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优质丝雄蚕新品种秋华×平_(30)的饲养技术
被引量:4
- 1
-
-
作者
沈根生
马秀康
-
机构
浙江省湖州市蚕业技术推广站
-
出处
《中国蚕业》
2004年第4期31-32,共2页
-
文摘
秋华×平30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应用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通过基因转育育成的优质丝雄蚕新品种.我们于2000年开始进行雄蚕杂交新品种秋华×平30饲养试验,2001年春率先在塔山蚕种场进行了繁育制种,生产雄蚕新品种秋华×平30计6837张,供本市及兄弟省市试验与示范应用,2001年秋期开始大面积示范推广.至今已饲养了4年8个蚕期共8825张,生产繁育秋华×平30共18400张,建立了塔山、长兴两个优质丝雄蚕杂交种繁育基地,总结形成了优质丝雄蚕新品种秋华×平30饲养配套技术与优质、高产、低成本的繁育技术.
-
关键词
秋华×平30
雄蚕
新品种
优质
繁育基地
饲养技术
示范应用
蚕种场
蚕桑
生产
-
分类号
S883
[农业科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
-
-
题名“桂蚕一号”杂交种湖州饲养调查
- 2
-
-
作者
吴怀民
沈根生
杨海江
沈永安
沈士林
-
机构
浙江省湖州市蚕业技术推广站
南浔区蚕业指导站
菱湖镇农技推广中心
练市镇农技推广中心
-
出处
《中国蚕业》
2007年第1期76-77,共2页
-
文摘
2006年由于春期蚕种供应紧张,湖州市从广西区蚕业指导总站引进试养春制即浸种桂蚕一号7000张,装盒量为29000粒,张。其中3500张作为春期用种,3500张继续冷藏作为夏用种。为了测试该品种在长江中下游的太湖流域地区推广的可能性,我们对桂蚕一号蚕品种作了重点的观察和调查,现将试养情况总结如下。
-
关键词
桂蚕一号
湖州市
杂交种
饲养
长江中下游
太湖流域
蚕品种
广西区
-
分类号
S882
[农业科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
-
-
题名40%万灵将对家蚕的残毒试验
- 3
-
-
作者
张午中
白锡川
柳丽萍
-
机构
浙江省富阳市农业局蚕桑站
湖州市吴兴区农林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湖州市蚕业技术推广站
-
出处
《中国蚕业》
2008年第1期33-35,共3页
-
基金
浙江省科技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类科技计划(编号浙科2005D70030)
-
文摘
通过40%万灵将对家蚕的残毒试验表明:万灵将在桑叶上分解较完全,对家蚕无迟发性效应或迟发性效应较弱,适宜在桑园上推广使用;40%万灵将对家蚕安全间隔期1000倍为16d,2000~4000倍为14d。在养蚕期间桑园治虫时,使用浓度宜偏低。
-
关键词
40%万灵将
家蚕
毒性
安全期
-
分类号
S884
[农业科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
-
-
题名中草药蚕体蚕座消毒剂中试总结
- 4
-
-
作者
马秀康
沈根生
-
机构
浙江省湖州市蚕业技术推广站
-
出处
《中国蚕业》
2005年第2期49-50,共2页
-
文摘
真菌病(僵病)是蚕业生产常见的病害之一.近20多年来,广大农村养蚕防病一直推广使用"防病1号"、"蚕座净"等蚕体蚕座常规消毒药剂,对减轻蚕病损失、提高蚕茧产质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防病1号"、"蚕座净"是以甲醛为主要消毒成分的蚕药,对人的眼睛、鼻咽具有强烈的刺激,消毒人员会产生流泪、咳嗽、流鼻涕、咽喉肿痛等症状,影响人体健康.因此,开展中草药蚕体蚕座消毒剂的研究试验,对于应用绿色环保蚕药,提高蚕病防治效果,保护蚕业生产和人们居住生活环境,保护蚕农健康,具有十分重要意义.2002年以来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和2004年春期南浔区2户蚕农试用试验初步成功的基础上,经浙江省农业厅畜牧局[2004]38号文件批复同意,我们于中秋期组织了南浔、吴兴区和德清县开展了临床中试试验,共计有34户农民参加.经过3县区蚕桑站和有关乡镇蚕桑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中试取得成功.现将试验情况汇总如下.
-
关键词
消毒剂
中草药
蚕座
蚕体
中试
蚕业生产
推广使用
农村养蚕
消毒药剂
咽喉肿痛
人体健康
研究试验
绿色环保
防治效果
生活环境
真菌病
防病
产质量
蚕药
保护
病害
僵病
病损
蚕茧
眼睛
咳嗽
蚕病
鼻
-
分类号
S884.11
[农业科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
-
-
题名影响桑赤锈病初次发病率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5
- 5
-
-
作者
白锡川
杨咏钢
柳丽萍
吴明良
-
机构
湖州市吴兴区农林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湖州市气象局
湖州市蚕业技术推广站
吴兴区织里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
出处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6期454-456,共3页
-
文摘
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对17年历史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影响春季桑赤锈病初次发病率的极显著因素有:上年夏季发病率(r=0.7717**)、上年秋季发病率(r=0.7184**)、上年秋季桑树长势(r=0.6998**)、上年夏季降雨量(r=0.6712**);显著因素有:夏季温度(-0.5029*)影响初次发病率从气象条件上分析有上年夏季高温干旱和秋季干旱;首次提出了秋季桑赤锈的发生程度与来年春季初次发病有极显著相关性。解释了2005年春桑赤锈病初次发病率较低和桑赤锈病初发病的病芽集中在桑枝中上部的现象,并对传统桑赤锈病防治模式提出了修改意见。
-
关键词
桑赤锈病
初次发生
相关性
-
Keywords
mulberry rust
primary infection
relativity
-
分类号
S888.71
[农业科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
-
-
题名20%亚胺硫磷对桑园主要害虫的防效
被引量:1
- 6
-
-
作者
施国方
金卫明
白锡川
柳丽萍
-
机构
湖州市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吴兴区农林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湖州市蚕业技术推广站
-
出处
《中国蚕业》
2008年第2期23-26,共4页
-
文摘
2007年春在浙江省湖州市进行了不同浓度的20%亚胺硫磷(Phosmet)乳油对桑园害虫的防治效果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亚胺硫磷对野蚕、桑螟低龄幼虫防效较好,对桑蓟马防效较差;在湖州地区推广初期,推荐使用浓度为1500~2 000倍。
-
关键词
亚胺硫磷
桑园害虫
低龄幼虫
防治效果
-
分类号
S888.72
[农业科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