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湘中紫云山花岗岩和暗色包体的源区及其地质意义:来自全岩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的证据 被引量:1
1
作者 鲁玉龙 肖荣 +5 位作者 彭建堂 黄建中 李欢 王鹏 冷家豪 刘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5-150,共16页
湘中紫云山花岗质岩体形成于晚三叠世,近年来因其周边众多金属矿床的发现而备受关注。岩体内含有丰富的暗色包体(MMEs),为研究其源区和形成过程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本文对紫云山暗色包体进行了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并对紫云山花岗... 湘中紫云山花岗质岩体形成于晚三叠世,近年来因其周边众多金属矿床的发现而备受关注。岩体内含有丰富的暗色包体(MMEs),为研究其源区和形成过程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本文对紫云山暗色包体进行了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并对紫云山花岗岩和暗色包体进行了Sr-Nd同位素分析。暗色包体主要为闪长质-花岗闪长质,SiO_(2)含量在55.24%~68.72%(平均为63.758%),K_(2)O含量为1.22%~6.33%(平均值为2.76%),属于钙碱性系列至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暗色包体的(^(87)Sr/^(86)Sr)i值为0.714943~0.720623,ε_(Nd)(t)值为-9.53~-6.5,t DM2为1.53~1.78 Ga;主体花岗岩的(^(87)Sr/^(86)Sr)_(i)值为0.718160~0.724384,ε_(Nd)(t)值为-7.4~-8.2,二阶段模式年龄t DM2为1.60~1.67Ga;补体花岗岩的(^(87)Sr/^(86)Sr)_(i)值为0.735888~0.745734,ε_(Nd)(t)值为-10.1~-10.9,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值为1.82~1.89Ga。研究表明:紫云山花岗岩主要来源于变杂砂岩熔融的壳源岩浆,并混合了部分富集幔源岩浆;其中主体花岗岩相较补体花岗岩含有较多的幔源组分,而紫云山暗色包体主要来源于富集地幔。紫云山花岗岩和暗色包体可能是印支期华南板块受周缘板块碰撞挤压后岩石圈伸展减薄,底侵的高温幔源岩浆注入到壳源长英质岩浆房后,两者混合不均的产物。在湘中地区,印支晚期花岗岩与其附近的金(锑)、钨等矿床存在密切的时、空联系,可能具有良好的成矿潜力;该区印支晚期花岗岩的成岩-成矿作用的强度远超传统认识,在找矿过程中需加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ND同位素 岩浆源区 成矿效应 暗色包体 湘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包金山金(钨)矿床金、钨共生-分离机制
2
作者 鲁玉龙 张求识 +5 位作者 王鹏 黄建中 彭建堂 丁海洋 汪飞 文春华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77-1998,共22页
江南造山带发育大量的金、金-钨和钨矿床,金和钨在这些矿床中既有共生的特征,又有分离的特征,但是其共生-分离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包金山金(钨)矿床是该成矿带中的一个中型金(钨)矿。该矿床可划分为5个成矿阶段,且发育3个世代的白钨... 江南造山带发育大量的金、金-钨和钨矿床,金和钨在这些矿床中既有共生的特征,又有分离的特征,但是其共生-分离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包金山金(钨)矿床是该成矿带中的一个中型金(钨)矿。该矿床可划分为5个成矿阶段,且发育3个世代的白钨矿,其中阶段Ⅰ发育与金分离的白钨矿Sch(Ⅰ),阶段Ⅱ发育与金共生的白钨矿Sch(Ⅱa)以及与金分离的白钨矿Sch(Ⅱb)。因此,包金山金(钨)矿是研究金、钨共生-分离的理想研究对象。本文在详细显微镜和CL岩相学观察的基础上,利用LA(-MC)-ICP-MS对白钨矿开展原位微区微量元素和Sr同位素分析,并与区域冷家溪群、板溪群板岩以及紫云山花岗岩的全岩Sr同位素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包金山金(钨)矿中3个世代白钨矿的稀土元素替换机制均主要为2Ca^(2+)■REE^(3+)+Na^(+)。其中与金分离的白钨矿Sch(Ⅰ)受起源于地层的还原性变质流体控制,而与金共生的白钨矿Sch(Ⅱa)受起源于紫云山I型花岗岩的氧化性岩浆流体和水-岩反应控制。另外,与金分离的白钨矿Sch(Ⅱb)主要是由于在Sch(Ⅱa)形成时自然金大量沉淀引起流体中金含量降低导致的。金、钨的沉淀富集与流体-围岩反应有关。因此,本文提出成矿流体来源和演化可能是控制江南造山带金、钨共生-分离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微量元素 原位Sr同位素 白钨矿 包金山金(钨)矿 江南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北中奥陶统升坪组页岩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3
作者 吴海东 余烨 +1 位作者 王莉 刘泽华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110-3122,共13页
为了研究桂北中奥陶统升坪组黑色页岩的形成机理、形成区的古环境和古气候、构造背景和物源等,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文桥镇栗水村溪水源剖面升坪组采集16件黑色页岩以及黑色硅质页岩样品,并对其进行元素地球化学测试和分析。结... 为了研究桂北中奥陶统升坪组黑色页岩的形成机理、形成区的古环境和古气候、构造背景和物源等,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全州县文桥镇栗水村溪水源剖面升坪组采集16件黑色页岩以及黑色硅质页岩样品,并对其进行元素地球化学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溪水源剖面升坪组黑色页岩中主量元素SiO_(2)的含量最高(62.37%~91.65%,平均值为78.04%),其次为Al_(2)O_(3)(2.88%~16.92%,平均值为9.15%),研究区微量元素与北美页岩(NASC)的含量相比所有元素均表现为亏损。样品(La/Yb)_N值为7.185~15.858,平均值为10.678,轻稀土元素(LREE)/重稀土元素(HREE)为8.165~15.440,平均值为11.029。表明轻重稀土分异现象较明显,LREE相对HREE富集;δEu值表现负异常(0.589~0.950,平均值为0.758);δCe值表现正异常(1.165~1.412,平均值为1.259)。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溪水源剖面升坪组黑色页岩源区构造背景为被动大陆边缘,源岩类型为沉积岩;源区遭受了中等偏强程度的化学风化,受化学风化作用影响较大,以温湿气候为主;沉积环境以缺氧的还原环境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页岩 沉积环境 地球化学 升坪组 桂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地区龙潭组泥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以华蓥山剖面为例
4
作者 游水凤 柳汉丰 +2 位作者 庞新龙 蔡娉婷 曹涛涛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3-822,共20页
为探讨川东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泥页岩形成的沉积环境特征、主控因素和富有机质泥页岩形成模式,以华蓥山剖面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的有机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等测试。结果表明,研究区龙潭组泥页岩的物质来源复杂,Co/Th-L... 为探讨川东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泥页岩形成的沉积环境特征、主控因素和富有机质泥页岩形成模式,以华蓥山剖面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的有机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等测试。结果表明,研究区龙潭组泥页岩的物质来源复杂,Co/Th-La/Sc、La/Yb-ΣREE和TiO_(2)-Al_(2)O_(3)/TiO_(2)图解指示源岩主要为峨眉山高Ti玄武岩和中酸性火山岩;Th-Sc-Zr、Th-Co-Zr和La-Th-Sc图解表明龙潭组泥页岩物源区构造环境为被动大陆边缘环境。龙潭组泥页岩化学蚀变指数CIA平均值为80.64,属于中-高强度风化;Sr/Cu值为0.48~8.08,平均值为2.22,MgO/CaO值为0.62~52.58,平均值为14.36,反映了龙潭组沉积期整体为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Sr/Ba值为0.37~1.86,100 MgO/Al_(2)O_(3)值为3.27~5.45,指示龙潭期为半咸水海陆过渡环境。Zr/Al平均值为7.97×10^(-3),100 Mn/Fe平均值为0.68,反映研究区龙潭期沉积水体较浅,与浅水陆棚沉积背景一致。V/(V+Ni)值为0.62~0.98,平均值为0.89,Ni/Co值介于0.47~13.81之间,平均值为5.49,Ce_(anom)平均值为0.03,综合判识龙潭组沉积水体以弱还原至还原环境为主。结合沉积环境、有机质特征及地质背景,认为龙潭组富有机质泥页岩形成于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在强风化条件下,高等植物死亡以后随玄武岩和中酸性火山岩风化形成的陆源碎屑进入沉积水体,在快速沉积速率条件下高等植物迅速沉积埋藏得以有效保存,最终形成倾气型优质泥页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潭组 元素地球化学 沉积环境 形成模式 川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知识图谱的建筑信息模型构件语义信息提取
5
作者 谢梦愿 李朝奎 +3 位作者 汤仲安 吕强 任伟 唐至娜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5,共8页
现有相关工程与技术多关注建筑构件几何信息的映射,构件语义信息挖掘侧重于工程项目需要的单一信息,导致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数据在语义交互和智能分析中的潜力未被充分挖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知识图谱的BIM建筑构件语... 现有相关工程与技术多关注建筑构件几何信息的映射,构件语义信息挖掘侧重于工程项目需要的单一信息,导致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数据在语义交互和智能分析中的潜力未被充分挖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知识图谱的BIM建筑构件语义信息提取方法,首先通过设计语义映射规则将IFC(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模型的实体、属性、物理信息转化为知识图谱,形成可用于语义分析的结构化语义网络,然后采用TransE嵌入模型对构建的BIM知识图谱进行嵌入学习,通过向量化表示增强信息提取能力。以某三层综合建筑楼为研究对象,提取并构建了包含996个BIM语义节点和2173条关系的知识图谱,进一步采用TransE模型进行语义信息嵌入,对提取结果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知识图谱能有效提取BIM建筑构件语义信息,选取最优参数后进行TransE模型嵌入学习,实体语义成功率为97.27%,该方法能够精准捕捉建筑构件各类语义信息的关键内容,减少信息遗漏和提取错误,为BIM模型信息分析和决策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FC 语义信息提取 知识图谱 TransE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学籍地址和地理编码的乡村小学教育资源空间可达性分析——以湖南省株洲县为例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艳林 李敏 +2 位作者 刘宇文 李佳 侯钰婧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93-1004,共12页
基于“学籍信息中的家庭地址承载了学生空间位置”这一假设,通过学籍信息收集了湖南省株洲县小学生的家庭地址,借助高德开放平台提供的地理编码和POI搜索服务,获得到了株洲县小学生的空间位置和分布,并基于最短路径分析和高斯型两步移... 基于“学籍信息中的家庭地址承载了学生空间位置”这一假设,通过学籍信息收集了湖南省株洲县小学生的家庭地址,借助高德开放平台提供的地理编码和POI搜索服务,获得到了株洲县小学生的空间位置和分布,并基于最短路径分析和高斯型两步移动搜索法分析了株洲县小学教育资源的空间可达性及其特征,尝试为区域教育资源的空间均衡性分析与规划配置提供新的数据源和方法借鉴。结果表明:(1)基于学籍地址和地理编码技术能够较准确地获取株洲县小学生的空间分布。(2)株洲县小学生就近入学距离的最大值、平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11.83 km、2.10 km和1.81 km,就近入学距离小于2.0 km的学生仅占55.46%,为株洲县兼顾公平和效率的教育资源配置工作带来了挑战。(3)株洲县北部城镇地区因学校数量较多,平均就近入学距离较小,教育资源的空间可达性普遍较高,且空间差异小,均衡性好;而东南部的乡村地区,平均就近入学距离较大,教育资源的空间可达性普遍较低,且空间差异大。(4)基于情景分析,在不造成局地生源稳定性问题的前提下,新增3所学校后,东南部地区的平均就近入学距离和教育资源的空间可达性有很大的改善,龙潭镇和龙门镇的平均入学距离由3784 m和3520 m降低到3116 m和2636 m,教育资源的空间可达性分别由0.0492和0.0982提高到0.0762和0.14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可达性 教育资源 小学 学籍地址 地理编码 两步移动搜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理最优相似性的土壤重金属镉含量空间预测 被引量:3
7
作者 廖秀英 王波 +3 位作者 余昕 梁继 程辉 田茂军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43-2152,共10页
以地理相似性定律为基础,利用野外采集的40个土壤样本数据,结合环境辅助变量构建地理最优相似性(GOS)模型,对研究区域重金属镉含量及其空间分布进行预测研究,并将预测结果与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随机森林(RF)和通用克里格(UK)模型的... 以地理相似性定律为基础,利用野外采集的40个土壤样本数据,结合环境辅助变量构建地理最优相似性(GOS)模型,对研究区域重金属镉含量及其空间分布进行预测研究,并将预测结果与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随机森林(RF)和通用克里格(UK)模型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样本镉质量分数均值(0.432 mg/kg)比背景值大,接近中度污染水平(污染指数为2.18),区域土壤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的威胁;GOS预测结果的决定系数为0.668,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096和0.080,在4个预测模型中表现最佳;区域重金属Cd质量分数从东北部向西南部递减,高值分布于河流沿岸和人类活动密集区域,反映出人类活动是导致研究区内土壤重金属分异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相似性 土壤属性 重金属CD 空间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自然灾害风险可接受程度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健康 刘丙秋 +3 位作者 匡文龙 肖拥军 林云志 卢正新 《西北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5-63,共9页
自然灾害是湖南省面临的主要灾害之一,确定自然灾害风险可接受程度对该省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通过分析湖南省2010~2020年因灾死亡人数与经济损失、总人口、GDP等数据,参照国内外相关研究,开展自然灾害风险可接受水平研究。取意愿系数... 自然灾害是湖南省面临的主要灾害之一,确定自然灾害风险可接受程度对该省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通过分析湖南省2010~2020年因灾死亡人数与经济损失、总人口、GDP等数据,参照国内外相关研究,开展自然灾害风险可接受水平研究。取意愿系数β=0.01,确定个人生命可接受风险标准;使用人均GDP这一指标,量化个人可接受经济风险;根据最低合理可行准则,分别构建社会生命与经济风险可接受准则模型。结果表明:个人可接受和可容忍生命风险分别为10^(-6)/a和10^(-5)/a;个人可接受经济风险指数为0.01,即个人经济风险的可接受风险范围不超过人均GDP的1%;因灾死亡100人的概率大于10^(-9)、经济损失10亿元的概率大于10^(-2)都属于不可接受风险。研究结果可用于辅助湖南省自然灾害风险的评估、决策与管理,也为其他地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害 风险 可接受程度 F-N曲线 F-D曲线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植被碳汇动态及其自然驱动因子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赵海溶 莫宏伟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04-313,共10页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是生态系统极为重要的特征量,也是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碳交换的物理量。该文基于MODIS NPP和气象数据,利用土壤微生物呼吸模型估算2000—2020年湖南省的植被NEP,并结合趋势拟合、...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vity,NEP)是生态系统极为重要的特征量,也是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碳交换的物理量。该文基于MODIS NPP和气象数据,利用土壤微生物呼吸模型估算2000—2020年湖南省的植被NEP,并结合趋势拟合、变异系数和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对植被碳汇动态变化特点进行分析,进而利用地理探测器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自然因子对植被碳汇的影响。结果表明:湖南省植被碳汇多年平均值为603.01 gC·m^(-2)·a^(-1),呈现出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由西南向东北逐步降低的空间分布格局;2000—2020年,植被碳汇平均趋势系数为2.97 gC·m^(-2)·a^(-1),整体呈现增加趋势;变异系数以低波动和较低波动为主,高波动地区主要分布于部分城市周边容易受到自然或人为因素干扰的区域;植被碳汇变化是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各因子解释力依次为:海拔>坡度>气温>降水量>坡向,海拔和坡度对湖南省植被碳汇的时空分布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气温和降水对植被碳汇的解释力较弱,植被碳汇与气温、降水量正相关的区域分别占植被总面积的75.13%和73.11%。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碳汇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 动态变化 驱动因子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株潭都市圈碳盈亏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贤赵 王一笛 +3 位作者 肖海 陈铸 王天浩 罗政英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9-684,共16页
明晰碳盈亏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是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有序推进“双碳”目标的重要依据。基于碳排放系数法和改进的CASA模型对长株潭都市圈2005、2010、2015、2020年的碳源、碳汇进行了估算。以此为基础利用空间自相关、标准差椭圆... 明晰碳盈亏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是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和有序推进“双碳”目标的重要依据。基于碳排放系数法和改进的CASA模型对长株潭都市圈2005、2010、2015、2020年的碳源、碳汇进行了估算。以此为基础利用空间自相关、标准差椭圆、地理探测器和GWR模型分析了都市圈碳盈亏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长株潭都市圈碳盈亏整体处于亏损状态且呈逐年增加趋势,但各区县变化趋势明显不同。(2)从空间上看,都市圈碳亏损从中部向四周呈减少的格局,碳盈亏重心持续向几何中心的西北方向移动,县域碳盈亏整体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但在局部空间上表现出非均衡发展的集聚特征。(3)在影响长株潭都市圈碳盈亏的因素中,年太阳辐射(ASR)、经济发展(PGDP)和能源强度(EI)是影响碳盈亏的重要因素,人口规模(PS)、城市化水平(UL)、产业结构(IS)和绿化覆盖面积(GCA)也影响碳盈亏的时空变化。其中PGDP和ASR对碳盈亏的影响呈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PS、IS和EI的影响则呈先减弱后增强的特征,而GCA和UL的影响逐年下降。各因素对碳盈亏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PGDP、EI、UL和IS对碳亏损起促进作用,ASR和GCA则起抑制作用。GCA对碳亏损影响的空间异质性最强,EI的空间异质性最弱。研究结果可为长株潭都市圈低碳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盈亏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长株潭都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路路域亚洲象生态廊道构建方法
11
作者 韩用顺 杨鑫 +6 位作者 王云 孔亚平 李岳烽 杨艳刚 陈济丁 方军 马开森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5-628,共14页
交通建设对亚洲象(Elephas maximus)活动及其栖息地完整性造成了负面影响,传统生态廊道构建容易忽视交通建设对物种迁移的阻碍作用,构建路域亚洲象生态迁移廊道既是协调交通建设与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道路生态学研究领域薄... 交通建设对亚洲象(Elephas maximus)活动及其栖息地完整性造成了负面影响,传统生态廊道构建容易忽视交通建设对物种迁移的阻碍作用,构建路域亚洲象生态迁移廊道既是协调交通建设与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技术手段,也是道路生态学研究领域薄弱环节和热点之一。以思茅-小勐养高速公路和思茅-澜沧高速公路为例,结合亚洲象活动习性与道路干扰,基于亚洲象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进行生态源地识别,并从土地利用、地形、水源、人类活动和道路干扰等方面构建综合阻力面。在此基础上应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和重力模型识别生态廊道并分级,并将生态廊道与道路的交点作为迁移阻碍点,将生态廊道与生态廊道、部分生态源点的交点作为关键节点,进而构建亚洲象迁移廊道。结果表明:1)生态源地面积为1349.30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7.59%,路域生境质量较好,除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外,生态源地主要分布在思澜高速公路段,且随着距公路距离的增加,生态源地面积及其占比也相应增大,而一级生态用地、二级生态用地、非生态用地等三类生态用地类型的占比则都在减小;2)当距公路距离大于5 km时,生态源地面积达到了823.94 km^(2),占总面积的45.33%,说明云南热带雨林区公路的建设和运营会对路域生态源地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导致周边环境不适合野生动物生存或者活动;3)路域生态综合阻力值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和公路聚集性,如东北部人类活动密集区的生态综合阻力值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而公路沿线的生态综合阻力值明显高于远离公路区域;4)识别出34条生态廊道,总长度为674.02 km,其中,关键生态廊道14条、一般生态廊道20条;5)提取出17个亚洲象迁移阻碍点和8个关键节点。研究建议在亚洲象迁移阻碍点建设野生动物通道、防象栅栏和诱导设施等,在关键节点建设“大象食堂”和“大象澡堂”,从而更好地维护亚洲象迁移廊道的完整性和交通运营的安全性。研究成果可为热带雨林区其他线性工程建设亚洲象迁移走廊建设和减少人象冲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地适宜性 路域生态源地识别 综合生态阻力面 生态廊道 道路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PCS 模型输入优化的水质污染因子识别分析
12
作者 陈向阳 黄国情 +1 位作者 雷少华 肖巍峰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3-164,共12页
河流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随着城市化加剧,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严重恶化了水质。为准确识别和量化长江南通段水质污染因子,采用绝对主成分分析(APCS)优化输入的多模型回归分析方法,包括多元线性回归(MLR... 河流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随着城市化加剧,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严重恶化了水质。为准确识别和量化长江南通段水质污染因子,采用绝对主成分分析(APCS)优化输入的多模型回归分析方法,包括多元线性回归(MLR)、岭回归(RR)和套索回归(LR)。结果表明:APCS-RR模型在处理高度相关的水质数据方面表现优异,有利于精准识别和量化不同季节的污染因子贡献;长江南通段水质在枯水期与丰水期呈现显著差异,枯水期以无机盐类和矿物质污染为主,丰水期则以有机物和营养盐污染为主导;加强工业排放管控、优化农业种植模式、实施分季节的水质管理政策和措施等,可有效应对水质季节性差异带来的挑战。研究结果可为当地水质与水环境管理策略奠定数据基础,也可为其他地区精确识别水质污染因子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污染 污染因子识别 多模型回归 绝对主成分 长江南通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及硬化路面厚度的盾构施工地面沉降预测方法
13
作者 廖孟光 李贤琪 +2 位作者 戴华阳 魏绍军 李艳发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84-795,共12页
城市地铁盾构施工易造成地面沉降,针对硬化路面层与土体层力学性质的差异性,提出一种顾及路面厚度的peck公式修正方法。首先,对经典peck公式的隧道埋深进行修正,提出等价埋深的函数关系;其次,采用ANSYS数值模拟分析不同路面层厚度对地... 城市地铁盾构施工易造成地面沉降,针对硬化路面层与土体层力学性质的差异性,提出一种顾及路面厚度的peck公式修正方法。首先,对经典peck公式的隧道埋深进行修正,提出等价埋深的函数关系;其次,采用ANSYS数值模拟分析不同路面层厚度对地铁盾构施工地面沉降规律,结果表明:(1)路面层对地表沉降影响明显,最大沉降量由无路面层的-29.38 mm减小至路面厚度0.5 m的-23.27 mm;(2)相同土体层厚度和相同隧道埋深条件下,沉降槽宽度系数及最大沉降量均随路面层厚度增加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972以上;(3)模拟结果对peck公式修正,确定等价埋深中路面层、土体层厚度等价参数分别为2.55、1.00。最后,应用于苏州地铁S1号线和北京地铁7号线,结果发现:两地区预测结果评价指标均减小,苏州地区平均绝对百分误差MAPE降低5%和19%,北京两区间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降低0.97及0.53以上。两个不同地质环境及设计准则下的不同路面厚度应用证明顾及路面层厚度沉降预测方法的多地区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ck公式修正 盾构施工 地表沉降 城市路面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Sentinel-1A升降轨的DS-InSAR金川矿区形变提取
14
作者 郭捷 张功海 +5 位作者 宋烨炜 白宇兴 胡纪元 王杰 吴文豪 葛子轩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共7页
金川矿区镍资源储备极为丰富,是我国最大的镍金属生产基地。传统的PS-InSAR在金川矿区测量存在目标点密度低、形变区解缠错误、形变结果提取精度低的问题。鉴于此,本文采用先进的DS-InSAR方法,对2021年8月—2022年6月的3组不同轨道(升轨... 金川矿区镍资源储备极为丰富,是我国最大的镍金属生产基地。传统的PS-InSAR在金川矿区测量存在目标点密度低、形变区解缠错误、形变结果提取精度低的问题。鉴于此,本文采用先进的DS-InSAR方法,对2021年8月—2022年6月的3组不同轨道(升轨Path128、降轨Path33、降轨Path135数据)的Sentinel-1A数据进行处理,将监测点密度与传统PS-InSAR方法获得的结果进行对比,以及两类时序InSAR提取的形变结果与GNSS点位监测进行交叉验证。结果表明:①对于金川矿区矿体监测的监测点(MPS)密度较PS-InSAR方法至少提升了5倍以上;②利用DS-InSAR和PS-InSAR解算的时序形变结果与GNSS站点时序形变结果分别根据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皮尔逊相干系数进行对比,DS-InSAR结果在3组指标上均效果更佳,提取的形变结果精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降轨 金川矿区 Sentinel-1A DS-InSAR GN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煤系地层小断层地震物理模型研究
15
作者 戴世鑫 董艳娇 +3 位作者 胡盼 李祥 邢振邯 杨甫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58-871,共14页
【研究目的】针对南方煤田煤系地层岩性特征和地质构造分布,目前依靠传统方法,识别落差≤5 m小断层存在极大的局限性且难度较大,而地震物理模型是目前最有可能实现系统研究小断层的技术手段。【研究方法】以南方煤田——贵州省六盘水煤... 【研究目的】针对南方煤田煤系地层岩性特征和地质构造分布,目前依靠传统方法,识别落差≤5 m小断层存在极大的局限性且难度较大,而地震物理模型是目前最有可能实现系统研究小断层的技术手段。【研究方法】以南方煤田——贵州省六盘水煤田为例,根据对研究区的实地勘探与资料收集,设计地震物理模型。由于小断层的制作难度及特殊性,采用特有的空间尺寸比例1∶2000,速度比为1∶1.74,首次在国内实现对不同埋深5 m、3 m和1 m小断层的构建,从而制作完成了南方煤系地层小断层地震物理模型,对地震数据进行采集,并对模型原始地震数据进行分析及处理,得到模型叠加剖面。【研究结果】可以通过相似比原理选取特定比例因子,进行原料配比,完成包含落差≤5 m小断层地震物理模型的制作,为后续采集地震数据对煤田小断层进行识别及研究小断层波场特征提供试验平台。【结论】本次研究建立了一套适用于南方煤田小断层识别的地震物理模型实验体系,验证了相似比原理与小断层模型构建的可行性,突破了传统方法难以识别小断层的技术局限。该模型为研究小断层的波场特征、地震响应机制及后续小断层精细识别提供了实验平台与理论支撑,对提升南方煤系构造精细解释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物理模型 南方煤系 模型制作 数据采集 小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位模型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以邵阳市隆回县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云 资锋 +4 位作者 郭杰华 曹运江 段九龄 郭志刚 唐龙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0-201,共12页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手段。针对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城镇化建设引发的大量崩滑流地质灾害,为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工程地质、人类工程活动等致灾因素方面选取13个评价因子,采用最大熵物种...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手段。针对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城镇化建设引发的大量崩滑流地质灾害,为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工程地质、人类工程活动等致灾因素方面选取13个评价因子,采用最大熵物种分布模型(MaxEnt模型)建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从人口分布、经济背景、环境资源开发、防灾减灾能力等方面选取7个评价因子,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模型建立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模型。综合两者的评价结果,构建研究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并将研究区划分为极低风险区、低风险区、中风险区、高风险区、极高风险区。研究结果表明:(1)在危险性评价中最大熵物种分布模型ROC的AUC值为0.918,表明模型在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中适用性较好;(2)陡坎、年平均降雨量、坡度、岩土体建造是影响研究区地质灾害发育主要的评价因子;(3)极高-高风险区面积为194.70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80%,现有减灾能力条件下极高-高风险区的面积降低了30.38%,减灾效果较好,为隆回县地质灾害风险提供一种新的评价方法,并为政府的风险管理策略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最大熵物种分布模型 系统聚类分析模型 危险性 易损性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沅陵县滑坡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云 资锋 +3 位作者 曹运江 成湘伟 韩用顺 唐龙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6,共12页
构建准确的滑坡预测模型和确定环境因子的贡献程度,对滑坡易发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在以往研究中,最大熵物种分布(maximum entropy model,MaxEnt)模型因其对样本量要求低、预测精度高和可避免模型过度拟合等优点,被广泛运用在生态学领... 构建准确的滑坡预测模型和确定环境因子的贡献程度,对滑坡易发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在以往研究中,最大熵物种分布(maximum entropy model,MaxEnt)模型因其对样本量要求低、预测精度高和可避免模型过度拟合等优点,被广泛运用在生态学领域。以沅陵县为研究区,基于342处滑坡灾害点数据和9个环境变量,分别采用确定性系数(certainty factor,CF)模型、逻辑回归(Logistic)模型和MaxEnt模型对沅陵县进行滑坡易发性分区预测。同时采用刀切法(Jackknife)检验环境因子对预测结果的贡献程度,确定滑坡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确定性系数模型、逻辑回归模型和MaxEnt模型的受试者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值分别为0.827、0.803、0.911,3种模型的预测精度均较高,且MaxEnt模型精度最高,表现较好;河流是影响研究区滑坡灾害发生贡献程度最高的环境因子;滑坡灾害主要发育在以河流为中心向外延伸100 m范围内,集中分布在沅江、深溪和兰溪附近。研究能为沅陵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确定性系数模型 逻辑回归模型 MaxEnt模型 易发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分类学课程的项目式教学构建与实践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煜 李子毅 +1 位作者 易俗 陈远其 《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8-120,130,共4页
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结合项目式教学策略,构建以“学生自主实践,教师指导促学”为理念的植物分类学课程教学模式,并开展教学实践。该课程的项目式教学分为:准备阶段,学生基于学习目标自主选择项目;实施阶段,组内成员分工完成实践报告... 在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结合项目式教学策略,构建以“学生自主实践,教师指导促学”为理念的植物分类学课程教学模式,并开展教学实践。该课程的项目式教学分为:准备阶段,学生基于学习目标自主选择项目;实施阶段,组内成员分工完成实践报告;成果展示阶段,视频展示并组间互评。阐述该课程项目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实践过程和教学效果等,在帮助学生掌握植物分类知识和提高师范技能方面取得良好成效,为师范类生物科学专业课程改革提供参考范例和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分类学 项目式教学 师范专业认证 课程改革 教学技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平原东南缘罗家窝棚组陆相红层的致色机理
19
作者 刘晓萌 孟杰 +8 位作者 谢远云 李本仙 迟云平 康春国 孙磊 魏振宇 刘海金 汪烨辉 吴鹏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5-826,共12页
陆相红层在全球分布广泛,被认为是特殊环境的产物,而关于松嫩平原陆相红层的致色机理研究较为薄弱。本文以松嫩平原东南缘的罗家窝棚组陆相红层为研究对象,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元素地球化学、岩石学、矿物学分析,探讨红层的致色机制以及所... 陆相红层在全球分布广泛,被认为是特殊环境的产物,而关于松嫩平原陆相红层的致色机理研究较为薄弱。本文以松嫩平原东南缘的罗家窝棚组陆相红层为研究对象,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元素地球化学、岩石学、矿物学分析,探讨红层的致色机制以及所指示的环境背景。通过对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显示罗家窝棚组陆相红层样品的Fe_(2)O_(3)即全铁平均含量较高(6.76%);全岩X射线衍射分析、岩石薄片鉴定以及漫反射光谱(DRS)分析显示样品中的赤铁矿含量较高,显示出赤铁矿为红层的致色矿物;岩石薄片分析中赤铁矿在颗粒间的不完全填充以及潜在红层物源区的缺失,指示赤铁矿为自生成因;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TEM)分析显示赤铁矿附着于黏土矿物高岭石表面,而高岭石在迁移过程中可作为铁氧化物的运输媒介,因此认为部分赤铁矿是由其他黏土矿物转化,最终在形成高岭石的过程中晶格中铁淋失并在高岭石表层吸附氧化而成;样品Fe_(2)O_(3)含量较其他红层剖面偏高,而黏土矿物晶格内的铁是有限的,结合CIA、A-CN-K三元图解以及主量元素UCC标准化图解认为罗家窝棚红层处于化学风化的最终阶段,而另一部分铁作为不易迁移元素逐渐累积。综上,罗家窝棚组陆相红层的致色矿物为自生赤铁矿,而形成赤铁矿的铁离子来源有两种,一种为黏土矿物转化过程中结构铁的淋失,另一种为其他含铁矿物化学风化过程中铁的逐渐累积。依据赤铁矿以及高岭石的气候指示意义、年均温MAT、年降水量MAP以及主量元素的强烈淋溶,推测罗家窝棚组红层剖面可能为东亚夏季风增强暖湿背景下干湿交替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红层 罗家窝棚组 致色矿物 赤铁矿 高岭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尔滨黄土不同粒级组分的物源贡献揭示的粉尘搬运机制
20
作者 陶林郦 孙磊 +6 位作者 谢远云 迟云平 康春国 魏振宇 刘海金 汪烨辉 吴鹏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2-794,共13页
哈尔滨黄土位于欧亚大陆最东端,其不同粒级组分的物源研究可以揭示粉尘搬运机制,对于理解古粉尘搬运、传输和扩散,以及古大气环流模式演变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为此,本研究分析哈尔滨末次冰期黄土及潜在源区表土<63μm和<10μm粒... 哈尔滨黄土位于欧亚大陆最东端,其不同粒级组分的物源研究可以揭示粉尘搬运机制,对于理解古粉尘搬运、传输和扩散,以及古大气环流模式演变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为此,本研究分析哈尔滨末次冰期黄土及潜在源区表土<63μm和<10μm粒级组分的地球化学组成(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并结合电镜扫描技术,通过主成分分析和Frequentist模型进行物源定量重建,探讨其粉尘搬运机制。结果表明,潜在源区对哈尔滨黄土<63μm和<10μm组分贡献度分别为松嫩沙地西南部(71.3%、56.5%)、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27.1%、42.8%)、松嫩沙地西北部(1%、0.2%)和呼伦贝尔沙地(0.5%、0.5%)。电镜扫描图像显示,哈尔滨黄土沉积物中细颗粒附着在较大颗粒表面或形成团聚体进行搬运。以上结果表明,尽管哈尔滨黄土细颗粒组分可以以单颗粒方式进行远距离搬运,来源于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但是仍有相当大一部分细颗粒附着在较大颗粒表面或形成团聚体进行短距离搬运,来自于近源的松嫩沙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尔滨黄土 物源定量 地球化学 粉尘搬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