“谈不足”,以文学批评助推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出版、传播大发展大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儿童文学批评 学科体系 中国性 儿童性 儿童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赋能:Sora在图书视频化中的应用与挑战 被引量:1
4
作者 罗弦 徐伊冉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4-109,共6页
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的问世受到全球瞩目,如何利用AIGC推动图书视频化发展成为新的研究热点。Sora在图书视频化中的应用潜力主要表现为高质量内容呈现、灵活个性创意表达、响应市场趋势和赋能经济增长。针对Sora在图书视频化应用中面临... 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的问世受到全球瞩目,如何利用AIGC推动图书视频化发展成为新的研究热点。Sora在图书视频化中的应用潜力主要表现为高质量内容呈现、灵活个性创意表达、响应市场趋势和赋能经济增长。针对Sora在图书视频化应用中面临的技术局限、算法失衡、公众偏见和数据安全监管不足等挑战提出相应对策,推动Sora在图书视频化领域的发展,为AIGC赋能图书视频化发展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SORA 图书视频化 视频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市日常生活的诗化与宋代城市诗歌的转型——邵雍城市诗歌书写的文学史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刘方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01-104,109,共5页
宋代邵雍的城市诗歌书写,开辟了城市诗歌的一个新方向,不再是将城市视为与田园相对立的、与理想相排斥的空间,而是从积极、肯定和赞赏的眼光去书写城市。邵雍的城市诗歌赞美城市生活,建构起新的城市意象和安乐、隐逸的都市家园与精神世... 宋代邵雍的城市诗歌书写,开辟了城市诗歌的一个新方向,不再是将城市视为与田园相对立的、与理想相排斥的空间,而是从积极、肯定和赞赏的眼光去书写城市。邵雍的城市诗歌赞美城市生活,建构起新的城市意象和安乐、隐逸的都市家园与精神世界。而对于中国文学史而言,邵雍城市诗歌书写的意义更在于他探索了新的城市文学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邵雍 城市文学 城市意象 文学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误读米勒与米勒的误读——评希利斯·米勒《文学死了吗》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晓光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3-117,112,共6页
米勒在宣布"文学终结"的同时,又在其新著《文学死了吗》中宣称文学"永恒"。他的研究路线为当下的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切入点。但米勒的研究本身却停留在原地最终没有向前迈进。他的考察和阐释仅... 米勒在宣布"文学终结"的同时,又在其新著《文学死了吗》中宣称文学"永恒"。他的研究路线为当下的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切入点。但米勒的研究本身却停留在原地最终没有向前迈进。他的考察和阐释仅仅局限于文学自身,局限于文学语言的修辞功能,从而背离了原来的研究方向。文学性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并非具有永远给定的特性,也不会"永恒"。新媒介重组了文学的诸种审美要素,通过改变文学所赖以存在的外部条件而间接地改变了文学,构成新的文学样式。米勒正是在此地方误读了文学,同时也让人们误读了米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利斯·米勒 文学性 终结与永恒 图象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文学传播的三种历史形态 被引量:4
7
作者 张晓光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9-122,共4页
中国文学在历史上的几次重大转型,都是伴随着语言及传播工具的革新而向前发展的。“言文疏离”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传播形态或者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形态样式;现代以来,白话文的文学范式体现了具有“言文合一”特征的现代精英文学传播形态... 中国文学在历史上的几次重大转型,都是伴随着语言及传播工具的革新而向前发展的。“言文疏离”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传播形态或者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形态样式;现代以来,白话文的文学范式体现了具有“言文合一”特征的现代精英文学传播形态;大众媒体出现之后,有了电影文学、电视文学、广播文学、报刊文学,而网络媒体的出现,有效地催生出以电子传媒为载体、具有“精英”与“草根”相融合特征的文学传播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传播 工具 历史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伦理规训到德性共生:儿童群像重构与教育范式转型
8
作者 王亚晶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7,共7页
儿童群像具有社会建构性与文化生成性,其建构与生成反映了社会对儿童的认知与期待,影响儿童精神品质的塑造与发展。以时代变迁为主线,基于文化教育学视角考察儿童群像可知,中国古代以儒家文化为根基的传统文化对儿童开展的是“伦理之教... 儿童群像具有社会建构性与文化生成性,其建构与生成反映了社会对儿童的认知与期待,影响儿童精神品质的塑造与发展。以时代变迁为主线,基于文化教育学视角考察儿童群像可知,中国古代以儒家文化为根基的传统文化对儿童开展的是“伦理之教”,儿童的个性和创造力受到压制。“五四新文化运动”重构了近现代文化价值坐标,“人的重新发现”促使儿童观发生革命性转变,知识分子呼吁解放儿童,发出“救救孩子”的时代呐喊,在推动传统“伦理之教”转向新式科学、民主的教育中起到振聋发聩之作用。新中国建立以来,经由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等新型制度文化形塑,儿童教育实践从“集体规训”转向“个性唤醒”。当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直面社会文化转型与儿童培养新挑战,努力超越传统“伦理之教”困境,以现代德性伦理共同体推动从规训到共生之教育范式转型,保障儿童实现主体性精神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伦理之教 儿童群像 社会建构 精神成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的国家观念
9
作者 简卫杰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47,共4页
舒婷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运用了丰富的创作手法,尤其是通过隐喻修辞的巧妙运用、集体与个体的相互融合、在时间与空间的独特展开方式创造了深远的意境。同时,她也在诗中呈现出祖国前进的多个历史瞬间,昭示了全国人民所怀抱的激... 舒婷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运用了丰富的创作手法,尤其是通过隐喻修辞的巧妙运用、集体与个体的相互融合、在时间与空间的独特展开方式创造了深远的意境。同时,她也在诗中呈现出祖国前进的多个历史瞬间,昭示了全国人民所怀抱的激情与梦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婷诗歌 集体与个体 国家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貌、定位与意义: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的出版史料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高国庆 秦霄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67,共9页
奥斯邦(E.G.Osborn)是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开播的关键人物,大量中外近代出版物记载了奥斯邦入华创办电台的始末。结合中国境内、港、澳和其他境外出版史料,以及中外学术出版物的互证,还原奥斯邦及其电台的历史原貌,探讨历史定位,阐... 奥斯邦(E.G.Osborn)是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开播的关键人物,大量中外近代出版物记载了奥斯邦入华创办电台的始末。结合中国境内、港、澳和其他境外出版史料,以及中外学术出版物的互证,还原奥斯邦及其电台的历史原貌,探讨历史定位,阐释历史意义。出版史料互证包括史料互证、史料与学术出版互证、学术出版互证三个方面。出版史料互证对构建中国广播开端史具有重要意义。从补充境外史料、拓展研究维度、更新研究视角三个方面延展出版史料研究,是构建广播史新研究空间的必然方向。中国广播史研究仍旧可以从更为广泛的出版史料中进行挖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斯邦 出版史料 技术史 全球化 广播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蚕丝绸文化钱山漾论坛纪实
11
作者 张为刚 余连祥 《中国蚕业》 2024年第1期69-72,共4页
蚕丝绸文化钱山漾论坛于2023年8月2—4日在浙江省湖州市八里店镇潞村举行。来自全国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文化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蚕丝绸文化传承与保护一线的文旅专家与会,分别就蚕丝绸文化的历史发展和文学书写、蚕桑产业的历史与... 蚕丝绸文化钱山漾论坛于2023年8月2—4日在浙江省湖州市八里店镇潞村举行。来自全国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文化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蚕丝绸文化传承与保护一线的文旅专家与会,分别就蚕丝绸文化的历史发展和文学书写、蚕桑产业的历史与现状、蚕丝绸文化的传播和影响,以及蚕丝绸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性发展等议题展开了研讨,为推广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蚕丝绸 文化传承 钱山漾论坛 文化保护 乡村旅游 高质量发展 民风民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乡村“共富工坊”模式探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治国 连硕 《农村农业农民》 2024年第12期39-42,共4页
作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省因地制宜创新出乡村“共富工坊”的共同富裕建设模式,以党建引领作为基层抓手,整合多种资源,助力乡村产业运营发展。作为一种新兴的探索模式,针对浙江省乡村“共富工坊”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作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省因地制宜创新出乡村“共富工坊”的共同富裕建设模式,以党建引领作为基层抓手,整合多种资源,助力乡村产业运营发展。作为一种新兴的探索模式,针对浙江省乡村“共富工坊”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应从用工规范、赋权增能、多元监察和健全制度等方面进行优化,助力乡村“共富工坊”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共富工坊” 共同富裕 党建引领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城县土地利用面源污染输出评价 被引量:3
13
作者 顾成军 张海林 +1 位作者 戴雪荣 何小勤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72-776,共5页
在运用长周期水文模型模拟舒城县暴雨径流平均响应的基础上,结合临近研究区域的不同土地利用面源产出参数,估算了舒城县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面源污染输出响应。结果表明,舒城县面源污染输出主要以氮的输出为主,主要输出源是耕地。土地... 在运用长周期水文模型模拟舒城县暴雨径流平均响应的基础上,结合临近研究区域的不同土地利用面源产出参数,估算了舒城县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面源污染输出响应。结果表明,舒城县面源污染输出主要以氮的输出为主,主要输出源是耕地。土地利用变化对面源污染输出的响应差异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影响越强烈,面源污染输出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城县 面源污染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标准化高斯pLSA协同过滤的用电量预测模型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粤钳 姚红玉 《控制理论与应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29-932,937,共5页
现有的电力负荷预测算法在中长期预测时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究其原因,是因为影响复杂非线性系统输出的变元过多,难以用解析的方法对其进行描述.本文提出利用概率潜在语义分析使历史随机数据呈现出各种有规律的示象(aspect),结合对内... 现有的电力负荷预测算法在中长期预测时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究其原因,是因为影响复杂非线性系统输出的变元过多,难以用解析的方法对其进行描述.本文提出利用概率潜在语义分析使历史随机数据呈现出各种有规律的示象(aspect),结合对内容的协同过滤技术去建立用电量预测模型,从而利用统计学习的方法避开了对影响系统输出的隐含变元的寻找与刻画.采用MATLAB进行数值仿真实验的结果表明该算法相比于神经网络和灰色预测在准确度方面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率潜在语义分析 协同过滤 示象模型 用电量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崇明东滩不同部位潮周期沉积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何小勤 戴雪荣 顾成军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6-108,共3页
在2个全潮周期内,对崇明东滩不同部位进行沉降板实验。通过观测分析,在岸滩平行方向上,一个全潮周期内崇明东滩南部与北部潮周期沉量要高于中部;在岸滩垂直方向上,11月份由高潮滩向中低潮滩沉降量减少,而4月份与之相反,且局部地区冲淤... 在2个全潮周期内,对崇明东滩不同部位进行沉降板实验。通过观测分析,在岸滩平行方向上,一个全潮周期内崇明东滩南部与北部潮周期沉量要高于中部;在岸滩垂直方向上,11月份由高潮滩向中低潮滩沉降量减少,而4月份与之相反,且局部地区冲淤变化十分显著。按照单个周期最小沉积速率推算,滩面平均每年至少淤高27 cm,超出他人研究、其它测量的8到10倍,说明单个潮周期沉积稳定性差,易被潮水等改造。从实验观测分析看,单个潮周期沉积主要与潮滩地貌特征、滩面水动力条件、潮水含沙量等密切相关,同时还与长江上游来水来沙、潮滩底栖生物、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明东滩 潮周期沉积 沉降板实验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闲话”与“独语”:宋代诗话的两种叙述话语类型——以《六一诗话》和《沧浪诗话》为例 被引量:10
16
作者 刘方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5-128,36,共5页
"闲话"与"独语"构成宋代诗话的两种话语类型,不仅体现了特定的主体姿态,而且表现着文本与读者之间、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特定想像关系。在理想境界上,前者追求还原日常生活,从而具有"在场性"的特质;后者呈... "闲话"与"独语"构成宋代诗话的两种话语类型,不仅体现了特定的主体姿态,而且表现着文本与读者之间、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特定想像关系。在理想境界上,前者追求还原日常生活,从而具有"在场性"的特质;后者呈现的则是一种理论自足的距离感;在结构上,前者呈现出随笔式,后者则追求体系性;在文体风格上,前者追求幽默风趣而后者则体现出霸权话语特征;在文本特征上,前者呈现出对话中的众声喧哗而后者则体现独语下的异端批判。两种话语类型标志着宋代诗话的两种价值取向和两种诗话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诗话 叙述话语 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艺术教育的理论误区与思考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海华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84-185,共2页
关键词 高校 艺术教育 认识论 知识论 审美教育 理论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艺术和死亡的美学联系 被引量:5
18
作者 颜翔林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5-49,60,共6页
东西方文化与艺术,具有相似的死亡哲学和死亡美学的观念。作为人类克服死亡的精神工具之一———艺术,它体现了人类对于死亡的诗意思考和审美表现,为精神超越死亡提供了一个神秘而富于魅力的场所。与此相关,在艺术空间里,死亡意象呈现... 东西方文化与艺术,具有相似的死亡哲学和死亡美学的观念。作为人类克服死亡的精神工具之一———艺术,它体现了人类对于死亡的诗意思考和审美表现,为精神超越死亡提供了一个神秘而富于魅力的场所。与此相关,在艺术空间里,死亡意象呈现出理性与情感、知识与信仰的对峙与和解,为人类寻找一条通向永恒的审美境界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 死亡意象 艺术 信仰 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含《湘中记》考——《水经注》征引文献研究之一 被引量:5
19
作者 鲍远航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2期97-101,108,共6页
罗含《湘中记》是东晋地记的早期代表作,尤其以山水描写见长,为中国山水散文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湘中记》是罗含在晋穆帝永和、升平年间任宜都太守时所作,大约于南宋末亡佚。该书现有陈运溶《麓山精舍丛书》、王仁俊《玉函山房... 罗含《湘中记》是东晋地记的早期代表作,尤其以山水描写见长,为中国山水散文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湘中记》是罗含在晋穆帝永和、升平年间任宜都太守时所作,大约于南宋末亡佚。该书现有陈运溶《麓山精舍丛书》、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补编》、《说郛》宛委山堂本等辑本,但上述各辑本仍有遗漏和不足。补辑辨正《湘中记》佚文,也是《湘中记》研究的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含 《湘中记》 亡佚时代 佚文 山水描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饮宴·盛筵·家族叙事--试论太虚幻境作为《红楼梦》核心意象的结构功能 被引量:4
20
作者 马明奎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7-112,6,共7页
从《红楼梦》中找到一个核心意象用以概括全部题材并体现其叙事的基本结构,是笔者长期探索的一个课题。本文将论证:这个核心意象就是太虚幻境,它与贾府题材互相结构,形成《红楼梦》的文本。这同时需要建构。本文的论述包括三个方面:(1)... 从《红楼梦》中找到一个核心意象用以概括全部题材并体现其叙事的基本结构,是笔者长期探索的一个课题。本文将论证:这个核心意象就是太虚幻境,它与贾府题材互相结构,形成《红楼梦》的文本。这同时需要建构。本文的论述包括三个方面:(1)饮宴的原型内部结构的分析;(2)太虚幻境作为核心意象的生成和转换;(3)太虚幻境的四个维度与《红楼梦》文本的四个层面之间的同构。这是一个大纲性质的表述,具体详实的论述在这里不能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饮宴 盛筵 太虚幻境 核心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