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acking算法的汽车发动机罩性能快速预测
1
作者 唐稳生 聂昕 陈少伟 《机械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66-1271,共6页
随着汽车研发周期不断缩短,传统的汽车结构设计手段很难满足市场的快速迭代。有限元仿真分析能够准确评估车辆结构性能,但耗费大量的计算时间和人工成本。针对上述问题,以某款汽车发动机罩为例,通过DOE试验设计在设计空间中选取样本点,... 随着汽车研发周期不断缩短,传统的汽车结构设计手段很难满足市场的快速迭代。有限元仿真分析能够准确评估车辆结构性能,但耗费大量的计算时间和人工成本。针对上述问题,以某款汽车发动机罩为例,通过DOE试验设计在设计空间中选取样本点,利用Isight与Hypermesh构建了联合仿真分析流程,缩短了人工仿真周期;基于联合仿真数据,通过Stacking集成学习模型构建汽车发动机罩的性能预测模型,实现了对质量、扭转刚度、1阶模态的预测,并验证了预测模型的有效性。研究表明,通过机器学习方法构建预测模型,能够准确评估汽车发动机罩性能,为汽车结构的智能设计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设计 机器学习 智能设计 集成学习 试验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线控转向系统稳定性控制策略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孙有平 李崧 +2 位作者 何江美 吴光庆 王国春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7-43,共7页
以汽车线控转向系统为研究对象,构建滑模观测器对汽车质心侧偏角进行实时估计,用于主动前轮转向控制器设计。以汽车线性二自由度模型为参考模型,设计了基于扰动补偿的主动前轮转向滑模控制器,由主动转向控制器决策出额外附加前轮转角,... 以汽车线控转向系统为研究对象,构建滑模观测器对汽车质心侧偏角进行实时估计,用于主动前轮转向控制器设计。以汽车线性二自由度模型为参考模型,设计了基于扰动补偿的主动前轮转向滑模控制器,由主动转向控制器决策出额外附加前轮转角,使车辆响应跟随理想横摆角速度与质心侧偏角,改善汽车的横向稳定性。通过所建立的Carsim和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在双移线低路面附着系数,有、无侧向风的工况下验证了主动转向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模控制 主动前轮转向 扰动观测器 稳定性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滑模理论的线控转向汽车稳定性控制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崧 孙有平 +1 位作者 吴光庆 王国春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7-93,共7页
为了提高汽车转向时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在理想传动比前馈控制的基础上,设计了综合考虑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的主动转向控制器。主动转向控制器根据状态参数实际值与理想值之间的误差,经过自适应滑模控制器计算出独立于驾驶员的额外附... 为了提高汽车转向时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在理想传动比前馈控制的基础上,设计了综合考虑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的主动转向控制器。主动转向控制器根据状态参数实际值与理想值之间的误差,经过自适应滑模控制器计算出独立于驾驶员的额外附加转角,以对前轮转角进行补偿,使得汽车的实际响应跟随理想值,以改善汽车的稳定性。最后,在Matlab/Simulink软件和Carsim软件中建立了线控转向联合仿真模型,分别在双移线、正弦输入以及高、低路面附着系数工况下对设计的主动转向控制器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主动转向控制器明显减小了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2个参数的实际值与理想值之间的误差,提高了汽车转向时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控转向系统 主动前轮转向 滑模控制 自适应趋近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用动力电池包正向刮底工况仿真及其结构改进
4
作者 周豫城 尹辉俊 +2 位作者 易超 覃振尧 陈涛 《机械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4-140,共7页
新能源车用动力电池包在车辆行驶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地面异物对电池包底部的刮擦,造成电池包外壳因破损而导致内部模组短路起火的风险。为改善电池包在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文中以某款车型为例,以HyperMesh为前置处理,在LS-DYNA中对正碰... 新能源车用动力电池包在车辆行驶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地面异物对电池包底部的刮擦,造成电池包外壳因破损而导致内部模组短路起火的风险。为改善电池包在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文中以某款车型为例,以HyperMesh为前置处理,在LS-DYNA中对正碰刮底工况进行仿真,分析其薄弱环节。根据仿真分析结果,提出一种底部防护结构,新结构的仿真和实车试验结果表明:该结构能有效降低车用动力电池包外壳的侵入量,减小了损伤,进而提高了乘员的驾驶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池包 有限元 底部碰撞 底部防护 实车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简化模型的汽车转向盘骨架设计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陈涛 李红 +2 位作者 成艾国 李铁柱 裴一骏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7-113,共7页
针对某款车转向盘骨架的设计,首先采用建立基于梁单元的转向盘骨架简化模型的方法,进行转向盘碰撞安全性能和NVH性能仿真分析,并通过试验验证了此简化模型的有效性。然后通过梁单元截面参数化,运用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法,通过实验设计构建... 针对某款车转向盘骨架的设计,首先采用建立基于梁单元的转向盘骨架简化模型的方法,进行转向盘碰撞安全性能和NVH性能仿真分析,并通过试验验证了此简化模型的有效性。然后通过梁单元截面参数化,运用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法,通过实验设计构建了RBF近似模型用于代替仿真模型,快速设计出最优的转向盘骨架截面结构,在满足转向盘的碰撞安全性能和NVH性能条件下,达到质量最轻的目的。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对转向盘的正向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能够实现转向盘碰撞安全性能和NVH性能两学科的并行优化设计,大大缩短了设计周期,具有较高的工程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向盘骨架 简化模型 截面参数化 多学科设计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汽车梁类件冲压回弹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聂昕 谭天 申丹凤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38-846,共9页
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汽车梁类零件回弹预测方法。基于二维回弹理论,将三维梁类零件离散为若干截面,采用双平面投影法和图像二值化方法,将梁类零件的截面曲线转换为神经网络模型可识别的双通道图像数据。基于拉丁超立方采样法对影响梁... 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汽车梁类零件回弹预测方法。基于二维回弹理论,将三维梁类零件离散为若干截面,采用双平面投影法和图像二值化方法,将梁类零件的截面曲线转换为神经网络模型可识别的双通道图像数据。基于拉丁超立方采样法对影响梁结构零件的冲压工艺参数及板料材料参数变量进行采样,通过CAE回弹仿真得到后续深度学习网络的训练样本。为研究梁结构在不同几何截面、材料参数、工艺参数作用下的回弹问题,采用基于LeNet-5、AlexNet、NiN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作为几何截面识别模型,同时使用全连接神经网络模型耦合材料参数和工艺参数的方法,得到该梁类零件回弹算法模型。以某汽车梁类结构零件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高斯混合聚类将回弹样本分为小回弹、中等回弹、大回弹三个类型。将各类回弹样本分别通过回弹算法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AlexNet的模型准确度最高,同时算法鲁棒性相较于其他两种也更强,更适合梁类件的回弹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类零件 冲压回弹 深度学习 拉丁超立方采样 高斯混合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材料尾门结构的拓扑-参数一体化轻量化设计 被引量:1
7
作者 成艾国 王超 +2 位作者 陆日进 何智成 于万元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24-1833,共10页
以某新能源车型的尾门为研究对象,结合注塑长玻纤增强复合材料,提出了一种结构拓扑参数一体化轻量化设计方法,并为尾门性能仿真和优化设计分别建立了联合仿真和常规仿真模型,提高了仿真精度和优化效率。首先,基于常规仿真模型通过三步... 以某新能源车型的尾门为研究对象,结合注塑长玻纤增强复合材料,提出了一种结构拓扑参数一体化轻量化设计方法,并为尾门性能仿真和优化设计分别建立了联合仿真和常规仿真模型,提高了仿真精度和优化效率。首先,基于常规仿真模型通过三步式结构概念设计优化并重新设计了复合材料尾门结构。然后,建立了用于后续多目标优化的联合仿真模型,并通过样件试制和性能试验进行了验证。最后,利用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对尾门的筋条厚度、关键位置厚度、截面尺寸进行了详细优化。优化后的复合材料尾门质量比原钢制尾门减小了27.2%,同时尾门扭转刚度、横向刚度、弯曲刚度及自由模态满足应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玻纤增强复合材料 尾门 联合仿真 概念设计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S-TabNet和LSSA的车架智能轻量化设计
8
作者 聂昕 刘文涛 +3 位作者 陈少伟 张承霖 陈勇 杨昊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3-176,共14页
为解决传统牵引车车架轻量化设计中设计周期长、设计难度较大和过分依赖工程师经验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智能轻量化设计方法.首先,通过试验设计(Design of Experiments,DOE)联合仿真获取车架性能表格数据.其次,基于TabNet算法、贝叶斯优化... 为解决传统牵引车车架轻量化设计中设计周期长、设计难度较大和过分依赖工程师经验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智能轻量化设计方法.首先,通过试验设计(Design of Experiments,DOE)联合仿真获取车架性能表格数据.其次,基于TabNet算法、贝叶斯优化算法和沙普利增量解释理论(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HAP)构建出BS-TabNet模型,用于学习车架性能表格数据,生成车架代理模型.最后,采用莱维飞行策略对麻雀搜索算法(Sparrow Search Algorithm,SSA)进行改进,得到莱维麻雀搜索算法(Levy Sparrow Search Algorithm,LSSA),用于求解车架轻量化任务,找到最优车架结构参数.相较于传统机器学习算法,BS-TabNet模型在准确性、稳定性和可解释性三个方面都有着更高的评价,其准确度达到了0.98左右,稳定性提高50%以上,而且具有更强的可解释能力,解决了深度学习在表格型数据上表现较差的问题.相较于传统群智能优化算法,LSSA算法能够寻找到更好的优化结果,在满足其他性能要求的同时,实现了车架质量减轻5.64%的轻量化效果.智能轻量化设计方法将人工智能与车架轻量化设计相结合,能够节省大量设计时间,提高设计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贝叶斯优化 车架设计 TabNet SHAP S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SGA-Ⅱ的锂电池液冷扁管结构设计与热性能优化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范伟军 沈建 +1 位作者 陈涛 汪雅丽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9-95,共7页
文中提出了一种锂电池模组蛇形液冷扁管空间并行交叉液冷结构,对液冷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以电池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差为优化目标,以液冷扁管高度为优化变量,采用拉丁超立方法(Latin Hypercube Sampling,LHS)对优化变量建立80组参数化组... 文中提出了一种锂电池模组蛇形液冷扁管空间并行交叉液冷结构,对液冷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以电池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差为优化目标,以液冷扁管高度为优化变量,采用拉丁超立方法(Latin Hypercube Sampling,LHS)对优化变量建立80组参数化组合样本,以CFD瞬态数值仿真计算,结合Kriging代理模型与NSGA-Ⅱ(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Ⅱ)多目标遗传算法对液冷结构参数进行寻优求解,并进一步研究了冷却液入口速度对液冷结构散热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相对单层蛇形液冷扁管结构,蛇形液冷扁管空间并行交叉结构有更好的冷却性能,在冷却液入口流速为0.02 m/s时,电池1C放电工况下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差分别下降3.2%和19.3%,电池2C放电工况下最高温度和最大温差分别下降6.4%和18.3%;在冷却液入口流速降低时,蛇形液冷扁管空间并行交叉结构的散热性优势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冷扁管结构 CFD瞬态仿真 拉丁超立方法 KRIGING模型 NSGA-Ⅱ 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推理的线控制动系统意图识别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光庆 孙有平 +1 位作者 李崧 王国春 《现代制造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65,30,共11页
为提高线控制动系统制动意图识别的精准度,同时使其具备更强的制动场景适应能力,设计了一种基于模糊推理算法,由车辆挡位、轮胎转角、制动踏板开度及制动踏板速度作为特征参量,对驾驶员制动意图与车辆行驶场景进行实时推理的制动意图识... 为提高线控制动系统制动意图识别的精准度,同时使其具备更强的制动场景适应能力,设计了一种基于模糊推理算法,由车辆挡位、轮胎转角、制动踏板开度及制动踏板速度作为特征参量,对驾驶员制动意图与车辆行驶场景进行实时推理的制动意图识别策略,并基于各场景下车辆的实际制动需求对线控制动系统管路期望压力数值及其动态特性进行了匹配。该策略采用基于永磁同步电机FOC控制算法的PID闭环压力控制策略对模糊推理模型在不同制动意图与制动场景下所分配期望压力进行实时跟踪的形式,实现了由期望压力到系统管路实际压力的精准转化,成功将不同场景下为期望压力所匹配的压力变化动态特性赋予了管路实际压力,实现了不同场景下线控制动系统实际压力动态特性的差异化控制。最终基于所制定的整体控制策略分别在AMEsim与Simulink内搭建了机械液压模型及控制算法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制动意图识别与制动压力跟踪联合仿真,从而验证了该策略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液压复合制动系统 模糊推理 制动意图识别 压力跟踪控制 磁场定向控制 制动场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夹具的车门刚度特性分析及误差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宋凯 胡金花 +1 位作者 高晖 石少亮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4-139,144,共7页
针对有限元仿真与试验测试存在预测精度不高、偏差较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考虑夹具的车门刚度特性分析方法。利用极限误差合成理论,对试验数据采集误差、柔性变形误差进行耦合,建立了试验误差模型;根据不同工位夹具,提出了基于灵敏度分... 针对有限元仿真与试验测试存在预测精度不高、偏差较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考虑夹具的车门刚度特性分析方法。利用极限误差合成理论,对试验数据采集误差、柔性变形误差进行耦合,建立了试验误差模型;根据不同工位夹具,提出了基于灵敏度分析的误差影响权重确定方法,推导出仿真误差模型的一般表达式;结果表明,夹具对试验与仿真的偏差影响较大。最后,以某车门实例验证了误差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验误差模型 仿真误差模型 夹具 误差合成 灵敏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响应窗评价的薄板变形稳健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段利斌 陈琢 +3 位作者 宋凯 曾思琴 张红民 刘九五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542-1549,共8页
针对薄板件在外力及噪声因素共同作用下出现的变形不确定及稳健性低的现状,对薄板件在各偏差源影响下的变形进行了研究。以定位元件数量、位置,外部作用力大小、面积为控制因子,装夹参数误差、外部作用力误差、材料性能误差为噪声因子,... 针对薄板件在外力及噪声因素共同作用下出现的变形不确定及稳健性低的现状,对薄板件在各偏差源影响下的变形进行了研究。以定位元件数量、位置,外部作用力大小、面积为控制因子,装夹参数误差、外部作用力误差、材料性能误差为噪声因子,首先对随机噪声因素进行描述性随机抽样,再对控制因子进行试验设计,通过有限元模拟得到薄板件在控制参数各水平组合下的有效变形及响应窗,进而得到变形合理、稳健性高的控制策略区间。以汽车顶盖搬运过程中的变形为例,运用该控制策略,可以有效减小其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并提高稳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描述性随机抽样 试验设计 响应窗 稳健性 薄板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变形热和摩擦热效应的热力耦合冲压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聂昕 肖兵兵 +1 位作者 申丹凤 郭文峰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2005-2015,共11页
以DP780材料为研究对象,在20~140℃温度区间、0.001~0.1 s^-1应变速率区间内进行恒温拉伸试验,分析了真实应力应变变化趋势,建立了基于Norton-Hoff模型的材料本构方程,该本构方程能够较好地表征DP780在冷成形过程中与温度相关的塑性本... 以DP780材料为研究对象,在20~140℃温度区间、0.001~0.1 s^-1应变速率区间内进行恒温拉伸试验,分析了真实应力应变变化趋势,建立了基于Norton-Hoff模型的材料本构方程,该本构方程能够较好地表征DP780在冷成形过程中与温度相关的塑性本构关系。结合Norton-Hoff本构模型,以及与温度、压力相关的摩擦模型,采用理论研究与数值模拟结合的方式,研究DP780钢板变形热和摩擦热的自发热产生机理和宏观特征。根据完全热力耦合数值模拟理论,考虑将温度场和应力场、应变场等进行耦合分析,提出一种考虑变形热和摩擦热效应的冲压成形研究方法。通过U形件冲压试制试验,得到DP780钢板冷成形条件下的试验回弹结果。对比传统冷冲压模拟结果和考虑自发热效应研究方法下的模拟结果发现,考虑自发热效应的冲压成形模型在模拟侧壁时准确性提高了10.1%,在模拟法兰时准确性提高了2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钢 冲压 Norton-Hoff本构模型 变形热 摩擦热 热力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横向安全距离模型的主动避障算法 被引量:7
14
作者 胡朝辉 黄顺霞 +2 位作者 杜展鹏 郭星 高鹤萱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81-587,共7页
现有的安全距离模型是基于纵向相对车速或减速度值建立的,没有考虑移动目标的横向运动特性。本文利用移动目标横穿马路的速度、相对位置,建立横向安全距离模型,并提出一种基于横向安全距离模型的主动避障算法。首先,根据横向移动目标横... 现有的安全距离模型是基于纵向相对车速或减速度值建立的,没有考虑移动目标的横向运动特性。本文利用移动目标横穿马路的速度、相对位置,建立横向安全距离模型,并提出一种基于横向安全距离模型的主动避障算法。首先,根据横向移动目标横穿马路的速度、相对位置和自车的制动距离建立横向安全距离模型,设计主动避障算法。接着,为计及路面条件对制动效果的影响,引入当前行驶路面估算的附着系数峰值估算最大制动减速度,约束目标避障减速度,并调整制动强度,以适应不同路况的安全避障行驶。最后,以典型横向移动目标骑行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PreScan/Simulink/CarSim联合仿真验证避障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基于横向安全距离模型的主动避障算法能有效避免与骑行者碰撞,提高行车的主动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向移动目标 横向安全距离模型 主动避障算法 附着系数峰值 主动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身接头刚度测量原理与测量装置设计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少伟 陈涛 +2 位作者 汤毅 聂继全 朱灯宏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2846-2852,共7页
阐述了车身接头刚度测量的必要性与测量原理,针对国内车身接头刚度实验测量装置还存在空白的现状,设计了一套适用于多平台车身的接头刚度测量装置,并分析了该设计装置的主要特点。最后基于该装置对车身某接头刚度进行了实际测量,并将有... 阐述了车身接头刚度测量的必要性与测量原理,针对国内车身接头刚度实验测量装置还存在空白的现状,设计了一套适用于多平台车身的接头刚度测量装置,并分析了该设计装置的主要特点。最后基于该装置对车身某接头刚度进行了实际测量,并将有限元分析数值与测量值做了对比,分析了实验值与仿真分析值出现偏差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身 接头 刚度 测量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梁类件回弹及补偿的二维截面法修正 被引量:3
16
作者 聂昕 申丹凤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0-185,194,共7页
针对现有的二维截面法预测、补偿回弹时无法有效地解决高强度汽车梁类件在成形后出现的纵向回弹及冲压负角问题,提出了修正算法对原算法进行修正及补充。修正后的算法充分考虑了各个关键截面的纵向回弹,针对迭代效率及精度,在补偿算法... 针对现有的二维截面法预测、补偿回弹时无法有效地解决高强度汽车梁类件在成形后出现的纵向回弹及冲压负角问题,提出了修正算法对原算法进行修正及补充。修正后的算法充分考虑了各个关键截面的纵向回弹,针对迭代效率及精度,在补偿算法基础上引入了材料系数及能动系数来保证算法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根据侧壁角度回弹及卷曲回弹的不同变形模式,对补偿算法进行了考虑冲压负角的修正及补充。以某典型拼焊板汽车梁类件为例,对修正前后的二维截面算法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证明了修正算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向回弹 冲压负角 二维截面法 修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odeFRONTIER的车身关键截面优化方法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勇 张承霖 +2 位作者 陈延展 郭虎 刘文涛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2-25,共4页
根据车身概念设计阶段中关键截面外形受到车身造型和内部空间的约束,提出了一种具有满足截面性能指标的截面加强板形状优化生成方法。该方法采用节点法的思想,将加强板分成若干个节点,通过节点控制加强板的形状,基于modeFRONTIER软件采... 根据车身概念设计阶段中关键截面外形受到车身造型和内部空间的约束,提出了一种具有满足截面性能指标的截面加强板形状优化生成方法。该方法采用节点法的思想,将加强板分成若干个节点,通过节点控制加强板的形状,基于modeFRONTIER软件采用多目标遗传算法(MOGA-Ⅱ)进行求解。针对某车型A柱梁截面的加强板,通过建立多目标优化设计模型进行了求解,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截面 modeFRONTIER 遗传算法 多目标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修正平均等效应力强度因子的焊点缺陷疲劳寿命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胡金花 宋凯 熊礼明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40-745,共6页
提出了一种基于超声回波的焊点缺陷疲劳寿命预测评价方法。该方法采用模糊数学理论,基于超声回波特征获得损伤系数,然后综合考虑法向应力、剪切应力和初始缺陷的影响,将焊点缺陷在裂纹扩展路径上的修正平均等效应力强度因子作为疲劳评... 提出了一种基于超声回波的焊点缺陷疲劳寿命预测评价方法。该方法采用模糊数学理论,基于超声回波特征获得损伤系数,然后综合考虑法向应力、剪切应力和初始缺陷的影响,将焊点缺陷在裂纹扩展路径上的修正平均等效应力强度因子作为疲劳评价的参量。通过对DP600GI材料的合格焊点、焊核过小焊点和烧穿焊点的接头进行疲劳试验,比较不同缺陷对焊接疲劳寿命的影响,得到一条修正平均等效应力强度因子与疲劳寿命的拟合曲线作为含初始缺陷的焊点疲劳寿命预测曲线,研究结果表明,该曲线能有效预测含初始缺陷的点焊接头的疲劳寿命。该方法有助于合理设计电阻点焊的缺陷容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焊点缺陷疲劳寿命 超声回波 损伤系数 修正平均等效应力强度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82-T6挤压铝合金防撞梁压弯成形及回弹补偿 被引量:3
19
作者 申丹凤 聂昕 陈建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5-22,共8页
以6082-T6挤压铝合金防撞梁为例,采用创新低成本挤压铝合金压弯工艺,将薄板冲压的压弯成形及回弹分析方法应用于挤压铝合金的实体压弯工艺。对材料模型、单元类型、网格划分和参数设置等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样件试制验证了回弹分析的精度... 以6082-T6挤压铝合金防撞梁为例,采用创新低成本挤压铝合金压弯工艺,将薄板冲压的压弯成形及回弹分析方法应用于挤压铝合金的实体压弯工艺。对材料模型、单元类型、网格划分和参数设置等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样件试制验证了回弹分析的精度。针对纵向回弹,上、下模型面一致性差以及回弹补偿迭代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弦截法回弹补偿迭代优化流程。将该流程应用于挤压铝合金防撞梁的压弯成形及回弹分析,并获得最终补偿量。最后对压弯模具上、下模型面进行独立补偿。结果表明,该流程能较快较准确地预估挤压铝合金防撞梁上、下模型面的回弹补偿量,指导生产获得合格零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弯 挤压铝合金 薄板冲压 弦截法 回弹补偿 迭代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卷积自编码器的拓扑优化设计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延展 陈勇 +3 位作者 刘文涛 张承霖 郭虎 陈佶思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9-24,共6页
近些年来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利用数据驱动技术加速拓扑优化成为可能。文中基于图像处理的思想,利用卷积自编码器学习有限元网格与固体各向同性材料密度场之间的特征表示,将拓扑优化的过程表示为一个端到端的深度学习模型。随后利... 近些年来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利用数据驱动技术加速拓扑优化成为可能。文中基于图像处理的思想,利用卷积自编码器学习有限元网格与固体各向同性材料密度场之间的特征表示,将拓扑优化的过程表示为一个端到端的深度学习模型。随后利用自编码器内部的反向传播和传统的有限元求解器,在拓扑优化的迭代过程中建立在线学习机制对自编码器模型的参数进行更新。最后通过数值研究和设计实例,证明了基于卷积自编码器的拓扑优化框架具有良好的优化效果和可扩展性,能够有效处理不同载荷和边界条件的设计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积自编码器 深度学习 拓扑优化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