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针刺联合通心络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神经功能和肌电图的影响 被引量:13
1
作者 沈双 卢振产 +1 位作者 胡正刚 叶国芬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21-1523,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通心络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神经功能和肌电图的影响。方法:将84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治疗组42例,两组患者在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针刺联合口服...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通心络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神经功能和肌电图的影响。方法:将84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治疗组42例,两组患者在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针刺联合口服通心络胶囊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检测眼轮匝肌、鼻肌及口轮匝肌的神经电图潜伏期及患健侧波幅比值。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6,P=0.043)。治疗组患者的眼裂闭合评分、口角偏斜评分和FNFI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眼轮匝肌、鼻肌及口轮匝肌的神经电图潜伏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患健侧波幅比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通心络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明确,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肌电图,利于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通心络胶囊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神经功能 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型神经梅毒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被引量:8
2
作者 汤海燕 谈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494-1496,共3页
目的:探讨脑血管型神经梅毒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检对23例脑血管型神经梅毒患者进行血清及脑脊液梅毒螺旋体凝集试验(TPHA)和快速血浆抗体试验(RPR)检测,并对其临床资料尤其是头颅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本... 目的:探讨脑血管型神经梅毒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检对23例脑血管型神经梅毒患者进行血清及脑脊液梅毒螺旋体凝集试验(TPHA)和快速血浆抗体试验(RPR)检测,并对其临床资料尤其是头颅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本组23例患者,表现为进展性卒中者8例(34.8%),表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3例(13.0%),既往有脑梗死病史者3例(13.0%)。所有患者血清TPHA和RPR均阳性,滴度范围为1∶4-1∶128;脑脊液TPHA和RPR均阳性,滴度1∶2-1∶64,伴或不伴细胞数及蛋白升高;头颅MRI提示颅内单一或多发梗死灶,多伴有脑萎缩及脑白质脱髓鞘改变,CTA多能发现颅内血管狭窄;所有患者进行驱梅治疗大多获得良好效果。结论:脑血管型神经梅毒进展率及复发率较高;头颅影像可发现多处病灶,血管影像可发现大中动脉为主的多处血管狭窄,且脑萎缩概率较高;驱梅治疗效果较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尤其无相关动脉硬化性及心源性等卒中危险因素时应常规进行血清梅毒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 神经梅毒 血管狭窄 脑萎缩 脱髓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五例诊治分析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4
3
作者 朱衡亚 罗小春 刘泉坤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52-554,共3页
目的 探讨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PSH)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提高对PSH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3年5月我院神经内、外科病房及外院高压氧中心诊治的5例PSH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等资料.结果 5例患者中男4例、... 目的 探讨阵发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PSH)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提高对PSH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3年5月我院神经内、外科病房及外院高压氧中心诊治的5例PSH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等资料.结果 5例患者中男4例、女1例,年龄25~77岁,其中严重脑创伤2例、反复脑梗死1例、缺血缺氧性脑病1例、脑出血1例.5例患者主要以阵发性躁动、高热、瞳孔散大、心动过速、血压升高、多汗、呼吸急促、肌张力障碍或姿势异常为临床表现.首次发作距原发病时间为1~60 d,发作时间为数分钟至半小时,发作频率1~10次/d,未发现昼夜规律,吸痰和排便为其可能的诱因.影像学检查提示颅脑损伤部位分散于额叶、顶叶、枕叶、颞叶、丘脑、小脑及脑干.抗癫痫治疗疗效不佳.结论 PSH病因不一,临床表现多样,早期容易误诊,目前主要是对症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感神经系统 肌张力过强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院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时间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张聪聪 楼敏 +10 位作者 陈智才 陈红芳 徐冬娟 王志敏 胡海芳 吴承龙 张晓玲 马小董 王亚仙 胡海涛 浙江省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的临床行为干预研究协作组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60-266,共7页
目的:比较医院内卒中与医院外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的差异以及医院内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在浙江省71家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30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医院内卒中(101例)... 目的:比较医院内卒中与医院外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的差异以及医院内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在浙江省71家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30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医院内卒中(101例)与医院外卒中(2949例)患者溶栓治疗各时间点的差异,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医院内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3个月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医院内卒中患者比医院外卒中患者的入院至影像时间长[53.5(32.0,79.8)min vs 20.0(14.0,28.0)min, P < 0.01]、影像至溶栓时间长[47.5(27.3,64.0)min vs 36.0(24.0,53.0)min, P <0.01]、入院至溶栓时间长[99.0(70.5,140.5)min vs 55.0(41.0,74.0)min, P < 0.01 ]。在医院内卒中患者中,高级卒中中心比初级卒中中心入院至影像时间更长[59.5(44.5,83.3)min vs 37.5 (16.5,63.5)min, P < 0.01 ],入院至溶栓时间更长[110.0(77.0,145.0)min vs 88.0(53.8,124.3)min, P < 0.05],但影像至溶栓时间更短[36.5(23.8,60.3)min vs 53.5(34.3,64.8)min, P <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OR = 0.934,95 % CI: 0.882~ 0.989, P <0.05)和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 OR = 0.912,95 % CI: 0.855~0.973, P <0.01)是医院内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3个月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与医院外卒中相比,医院内卒中存在一定延误,未来需要建立更加流畅的医院内卒中溶栓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病人 卒中/影像诊断 卒中/治疗 脑缺血/治疗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治疗应用 血栓溶解疗法 时间因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后发生无效再通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5
5
作者 严艺 张珂萌 +4 位作者 钟晚思 严慎强 张冰 程建华 楼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1-150,共10页
目的:探索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后发生无效再通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22年11月影像学证实为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并在发病24 h内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来源于CASE-Ⅱ研究,NCT04487340)进... 目的:探索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后发生无效再通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22年11月影像学证实为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并在发病24 h内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来源于CASE-Ⅱ研究,NCT04487340)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血管内治疗后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为2b级或3级,但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超过2分为无效再通,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生无效再通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患者471例,平均年龄为68(57,74)岁,男性占比为68.9%,其中298(63.27%)例发生了无效再通。多因素分析显示,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无效再通的保护性因素包括合并心房颤动(OR=0.456,95%CI:0.282~0.737,P<0.01)、桥接静脉溶栓(OR=0.640,95%CI:0.416~0.985,P<0.05)、mTICI分级3级(OR=0.554,95%CI:0.334~0.918,P<0.05)、动脉闭塞性病变分级3级(OR=0.521,95%CI:0.326~0.834,P<0.01)、术后早期他汀类药物治疗(OR=0.509,95%CI:0.273~0.948,P<0.05);而危险性因素包括基线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高(OR=1.068,95%CI:1.049~1.087,P<0.01)、合并高血压病(OR=1.571,95%CI:1.017~2.427,P<0.05)、取栓次数多(OR=1.237,95%CI:1.029~1.488,P<0.05)、术后24 h发生出血转化(OR=8.497,95%CI:2.879~25.076,P<0.01)。此外,心源性栓塞(OR=0.321,95%CI:0.193~0.534,P<0.01)和其他类型ORG 10172急性脑卒中治疗分类试验(TOAST)分型(OR=0.499,95%CI:0.260~0.961,P<0.05)与发生更低比例的无效再通相关。结论: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后发生无效再通比例高,血管内治疗前桥接静脉溶栓和术后早期应用他汀类药可能可以降低无效再通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基底动脉 血管内治疗 再通 回顾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脊液与血浆生化指标比值对结核性脑膜炎与化脓性脑膜炎的鉴别意义 被引量:40
6
作者 汤海燕 谈鹰 张栗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1705-1707,1710,共4页
目的探讨脑脊液(CSF)与血浆生化指标比值对结核性脑膜炎与化脓性脑膜炎的鉴别意义。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3年12月湖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及感染科收治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55例(结核性脑膜炎组),化脓性脑膜炎患者73例(化脓性脑膜炎组)... 目的探讨脑脊液(CSF)与血浆生化指标比值对结核性脑膜炎与化脓性脑膜炎的鉴别意义。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13年12月湖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及感染科收治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55例(结核性脑膜炎组),化脓性脑膜炎患者73例(化脓性脑膜炎组)。采集患者静脉血及CSF标本,测定其CSF及血浆糖、蛋白、腺苷脱氨酶(ADA)和氯化物含量,并计算CSF/血浆中上述生化指标的比值。结果两组CSF糖、蛋白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性脑膜炎组氯化物含量低于化脓性脑膜炎组,ADA含量高于化脓性脑膜炎组(P<0.05)。两组血浆糖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性脑膜炎组蛋白、氯化物含量低于化脓性脑膜炎组,ADA含量高于化脓性脑膜炎组(P<0.05)。两组CSF/血浆糖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性脑膜炎组蛋白比值、ADA比值高于化脓性脑膜炎组,氯化物比值低于化脓性脑膜炎组(P<0.05)。绘制CSF/血浆ADA比值联合氯化物比值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ROC曲线,选取切点ADA比值≥1.19且氯化物比值≤0.93时,灵敏度为78.2%,特异度为78.1%,曲线下面积为0.836。结论 CSF中ADA、氯化物含量和CSF/血浆蛋白、ADA、氯化物比值在结核性脑膜炎中有特定意义,特别是CSF/血浆ADA比值≥1.19联合氯化物比值≤0.93时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意义较大,有助于临床医生鉴别结核性脑膜炎和化脓性脑膜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脑膜 化脓性脑膜炎 脑脊液 血浆 生化指标 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夹层的诊断和治疗策略选择 被引量:7
7
作者 张冰 王亚仙 +2 位作者 茹立新 郑少俊 诸金水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58-360,共3页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策略选择。方法 2007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椎-基底动脉夹层(VAD)患者15例,均经DSA或CTA检查确诊。单纯颈枕部头痛4例,后循环缺血(PCI)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5例。对4例头痛及5例SAH患...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策略选择。方法 2007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椎-基底动脉夹层(VAD)患者15例,均经DSA或CTA检查确诊。单纯颈枕部头痛4例,后循环缺血(PCI)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5例。对4例头痛及5例SAH患者行血管内治疗;6例PCI患者予氯吡格雷(75 mg/d)或阿司匹林(100 mg/d)治疗。结果经DSA或CTA检查共发现17支椎动脉和1支基底动脉存在VAD。影像学表现为"梭形动脉瘤"7支、"珠线征"8支、"线样征"3支。6例PCI患者中,经药物治疗后临床预后均良好,经DSA复查,4例血管狭窄程度明显减轻,2例无变化。9例经血管内治疗,1例复发,再次栓塞,过程顺利,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结论根据VAD的临床特点选择合理的检查方式和治疗手段,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椎动脉 基底动脉 夹层 后循环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三烯B4、颈动脉斑块性质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 被引量:8
8
作者 马红岗 潘琴妹 +2 位作者 朱斐斐 王亚仙 王庄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7年第6期689-693,共5页
目的:探讨白三烯B4(leukotriene B4,LTB4)、颈动脉斑块性质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为进展组,按照随机数表法选择同期入院治疗的80例非进展性的缺血性脑卒中... 目的:探讨白三烯B4(leukotriene B4,LTB4)、颈动脉斑块性质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为进展组,按照随机数表法选择同期入院治疗的80例非进展性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非进展组,同时选取同期入院非脑卒中患者80例为对照组。对三组患者入院不同时间点血清LTB4进行检测记录,并对组间、组内进行比较,对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风险因素。结果:进展组在入院时及入院后不同时间点LTB4水平均高于非进展组及对照组(P<0.05)。在颈动脉硬化亚组中,进展组中不稳定斑块所占比率明显高于非进展组和对照组(P<0.05),且不稳定斑块组LTB4水平均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P<0.05)。在进展组中,中重度进展组在入院时、入院第3天、入院第7天LTB4表达水平较轻度进展组高(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异常升高的血清LTB4水平和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与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LTB4、颈动脉斑块能够影响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和发展,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临床上LTB4浓度及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可作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三烯B4 动脉粥样斑块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病患者介入诊疗与心电图异常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卢振产 沈双 +2 位作者 张冰 俞子恒 程震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2957-2960,共4页
目的:探讨介入诊疗对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异常改变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2月湖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行介入诊疗的脑血管病患者635例,根据脑血管病类型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组481例,出血性脑血管病组154例,于介入诊疗... 目的:探讨介入诊疗对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异常改变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2月湖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行介入诊疗的脑血管病患者635例,根据脑血管病类型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组481例,出血性脑血管病组154例,于介入诊疗操作前、后进行心电图检查,并结合年龄、脑血管病类型等进行分析。结果635例患者中发现明确心电图异常403例,异常率为63.5%。<45岁患者发现心电图异常13例(14.6%),45~60岁患者发现心电图异常80例(38.1%),>60岁患者发现心电图异常310例(92.3%),不同年龄段患者心电图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2, P<0.01)。缺血性脑血管病组患者发现心电图异常362例(75.3%),出血性脑血管病组患者发现心电图异常41例(2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00, P<0.01)。介入诊疗操作前、后,缺血性脑血管病组患者心电图异常率均高于出血性脑血管病组( 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组患者介入诊疗操作后心电图异常率与介入诊疗操作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出血性脑血管病组患者介入诊疗操作后心电图异常率高于介入诊疗操作前( P<0.05)。结论介入诊疗与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电图异常有关,完善心电图检查,能够及时了解脑血管病患者接受介入诊疗操作过程中的心脏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心电描记术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司西酞普兰联合乌灵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合并抑郁临床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谢均 范振国 晏玉奎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54-256,共3页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乌灵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合并抑郁临床疗效。方法:150例脑梗死恢复期合并抑郁患者,以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75例)和观察组(75例),分别采用艾司西酞普兰单用和在此基础上加用乌灵胶囊辅助治疗;比较两组...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乌灵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合并抑郁临床疗效。方法:150例脑梗死恢复期合并抑郁患者,以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75例)和观察组(75例),分别采用艾司西酞普兰单用和在此基础上加用乌灵胶囊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治疗前后HAMD评分,生活质量评分、IL-6、IL-23、TNF-α、NE及5-HT水平等。结果:观察组患者近期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HAMD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IL-6、IL-23及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后NE和5-HT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对照组(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联合乌灵胶囊治疗脑梗死恢复期合并抑郁可有效缓解抑郁症状,提高日常生活质量,并有助于调节IL-6、IL-23、TNF-α、NE及5-HT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西酞普兰 中药 脑梗死 抑郁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虎杖苷调节海人酸致痫鼠颞叶、海马区P-糖蛋白表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晏玉奎 邱彩霞 +1 位作者 刘泉坤 王庄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4年第5期1164-1166,I0019,共4页
目的:观察虎杖苷对海人酸致癫痫鼠颞叶、海马区P-糖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脑立体定向技术,将海人酸(KA)1.5μg(3μL)注射至SD大鼠海马,制作颞叶癫痫模型,假手术组为同法于大鼠海马注射3μL生理盐水。将建模成功的26只癫痫大鼠随机... 目的:观察虎杖苷对海人酸致癫痫鼠颞叶、海马区P-糖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脑立体定向技术,将海人酸(KA)1.5μg(3μL)注射至SD大鼠海马,制作颞叶癫痫模型,假手术组为同法于大鼠海马注射3μL生理盐水。将建模成功的26只癫痫大鼠随机分为虎杖苷处理组(n=13)、生理盐水处理组即对照组(n=13)。分别给予虎杖苷(100 mg/kg)、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1次/天,均连续30天。观察记录大鼠发作频率、级别及持续时间,并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大鼠颞叶、海马区P-糖蛋白(P-gp)表达水平。结果:观察期内虎杖苷组在干预后,发作频率及级别、平均持续时间较前明显减少(均P<0.05),而对照组未见差异(均P>0.05),对照组和虎杖苷组P-gp的表达强度均高于假手术组(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虎杖苷组P-gp的表达水平有所下降(P<0.05)。结论:虎杖苷有一定的抗癫痫作用,下调P-gp的表达可能为其机制之一,为开发新的辅助抗癫痫药物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人酸 癫痫 虎杖苷 P-糖蛋白 颞叶海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脑卒中患者早发性癫痫的护理 被引量:25
12
作者 沈惠芬 徐玲芬 赵红艳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年第5期60-61,共2页
继发性癫痫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为7%~14%,尤其多见于大量脑出血或大面积脑梗死的老年患者。根据卒中后癫痫发作的时间,把卒中后癫痫发作分为早发性癫痫和迟发性癫痫。
关键词 老年 脑卒中 早发性癫痫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和传统抗癫痫药物治疗新诊断部分性癫痫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晏玉奎 胡建琴 张冰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2年第7期793-799,共7页
目的:比较新型和传统抗癫痫药(AEDs)治疗新诊断部分性癫痫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新诊断部分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CBZ)组、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LEV)组、奥卡西平(oxcarbazepine,OXC)组和拉莫... 目的:比较新型和传统抗癫痫药(AEDs)治疗新诊断部分性癫痫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新诊断部分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CBZ)组、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LEV)组、奥卡西平(oxcarbazepine,OXC)组和拉莫三嗪(lamotrigine,LTG)组,以治疗后稳定期初次发作时间、治疗失败时间和达“6月、1年和2年无发作”比例为观察指标,评估其治疗癫痫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本研究共收集250例新诊断部分性发作癫痫患者,分为CBZ组(n=62)、LEV组(n=67)、OXC组(n=63)、LTG组(n=58)。通过Kaplan-Meier统计分析显示新型和传统AEDs治疗癫痫后初次发作时间,CBZ和OXC的疗效相当(Log-Rank=0.226,P=0.635),而CBZ优于LTG(Log-Rank=15.305,P=0.000)和LEV(Log-Rank=8.027,P=0.005);治疗失败时间,CBZ和LTG疗效相当(Log-Rank=0.127,P=0.721),而CBZ优于OXC、LEV,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7.000,P=0.008;Log-Rank=5.572,P=0.018)。“6月无发作”率依次为CBZ、LEV、LTG、OXC,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1年无发作”率和“2年无发作”率,依次为CBZ、LTG、OXC、LEV,其中CBZ均优于OXC和LEV(均P<0.05),但和LTG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有25例患者(10.0%)出现不良反应。CBZ的不良反应率为19.3%,高于LTG(8.6%)、OXC(7.9%)、LEV(4.5%)。结论:CBZ治疗部分性癫痫的效果优于OXC和LEV,特别是在治疗的早期阶段,与LTG相当,但副作用的发生率也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性癫痫 新型抗癫痫药 传统抗癫痫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质量改进在降低压疮管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30
14
作者 施小英 韦小花 吕小英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年第12期62-63,65,共3页
压疮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流经皮肤及皮下脂肪时被超过毛细血管压的持续压力所阻断,不能及时供应皮肤和皮下组织所需的营养,导致组织坏死。一旦发生压疮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延长住院时间,如果继发感染还会危及生命。
关键词 持续质量改进 压疮管理 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介入评估脑静脉窦与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相关性 被引量:6
15
作者 卢振产 张冰 +1 位作者 郑少俊 顾斌贤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5-108,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脑血管内介入方法评估脑静脉窦与特发性颅内压增高(IIH)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临床诊断IIH患者资料。完善相关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MR静脉成像(MRV)等检查。局部麻醉下作全脑血管DSA造影,同时超选至静脉窦作矢... 目的探讨采用脑血管内介入方法评估脑静脉窦与特发性颅内压增高(IIH)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临床诊断IIH患者资料。完善相关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MR静脉成像(MRV)等检查。局部麻醉下作全脑血管DSA造影,同时超选至静脉窦作矢状窦、横窦、乙状窦、颈静脉分段测压。结果脑血管DSA检查显示,13例患者中静脉窦狭窄或闭塞10例(76.9%),其中横窦6例,乙状窦3例,横窦和乙状窦同时受累1例。静脉窦超选测压显示,10例患者静脉窦狭窄两端压力差达120~580 mm H_2O;8例(61.5%,8/13)静脉窦闭塞/狭窄可能与IIH相关,2例(15.4%,2/13)静脉窦狭窄可能继发于IIH,3例(23.1%,3/13)静脉窦狭窄可能与IIH无关。结论脑血管内介入造影结合静脉窦超选测压,能够良好地辨别IIH与静脉窦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颅内压增高 脑静脉窦 脑血管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继发癫痫患者的头颅MRI特征 被引量:11
16
作者 沈彦彦 李建一 晏玉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002-2004,共3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头颅MRI病灶部位与继发癫痫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75例脑梗死继发癫痫患者的头颅MRI结果及临床资料,总结癫痫发作的类型、发作时相与头颅MRI病灶部位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继发癫痫患者的责任病灶以额叶、颞叶及多...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头颅MRI病灶部位与继发癫痫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75例脑梗死继发癫痫患者的头颅MRI结果及临床资料,总结癫痫发作的类型、发作时相与头颅MRI病灶部位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继发癫痫患者的责任病灶以额叶、颞叶及多脑叶受累常见(90.7%),病灶位于皮层者以部分继发全面性发作为主,皮质下病灶以部分性发作为主(χ2=11.84,P<0.05),皮质、皮质下受累者均以晚发性癫痫为主(70.7%),早发性癫痫、晚发性癫痫发作时相与责任病灶部位关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2,P>0.05)。结论:头颅MRI能较好地预测脑梗死患者继发癫痫发作,为临床预后评估及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癫痫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出血并发高钠血症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 被引量:5
17
作者 吴桂琴 沈惠芬 +1 位作者 刘泉坤 张敏敏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6年第12期25-26,共2页
目的探讨脑出血并发高钠血症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对神经内科2003年4月至2005年10月间住院救治的200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并发高钠血症27例,占13.5%。3 d内并发9例,高血钠以轻、中、度升高为主,与脱水剂使... 目的探讨脑出血并发高钠血症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对神经内科2003年4月至2005年10月间住院救治的200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并发高钠血症27例,占13.5%。3 d内并发9例,高血钠以轻、中、度升高为主,与脱水剂使用有关;3 d后至1周并发18例,高血钠大多为中、重度升高,与脑损害严重程度相关。并发高钠血症者死亡15例,病死率55.56%;非高钠血症者死亡25例,病死率14.45%,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χ2=24.66,P<0.01)。结论脑出血并发高钠血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大剂量脱水剂的应用与下丘脑损害是其主要原因,护理的重点是严密监测血清钠变化,早期发现,合理治疗,以提高救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高钠血症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硫酸镁治疗急性脑梗死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庄 许贻白 +1 位作者 诸金水 王亚仙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10期1003-1004,共2页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硫酸镁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 9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大剂量硫酸镁治疗组 ,小剂量硫酸镁治疗组和对照组 ,并在治疗前、治疗后 2 4h ,治疗 14d后分别测血清Mg2 + ,治疗前后分别测血清Ca2 + ,并进行临床神经...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硫酸镁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 9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大剂量硫酸镁治疗组 ,小剂量硫酸镁治疗组和对照组 ,并在治疗前、治疗后 2 4h ,治疗 14d后分别测血清Mg2 + ,治疗前后分别测血清Ca2 + ,并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且在治疗后评定疗效。结果 :大剂量组治疗后血清Mg2 + ,Ca2 + 浓度显著提升 ,并显著改善神经功能及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结论 :大剂量硫酸镁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中安全有效 ,Mg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镁 急性脑梗死 治疗 随机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疼痛管理在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头痛控制中的应用及体会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莉萍 施小英 吴桂琴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年第15期54-55,共2页
蛛网膜下隙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头痛不仅可对患者造成心理创伤,还可使机体产生一些生理、病理反应,严重者可导致再出血。积极有效的疼痛管理是缓解头痛的良好方法,能使患者心情舒畅。
关键词 疼痛管理 蛛网膜下隙出血 疼痛评估 止痛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理干预对新诊断癫痫初次药物治疗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吕晓霞 沈惠芬 沈慧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3472-3473,共2页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新诊断癫痫患者初次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采用对患者进行治疗全程跟踪随访的方法,在155例新诊断癫痫患者给予合理单药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观察随访末期复发、治疗失败以及"6个月无发作&q...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新诊断癫痫患者初次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采用对患者进行治疗全程跟踪随访的方法,在155例新诊断癫痫患者给予合理单药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观察随访末期复发、治疗失败以及"6个月无发作"、"1年无发作"患者的比例,并运用Cox单因素回归,分析两组治疗稳定期初次发作时间和治疗失败时间,以评估护理干预在新诊断癫痫患者治疗效果中的作用。结果:护理干预较对照组能够降低患者治疗后的复发以及提高"1年无发作"率(均P≤0.05),并推迟治疗稳定期初次发作时间和治疗失败时间(HR=0.543,95%CI:0.353~0.837;HR=0.483,95%CI:0.245~0.952)。结论:护理干预能使新诊断癫痫患者提高初次药物治疗的效果,更好地早期控制癫痫发作,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护理干预 抗癫痫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