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南省农业碳排放特征及碳达峰分析 被引量:22
1
作者 邓维忠 许中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6-217,共12页
了解湖南省农业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可为湖南省绿色低碳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统计年鉴对作物种植面积、农业物资投入量及畜禽养殖量进行数据整合,利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经典碳排放计算理论计算湖南省2007—2020年... 了解湖南省农业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可为湖南省绿色低碳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统计年鉴对作物种植面积、农业物资投入量及畜禽养殖量进行数据整合,利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经典碳排放计算理论计算湖南省2007—2020年间农业碳排放量。以2007年为基期年,采用Kaya碳排式和对数均值迪氏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以下简称LMDI)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引入灰色预测模型[gray forecasting model,以下简称GM(1,1)]预测湖南省2021—2040年间碳排放量。计算结果表明,湖南省农业碳排放量呈现出三段式变化:因2008年特大冰雪灾害对农业产生严重影响,农业碳排放量在2007—2008年间呈下降趋势;2009—2015年稳步上升并于2015年达到峰值(6550万t);2015—2020年间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与此同时,不同地市间存在明显差异:长沙、湘潭、衡阳、邵阳、岳阳、常德、益阳于2015年前后达峰,而其他地市,如株洲、张家界、郴州、永州、怀化、湘西在2018年前均有一段平稳上升期,娄底波动上升,因此难以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湖南省各地市农业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2007年农业碳排放强度越大的地市其在后续年份中农业碳排放强度下降幅度越大。2007—2020年间各地市农业碳排放量平均变异系数为42%,农业碳排放强度平均变异系数为20%,说明地市之间的农业碳排放量差异程度远大于农业碳排放强度差异程度。农业碳排放源排放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农田土地利用>畜禽养殖>农资投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水平和农村总用电量对增加农业碳排放量起主要作用,其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村总用电量是主要影响因素;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产业结构、地区产业结构、农村居民人均用电量的倒数在农业碳排放量减少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各地因地制宜地推动绿色创新、加强政府职能等建议,以期为湖南省农业碳减排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碳排放强度 时空特征 碳达峰 碳减排 LMDI模型 灰色预测模型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立体式生态模式——以陕北矿区“1+4”绿色可持续生态建设为例 被引量:8
2
作者 吴群英 陈国梁 冯涛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163-4169,共7页
煤炭资源开采、加工、转化,最终需转化成社会需求,这一全链条活动过程是否是生态型的,决定了煤炭开采绿色水平、全要素生产率的水平及煤炭资源开采的前途。运用系统工程方法论,研究了煤炭资源的开采、价值发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关系... 煤炭资源开采、加工、转化,最终需转化成社会需求,这一全链条活动过程是否是生态型的,决定了煤炭开采绿色水平、全要素生产率的水平及煤炭资源开采的前途。运用系统工程方法论,研究了煤炭资源的开采、价值发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关系,对涉煤的一、二、三产业门类进行多维度分层的基础上,提出了煤炭开采过程中的立体式生态模式,确立了煤炭开采立体式生态体系中自然环境生态、产业生态、社会网生态等方面的关键要素、逻辑关系、构建方式以及煤炭开采立体式生态系统的“内涵、途径、目标、措施”。立体式生态系统中的开采业务技术生态解决煤炭“安全高效清洁”的产出问题,解决“有煤”的问题;自然环境生态解决开采与环境的“共生协调”问题;产业链生态解决煤炭“高效清洁利用”问题,是煤炭价值最大化的问题;社会网生态解决“煤竭矿兴和低碳”的问题;煤炭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立体式生态模式改变了以往业务主体的单体生态、行业或部门的单线生态的定位和功能,形成由单个主体、行业单线向立体网络化生态体系的迈进;立体式生态模式打破了现有模式局限,不再是环保、个体最优,而是相关方的综合生态,是协调共享、可持续的机制、效率变革、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而完善和发展的生态系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陕北矿区“1+4”绿色可持续立体式生态建设,明确了立体式生态模式在煤炭资源开采和利用过程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式生态模式 煤炭资源开发与利用 全要素生产率 多维度 绿色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湖南CORS网监测分析湘北一次局地暴雨水汽场时空变化 被引量:6
3
作者 李黎 江婷 +2 位作者 田莹 谢建 袁志敏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35-840,共6页
基于72个湖南连续运行参考站(CORS)反演得到的可降水量(PWV),针对2015-04-03~04-04湘北地区一次局地暴雨,结合温度和气压等大气热动力条件,分析湖南省PWV时间序列及其平面动态分布变化,并总结此次暴雨过程中水汽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 基于72个湖南连续运行参考站(CORS)反演得到的可降水量(PWV),针对2015-04-03~04-04湘北地区一次局地暴雨,结合温度和气压等大气热动力条件,分析湖南省PWV时间序列及其平面动态分布变化,并总结此次暴雨过程中水汽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作为降水的必要条件,PWV峰值越大降水概率越高,当PWV突破48mm并首次降低时,随后1h内会出现降水;当PWV持续增强达到峰值50mm之后再次下降时,PWV增量变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雨势的大小及降雨持续时长;气温和气压等热动力条件也对雨势预测有一定的指示作用;PWV分布变化可对实际降水范围(落区)趋势作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S 地基GPS气象学 可降水量 暴雨 水汽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矿山生态修复及减排增汇途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余伟健 孙梅霖 +2 位作者 杜锦滢 陈国梁 王闯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46,共9页
矿山资源的开发与综合利用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但矿山开采破坏了生态环境,降低了矿山生态系统的碳汇水平。为提高我国矿山生态修复成效,在全面总结矿山开采带来的土地资源破坏、水资源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环境问题的基础上... 矿山资源的开发与综合利用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但矿山开采破坏了生态环境,降低了矿山生态系统的碳汇水平。为提高我国矿山生态修复成效,在全面总结矿山开采带来的土地资源破坏、水资源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等环境问题的基础上,从政策与修复技术等方面介绍了我国矿山生态修复进展,并分析了在环境保护意识薄弱、修复模式单一与多元激励保障失衡方面存在的不足,阐述了树立减排增汇理念、推进节能减排生产工艺、开展矿区“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强生态修复4类矿山环境修复措施,提出了适于“双碳”目标下矿山生态环境的修复策略及途径,为“双碳”背景下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修复、增强碳汇功能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矿山 生态修复 减排增汇 固碳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探空资料的湖南地区加权平均温度本地化模型研究 被引量:29
5
作者 李黎 田莹 +3 位作者 谢威 杨鹤 查达剑 孙敏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82-286,291,共6页
利用湖南地区长沙、怀化、郴州3个探空站数据,将数值积分法计算的T_m作为参考值,并基于最小二乘法建立湖南地区T_m本地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Bevis模型计算的T_m值在湖南地区存在2.51K的系统偏差;湖南本地化模型T_m值与地面温度Ts之间... 利用湖南地区长沙、怀化、郴州3个探空站数据,将数值积分法计算的T_m作为参考值,并基于最小二乘法建立湖南地区T_m本地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Bevis模型计算的T_m值在湖南地区存在2.51K的系统偏差;湖南本地化模型T_m值与地面温度Ts之间的相关系数达到0.942 5,模型平均偏差1.60K,内符合精度1.41K;基于本地化T_m模型计算的GPS PWV与利用探空数据计算的PWV相比,平均偏差为0.52mm,标准差为2.21mm,RM_S为2.45mm。总体而言,本地化T_m模型的精度优于Bevis模型,更适用于湖南地区的GPS气象研究及业务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权平均温度 GPS气象学 探空资料 可降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芒萁的生态学与资源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9
6
作者 张煜 张旭 +1 位作者 邱子豪 陈远其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525-1536,共12页
芒萁(Dicranopteris pedata)作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荒草坡及森林生态系统中常见的一种草本植物,在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其具有较大的药用价值,故芒萁的资源利用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基于近10年国内外学者在芒萁生... 芒萁(Dicranopteris pedata)作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荒草坡及森林生态系统中常见的一种草本植物,在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其具有较大的药用价值,故芒萁的资源利用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基于近10年国内外学者在芒萁生态学与资源利用方面取得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本文概述了芒萁对遮阴、酸雨等环境干扰的光合生理生态响应过程,追踪了芒萁对金属元素胁迫环境的适应性研究进展,归纳了芒萁的化感作用及其在养分循环和对土壤生物影响等生态功能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了芒萁资源利用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未来针对芒萁可能开展的研究,包括从基因水平上揭示其富集和耐受重金属的遗传机制;阐明其群落动态与驱动机制;揭示芒萁及其与植物/土壤动物互作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过程和机理;分离与鉴定化感物质;解析、分离、纯化药用成分并检测其药物活性。本研究为芒萁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萁 草本植物 生态恢复 超富集植物 药用资源 林下植被 化感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硬顶板采场诱发逆断层失稳的力学机制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余伟健 郭涵潇 +3 位作者 李可 廖泽 吴根水 潘豹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共11页
为了研究厚硬顶板条件下工作面逆断层的失稳力学机制,通过断层边界煤柱尺寸、断层倾角及岩层移动角三者关系,确立了采场覆岩移动区与断层面之间的空间关系模型。通过采场覆岩各岩层移动角建立了覆岩岩层移动线方程,结合断层倾角得出了... 为了研究厚硬顶板条件下工作面逆断层的失稳力学机制,通过断层边界煤柱尺寸、断层倾角及岩层移动角三者关系,确立了采场覆岩移动区与断层面之间的空间关系模型。通过采场覆岩各岩层移动角建立了覆岩岩层移动线方程,结合断层倾角得出了不同层位岩层移动线与断层面之间的距离函数公式,精确划定了断层面与岩层移动线的边界过渡区范围。基于岩层抗拉强度建立了断层边界岩块的极限平衡方程,给出了断层倾角小于岩层移动角情况下,边界岩块力学失稳判据,并通过力矩平衡方程建立边界岩块的偏转失稳判据。以现场案例为基础,采用双判据确定了断层倾角小于岩层移动角情况下的逆断层的活化岩层区域,确定了断层面的活化规律与离层空间分布情况。理论分析了逆断层边界条件的围岩变形破坏机理,试验模拟了断层区域采场岩层的整体运移规律,全面计算探究了厚硬顶板条件下逆断层区域采场围岩的力学与位移变化模式。结果表明:逆断层在厚硬顶板破断前发生活化;断层小于岩层倾角情况下,断层面离层空间主要分布在厚硬顶板区域的弯曲下沉带;与断层面产生离层空间的岩层竖向裂隙空间显著减少;与断层面产生离层空间的岩层对采空区空间的向上传递效率显著提高;可以通过优化断层保护煤柱尺寸来维持断层围岩的稳定;双判据模型从理论层面给出了断层边界保护煤柱的尺寸取值依据,为现场的保护煤柱宽度提供最优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活化 厚硬顶板 岩层移动线 非连续边界条件 极限拉应力 失稳判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nSAR集成GPS的矿山地表形变监测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龙四春 唐涛 +2 位作者 张赵龙 李黎 蒋宗立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6-10,共5页
矿区滑坡、沉陷等地质灾害频繁,矿区地表监测及预报愈显重要,利用雷达差分干涉测量与GPS集成可实现对矿区的三维形变监测。本文以资兴唐煤矿区为例,对矿区五景ASAR数据进行了处理,获取了垂直形变图;在矿区选取了代表性的10个GPS形变监测... 矿区滑坡、沉陷等地质灾害频繁,矿区地表监测及预报愈显重要,利用雷达差分干涉测量与GPS集成可实现对矿区的三维形变监测。本文以资兴唐煤矿区为例,对矿区五景ASAR数据进行了处理,获取了垂直形变图;在矿区选取了代表性的10个GPS形变监测点,获取了ASAR数据对应时间的平面点位形变监测结果。对DIn SAR与GPS测量数据集成与内插,获得地面监测点的三维形变量,采用部分监测点的水准测量数据对形变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两种监测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N SAR GPS 集成 三维 形变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RMap的矿区土地资源破坏三维可视化与分析模型集成系统 被引量:3
9
作者 何原荣 朱建军 +2 位作者 龙四春 江源通 廖桂华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64-270,共7页
矿产开发导致的土地资源被破坏,既是环境污染与矿区地质灾害形成的源头,也使得土地供需的矛盾日趋尖锐,成了威胁"矿群"关系和谐及矿区可持续利用发展的中心问题。基于VRMap建立了以遥感、汇水、坡度作为背景纹理的矿区开采面... 矿产开发导致的土地资源被破坏,既是环境污染与矿区地质灾害形成的源头,也使得土地供需的矛盾日趋尖锐,成了威胁"矿群"关系和谐及矿区可持续利用发展的中心问题。基于VRMap建立了以遥感、汇水、坡度作为背景纹理的矿区开采面、固态废物、尾矿库、工矿道路和工矿建筑5类土地破坏的三维模型,集成土地利用变化模型,以三维量算面积为模型参数,基于VRMap SDK开发模型分析三维地理信息集成系统,为矿区土地破坏的直观显示、深刻理解与全面分析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RMAP 矿区 土地资源破坏 三维可视化 分析模型 集成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江排污口环境中砷的污染特征及潜在生态风险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国梁 冯涛 +4 位作者 李志贤 陈章 朱佳文 王海华 向言词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356-1360,共5页
对排污口砷的形态进行分析有助于从源头上找出水环境中砷污染的原因,为评估生态系统潜在风险及实施生态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连续分级提取法研究了湘江下游某排污口表层沉积物(0~10 cm)中各形态砷的分布特征并对植物、水样中的砷进... 对排污口砷的形态进行分析有助于从源头上找出水环境中砷污染的原因,为评估生态系统潜在风险及实施生态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连续分级提取法研究了湘江下游某排污口表层沉积物(0~10 cm)中各形态砷的分布特征并对植物、水样中的砷进行了测定,其结果表明:排污口0~1 km的范围内沉积物中总砷的平均质量分数为1 373 mg?kg^(-1),各形态砷占比顺序为残渣态(72.74%~78.76%)>晶形结合态(8.59%~10.77%)≈非晶形结合态(7.56%~13.78%)>强交换态(2.53%~5.49%)>弱交换态砷(0.18%~0.31%),残渣态砷为主要存在形式;排污口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中砷质量分数为854.64mg?kg^(-1),其对水环境中的砷有着较强的富集作用(富集系数≈200);水生植物的生长可对沉积物中砷的迁移转化产生显著影响,水环境中的砷易被富集从而进入食物链中造成潜在的健康风险。因此,在治理水环境砷污染时应考虑砷不同形态之间的转化,从源头上减少砷的排放,降低其对环境所产生的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移转化 水污染 空心莲子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动态PPP技术监测ZTD高频变化
11
作者 李黎 龙四春 +2 位作者 沈军 李浩军 张立亚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4-78,共5页
基于动态PPP技术,用IGS参考站的静态数据进行动态PPP模拟计算,对静态得到的PPP-ZTD、动态计算得到的PPP-ZTD与IGS公布的ZTD参考值的比较发现,使用动态PPP技术和较高采样间隔的卫星钟差(30 s)也可以获得精度较高的对流层延迟(<6 mm)。
关键词 精密单点单位 动态精密单点单位 对流层延迟 水汽 卫星钟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断层条件下采场巷道围岩变形与应力分布规律
12
作者 赵沁彬 余伟健 +3 位作者 潘豹 周明娟 齐耀斌 刘雨清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04,共8页
为了了解断层带采场巷道围岩变形与应力分布规律,通过理论推导“断层带采场巷道回采阶段理论力学模型”,结合数值模拟研究了断层附近采场巷道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的应力、塑性区分布,以及巷道顶部和两侧围岩变形规律。结果显示:断层带采... 为了了解断层带采场巷道围岩变形与应力分布规律,通过理论推导“断层带采场巷道回采阶段理论力学模型”,结合数值模拟研究了断层附近采场巷道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的应力、塑性区分布,以及巷道顶部和两侧围岩变形规律。结果显示:断层带采场巷道围岩变形及应力分布规律与断层位置有关;巷道围岩受采动影响,最大主应力逐渐增大且集中于断层处,塑性区范围扩大至5 m左右,在左肩角发生剪拉破坏;巷道顶板松动影响范围为4 m,距离巷道表面越远,下沉量越小;巷道两帮围岩越接近巷道表面,位移越大;断层上盘围岩在断层影响下,垂直位移增大,水平位移几乎为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 采场巷道 数值模拟 围岩变形 应力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微生物去除水中Cr(Ⅵ)性能及机理比较
13
作者 张正 周芳 +2 位作者 邹文滔 阮启超 陈章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7-184,共8页
Cr(Ⅵ)是水体重金属污染重要来源,微生物吸附剂在Cr(Ⅵ)污染水体处理中应用广泛。该文以掷孢酵母MWT-01(Spo⁃robolomyces carnicolor MWT-01)和蜡样芽孢杆菌ZNT-03(Bacillus cereus ZNT-03)为吸附材料,比较研究了MWT-01和ZNT-03去除Cr(... Cr(Ⅵ)是水体重金属污染重要来源,微生物吸附剂在Cr(Ⅵ)污染水体处理中应用广泛。该文以掷孢酵母MWT-01(Spo⁃robolomyces carnicolor MWT-01)和蜡样芽孢杆菌ZNT-03(Bacillus cereus ZNT-03)为吸附材料,比较研究了MWT-01和ZNT-03去除Cr(Ⅵ)的性能及机理。结果表明,pH值对MWT-01和ZNT-03吸附Cr(Ⅵ)影响显著;2种菌均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MWT-01最大吸附量为58.58 mg/g,ZNT-03最大吸附量为77.75 mg/g;共存离子(K^(+)、Na^(+)、Mg^(2+)、Ca^(2+)、Cl^(-)和SO_(4)^(2-))对Cr(Ⅵ)吸附影响较小。研究证实,MWT-01和ZNT-03主要通过微生物表面官能团,以静电吸引、络合反应、氧化还原实现对Cr(Ⅵ)的有效去除。Sporobolomyces carnicolor MWT-01和Bacillus cereus ZNT-03的细胞壁组成差异导致它们对Cr(Ⅵ)的吸附能力不同。ZNT-03的细胞壁结构更简单,使其更容易暴露表面官能团,更有利于Cr(Ⅵ)还原并形成稳定的络合物,提高吸附效率。MWT-01细胞壁结构复杂,阻碍了表面官能团与Cr(Ⅵ)的相互作用,影响了Cr(Ⅵ)去除能力。该研究为Cr(Ⅵ)微生物吸附剂的选择和优化提供了研究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Ⅵ) 微生物吸附剂 吸附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环境下地基SAR粗差探测及应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马金玉 龙四春 +2 位作者 童爱霞 吴文豪 祝传广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3-48,54,共7页
雷达视线受施工机械等的间断遮挡导致部分影像产生相位奇异值,从而造成解缠错误及误差传递,简单的相关影像处理难以识别受遮挡影像。本文提出了改进的基于小波变换的信号奇异性检测方法,通过对地基SAR PS点时序相位特征进行分析,将遮挡... 雷达视线受施工机械等的间断遮挡导致部分影像产生相位奇异值,从而造成解缠错误及误差传递,简单的相关影像处理难以识别受遮挡影像。本文提出了改进的基于小波变换的信号奇异性检测方法,通过对地基SAR PS点时序相位特征进行分析,将遮挡影像识别转化为粗差探测问题;由PS点相位序列与影像位置关系,根据测区PS点相位序列的奇异点集合得到受遮挡影像集;最后将受遮挡影像剔除后得到的地基SAR监测结果与精密全站仪、水准与游标卡尺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用于受遮挡影像的识别是可行的,解决了地基SAR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可能存在的影像遮挡带来的测量数据含有粗差的问题,提高了监测区域伪影像检测的效率与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BSAR 变形监测 粗差探测 小波变换 奇异性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化剂对活性炭处理矿山废水Mn2+的影响研究
15
作者 周剑林 刘伟银 +5 位作者 冯涛 曹运江 陈章 李志贤 陈国梁 陈远其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42-45,共4页
采用HCl、KCl、NaOH和Fe(NO3)3四种活化剂预处理褐煤,制备得到了活性炭吸附剂,分析了不同活化剂处理获得的褐煤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孔容和吸附性能,研究了不同活化剂处理对活性炭吸附废水中Mn^2+的影响。结果表明:负载KCl制备得到的煤基... 采用HCl、KCl、NaOH和Fe(NO3)3四种活化剂预处理褐煤,制备得到了活性炭吸附剂,分析了不同活化剂处理获得的褐煤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孔容和吸附性能,研究了不同活化剂处理对活性炭吸附废水中Mn^2+的影响。结果表明:负载KCl制备得到的煤基活性炭比表面积和孔容最大;在吸附剂投加量为5 g,温度为25 ℃,pH=7,吸附时间为60 min时,对水体中的Mn^2+去除率顺序为:K-AC>Na-AC>H-AC>SL-AC>Fe-AC,K-AC对Mn^2+的去除率达到9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催化 活性炭制备 矿山废水 Mn^2+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腐植酸生物炭对矿区土壤淋溶液中Mn^(2+)吸附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代泽宇 周剑林 +5 位作者 刘伟银 秦平 陈荣 陈章 李志贤 陈国梁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006-4018,共13页
利用玉米秸秆基生物炭(CSB)负载腐植酸制备腐植酸改性生物炭(CSB-HA),用于吸附矿区土壤淋溶液中Mn^(2+)并分析其吸附特性。借助SEM、BET、XRD、XPS和FT-IR等方法对制备得到的样品进行表征分析,CSB-HA比表面积为7.911 m^(2)/g,孔隙以介... 利用玉米秸秆基生物炭(CSB)负载腐植酸制备腐植酸改性生物炭(CSB-HA),用于吸附矿区土壤淋溶液中Mn^(2+)并分析其吸附特性。借助SEM、BET、XRD、XPS和FT-IR等方法对制备得到的样品进行表征分析,CSB-HA比表面积为7.911 m^(2)/g,孔隙以介孔居多。优良的孔隙结构提供大量吸附点位,并促进与污染物的接触,使吸附性能提升。CSB-HA表面富含C=O、O=C—O和—COOH等含氧官能团,其中氧原子能与重金属离子进行络合配位形成配位键,从而去除Mn^(2+)。CSB-HA对Mn^(2+)的最大吸附量为21.493 mg/g,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等温式和Temkin等温式能较好拟合吸附过程,Temkin常数b<1 kJ/mol,能证明吸附过程存在物理吸附。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式拟合度更高且更接近实际检测值,故吸附过程为单分子层吸附,受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共同作用,且化学吸附占主导地位。因此含氧官能团种类和质量分数对CSB-HA吸附Mn^(2+)产生重要影响。由液膜扩散模型和颗粒内扩散模型分析扩散过程,液膜扩散模型拟合线与纵轴截距较小,因此该过程不是控速阶段。颗粒内扩散模型可拟合为膜扩散阶段(0~60 min)和颗粒内扩散阶段(60~240 min),后者吸附速率明显降低(k_(id1)=1.159>k_(id2)=0.287),且拟合线均不通过原点,故颗粒内扩散阶段是吸附过程的控速关键阶段。热力学模拟中,分离系数R_(L)均在0.4~0.6,ΔH=15.41 kJ/mol>0,且ΔG均为负数并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表明吸附过程是可逆且自发吸热的,升温能促进吸附反应进行。ΔS=49.90 J/(mol·K)>0,证明吸附过程中固液界面随机性增加。模拟淋溶液吸附实验表明CSB-HA吸附Mn^(2+)效果较好且对淋溶液pH有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材料 腐植酸 尾矿土 吸附模型 扩散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效非均匀荷载条件下梯形截面岩石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17
作者 余伟健 潘豹 +1 位作者 吴根水 郭涵潇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4-113,共10页
基于巷道开挖过程中围岩应力转移分布特点,着重探究非均匀荷载下岩体变形规律。提出了新的岩石力学试验方法,该方法根据岩石应力–应变曲线,加工出特定的梯形截面试件及相应的刚性垫片,以实现单轴压缩时的轴向荷载非均匀分布。计算了梯... 基于巷道开挖过程中围岩应力转移分布特点,着重探究非均匀荷载下岩体变形规律。提出了新的岩石力学试验方法,该方法根据岩石应力–应变曲线,加工出特定的梯形截面试件及相应的刚性垫片,以实现单轴压缩时的轴向荷载非均匀分布。计算了梯形截面试件压缩时荷载分布与截面高度的关系,并对试验条件下的试件应力分布与岩石状态分区进行讨论,在右侧面高度为75 mm时试件破坏前左侧面处于塑性变形阶段,在右侧面高度为85 mm时试件破坏前左侧面仍处于弹性变形阶段。得到了非均匀荷载压缩条件下单一完整岩体的变形特性;梯形截面砂岩破坏前有明显的分区,各点位塑性硬化程度不一致,S85试件点位3右侧处塑性硬化程度最大,S75试件点位2右侧处塑性硬化程度最大。试验结果表明,非均匀荷载压缩条件下的岩石呈非线性变形特征;同时,岩石局部的损伤会加快附近岩石的塑性软化。提出了非均匀荷载条件下不同竖向截面内轴向应变差会引起附加切应力,附加切应力在中性面上、下方向相反,大小与应变变化率成正相关。在附加切应力作用下,岩石单元最大剪应力平面角度增大,试件破坏形态由原本对“核”形态转变为沿着斜面倾向拉长的相对棱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非均匀荷载 单轴压缩 CT扫描 变形与破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拜耳法赤泥梯级分离铁铝钛制备磷酸铁的工艺研究
18
作者 万晓霞 伍泽广 +1 位作者 梅华贤 沈凡熙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7-83,共7页
该文结合湿法酸浸赤泥与均相沉淀法制备磷酸铁,提出了赤泥中的铁(Fe)、铝(Al)、钛(Ti)梯级分离工艺。首先对赤泥进行碱焙烧-水淬,以焙烧温度900℃、焙烧时间90 min、纯碱/赤泥投料比为0.5∶1进行碱焙烧后,水淬焙烧产物Al的水淬浸出率达6... 该文结合湿法酸浸赤泥与均相沉淀法制备磷酸铁,提出了赤泥中的铁(Fe)、铝(Al)、钛(Ti)梯级分离工艺。首先对赤泥进行碱焙烧-水淬,以焙烧温度900℃、焙烧时间90 min、纯碱/赤泥投料比为0.5∶1进行碱焙烧后,水淬焙烧产物Al的水淬浸出率达69.91%。其次进行水淬渣的酸浸,得到富含Fe、Al、Ti的酸浸液,在浸出时间1.5 h、浸出温度120℃、硫酸浓度6.0 mol/L、固液比为1∶6的最佳工艺条件下,Fe、Al、Ti浸出率分别达到90.43%、69.48%、95.63%;再次将酸浸液高温氧化水解回收Ti,Ti的回收率达76.79%,Fe组分损失率仅4.9%。而后用氟化钠分离酸浸液中的Al元素制备冰晶石,在F/Al摩尔比为1∶6、初始pH为1.0、反应温度25℃、搅拌反应1 h的条件下,Al的回收率达98.45%,制得纯度较高的冰晶石(Na3AlF6)。最后用均相沉淀制备磷酸铁,在投料Fe/P摩尔比为1∶1.1、双氧水过量1.2倍、反应pH为1.8、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4 h的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备的磷酸铁晶形良好,符合标准质量要求。该工艺流程简单,通过梯级分离实现了铁、铝、钛元素的回收利用,为拜耳法赤泥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耳法赤泥 梯级分离 均相沉淀 酸浸 磷酸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西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储集条件研究 被引量:37
19
作者 肖正辉 王朝晖 +5 位作者 杨荣丰 冯涛 王齐仁 黄俨然 陈新跃 邓翼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612-1623,共12页
为客观评价湘西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资源勘探潜力,本研究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高倍扫描电镜、扫描探针显微镜等系统研究了其页岩气储集条件。XRD分析结果表明,泥页岩中脆性矿物含量为53.8%~98.1%,平均77.9%,脆... 为客观评价湘西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资源勘探潜力,本研究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高倍扫描电镜、扫描探针显微镜等系统研究了其页岩气储集条件。XRD分析结果表明,泥页岩中脆性矿物含量为53.8%~98.1%,平均77.9%,脆性矿物含量丰富,其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张家界柑子坪、三岔及其周边地区。高倍扫描电镜分析结果显示,湘西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泥页岩中发育残余原生孔隙、有机质微孔隙、不稳定矿物溶蚀孔、矿物层间微裂隙和构造裂缝,其中构造裂缝、有机质微孔隙和不稳定矿物溶蚀孔是研究区页岩基质孔裂隙的主要组成部分。扫描探针显微镜分析结果显示,湘西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泥页岩中蜂窝状的有机质丰富,主要呈分散状和条带状分布,其内部纳米级孔隙发育。Ultrapore-200A氦孔隙仪测试结果显示,湘西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泥页岩孔隙度相对较低,为0.6%~11.7%,平均4.6%,其影响因素主要是构造裂缝,其次是泥页岩有机碳含量和长石含量。ULTRA—PERM200渗透率仪测试结果显示,湘西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泥页岩渗透率度相对较低,为0.002-0.06mD,平均0.014mD,其影响因素主要是构造裂缝,其次是矿物层间微裂隙。等温吸附实验结果表明,湘西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泥页岩具有较好的吸附气性能,其中有机碳含量可能是影响泥页岩吸附气含量的最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西北 下寒武统 牛蹄塘组 页岩气 储集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大豆间作和减量施氮对甘蔗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24
20
作者 杨文亭 李志贤 +3 位作者 赖健宁 吴鹏 章莹 王建武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56-562,共7页
甘蔗-大豆间作逐渐得到推广应用。我们于2009—2011年连续3年在华南农业大学农场进行大田定位试验,探讨甘蔗-大豆间作和减量施氮对甘蔗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设置3种种植模式(甘蔗-大豆(1∶1)间作、甘蔗-大豆(1∶2)间作、甘蔗... 甘蔗-大豆间作逐渐得到推广应用。我们于2009—2011年连续3年在华南农业大学农场进行大田定位试验,探讨甘蔗-大豆间作和减量施氮对甘蔗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设置3种种植模式(甘蔗-大豆(1∶1)间作、甘蔗-大豆(1∶2)间作、甘蔗单作)和2种施氮水平(常规施氮,525 kg hm–2和减量施氮,300 kg hm–2)。结果表明,施氮水平连续3年对甘蔗产量均无显著影响;相比甘蔗单作,甘蔗-大豆间作模式在2010年显著降低了甘蔗产量,但2009、2011年和3年均值都表明间作模式对甘蔗产量无显著影响。3年结果表明施氮水平对甘蔗的主要农艺性状均无显著影响;种植模式对甘蔗株高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了甘蔗茎粗、有效茎数和单株产量,与甘蔗单作相比,2009年的甘蔗-大豆间作显著降低了甘蔗有效茎数,2011年甘蔗-大豆间作模式下的甘蔗茎粗和单株产量均显著大于甘蔗单作。相关分析表明,甘蔗产量与甘蔗单株产量、有效茎数和株高均呈正相关,其中甘蔗-大豆(1∶2)间作模式下甘蔗产量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减量施氮水平下的甘蔗-大豆(1∶2)间作模式的甘蔗产量与有效茎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综合来看,减量施氮和间作大豆对甘蔗产量影响不显著,对甘蔗主要农艺性状也没有显著负面影响。从节约成本和维持甘蔗产量来考虑,减量施氮水平下的甘蔗-大豆(1∶2)间作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大豆间作 产量 氮素 株高 有效茎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