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建中国韵文学学科体系的可喜尝试——评蒋长栋《中国韵文学概论》
1
作者 陶敏 邓新跃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126-126,共1页
关键词 中国 韵文学 学科体系 书评 蒋长栋 《中国韵文学概论》 韵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文素养”辨 被引量:19
2
作者 李山林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2-13,共2页
关键词 语文素养 课程改革 课程标准 语文教学 口语交际 人文教育 中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诗歌升温的精神症候与文化透视 被引量:7
3
作者 吴投文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4-183,共10页
伴随着新媒体的扩张,新世纪诗坛呈现出此前未有的景象:诗歌数量呈爆炸性增长、诗歌活动频繁主办、诗歌刊物和诗歌选本大量涌现、诗歌评奖层出不穷、诗歌批评和诗歌研究机构急剧增多、诗歌翻译与出版异常活跃、大量的流失诗人再度归来... 伴随着新媒体的扩张,新世纪诗坛呈现出此前未有的景象:诗歌数量呈爆炸性增长、诗歌活动频繁主办、诗歌刊物和诗歌选本大量涌现、诗歌评奖层出不穷、诗歌批评和诗歌研究机构急剧增多、诗歌翻译与出版异常活跃、大量的流失诗人再度归来、诗歌的筹资渠道普遍民间化,等等。这一切都表明,新世纪诗歌的不断升温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预示着新一轮“诗歌热”的到来已经为期不远,中国新诗极有可能重现一九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诗歌 文化透视 症候 精神 诗歌活动 诗歌选本 研究机构 诗歌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文课程的人文知识基础及其教学 被引量:8
4
作者 李山林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6,共3页
关键词 人文知识 语文教学 基础知识 课程资源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从文论鲁迅:在疏离与接受之间 被引量:4
5
作者 吴投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71-75,共5页
在鲁迅逝世前 ,沈从文就多有论及鲁迅的文字 ,从这些文字中 ,可以发现沈从文对于鲁迅在认识与评价上的复杂性。沈从文从文学本体论出发 ,一方面肯定鲁迅在小说创作上的重要成就及其影响 ,对作为文学家的鲁迅持认同态度 ,另一方面又否定... 在鲁迅逝世前 ,沈从文就多有论及鲁迅的文字 ,从这些文字中 ,可以发现沈从文对于鲁迅在认识与评价上的复杂性。沈从文从文学本体论出发 ,一方面肯定鲁迅在小说创作上的重要成就及其影响 ,对作为文学家的鲁迅持认同态度 ,另一方面又否定鲁迅的杂文创作及其社会政治意义 ,对作为思想家与战士的鲁迅表现出拒斥的态度。这就使得这一时期沈从文对于鲁迅的认识与评价居于疏离与接受之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鲁迅 文学本体论 小说创作 杂文创作 疏离态度 接受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文主义的成立及其内涵(上)——以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为中心的基础性理解 被引量:4
6
作者 张晚林 《重庆社会科学》 2005年第8期29-36,共8页
本文主要以现代新儒家的探讨为基点,通过人文主义在西方的限制与不足的分疏指出打开道德的主体之门为成立人文主义的唯一进路,而中国文化正可以成就这一进路,它可以使人文主义成为一个综摄的系统,领导文化生命前进的最高原则。在此基础... 本文主要以现代新儒家的探讨为基点,通过人文主义在西方的限制与不足的分疏指出打开道德的主体之门为成立人文主义的唯一进路,而中国文化正可以成就这一进路,它可以使人文主义成为一个综摄的系统,领导文化生命前进的最高原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人文主义与幸福的问题,以说明人文主义应如何关照人的物质性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 和谐 功能 规范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四六的文体特征与发展轨迹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友胜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8-22,共5页
宋四六多属应用型文体 ,且多为代言之作。写法上工于裁对 ,多化用前人成句、成语而少用故事 ,又往往以文体为四六。宋初四六犹带唐五代遗风 ,至欧、苏后始锐意革新 ,形成新面貌。南宋后期四六追求纤丽 ,刻意雕琢 ,回复到宋初华而不实的... 宋四六多属应用型文体 ,且多为代言之作。写法上工于裁对 ,多化用前人成句、成语而少用故事 ,又往往以文体为四六。宋初四六犹带唐五代遗风 ,至欧、苏后始锐意革新 ,形成新面貌。南宋后期四六追求纤丽 ,刻意雕琢 ,回复到宋初华而不实的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朝 四六文 文体特征 发展轨迹 名称 骈文 写作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诗学的实践性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晚林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522-527,共6页
"实践"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就是人通过做除欲去执的工夫让实践主体 (如良知 )在生命中动转甚至完全作主 ,其动转或完全作主后 ,人的生命呈现一种道德的修养境界 ,而这种境界不可用逻辑性的语言分析定义 ,只可用诗性的语言"... "实践"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就是人通过做除欲去执的工夫让实践主体 (如良知 )在生命中动转甚至完全作主 ,其动转或完全作主后 ,人的生命呈现一种道德的修养境界 ,而这种境界不可用逻辑性的语言分析定义 ,只可用诗性的语言"托"出 ,这便是"诗言志"。故"诗言志"中的"志"便应解为作者的人格修养境界 ,这样 ,诗便与作者的实践有了关联。同时 ,读者亦只有加强自家的人格修养 ,方可体悟到作者在诗中呈现的人格修养境界 ,这便是中国诗学诠释中的"以意逆志" ,如是 ,诗便与读者的实践有了关联。又因为这种人格修养境界并不是机窍沉浊的"密窟" ,而是吉祥止止的"虚室" ,故这种境界由是诗呈现出来 ,其风格必定是平淡简远的 ,这是中国诗歌的最高风格 ,而这种风格不能从审美趣味中"求"得 ,只能从人格修养中"修"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 境界 诗言志 平淡简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精神的表现及美的究竟义——从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到程伊川的“作文害道”说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晚林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11,共10页
本文通过对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与程伊川的"作文害道"说所包藏的义理蕴涵的全盘揭示与展露,认为二者所关涉的实际上是人的精神生活与圆满的问题。只不过,黑格尔由于沉陷在思辩哲学的传统中,并没有能真正地解决这... 本文通过对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与程伊川的"作文害道"说所包藏的义理蕴涵的全盘揭示与展露,认为二者所关涉的实际上是人的精神生活与圆满的问题。只不过,黑格尔由于沉陷在思辩哲学的传统中,并没有能真正地解决这个问题,而儒家依道德践履之路却能解决之。本文试图把依道德践履之路而至的最高精神境界称为"美"或美的究竟义,而与艺术分开。之所以作出这种区分,意在不把美与艺术挂搭起来,美是一种实践哲学,人人可行,而艺术则是一种技艺学,属于少数天才。这样便开出了一种理解美的新向度,这种新向度意在强调:即便是一个人没有制作或欣赏艺术的天赋才能,也不失去享受美即诗意人生的机会,甚至可以说,一个人可以不进行任何艺术的活动,但他能够、应该而且必须行走在诗意人生的践履之路与涵养之途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 黑格尔 程伊川 境界 践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苏诗研究的繁盛局面及其文化成因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友胜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75-79,共5页
清人注释苏诗特别重视辑佚与校勘、训诂与考订 ,诗注与诗评结合 ,针对性强 ,而选评苏诗则多直觉式的感悟 ,侧重于艺术分析 ,尤喜探讨苏诗的艺术渊源 ,清人论评苏诗所涉问题的深度与广度较之前人有较大的发展 ,尤其是对苏轼在用典、和陶... 清人注释苏诗特别重视辑佚与校勘、训诂与考订 ,诗注与诗评结合 ,针对性强 ,而选评苏诗则多直觉式的感悟 ,侧重于艺术分析 ,尤喜探讨苏诗的艺术渊源 ,清人论评苏诗所涉问题的深度与广度较之前人有较大的发展 ,尤其是对苏轼在用典、和陶诗、以文为诗及其诗史地位的评价颇有精妙之论。形成这种繁荣局面的原因在于 :首先 ,清人标举、学习宋诗 ,风气日渐浓厚 ;其次 ,清代考据学风的兴起与整理旧学的兴盛 ;再次 ,清代研究苏诗的学者学问淹博 ,对苏轼其人其诗推崇有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诗 注释 评点 论评 文化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从文论鲁迅:从游移到认同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投文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81-85,共5页
在鲁迅逝世前沈从文他对鲁迅的认识与评价游移于疏离与接受之间,表现出一种复杂难解的矛盾态度。鲁迅逝世后,他视域中的鲁迅,逐步还原为一个真实而完整的形象,表明他对鲁迅的认识与评价已由游移归于认同。沈从文在40年代后期对鲁迅态度... 在鲁迅逝世前沈从文他对鲁迅的认识与评价游移于疏离与接受之间,表现出一种复杂难解的矛盾态度。鲁迅逝世后,他视域中的鲁迅,逐步还原为一个真实而完整的形象,表明他对鲁迅的认识与评价已由游移归于认同。沈从文在40年代后期对鲁迅态度的大幅度改变,是多种因素综合性影响的结果。他对鲁迅学术贡献的肯定,对鲁迅杂文的重新评价和对鲁迅人格气度的推许,都表明他已摆脱过去偏狭的"纯文学"视角,开始用一种综合性的眼光来认识与评价鲁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鲁迅 进取精神 艺术风格 批判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经典长篇小说接受的深度阐释——陈思广《审美之维:中国现代经典长篇小说接受史论》评介
12
作者 吴投文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F0003-F0003,共1页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由《倪焕之》、《家》、《子夜》、《女兵自传》、《骆驼祥子》、《呼兰河传》、《寒夜》、《围城》等构成的长篇小说经典序列,长期处于常与变的纠结之中,演绎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经典流变的基本轨迹。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长篇小说 审美之维 评介 史论 陈思 阐释 《女兵自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哲学史为中心的思想史研究”的力作——《长江流域文化与近代中国哲学》评介
13
作者 张晚林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5期719-720,共2页
关键词 中国哲学史研究 长江流域文化 思想史研究 近代 湖南教育出版社 湖北教育出版社 历史生成 评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安至京北诸州交通与唐边塞行旅诗的形成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德辉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年第5期138-140,共3页
唐后期,国家战略防御重点转移到京西京北地区,林立的使府吸引了大批游边幕者,他们在游历过程中创作了大量行旅诗歌,这类题材的繁荣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唐边塞诗的面貌与发展方向。
关键词 京北 交通 行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间代”:当代诗歌的一个环节
15
作者 吴投文 《当代文坛》 CSSCI 2008年第2期126-128,共3页
关键词 当代诗歌 现实可能性 冲击力 研究者 群落 安琪 诗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审美与人文视野下的中国现代西部文学(专题讨论)——20世纪90年代西部诗歌创作考察
16
作者 刘昕华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1期131-131,144-147,共5页
“新边塞诗群”辉煌过后,西部诗坛曾经一度沉寂,再度灿烂已是90年代的事了。20世纪90年代,一批西部诗歌新秀相继脱颖而出,以其顽强的耐力与实力,不仅打破了西部诗坛那难耐的沉寂,而且创造出西部诗坛一幕新的亮丽风景;同时,其别... “新边塞诗群”辉煌过后,西部诗坛曾经一度沉寂,再度灿烂已是90年代的事了。20世纪90年代,一批西部诗歌新秀相继脱颖而出,以其顽强的耐力与实力,不仅打破了西部诗坛那难耐的沉寂,而且创造出西部诗坛一幕新的亮丽风景;同时,其别样的美学追求与诗情风采。亦昭示了西部诗歌创作新的变化和新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文学 诗歌 文学创作 中国 现代文学 审美 人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湘、冯至叙事诗比较论
17
作者 吴投文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97-99,共3页
朱湘和冯至是两位在中国现代叙事诗初创期作出开创性贡献的诗人。本文从中国现代叙事诗初创期的特定背景出发,从题材选择、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及风格形态等多方面比较他们叙事诗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其叙事诗出现的重要意义,认为他... 朱湘和冯至是两位在中国现代叙事诗初创期作出开创性贡献的诗人。本文从中国现代叙事诗初创期的特定背景出发,从题材选择、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及风格形态等多方面比较他们叙事诗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阐述其叙事诗出现的重要意义,认为他们各以初具系列化和具有独创性的作品,真正使中国现代叙事诗获得独立的文体特征,标志着中国现代叙事诗体制的正式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诗 中国现代叙事诗初创期 中国现代叙事诗体制 传统题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玉故里考辨
18
作者 吴广平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73-75,共3页
关于战国晚期楚国著名辞赋家宋玉的故里,有钟祥、江陵、秭归、宜城四说。前三说论据都很单薄、脆弱、牵强。根据大量的历史文献记载,可以断定宋玉的故里应当是湖北宜城。
关键词 宋玉 故里 宜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文主义的成立及其内涵(下)——以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为中心的基础性理解
19
作者 张晚林 《重庆社会科学》 2005年第9期42-46,共5页
本文主要在探讨人文主义与宗教,人文主义与审美两个问题的基础上,说明人文主义必须内在于人的生活。但这种内在不能只停留在“幸福”的问题上,它必须向超越的精神层面升进,而这之所以成为可能,皆依赖于人的生命中的道德主体。最后以人... 本文主要在探讨人文主义与宗教,人文主义与审美两个问题的基础上,说明人文主义必须内在于人的生活。但这种内在不能只停留在“幸福”的问题上,它必须向超越的精神层面升进,而这之所以成为可能,皆依赖于人的生命中的道德主体。最后以人文主义与人格修养收结,说明人文主义是以人为本的实践学问,这正是中国文化的精神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主义 宗教 审美 人格修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另类的“伤痕”——《穿过云层的晴朗》读后
20
作者 夏俊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19-119,共1页
关键词 《穿过云层的晴朗》 “伤痕”文学 迟子建 长篇小说 意象 写作技巧 “文革”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