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中1⁃脱氧野尻霉素特异性存在的考证
1
作者 赵辉 董馨恬 +5 位作者 钟石 霍进喜 孙雨晴 占鹏飞 陈田飞 李有贵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04-312,共9页
1⁃脱氧野尻霉素(DNJ)是桑树中最具有特征性、标志性的生物碱,具有调节糖脂代谢、抗菌、抗病毒等药理活性,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的天然活性产物。目前DNJ检测方法主要为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该方法能够检测到所有与荧光剂结合... 1⁃脱氧野尻霉素(DNJ)是桑树中最具有特征性、标志性的生物碱,具有调节糖脂代谢、抗菌、抗病毒等药理活性,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的天然活性产物。目前DNJ检测方法主要为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该方法能够检测到所有与荧光剂结合生成的络合物,但对被检测的物质无法进行定性,往往造成假阳性。通过对桑科植物和已报道含有DNJ的非桑科植物进行检测分析,利用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与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检测法相结合,挖掘并考证含有DNJ的植物种类,为DNJ的开发利用提供更广泛的原料素材。检测发现,除了桑树,其他常见桑科植物菠萝蜜、全叶无花果、小叶榕、裂叶无花果、构树、大叶榕、橡皮树、柳叶榕中均不含有DNJ;非桑科植物也只有风信子中含有DNJ;常规桑品种强桑1号的桑叶DNJ含量是风信子叶片DNJ含量的212倍。结果表明,对于植物中DNJ的检测,应先通过HPLC⁃MS进行定性研究,然后再通过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进行定量检测,以避免出现假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 桑科植物 1⁃脱氧野尻霉素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检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光谱结合深度学习的桑椹采后TSS含量无损检测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子轩 杨良 +3 位作者 黄凌霞 何勇 赵丽华 占鹏飞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24-1730,共7页
桑椹起源于中国,是我国最具历史的“药食同源”水果之一。但桑椹采后快速变质和皮薄易腐败的特点制约了其产业化发展。总可溶性固形物(TSS)是决定桑椹风味和品质的重要成分,是其商业化的最基本品质特性之一。借助于近红外高光谱成像技... 桑椹起源于中国,是我国最具历史的“药食同源”水果之一。但桑椹采后快速变质和皮薄易腐败的特点制约了其产业化发展。总可溶性固形物(TSS)是决定桑椹风味和品质的重要成分,是其商业化的最基本品质特性之一。借助于近红外高光谱成像技术和深度学习方法优化桑椹采后TSS含量的预测模型,同时评估采后常见储运温度条件对定量模型的影响,为桑椹采后品质快速评价提供依据。选用具有一致商业成熟度的桑椹分别在常温(25℃)和低温(4℃)储藏,然后在不同储藏阶段对样本进行光谱数据采集和TSS含量测定直至桑椹腐败不适宜食用。基于校正后的高光谱图像提供的空间信息提取感兴趣区域以获得无背景的代表性光谱,然后将标准正态变换(SNV)、多元散射校正(MSC)、Savizkg-Golag(SG)平滑用于光谱的预处理,以提升光谱信噪比。利用深度学习方法实现了桑椹采后TSS含量的预测。对于常温和低温桑椹样本,最优CNN模型剩余预测偏差(RPD)值分别达到5.828和5.449,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值分别为1.082和1.099°Brix,可见低温条件储藏降低了CNN模型的预测性能。为进一步验证CNN模型的效果,建立了基于传统经典机器学习方法偏最小二乘(PLS)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的TSS含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非线性模型LS-SVM更适合桑椹的TSS含量预测。对于两个不同储藏温度,最优LS-SVM模型RPD值分别为4.221和4.423,表明CNN优于经典机器学习方法。综上所述,高光谱成像结合深度学习CNN的桑椹采后TSS预测具有较大潜力,这为桑椹品质快速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椹 采后 总可溶性固形物 高光谱成像 深度学习 卷积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雌蚕无性克隆系的新型雄蚕品种选育及应用 被引量:9
3
作者 王永强 祝新荣 +7 位作者 何克荣 姚耀涛 曹锦如 周金钱 黄衍峰 柳新菊 何秀玲 孟智启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68-273,共6页
利用性别控制技术实现"农村专养雄蚕,蚕种场多养雌蚕"对提高蚕茧生产的茧丝产量和品质,以及降低雄蚕杂交种的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将育成的高发生率和高孵化率雌蚕无性克隆系与平衡致死雄蚕杂交,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组配... 利用性别控制技术实现"农村专养雄蚕,蚕种场多养雌蚕"对提高蚕茧生产的茧丝产量和品质,以及降低雄蚕杂交种的生产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将育成的高发生率和高孵化率雌蚕无性克隆系与平衡致死雄蚕杂交,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组配成31个雄蚕杂交组合,通过3年5期的比较试验,从中筛选出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的新型雄蚕品种雌35×平28和雌29×平28,并在浙江主蚕区成功试养。新型雄蚕品种与现行雄蚕品种相比,张种产量提高8.53%,解舒丝长增加45m,鲜茧出丝率提高0.7个百分点。新型雄蚕品种的育成有望进一步降低雄蚕杂交种的生产成本,加速专养雄蚕产业化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雌蚕无性克隆系 雄蚕品种 雌35×平28 雌29 ×平2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树叶片的叶绿素值检测与光谱特征分析方法 被引量:8
4
作者 黄凌霞 金航峰 +3 位作者 赵丽华 饶丽琴 楼程富 金佩华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18-724,共7页
为了探索一种基于光谱技术的快速、无损且准确的桑树叶片叶绿素值(SPAD)检测方法,对6个桑树品种叶片的叶绿素值与可见-近红外光谱(Vis-NIR)反射率进行了测定与分析。同一叶片因测量部位不同,SPAD值也不同;同一植株自上而下的叶片SPAD值... 为了探索一种基于光谱技术的快速、无损且准确的桑树叶片叶绿素值(SPAD)检测方法,对6个桑树品种叶片的叶绿素值与可见-近红外光谱(Vis-NIR)反射率进行了测定与分析。同一叶片因测量部位不同,SPAD值也不同;同一植株自上而下的叶片SPAD值呈上升趋势。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了6个桑品种叶片的SPAD与叶片的可见-近红外光谱反射率定量分析模型,校正相关系数均达到0.80以上,预测相关系数均达到0.79以上,表明利用可见-近红外光谱分析法能较好地检测桑树叶片的叶绿素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叶片 叶绿素值 可见-近红外光谱 偏最小二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用家蚕新品种华·东×春·晨的育成 被引量:4
5
作者 沈建华 张金卫 +2 位作者 姚耀涛 丁农 金卫明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55-563,共9页
采用幼虫4龄期人工添食20 mg/kg氟化纳溶液定向选择耐氟污染性能和杂交育种、回交改良等育种技术,育成了具有耐氟污染特性的春用多丝量家蚕新品种华·东×春·晨。该品种在浙江省家蚕新品种实验室共同鉴定和农村生产试验鉴... 采用幼虫4龄期人工添食20 mg/kg氟化纳溶液定向选择耐氟污染性能和杂交育种、回交改良等育种技术,育成了具有耐氟污染特性的春用多丝量家蚕新品种华·东×春·晨。该品种在浙江省家蚕新品种实验室共同鉴定和农村生产试验鉴定中,表现出体质强健、耐氟性好、产茧量高、茧型大、丝质优等特点,其中氟敏指数检测数据显示其耐氟性能明显强于春用品种菁松×皓月,并达到了秋用耐氟污染品种秋丰×白玉的水平。新品种在农村生产试验鉴定中,产茧量及丝质成绩普遍优于当地对照品种菁松×皓月和秋丰×白玉,特别是盒种产茧量分别超过对照品种菁松×皓月和秋丰×白玉7%、12%左右。2010年2月该品种已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合在浙江省及长江中下游蚕区特别是氟化物污染较严重的蚕区春期推广饲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品种 华·东 春·晨 春用 耐氟性 高产 优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状态下温度对桑花叶萎缩病的影响
6
作者 杨咏钢 白锡川 +1 位作者 蒯元璋 费建明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0年第9期96-98,共3页
采用生物统计方法,对自然状态下桑花叶萎缩病的发生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桑花叶萎缩病对桑树的生长影响极显著,可持续造成损失;影响桑花叶萎缩病病症表现的主要气象因素是温度,不同温度对病原体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温度与病原体生... 采用生物统计方法,对自然状态下桑花叶萎缩病的发生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桑花叶萎缩病对桑树的生长影响极显著,可持续造成损失;影响桑花叶萎缩病病症表现的主要气象因素是温度,不同温度对病原体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温度与病原体生长动态之间的关系可以用Y=13.5652/[1+exp(8.8781-0.220829X)]进行模拟;病枝隐显症表现的温度临界值为2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状态 不同温度 花叶 萎缩病 生物统计方法 病原体 显著差异 生长影响 生长动态 气象因素 动态进行 临界值 可持续 损失 桑树 模拟 结果 关系 分析 病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桑籽不同冷藏时间对其发芽率的影响试验
7
作者 施国方 李玉峰 +4 位作者 赵丽华 金卫明 占鹏飞 李江涛 徐森华 《广东蚕业》 2014年第2期18-19,共2页
引进沙2×伦教109杂交桑品种,作为湖羊饲料进行开发,为方便种子的存储和随时播种的需要,进行了杂交桑籽不同冷藏时间对其发芽率的影响试验。
关键词 杂交桑籽 不同冷藏时间 发芽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