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溶液燃烧合成-粉末冶金法制备Al_(2)O_(3)/Cu多孔复合材料
1
作者 杨腾 储爱民 +3 位作者 李滔 赵玉萍 董泽熙 郭世柏 《粉末冶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6-214,共9页
以硝酸铜、硝酸铝、葡萄糖和尿素为原料,采用溶液燃烧合成和氢还原法制备了Al_(2)O_(3)/Cu复合粉末,然后将Al_(2)O_(3)/Cu复合粉末与造孔剂氯化钠均匀混合,再将混合粉末冷压成型,最后通过烧结-脱溶工艺制得Al_(2)O_(3)/Cu多孔复合材料(A... 以硝酸铜、硝酸铝、葡萄糖和尿素为原料,采用溶液燃烧合成和氢还原法制备了Al_(2)O_(3)/Cu复合粉末,然后将Al_(2)O_(3)/Cu复合粉末与造孔剂氯化钠均匀混合,再将混合粉末冷压成型,最后通过烧结-脱溶工艺制得Al_(2)O_(3)/Cu多孔复合材料(A-C-M)。采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粉末原料和A-C-M的微观形貌进行表征分析,使用万能试验机对A-C-M进行压缩性能测试,研究葡萄糖添加量对燃烧产物粉末的影响,探讨了Al_(2)O_(3)含量对A-C-M压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糖与Cu(NO_(3))_(2)的摩尔比为1时,燃烧产物的比表面积达到最大值,为12.5 m^(2)·g^(-1);燃烧产物经煅烧除碳后,粉末颗粒的孔洞增加,但因高温煅烧产生烧结作用,其比表面积降低为10.2 m^(2)·g^(-1);煅烧产物经氢还原后,粉末颗粒破碎为絮状,然而因还原高温的烧结作用,使获得Al_(2)O_(3)/Cu复合粉末比表面积进一步降低为7.5 m^(2)·g^(-1);随Al_(2)O_(3)含量的增加,A-C-M孔隙率逐渐增加,其抗压缩强度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复合材料 溶液燃烧合成 葡萄糖 孔隙率 压缩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碳雾滴燃烧制备微纳空心球型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及性能研究
2
作者 陈志铭 储爱民 +2 位作者 周子榆 赵玉萍 陈友明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62-1368,共7页
为了满足市场对高容量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需求,运用含碳雾滴燃烧法制备C/Li_(1.2)Ni_(0.13)Co_(0.13)Mn_(0.54)O_(2)复合前驱体,通过煅烧除碳获得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并对比溶液燃烧法制备的样品。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 为了满足市场对高容量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需求,运用含碳雾滴燃烧法制备C/Li_(1.2)Ni_(0.13)Co_(0.13)Mn_(0.54)O_(2)复合前驱体,通过煅烧除碳获得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并对比溶液燃烧法制备的样品。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制备样品的微观形貌和晶体结构差异,使用电池测试系统和电化学工作站,对两种方法制备正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含碳雾滴燃烧制备的Li_(1.2)Ni_(0.13)Co_(0.13)Mn_(0.54)O_(2)在0.1C倍率下首周放电比容量达到了390.89 mAh/g,在5C电流密度下,仍有185.06 mAh/g;1C倍率下循环充放电100周放电容量保持在108.78 mAh/g,展示了较好的容量与倍率性能,但其循环性能略低于溶液燃烧法制备的样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碳雾滴燃烧 富锂锰基 正极材料 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集成计算材料工程和材料基因工程:思想及实践 被引量:17
3
作者 李波 杜勇 +9 位作者 邱联昌 庞梦德 张伟彬 刘树红 李凯 彭英彪 周鹏 郑洲顺 宋旼 Seifert H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06-525,共20页
革新材料研发模式、加速材料研发进程并降低材料研发成本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热点。集成计算材料工程和材料基因工程是近年来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新颖的理念和方法,二者均为新材料研究与开发带来了全新的认识与机遇。集成计算材料工程... 革新材料研发模式、加速材料研发进程并降低材料研发成本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热点。集成计算材料工程和材料基因工程是近年来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新颖的理念和方法,二者均为新材料研究与开发带来了全新的认识与机遇。集成计算材料工程是材料基因工程的基本组成元素。材料基因工程主要包括高通量实验、高通量计算和材料数据库三大要素。材料基因工程将集成计算材料工程的理念扩展到了整个材料科学、技术与工程链条,贯穿于从新材料发现到应用的全部过程。作为新材料研发的新模式,集成计算材料工程和材料基因工程必将为新材料研发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简要回顾了材料研究的发展历程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详细介绍了材料基因工程与集成计算材料工程之间内在联系与区别。通过4个应用实例(梯度硬质合金、CVD耐磨涂层、锂离子电池、铝合金),展示了集成计算材料工程和材料基因工程在材料研发中的强大功能,为材料设计和开发提供了新思路。最后展望了集成计算材料工程和材料基因工程未来发展的重点及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成计算材料工程 材料基因工程 材料设计 相图热力学计算 高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烧结工艺对WC/Cr_(3)C_(2)/La_(2)O_(3)刀具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钟韬 郭荣臻 +4 位作者 林晓川 柳龙婷 王佳鑫 徐志强 郭世柏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82-588,共7页
针对传统硬质合金刀具高速切削过程中粘结相易于磨损等问题,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制备了WC/Cr_(3)C_(2)/La_(2)O_(3)刀具材料,研究了Cr_(3)C_(2)添加量(质量分数,0%~2.00%)和工艺参数(烧结温度1500~1700℃,烧结压力15~45 MPa)对刀具材料... 针对传统硬质合金刀具高速切削过程中粘结相易于磨损等问题,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制备了WC/Cr_(3)C_(2)/La_(2)O_(3)刀具材料,研究了Cr_(3)C_(2)添加量(质量分数,0%~2.00%)和工艺参数(烧结温度1500~1700℃,烧结压力15~45 MPa)对刀具材料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质量分数0.50%的Cr_(3)C_(2)并在1550℃和25 MPa条件下烧结,得到的WC/Cr_(3)C_(2)/La_(2)O_(3)刀具材料相对密度、抗弯强度和硬度分别为97.5%、1281.0 MPa和HV 2124.3。随着烧结温度增加,材料的相对密度增加,微观组织逐渐均匀;但过高温度会导致晶粒异常长大,组织分布不均,孔隙增多,综合力学性能下降。随着烧结压力增加,材料晶粒细小,组织更加均匀,力学性能增加;但当压力超过25 MPa后,材料力学性能有所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质合金 刀具材料 放电等离子烧结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等应变速率轧制混晶AZ31镁合金板材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和断裂行为
5
作者 刘筱 许康 +5 位作者 朱必武 马丽莉 魏福安 刘文辉 徐从昌 李落星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6-82,共7页
通过中等应变速率轧制工艺制备了多尺度的混晶镁合金板材,并对该合金的组织、力学性能及断裂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轧制应变速率为1.5 s^(-1)时,组织为粗晶、细晶和孪晶的混合;当轧制应变速率为4.0 s^(-1)时,组织为粗晶、细晶、链... 通过中等应变速率轧制工艺制备了多尺度的混晶镁合金板材,并对该合金的组织、力学性能及断裂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轧制应变速率为1.5 s^(-1)时,组织为粗晶、细晶和孪晶的混合;当轧制应变速率为4.0 s^(-1)时,组织为粗晶、细晶、链条晶粒和孪晶的混合;当轧制应变速率为6.5 s^(-1)时,组织主要以粗晶和细晶为主。在温度为370℃,应变速率为4.0 s^(-1)下轧制后的板材的晶粒尺寸分布呈双峰特征,从而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265 MPa)和伸长率(19.5%),中等应变速率轧制后板材的裂纹归因于细晶区孔洞形核、长大和合并以及粗晶区孪晶诱导裂纹萌生和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Z31镁合金 中等应变速率轧制 双峰分布 混晶 断裂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熔覆陶瓷涂层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牟永强 刘金铭 +1 位作者 谭欣荣 刘阳 《宇航材料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2,共11页
激光熔覆技术是一种优异的表面改性方法,能够在基体表面生成致密的陶瓷涂层,还能够实现对磨损、腐蚀等损伤的现场修复,使零部件在无须更换的情况下保持服役状态,极大程度上降低了维修成本。本文首先对激光熔覆技术和激光熔覆陶瓷涂层分... 激光熔覆技术是一种优异的表面改性方法,能够在基体表面生成致密的陶瓷涂层,还能够实现对磨损、腐蚀等损伤的现场修复,使零部件在无须更换的情况下保持服役状态,极大程度上降低了维修成本。本文首先对激光熔覆技术和激光熔覆陶瓷涂层分类情况进行了介绍,然后对激光熔覆陶瓷涂层的数值模拟以及性能优化方法进行了阐述,最后概括了激光熔覆陶瓷涂层的应用研究方向,针对研发、工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和改进措施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陶瓷涂层 数值模拟 性能优化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_2O_3基陶瓷材料增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7
作者 储爱民 王志谦 +2 位作者 张德智 刘文辉 徐红梅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1期363-367,383,共6页
Al_2O_3基陶瓷材料具有高的化学稳定性,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其脆性限制了它的推广应用,对氧化铝陶瓷进行增韧是解决其脆性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简要介绍了目前氧化铝陶瓷的增韧方法和增韧机理,综述了氧化铝陶瓷增韧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氧... Al_2O_3基陶瓷材料具有高的化学稳定性,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其脆性限制了它的推广应用,对氧化铝陶瓷进行增韧是解决其脆性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简要介绍了目前氧化铝陶瓷的增韧方法和增韧机理,综述了氧化铝陶瓷增韧的研究现状,分析了氧化铝陶瓷增韧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展望了氧化铝陶瓷增韧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原位生长及复合增韧是高性能Al_2O_3基陶瓷材料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2O3基陶瓷材料 陶瓷增韧 原位生长 复合增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温化学气相渗透法制备C/C-SiC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 被引量:7
8
作者 王跃明 时启龙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2-60,共9页
以碳纤维体积分数为30%的2.5维针刺碳毡为预制体,通过等温化学气相渗透法(Isothermal Chemical Vapor Infiltration,ICVI),制备4种C/C-SiC复合材料,基体中Si C含量由56%降至15%,其密度相近(1.87~1.91 g/cm^3)。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 以碳纤维体积分数为30%的2.5维针刺碳毡为预制体,通过等温化学气相渗透法(Isothermal Chemical Vapor Infiltration,ICVI),制备4种C/C-SiC复合材料,基体中Si C含量由56%降至15%,其密度相近(1.87~1.91 g/cm^3)。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上述材料的显微结构和物相组成进行观察和分析,并在MM-10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上研究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随着基体Si C含量的降低,C/C-SiC复合材料的平均宏观硬度由98.2HRA降至65.1HRA,硬度分布的均匀性也明显下降;制动过程的平均摩擦系数和质量磨损率均显著增加;通过对摩擦表面形貌和磨屑微观形貌的分析,表明制动过程中的磨损机制受材料表面宏观硬度的影响显著;随着复合材料表面硬度的降低,磨损机制由磨粒磨损为主向磨粒磨损和黏结磨损联合转变,从而使摩擦系数和磨损量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温化学气相渗透法 C/C-SIC复合材料 摩擦磨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1纯钛平面各向异性变形行为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旭 刘龙飞 +1 位作者 卢立伟 吴志强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3-200,共8页
利用万能材料试验机开展了RD-ND平面内的TA1冷轧纯钛板圆柱试样在应变速率为1×10^(-2) s^(-1)下的压缩试验,研究了取样方向(RD-0°、RD-45°和RD-90°)对其压缩性能的影响,并利用金相显微镜和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对压... 利用万能材料试验机开展了RD-ND平面内的TA1冷轧纯钛板圆柱试样在应变速率为1×10^(-2) s^(-1)下的压缩试验,研究了取样方向(RD-0°、RD-45°和RD-90°)对其压缩性能的影响,并利用金相显微镜和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对压缩前后试样的微观组织和变形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取向圆柱试样的塑性变形流动应力存在显著差异,从RD-0°到RD-90°试样,随着压缩方向与轧制方向夹角的增加,相应的塑性变形流动应力随之增加;RD-0°与RD-45°试样具有较高的应变硬化能力,而RD-90°试样应变硬化率敏感性较低,试样提前失去承载能力。圆柱试样在压缩变形过程中的塑性变形行为与压缩方向和轧制方向的夹角密切相关:在RD-0°试样压缩过程中,长条状晶粒被反向压缩,塑性变形由滑移主导,同时生成了大量的{11-20}孪晶起到协调变形作用;在RD-45°试样压缩过程中,易沿晶界发生剪切,变形机制以位错滑移为主;在RD-90°试样压缩时,轧制所形成的长条状晶粒被继续拉长,位错滑移或孪生都受到约束,容易形成裂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1纯钛 压缩强度 应变硬化率 变形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渗剂中不同硅铝组成对Ti-Al-Si涂层微观组织和抗氧化性的影响
10
作者 朱纯清 颜建辉 《中国表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3-324,共12页
TiAl基合金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和汽车发动机领域,然而Ti Al基合金在800℃高温环境下抗氧化性不足,制备Ti-Al-Si涂层是提高TiAl合金高温抗氧化性的一种有效方法。以五种不同比例的粉、铝粉作为渗剂,利用固体粉末包埋渗技术在TiAl合金... TiAl基合金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和汽车发动机领域,然而Ti Al基合金在800℃高温环境下抗氧化性不足,制备Ti-Al-Si涂层是提高TiAl合金高温抗氧化性的一种有效方法。以五种不同比例的粉、铝粉作为渗剂,利用固体粉末包埋渗技术在TiAl合金表面制备不同组成的硅铝共渗涂层,研究不同涂层在800℃高温下的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硅铝共渗制备的涂层由TiAl_(2)过渡层和TiAl_(3)外层组成,外层下方镶嵌着白色的Ti_(5)Si_(3)相。随着渗剂中Al元素含量的减少,渗层厚度减少,Ti_(5)Si_(3)相增多,过渡层厚度增加。涂层在800℃高温下为合金提供了良好的保护效果,氧化后涂层由外到内为Al_(2)O_(3)层、TiAl_(3)层以及TiAl_(2)层。随着渗剂中Al元素含量的增加,TiAl合金高温氧化增重逐渐减少,抗氧化性能得到提高,这主要得益于致密Al_(2)O_(3)氧化膜的形成。研究结果可为TiAl合金高温抗氧化涂层的制备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L基合金 固体粉末包埋渗 铝硅共渗 抗氧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Cl_(2)-AlCl_(3)-PY_(13)FSI/有机醚可充镁电池电解液
11
作者 魏鑫 卢立伟 +3 位作者 文家新 刘晓晨 杨京东 刘洋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08,共8页
为改善MACC电解液的预调节过程和充放电性能,将N-甲基-N-丙基吡咯烷鎓双(氟磺酰)亚胺(PY_(13)FSI)作为添加剂制备Mg Cl_(2)-Al Cl_(3)-PY_(13)FSI/THF(MACCP)可充镁电池电解液。研究MACCP电解液的电化学性能、组成和正极材料的兼容性。... 为改善MACC电解液的预调节过程和充放电性能,将N-甲基-N-丙基吡咯烷鎓双(氟磺酰)亚胺(PY_(13)FSI)作为添加剂制备Mg Cl_(2)-Al Cl_(3)-PY_(13)FSI/THF(MACCP)可充镁电池电解液。研究MACCP电解液的电化学性能、组成和正极材料的兼容性。结果表明:MACCP电解液的预调节过程明显缩短;MACCP电解液中新增了Al Cl_(2)F_(2)^(-)和Al Cl_(3)F^(-)离子;Mo_(6)S_(8)|MACCP|Mg电池在0.3 C下,循环240圈后放电比容量为54.2 m Ah/g,放电性能显著增强。这主要源于PY_(13)FSI电解产生的F^(-)同Cl^(-)产生竞争,生成新的有效离子,提高了Mg^(2+)沉积/溶出速率;PY_(13)FSI参与进电解液/电极界面反应,增强了界面的稳定性。MACCP电解液制备工艺简单,对促进可充镁电池的发展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充镁电池 MACC电解液 N-甲基-N-丙基吡咯烷翁双(氟磺酰)亚胺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晶镁合金超塑性研究进展
12
作者 杨天龙 唐昌平 +3 位作者 董宇 曾立英 黄磊 谢红梅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5-804,共20页
随着航空航天领域对复杂薄壁结构件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轻质镁合金的超塑性成形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挤压、轧制和大塑性变形技术对镁合金晶粒细化和超塑性的影响,总结了超塑性变形机制。研究发现,通过搅拌摩擦加工、等通道转角挤压... 随着航空航天领域对复杂薄壁结构件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轻质镁合金的超塑性成形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挤压、轧制和大塑性变形技术对镁合金晶粒细化和超塑性的影响,总结了超塑性变形机制。研究发现,通过搅拌摩擦加工、等通道转角挤压工艺制备的样品具有更优异的超塑性表现。最后,本文还针对细晶镁合金超塑性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合金 超塑性 微观组织 变形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胺6/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美龙 欧宝立 +4 位作者 郭源君 颜建辉 康永海 刘惠洋 郭艳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4-29,共6页
为研究氧化石墨烯对聚酰胺6的相容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天然鳞片石墨为原料,采用改良的Hummers方法制备氧化石墨烯,用氯化亚砜将其活化得到酰氯修饰氧化石墨烯,再与氨气反应制备氨基化氧化石墨烯,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出聚酰胺6/氧化石... 为研究氧化石墨烯对聚酰胺6的相容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天然鳞片石墨为原料,采用改良的Hummers方法制备氧化石墨烯,用氯化亚砜将其活化得到酰氯修饰氧化石墨烯,再与氨气反应制备氨基化氧化石墨烯,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出聚酰胺6/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进行表征分析,通过在甲酸中的分散实验研究该材料的相容性,并利用拉伸实验测试其力学性能.结果表明:聚酰胺6成功以化学键形式键接到氨基化氧化石墨烯表面;氧化石墨烯在聚酰胺6基体中呈现均匀稳定分散;氧化石墨烯均匀分散于甲酸中,其在甲酸中的相容性得到了明显改善;氨基化氧化石墨烯质量分数为0.1%时,聚酰胺6/氧化石墨烯的拉伸强度和杨氏模量分别达到133和736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胺6 氧化石墨烯 原位聚合 复合材料 有机/无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12Si-8.5B-ZrO_(2)(Y_(2)O_(3))复合材料在空气和真空中的干摩擦学行为 被引量:2
14
作者 颜建辉 唐幸 +1 位作者 康蓉 胡华荣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955-1965,共11页
纳米ZrO_(2)(Y_(2)O_(3))强韧化的双尺度Mo-12Si-8.5B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但在25~1000℃范围处于空气和真空下的干滑动摩擦学性能尚不清楚。采用销−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比较研究Mo-12Si-8.5B-2.5%ZrO_(2)(Y_(2)O_(3))/Si_(3)N_(4... 纳米ZrO_(2)(Y_(2)O_(3))强韧化的双尺度Mo-12Si-8.5B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但在25~1000℃范围处于空气和真空下的干滑动摩擦学性能尚不清楚。采用销−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比较研究Mo-12Si-8.5B-2.5%ZrO_(2)(Y_(2)O_(3))/Si_(3)N_(4)配对副的干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在空气中,随着测试温度的增加,摩擦因数先增加后减小,800℃时达到最小值(为0.28);复合材料的磨损率在25~600℃时为6.02~69.4×10^(−6) mm^(3)/(N·m),800~1000℃的磨损率增加到8.7×10^(−3)~95×10^(−3) mm^(3)/(N·m)。在真空中,从25℃升高到400℃时,摩擦因数从0.62逐渐降低至0.49,600℃时急剧增加到1.04,而在800℃和1000℃时摩擦因数又分别降低到0.82和0.51,此时磨损率从常温的8.62×10^(−4) mm^(3)/(N·m)减小到1000℃的1.61×10^(−4) mm^(3)/(N·m)。在空气环境下,复合材料的磨损机制主要为黏着磨损,高温时还伴随着氧化磨损。在真空中,复合材料在低温时的磨损机制主要为黏着磨损,高温时磨损机制表现为黏着磨损、犁削磨损和轻微的氧化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12Si-8.5B 真空 空气 摩擦学性能 磨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_(f)/TC17复合材料断裂机理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茂华 王京 +3 位作者 原梅妮 陈志龙 徐伊雯 卢立伟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94-199,共6页
利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研究了C涂层SiC_(f)/TC17复合材料室温拉伸、高温拉伸(400℃)和高温疲劳(400℃)的断裂机理。结果表明,室温拉伸和高温拉伸断裂机理相似,均为界面脱粘和纤维拔出。室温拉伸断口由高低起伏的大断面组成。高温拉... 利用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研究了C涂层SiC_(f)/TC17复合材料室温拉伸、高温拉伸(400℃)和高温疲劳(400℃)的断裂机理。结果表明,室温拉伸和高温拉伸断裂机理相似,均为界面脱粘和纤维拔出。室温拉伸断口由高低起伏的大断面组成。高温拉伸断口由众多的小断面组成,纤维拔出高度和界面脱粘程度比室温更剧烈。复合材料、包套和复合材料与包套结合区的组织分别为双态组织、网篮组织和粗大的双态组织,其疲劳性能依次递减,因此高温疲劳断裂中主裂纹萌生于包套与复合材料结合区,呈脆性断裂。主裂纹首先向包套扩展,随后向复合材料扩展,引起界面脱粘和纤维拔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_(f)/TC17复合材料 室温拉伸 高温拉伸 高温疲劳 断裂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SPS烧结温度下制备WS2 -Cu复合材料及其摩擦磨损性能 被引量:2
16
作者 蒋晔 颜建辉 李茂键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18025-18029,共5页
通过在WS 2表面镀Cu预处理获得Cu包覆的WS 2粉末,并以纯Cu和Cu包覆WS 2粉末为原料,利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SPS)制备WS 2-Cu复合材料,研究不同烧结温度下制备的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烧结后的WS 2-Cu... 通过在WS 2表面镀Cu预处理获得Cu包覆的WS 2粉末,并以纯Cu和Cu包覆WS 2粉末为原料,利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SPS)制备WS 2-Cu复合材料,研究不同烧结温度下制备的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烧结后的WS 2-Cu复合材料中,WS 2均匀分布在Cu基体中,WS 2与Cu界面结合良好。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复合材料的硬度呈上升趋势。在500~750℃烧结温度所制备的WS 2-Cu复合材料的摩擦因数较低(0.15~0.18),而在高于750℃烧结温度下所制备的复合材料的摩擦因数较大(0.42~0.54)。在700~750℃烧结温度下制备的WS 2-Cu复合材料磨损率最低为(1.6~1.8)×10-5 mm 3/(N·m)。WS 2表面镀Cu处理提高了WS 2-Cu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WS 2-Cu复合材料合适的SPS烧结温度为700~750℃。WS 2-Cu复合材料在摩擦磨损过程中主要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塑性变形、氧化磨损和粘着磨损。当WS 2-Cu复合材料中WS 2转变成W以后,复合材料的磨损表面还出现了明显的磨粒磨损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镀铜 放电等离子烧结 烧结温度 WS 2-Cu复合材料 摩擦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组成对耐火材料抗钠冰晶石侵蚀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欣 黄晨 唐安山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302-2307,共6页
以板状刚玉和熔融石英分别作为Al2O3和SiO2组分,借助薄片法和静态坩埚法研究化学组成对耐火材料抗钠冰晶石侵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单一的Al2O3或SiO2抗钠冰晶石侵蚀性差,Al2O3中加入SiO2或者SiO2中加入Al2O3,抗钠冰晶石侵蚀性显著改... 以板状刚玉和熔融石英分别作为Al2O3和SiO2组分,借助薄片法和静态坩埚法研究化学组成对耐火材料抗钠冰晶石侵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单一的Al2O3或SiO2抗钠冰晶石侵蚀性差,Al2O3中加入SiO2或者SiO2中加入Al2O3,抗钠冰晶石侵蚀性显著改善,当Al2O3∶SiO2(wt%)为20∶80时抗钠冰晶石侵蚀性最好,CRC值仅为6.59%。钠冰晶石完全溶解单一的Al2O3,对单一的SiO2则进行物理渗透,而对Al2O3-SiO2二元体系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霞石。高粘度的霞石起着屏障作用,阻碍了钠冰晶石的进一步渗透与侵蚀,提高了抗钠冰晶石侵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火材料 化学组成 静态坩埚法 抗侵蚀性 钠冰晶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纳米SiO2/氧化石墨烯改性聚氨酯涂层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刚 欧宝立 +1 位作者 赵欣欣 彭彩茹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31-536,共6页
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多孔纳米二氧化硅(SiO2),以苯聚酯多元醇和多苯基多异氰酸酯为原料制备高强度聚氨酯,利用其末端异氰酸酯基和氧化石墨烯表面務基反应得到氧化石墨烯改性聚氨酯,引入含极性基团氰基的扩链剂N-(2-氰乙基)二乙醇胺进行... 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多孔纳米二氧化硅(SiO2),以苯聚酯多元醇和多苯基多异氰酸酯为原料制备高强度聚氨酯,利用其末端异氰酸酯基和氧化石墨烯表面務基反应得到氧化石墨烯改性聚氨酯,引入含极性基团氰基的扩链剂N-(2-氰乙基)二乙醇胺进行扩链反应,并且在纳米SiO2协同作用下固化制成多孔纳米SiO2/M化石墨烯改性聚氨酯。采用扫描电镜观测发现所制备的SiO2粒子大小均匀,粒径在80 nm左右。红外光谱测试结果表明成功制备了氧化石墨烯改性的聚氨酯。力学测试结果表明,在氰基扩链剂的协同作用下多孔纳米SiO2/M化石墨烯改性聚氨酯涂层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在多孔纳米SiO2质量分数添加量为5wt.%时,断裂强度和弹性模量分别提高了9.1%和3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纳米二氧化硅 氧化石墨烯 改性聚氨酯 涂层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掺杂Mo-12Si-8.5B合金在25~600℃的摩擦学行为 被引量:1
19
作者 胡华荣 尹果 +3 位作者 杨洪宇 郭源君 颜建辉 陈芳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84-892,共9页
本文中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法制备了Mo-12Si-8.5B和Mo-12Si-8.5B-10%Ag这2种合金,通过高温真空摩擦磨损试验仪测试了2种合金与Al_(2)O_(3)摩擦副在25~600℃间的干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与Mo-12Si-8.5B合金相比,在25~600℃区间Mo-12Si-8.5B... 本文中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法制备了Mo-12Si-8.5B和Mo-12Si-8.5B-10%Ag这2种合金,通过高温真空摩擦磨损试验仪测试了2种合金与Al_(2)O_(3)摩擦副在25~600℃间的干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与Mo-12Si-8.5B合金相比,在25~600℃区间Mo-12Si-8.5B-10%Ag合金表现出更低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在600℃时,Mo-12Si-8.5B-10%Ag合金的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均可达到最小值,其值分别为0.41和1.14×10^(-5)mm^(3)/(N·m),此时Mo-12Si-8.5B-10%Ag合金的干摩擦性能表现最佳,这与Mo-12Si-8.5B-10%Ag合金磨损表面的MoO_(3)、SiO_(2)和Ag_(2)MoO_(4)等润滑相的存在及Ag在25~600℃范围内起到的润滑效果有关.此外,在25~200℃区间,Mo-12Si-8.5B-10%Ag合金的磨损机制主要为黏着磨损和剥层磨损,在400~600℃范围内,则以黏着磨损和氧化磨损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12Si-8.5B-10%Ag合金 Al_(2)O_(3) 中低温 干摩擦 磨损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化镁-氯化铝-EMImBF_(4)/有机醚可充镁电池电解液
20
作者 文家新 叶俊镠 +3 位作者 魏鑫 杨京东 尹雪娇 李凌杰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0-128,共9页
可充镁电池(RMBs)是下一代最具潜力的储能体系之一,电解液对RMBs的性能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将1-乙基-3-甲基咪唑鎓四氟硼酸盐(EMImBF_(4))添加到MgCl_(2)+AlCl_(3)电解液(MACC)中,构建了一种MACC-EMImBF_(4)/有机醚(MACCE)可充镁电池... 可充镁电池(RMBs)是下一代最具潜力的储能体系之一,电解液对RMBs的性能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将1-乙基-3-甲基咪唑鎓四氟硼酸盐(EMImBF_(4))添加到MgCl_(2)+AlCl_(3)电解液(MACC)中,构建了一种MACC-EMImBF_(4)/有机醚(MACCE)可充镁电池电解液体系;采用循环伏安(CV)、线性扫描伏安(LSV)、电化学交流阻抗谱(EIS)和恒流充放电曲线(GCD)等方法测试了MACCE电解液的电化学性能及全电池性能;并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对循环后的电极表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EMImBF_(4)的添加有效改善了电解液的性能,MgCl_(2)-AlCl_(3)与EMImBF_(4)的最佳摩尔比为5∶1.MACCE电解液的离子电导率为3.94 mS/cm,Mg^(2+)沉积-溶出过电位为59 mV,库仑效率达97.5%以上,氧化稳定电位可达2.8 V(vs.Mg/Mg^(2+))且循环时间超过500 h.MACCE电解液在循环过程中可在Mg负极表面形成一层纳米颗粒层,有助于改善循环稳定性.MACCE电解液与正极材料Mo6S8的兼容性好,Mo6S8|MACCE|Mg全电池的放电平均比容量可达64.4mA∙h/g(12.88mA/g,0.1C),100次循环后比容量保持率可达7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充镁电池 MgCl_(2)+AlCl_(3)电解液 1-乙基-3-甲基咪唑鎓四氟硼酸盐 电化学性能 兼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