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语文素养”辨 被引量:19
1
作者 李山林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2-13,共2页
关键词 语文素养 课程改革 课程标准 语文教学 口语交际 人文教育 中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诗歌升温的精神症候与文化透视 被引量:6
2
作者 吴投文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4-183,共10页
伴随着新媒体的扩张,新世纪诗坛呈现出此前未有的景象:诗歌数量呈爆炸性增长、诗歌活动频繁主办、诗歌刊物和诗歌选本大量涌现、诗歌评奖层出不穷、诗歌批评和诗歌研究机构急剧增多、诗歌翻译与出版异常活跃、大量的流失诗人再度归来... 伴随着新媒体的扩张,新世纪诗坛呈现出此前未有的景象:诗歌数量呈爆炸性增长、诗歌活动频繁主办、诗歌刊物和诗歌选本大量涌现、诗歌评奖层出不穷、诗歌批评和诗歌研究机构急剧增多、诗歌翻译与出版异常活跃、大量的流失诗人再度归来、诗歌的筹资渠道普遍民间化,等等。这一切都表明,新世纪诗歌的不断升温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预示着新一轮“诗歌热”的到来已经为期不远,中国新诗极有可能重现一九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诗歌 文化透视 症候 精神 诗歌活动 诗歌选本 研究机构 诗歌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启怀古诗初探 被引量:3
3
作者 李鸿渊 黄国花 《船山学刊》 2005年第2期135-138,共4页
诗人高启一生孤独淡泊,兼具悲剧性格。他借怀古诗探究历史的兴衰成败,抒发自己的理想志趣,同时感慨人世变幻,感伤自我。其怀古诗兼备众体,有浓郁的吴地风情,且具考据性质。他的怀古诗堪称明代一大家,对后世颇有影响。
关键词 怀古诗 高启 悲剧性格 兴衰成败 孤独 诗人 感伤 风情 考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文课程的人文知识基础及其教学 被引量:7
4
作者 李山林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6,共3页
关键词 人文知识 语文教学 基础知识 课程资源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中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汉赋》辑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被引量:4
5
作者 吴广平 《中国韵文学刊》 2004年第2期69-77,共9页
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三位先生辑校的《全汉赋》,辑录方面存在失收、误收、重收等情况;校勘方面存在底本选择不当、校本收录不全、文字讹误较多、漏校、“校记“的说明常常与正文矛盾、没有完全保留古籍原貌、弄错了和失记了作品出处... 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三位先生辑校的《全汉赋》,辑录方面存在失收、误收、重收等情况;校勘方面存在底本选择不当、校本收录不全、文字讹误较多、漏校、“校记“的说明常常与正文矛盾、没有完全保留古籍原貌、弄错了和失记了作品出处、校勘成果吸收不充分等问题;体例方面存在赋序的收录没有规则,赋序、乱辞、残句常常误排,顿号、书名号的标识过于随意,异文的处理方式不一致,题解不规范,缺“作者小传”、“作者索引”和“篇名索引”等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赋 校勘 考订工作 《全汉赋》 汉代 辑录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四六的文体特征与发展轨迹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友胜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8-22,共5页
宋四六多属应用型文体 ,且多为代言之作。写法上工于裁对 ,多化用前人成句、成语而少用故事 ,又往往以文体为四六。宋初四六犹带唐五代遗风 ,至欧、苏后始锐意革新 ,形成新面貌。南宋后期四六追求纤丽 ,刻意雕琢 ,回复到宋初华而不实的... 宋四六多属应用型文体 ,且多为代言之作。写法上工于裁对 ,多化用前人成句、成语而少用故事 ,又往往以文体为四六。宋初四六犹带唐五代遗风 ,至欧、苏后始锐意革新 ,形成新面貌。南宋后期四六追求纤丽 ,刻意雕琢 ,回复到宋初华而不实的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朝 四六文 文体特征 发展轨迹 名称 骈文 写作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屈原的孤独意识 被引量:1
7
作者 邓桂英 曹步青 《船山学刊》 2003年第3期71-73,共3页
屈原孤独感的产生来源于其强烈的自我意识,孤伟超拔的个性特征,及其自我实现生命力量的严重受挫。他欲借助文学这种载体来拯救自己的孤独,但最终没能“得救”,而是以自沉汨罗江来宣告自己孤独历程的终结。
关键词 屈原 孤独意识 自我意识 忧患意识 人格 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礼调和 皆大欢喜——从社会文化思潮看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团圆结局 被引量:3
8
作者 李鸿渊 《船山学刊》 2003年第3期118-122,共5页
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大团圆结局与社会文化思潮关系密切。入清以后,理学的重兴与实学的兴起,对明中后叶以来的心学进行了反拨。情不违礼,礼维护情,两者共同为实现美满婚姻服务。开明家长与“权变”策略,也都促进了团圆结局的形成。情礼调... 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大团圆结局与社会文化思潮关系密切。入清以后,理学的重兴与实学的兴起,对明中后叶以来的心学进行了反拨。情不违礼,礼维护情,两者共同为实现美满婚姻服务。开明家长与“权变”策略,也都促进了团圆结局的形成。情礼调和,较好地解决了《金瓶梅》之后人情小说中灵肉和谐的问题,为《红楼梦》的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才子佳人小说 清朝 理学 实学 《红楼梦》 心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禹锡诗文研究的集成之作——评陶敏、陶红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德辉 《云梦学刊》 2005年第1期141-142,共2页
关键词 刘禹锡 编年 诗文研究 诗集 笺注 唐诗 文集 古籍出版 出版社 古籍整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精神的表现及美的究竟义——从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到程伊川的“作文害道”说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晚林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2-11,共10页
本文通过对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与程伊川的"作文害道"说所包藏的义理蕴涵的全盘揭示与展露,认为二者所关涉的实际上是人的精神生活与圆满的问题。只不过,黑格尔由于沉陷在思辩哲学的传统中,并没有能真正地解决这... 本文通过对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与程伊川的"作文害道"说所包藏的义理蕴涵的全盘揭示与展露,认为二者所关涉的实际上是人的精神生活与圆满的问题。只不过,黑格尔由于沉陷在思辩哲学的传统中,并没有能真正地解决这个问题,而儒家依道德践履之路却能解决之。本文试图把依道德践履之路而至的最高精神境界称为"美"或美的究竟义,而与艺术分开。之所以作出这种区分,意在不把美与艺术挂搭起来,美是一种实践哲学,人人可行,而艺术则是一种技艺学,属于少数天才。这样便开出了一种理解美的新向度,这种新向度意在强调:即便是一个人没有制作或欣赏艺术的天赋才能,也不失去享受美即诗意人生的机会,甚至可以说,一个人可以不进行任何艺术的活动,但他能够、应该而且必须行走在诗意人生的践履之路与涵养之途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 黑格尔 程伊川 境界 践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玉《神女赋》梦主考辨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广平 《云梦学刊》 2005年第2期42-46,共5页
宋玉《神女赋》写的到底是宋玉梦神女,还是襄王梦神女,这是一个古今争讼不已的学术公案。弄清这一问题,不但有助于对《神女赋》的准确理解,而且对于探索代言体的起源亦有重要意义。根据《神女赋》的文本实际、《神女赋》与《高唐赋》的... 宋玉《神女赋》写的到底是宋玉梦神女,还是襄王梦神女,这是一个古今争讼不已的学术公案。弄清这一问题,不但有助于对《神女赋》的准确理解,而且对于探索代言体的起源亦有重要意义。根据《神女赋》的文本实际、《神女赋》与《高唐赋》的内在联系、魏晋至隋唐大量诗人诗作的佐证以及文化人类学提供的圣婚仪式材料来看,梦神女的应当是襄王而非宋玉。在《神女赋》中作者宋玉代表襄王、用襄王的口气来叙事和抒情,实开汉代辞赋“代言体”之先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玉 《神女赋》 襄王 代言体 校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钩沉提玄 探骊得珠——陶敏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广平 《云梦学刊》 2009年第1期10-13,共4页
吴广平:陶先生,您是海内外著名的唐代文学与文献研究专家。您为什么选择唐代文学与文献作为您的学术主攻对象呢?我们读了您的167万字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知道您研究唐代文学与文献是从整理校注刘禹锡的文集入手的。刘禹锡的... 吴广平:陶先生,您是海内外著名的唐代文学与文献研究专家。您为什么选择唐代文学与文献作为您的学术主攻对象呢?我们读了您的167万字的《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知道您研究唐代文学与文献是从整理校注刘禹锡的文集入手的。刘禹锡的集子怎么会成为您治唐代文学与文献的切入点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访谈录 文献研究 唐代文学 钩沉 陶敏 刘禹锡 校注 编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的诗歌本质观和功能观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少青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38-44,共7页
毛泽东的诗歌本质观和功能观内涵丰富,是其诗歌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时代和现实的需要,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对中国传统诗学进行了改造转换并作出了创造性发展。
关键词 毛泽东 诗美 本质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袁昌英笔下的女性形象——立足于中西文化交融的管窥 被引量:4
14
作者 周密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37-40,共4页
出身于书香门第、又长期在教会和英法学校学习的湖南作家袁昌英 ,既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一生交汇着欧、亚文化的思潮。从其戏剧作品的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再塑造中 ,我们可以探究出袁昌英是如何把中国与西方文... 出身于书香门第、又长期在教会和英法学校学习的湖南作家袁昌英 ,既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一生交汇着欧、亚文化的思潮。从其戏剧作品的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再塑造中 ,我们可以探究出袁昌英是如何把中国与西方文化及文艺相融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昌英 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再塑造 中西文化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韵”:生命之舞动 被引量:2
15
作者 章桉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3年第2期210-213,共4页
作为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韵”最主要的特征是一种富含音乐精神的生命舞动。虽然“气”的生命论哲学涵义赋予“韵”以形而上的意义 ,但这一范畴的形成 ,离不开具体的美学实践。在中国古代各门艺术的发展中 ,“韵”的生命... 作为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韵”最主要的特征是一种富含音乐精神的生命舞动。虽然“气”的生命论哲学涵义赋予“韵”以形而上的意义 ,但这一范畴的形成 ,离不开具体的美学实践。在中国古代各门艺术的发展中 ,“韵”的生命特质得以突显 ,并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精神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之舞动 生动 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格修养与中国画人艺术修养之嬗变——徐复观对中国绘画之心性学考察之三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晚林 《阴山学刊》 2006年第2期24-29,共6页
徐复观对中国画人艺术修养之嬗变的心性学考察,论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到“一画”之间的精神升进关系,而这种升进正是画人人格修养工夫之所致。在此基础上,徐复观进一步提出“画的究竟义”,由此可以解明艺术在以心性学为主导的中... 徐复观对中国画人艺术修养之嬗变的心性学考察,论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到“一画”之间的精神升进关系,而这种升进正是画人人格修养工夫之所致。在此基础上,徐复观进一步提出“画的究竟义”,由此可以解明艺术在以心性学为主导的中国文化中的根本精神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复观 绘画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一画 究竟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从文论闻一多的新诗创作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投文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79-82,共4页
在沈从文的著作中,有不少论及闻一多的文字,从中不仅可以发现沈从文对闻一多有独到而深入的认识,而且可以看出沈从文与闻一多在精神上的某些深层联系,并进而透视在现代中国的文化生态与社会政治背景下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 沈从文 闻一多 “新月派”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间代”:当代诗歌的一个环节
18
作者 吴投文 《当代文坛》 CSSCI 2008年第2期126-128,共3页
关键词 当代诗歌 现实可能性 冲击力 研究者 群落 安琪 诗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作思维特征的精妙阐释——对《文心雕龙·神思》的一点解读
19
作者 王少青 吴雄英 《云梦学刊》 2004年第4期81-83,共3页
《神思》篇是《文心雕龙》的创作论总纲。“神思”是指创作过程中作者的思维活动及状态,并不单指艺术想象,也不是仅限于艺术构思阶段的思维活动及状态。“神与物游”是“神思”的基本特点,另还有情感性、虚拟性、艰苦性等特点。培养“... 《神思》篇是《文心雕龙》的创作论总纲。“神思”是指创作过程中作者的思维活动及状态,并不单指艺术想象,也不是仅限于艺术构思阶段的思维活动及状态。“神与物游”是“神思”的基本特点,另还有情感性、虚拟性、艰苦性等特点。培养“神思”应从“积学”、“酌理”、“研阅”、“驯致”等方面入手。“神思”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古代文论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思 创作过程 创作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唐人馆驿题诗
20
作者 李德辉 《船山学刊》 2006年第2期129-131,共3页
在唐代,随着交通的发展,馆驿的大量设置,涌现了数量可观的馆驿题诗。这种诗创作于公共场所,从内容,风格、形式到题写方式都有着明显的浅俗化特征,它的兴盛是中晚唐诗俗艳化的重要标志,同时,这类诗有着独特的实用价值与社会文化功能,是... 在唐代,随着交通的发展,馆驿的大量设置,涌现了数量可观的馆驿题诗。这种诗创作于公共场所,从内容,风格、形式到题写方式都有着明显的浅俗化特征,它的兴盛是中晚唐诗俗艳化的重要标志,同时,这类诗有着独特的实用价值与社会文化功能,是值得探讨的文学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创作 唐人 社会文化功能 公共场所 实用价值 文学现象 晚唐诗 俗化 风格 兴盛 馆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