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性抑郁障碍和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的色彩偏好及其对两者情绪水平的预测 被引量:21
1
作者 戴红 许少芳 +1 位作者 宋宝华 王伟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27-431,共5页
【目的】探索重性抑郁障碍(MDD)、广泛性焦虑障碍(GAD)患者的色彩偏好及其对两者情绪水平的预测。【方法】对45例MDD患者和28例GAD患者以及41例健康志愿者进行色彩偏好测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被试... 【目的】探索重性抑郁障碍(MDD)、广泛性焦虑障碍(GAD)患者的色彩偏好及其对两者情绪水平的预测。【方法】对45例MDD患者和28例GAD患者以及41例健康志愿者进行色彩偏好测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被试的抑郁和焦虑水平。【结果】MDD和GAD组比健康对照组更偏好于黑色,健康对照组比MDD和GAD组更偏好于黄色。在MDD组,黄色偏好顺序与HAMA得分呈负相关;紫色偏好顺序与HAMD得分呈负相关。在GAD组,红色偏好顺序与HAMA得分呈正相关,红色、黄色、白色偏好顺序与HAMD得分正相关。【结论】MDD和GAD患者存在不同的色彩偏好,这些偏好与各组的HAMA及HAMD得分相关联。这些发现或许为医疗环境色彩的合理布局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彩偏好 重性抑郁障碍 广泛性焦虑障碍 HAMA HAM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老年轻度认知障碍人群药源性损害的归因特征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凤 王丽娜 +3 位作者 沈鑫华 葛晨希 周燕茹 张晨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1期4007-4012,共6页
背景慢性病是轻度认知障碍(MC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服用或联合应用药物可能伴随躯体疾病共同加重认知负荷。目前,我国鲜有研究报道MCI人群的用药特征及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目的了解社区MCI人群药物使用情况,探索药物使用特征对认知功... 背景慢性病是轻度认知障碍(MC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服用或联合应用药物可能伴随躯体疾病共同加重认知负荷。目前,我国鲜有研究报道MCI人群的用药特征及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目的了解社区MCI人群药物使用情况,探索药物使用特征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规律。方法采取抽签法随机选取浙江省湖州市6所社区496例MCI患者,运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疾病与用药情况调查表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北京版进行调查。比较MoCA北京版得分在不同被试特征中的分布差异及服药组与非服药组被试MoCA北京版得分的差异;在控制协变量的基础上,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药物对MCI患者认知的影响。结果不同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性质、婚姻状况及躯体疾病分类(高血压及睡眠障碍)被试MoCA北京版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β-受体阻滞剂、镇静剂服用组被试的MoCA北京版得分低于非服用组(P<0.0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服用组被试的MoCA得分高于非服用组(P<0.05);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联合、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联合、β-受体阻滞剂+ARB联合、降糖药+降压药+他汀类药物联合服用组被试的MoCA得分低于非服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人口学及躯体疾病特征后,β-受体阻滞剂、ACEI、镇静剂、钙通道阻滞剂+ARB联合用药、β-受体阻滞剂+ARB联合用药、降糖药+降压药+他汀类药物联合用药对社区MCI人群认知功能得分变异的总体贡献率为39.4%(F=23.946,P<0.001)。结论β-受体阻滞剂、镇静剂类药物及药物之间的联合服用可能伴随躯体疾病共同损害认知功能;针对伴有躯体疾病的MCI人群,医务人员在积极开发躯体疾病替代性治疗技术及认知功能训练技术的同时,还应提高对药物知识的掌握程度,针对长期服药或联合用药的MCI患者做好安全服药管理,及时识别潜在的认知损害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度认知障碍 药物使用 老年人 慢性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捏脊法治疗首发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被引量:40
3
作者 章晓梅 张伟英 +2 位作者 张红波 严央丽 钟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1800-1804,共5页
背景睡眠障碍会对抗抑郁治疗产生负面影响,捏脊法作为中医推拿手法能有效提高睡眠质量,艾司西酞普兰是治疗抑郁症的一线药物,尚未见捏脊法与其联合治疗抑郁症的相关报道。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捏脊法治疗首发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效果,... 背景睡眠障碍会对抗抑郁治疗产生负面影响,捏脊法作为中医推拿手法能有效提高睡眠质量,艾司西酞普兰是治疗抑郁症的一线药物,尚未见捏脊法与其联合治疗抑郁症的相关报道。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捏脊法治疗首发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于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身障碍科病房住院的110例首发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5例及观察组55例,对照组给予口服艾司西酞普兰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捏脊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治疗8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两组患者抑郁状态及睡眠质量,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干预方法与干预时间对HAMD评分及PSQI评分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方法及干预时间对HAMD评分及PSQI评分主效应均显著(P<0.05)。两组治疗2、4、8周后HAMD评分及PSQ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两组治疗4、8周后HAMD评分及PSQI评分均低于治疗2周后,两组治疗8周后HAMD评分及PSQI评分均低于治疗4周后(P<0.05);治疗2、4、8周后,观察组患者HAMD评分及PSQ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有效率为96.36%,高于对照组的83.64%(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CD8+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CD3+、CD4+水平及CD4+/CD8+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捏脊法可有效改善首发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及睡眠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T淋巴细胞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手法 捏脊 艾司西酞普兰 睡眠障碍 T淋巴细胞亚群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