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腔黏膜下纤维化中VEGF和TSP表达及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王静 朱娟芳 +2 位作者 彭解英 邢泉 曹琴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13-516,共4页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血小板反应蛋白(thrombo-spondin,TSP)在口腔黏膜下纤维化(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中的表达,探讨两者的相关性及在OSF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30例OSF患者...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血小板反应蛋白(thrombo-spondin,TSP)在口腔黏膜下纤维化(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中的表达,探讨两者的相关性及在OSF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30例OSF患者,其中早、中、晚期各10例,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取每例研究对象口腔颊黏膜,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VEGF和TSP的蛋白表达。结果:VEGF在OSF早期较正常口腔黏膜中表达增高,中、晚期逐渐下降,其中早期组与正常组、中期组、晚期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TSP在OSF早、中期表达持续增高,晚期稍下降,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病变组织黏膜下层中VEGF与TSP呈负相关(r=-0.620,P<0.05)。结论:VEGF和TSP的异常表达可能是OSF微血管病变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黏膜下纤维化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小板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出血大鼠脑内Angiopoietin-1及其受体Tie-2表达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3
2
作者 虢灿杰 唐涛 +7 位作者 罗杰坤 黄菊芳 杨期东 黎杏群 张宗棨 齐勇 张花先 易振佳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89-292,共4页
目的:观察与微血管系统重建过程密切相关的促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1,Ang-1)及其受体含免疫球蛋白样环和上皮生长因子样域酪氨酸激酶-2(tyrosine kinase that contains immunoglobulin-like loops and epidermal growth factor-simil... 目的:观察与微血管系统重建过程密切相关的促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1,Ang-1)及其受体含免疫球蛋白样环和上皮生长因子样域酪氨酸激酶-2(tyrosine kinase that contains immunoglobulin-like loops and epidermal growth factor-similar domains-2,Tie-2)在大鼠基底核脑出血后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用Ⅶ型胶原酶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采用HE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第1、2、4、7、14、21和28d血管生成素Ang-1和其受体Tie-2的表达,计数阳性血管作为观察指标。结果:HE染色显示正常组及假手术组各时间点取材未见血肿及局部明显病理学改变,而模型组第4d血肿周围出现微血管段,而后阳性微血管段表达逐渐持续增多,至第21d大量伸入血肿区;免疫组化研究显示正常及假手术组不同时间点Ang-1和Tie-2表达均未见明显变化,模型组大鼠在脑出血后第2d起Ang-1和Tie-2阳性微血管表达明显多于其他两组,而后表达逐渐升高(P<0.01),至21d达到高峰,随后开始下降,28d时仍有表达。结论:在脑出血后,损伤区Ang-1及其受体Tie-2的表达上调,可能通过调节血管生成过程而促进脑出血损伤区微血管系统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血管新生 促血管生成素 受体 免疫组织化学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NF-α和IFN-γ对OSF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吴颖芳 彭解英 +1 位作者 方厂云 阙国英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87-590,共4页
目的 :研究TNF α、IFN γ对正常人颊黏膜成纤维细胞 (NM FB)和口腔黏膜下纤维化 (OSF)患者颊黏膜成纤维细胞 (OSF FB)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 :取 6例OSF患者及 5例正常人颊黏膜组织 ,采用组织块法进行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并传代 ,用MTT... 目的 :研究TNF α、IFN γ对正常人颊黏膜成纤维细胞 (NM FB)和口腔黏膜下纤维化 (OSF)患者颊黏膜成纤维细胞 (OSF FB)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 :取 6例OSF患者及 5例正常人颊黏膜组织 ,采用组织块法进行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并传代 ,用MTT比色法观察不同浓度TNF α及IFN γ对NM FB和OSF FB的增殖效应。结果 :浓度为 10 0~ 10 0 0 0U/ml的TNF α能明显促进NM FB和OSF FB的增殖(P <0 .0 5) ;浓度为 40 0~ 40 0 0U/ml的IFN γ则明显抑制两者的生长 (P <0 .0 5) ,且 40 0U /ml的IFN γ其抑制率接近峰值 (与 40 0 0U/ml的IFN γ组比 ,P >0 .0 5)。结论 :TNF α促进NM FB和OSF FB的增殖 ;而IF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NF-Α IFN-Γ OSF 成纤维细胞 细胞增殖 口腔黏膜下纤维化 肿瘤坏死因子-a 干扰素II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腱肌腱/股薄肌腱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应用 被引量:18
4
作者 夏春 周江南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3年第4期366-367,343,共3页
关键词 半腱肌腱 股薄肌腱 前交叉韧带 重建术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中u-PA和PAI-1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方厂云 夏宇 +2 位作者 张雪梅 李辉莉 苏征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95-398,共4页
目的:了解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抑制剂(PAI-1)在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SF)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和图像分析法,对OSF早、中、晚期各10例及1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u-PA及PAI-1的表达及分布进行分... 目的:了解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抑制剂(PAI-1)在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SF)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和图像分析法,对OSF早、中、晚期各10例及1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u-PA及PAI-1的表达及分布进行分析。结果:OSF病变组织中u-PA和PAI-1有异常表达,其阳性物质主要分布于固有层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及炎症细胞的胞质,PAI-1各期阳性表达强度均高于正常口腔黏膜组(P<0.05),u-PA早期阳性表达显著升高(P<0.05),中晚期则逐渐降低(与正常组比P>0.05)。结论:u-PA、PAI-1在OSF病变组织中的异常表达,可能是影响OSF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Ⅰ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被引量:2
6
作者 俞志维 唐瞻贵 +3 位作者 翦新春 陈新群 苏彤 粟红兵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47-549,共3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复习10例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情况。结果:5例行B超检查,无确诊病例;8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6例确诊;6例行CT检查,3例确诊;3例行颈动脉造影检查,均确诊为颈动脉体瘤;2例行MR...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临床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复习10例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情况。结果:5例行B超检查,无确诊病例;8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6例确诊;6例行CT检查,3例确诊;3例行颈动脉造影检查,均确诊为颈动脉体瘤;2例行MRI检查,1例确诊。7例行外科手术治疗,1例于术后第4天死于脑梗死。7例术后病理报告均证实为颈动脉体瘤。结论:综合性检测有利于术前确诊,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颈动脉造影意义重大;手术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术中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体瘤 外科治疗 影像学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素α_1在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方厂云 夏宇 +3 位作者 苏征 张雪梅 李辉莉 曹莹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5-119,共5页
目的:观察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SF)组织中整合素α1的表达与分布,及槟榔碱对体外培养的人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FB)表达整合素α1mRNA的影响,探讨整合素α1在OSF发病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整合素α1在10... 目的:观察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SF)组织中整合素α1的表达与分布,及槟榔碱对体外培养的人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FB)表达整合素α1mRNA的影响,探讨整合素α1在OSF发病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整合素α1在1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和OSF早、中、晚期各20例病变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并采用半定量方法检测正常口腔黏膜组和OSF各组FB上整合素α1的表达强度。②采用RT-PCR法检测体外培养FB分别在0、10、20、40μg/ml浓度组别槟榔碱刺激下,整合素α1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①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整合素α1表达低,主要分布于上皮基底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呈胞膜或胞质阳性,FB极少见阳性表达;而OSF病变组织中,除表皮基底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外,FB细胞膜及胞质内均见整合素α1的大量表达,炎症细胞上亦可见少量表达。OSF各期FB表达整合素α1均强于正常组(P<0.05),早中期组表达增高,晚期组表达降低,与中期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对照组整合素α1mRNA表达量低,在槟榔碱10、20μg/ml浓度组表达逐渐升高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40μg/ml组出现下降与10μg/ml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槟榔碱通过刺激口腔黏膜FB表达与分泌整合素α1,进而诱导胶原合成增多,可能是OSF发生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 成纤维细胞 整合素Α1 胶原 槟榔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茸毛链球菌对四种烤瓷合金腐蚀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陈蕾 蔡惠 方厂云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84-287,共4页
目的:研究口腔茸毛链球菌对4种烤瓷合金腐蚀性的影响,并探讨其影响是否因细菌作用环境不同而存在变化。方法:将受试合金与茸毛链球菌在固体或液体培养基中共同培养,以单纯培养基和空白组作为对照,10周后,用电化学方法对测试材料行动电... 目的:研究口腔茸毛链球菌对4种烤瓷合金腐蚀性的影响,并探讨其影响是否因细菌作用环境不同而存在变化。方法:将受试合金与茸毛链球菌在固体或液体培养基中共同培养,以单纯培养基和空白组作为对照,10周后,用电化学方法对测试材料行动电位极化扫描,Corrview2腐蚀分析软件分析获得材料Icorr、Ecorr和Etp,并以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腐蚀后合金表面形貌。结果: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细菌作用组(C组和D组)较无细菌作用组(B组)自腐蚀电位值偏负,且各合金液体培养基作用组(C组)较固体培养基组(D组)更负。SEM观察到合金表面孔蚀点。而无细菌作用的单纯培养基作用组(B组)较空白组(A组)自腐蚀电位值偏正。结论:口腔茸毛链球菌能够增加烤瓷合金的腐蚀倾向,使合金更易发生腐蚀;且口腔细菌在液体环境较固体环境对合金耐蚀性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茸毛链球菌 烤瓷合金 电化学方法 耐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K-κB在EAN中的作用及鼻粘膜耐受的影响
9
作者 李静 肖波 +1 位作者 周文斌 谢光洁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79-183,共5页
目的 :探讨核转录因子NF κB在EAN中的作用以及鼻粘膜耐受的影响。方法 :采用RT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Wistar大鼠脾脏淋巴细胞IFN γ、TGF β1、IL 10mRNA表达和P6 5蛋白表达。 结果 :IFN γmRNA在发病早期表达明显增加 ,恢复期下降 ... 目的 :探讨核转录因子NF κB在EAN中的作用以及鼻粘膜耐受的影响。方法 :采用RT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Wistar大鼠脾脏淋巴细胞IFN γ、TGF β1、IL 10mRNA表达和P6 5蛋白表达。 结果 :IFN γmRNA在发病早期表达明显增加 ,恢复期下降 ;IL 10、TGF β1mRNA在恢复期表达最明显 (P <0 0 5 )。鼻粘膜耐受后大鼠发病率和发病程度减轻 ,IL 10、TGF β1mRNA表达增加 (P <0 0 5 )。P6 5蛋白表达与IL 10、TGF β1mRNA表达呈负相关 ,与IFN γmRNA表达呈正相关。 结论 :P6 5蛋白可能参与EAN的发病 ,鼻服抗原诱导T细胞产生IL 10、TGF β1,通过抑制P6 5蛋白表达这一途径 ,有效预防EAN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变态反应性神经炎 吉兰-巴雷综合症 鼻粘膜耐受 IFN-Γ TGF-Β1 IL-10 NF-ΚB E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尾加压素Ⅱ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10
作者 谢晓华 余国龙 谢秀梅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820-822,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尾加压素Ⅱ(UⅡ)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经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证实的20例冠脉正常者(A组)与20例冠脉狭窄患者(冠脉狭窄<50%,B组)53例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50%,C组)动脉血浆UⅡ水平。... 目的探讨血浆尾加压素Ⅱ(UⅡ)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经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证实的20例冠脉正常者(A组)与20例冠脉狭窄患者(冠脉狭窄<50%,B组)53例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50%,C组)动脉血浆UⅡ水平。结果C组及B组的UⅡ水平均显著低于A组(P<0.001),同时C组UⅡ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01),而且C组中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CS组)UⅡ水平显著低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SAP组,P<0.001),相关分析示血浆UⅡ水平与血管病变支数呈负相关(r=-0.449,P<0.001),与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634,P<0.001)。结论UⅡ水平与冠脉的病变程度呈显著负相关,提示UⅡ可能参与冠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尿紧张素类 血浆 放射免疫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脊神经压迫后早期痛阈与神经损伤程度的联系
11
作者 黄长盛 王锷 郭曲练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1期1-4,85,共5页
目的观察大鼠脊神经压迫后早期痛阈改变与神经损伤程度的联系。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n=8):正常组,假手术组,70 g压迫组和180 g压迫组。正常组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假手术组模型制作过程和其它两个模型组相同,但不... 目的观察大鼠脊神经压迫后早期痛阈改变与神经损伤程度的联系。方法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n=8):正常组,假手术组,70 g压迫组和180 g压迫组。正常组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假手术组模型制作过程和其它两个模型组相同,但不做神经压迫,70 g压迫组和180 g压迫组分别用70 g或180 g血管夹压迫大鼠右侧颈7脊神经15 min,制作神经急性压迫损伤模型。于术前2 d和术后1、35、、7 d测右侧前足机械性痛阈和热痛阈,术后7 d处死大鼠取右侧颈7脊神经,HE染色病理分级和扫描电镜观察,比较各组痛阈改变以及神经损伤程度的变化。结果与术前相比较,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术后机械性痛阈和热痛阈无明显变化(P〉0.05);与术前以及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相比,70 g压迫组术后1~7 d机械性痛阈和热痛阈明显降低(P〈0.05),180 g压迫组术后1 d痛阈无明显变化(P〉0.05),术后3~7 d明显升高(P〈0.05)。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均未出现神经损伤病理变化,而70 g压迫组和180g压迫组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损伤,损伤病理分级180 g压迫组高于70 g压迫组(P〈0.05)。结论70 g或180 g血管夹压迫大鼠颈7脊神经后大鼠痛阈降低或升高,其机制可能与不同的压力导致不同的神经损伤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神经压迫 痛阈 病理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