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南某医院老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调查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建军 范树元 张娜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489-491,共3页
目的:了解湖南省某医院≥65岁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方法对2011—2013年该院医院感染患者资料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调查出院病例47626份,发现医院感染病例1068例,均为单个部位感染。医院感染发病率及例次发病率均为2.24%,<65岁... 目的:了解湖南省某医院≥65岁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方法对2011—2013年该院医院感染患者资料进行分类统计。结果调查出院病例47626份,发现医院感染病例1068例,均为单个部位感染。医院感染发病率及例次发病率均为2.24%,<65岁组(2~65岁)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为0.98%(234/23998),≥65岁患者为3.53%(834/2362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54.44,P<0.001)。<65、65~、70~、75~、80~、85~、≥90岁组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分别为0.98%、1.59%、1.28%、2.77%、5.20%、6.93%、9.43%。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居首位(500例次,占59.95%),检测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19.43%)、大肠埃希菌(18.72%)为主。结论老年住院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医院感染发病率也随着升高,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感染 发病率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40
2
作者 陶希 刘佳 +3 位作者 邓景贵 卢伟 何娟 宋红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26-430,共5页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65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2例)和治疗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同时给予r-TMS治疗,疗程8...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65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2例)和治疗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同时给予r-TMS治疗,疗程8周。治疗前后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精神心理评定,以中国脑卒中神经功能评分量表(CSS)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用改良Barthel指数(BI)量表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结果:对照组治疗后HAMA、HAMD及CSS评分分别下降13.33%、13.13%及20.62%,其中,精神性焦虑和躯体性焦虑评分分别下降11.71%和15.30%,MBI评分提高40.85%,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HAMA、HAMD及CSS评分分别下降33.60%、35.66%及26.23%,其中,精神性焦虑和躯体性焦虑评分分别下降34.64%和20.26%,MBI评分提高40.10%,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另外,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HAMA、精神性焦虑、HAMD及CSS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间躯体性焦虑评分下降及MBI评分提高差异并不明显,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间焦虑状态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78.95%和12.00%,抑郁状态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86.96%和9.52%,两组间焦虑抑郁状态改善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低频r-TMS能改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尤其是精神性焦虑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但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可能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梗死 焦虑 抑郁 日常生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CA循环在规范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中的应用 被引量:38
3
作者 黄琪 王建军 +2 位作者 刘海玲 彭洋 盛朝晖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356-359,共4页
目的探讨某院应用PDCA循环管理在规范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合理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6月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为实施PDCA循环前组;根据PDCA实施的3个循环过程,将2011年7月—2012年12月全院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分为3... 目的探讨某院应用PDCA循环管理在规范医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合理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6月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为实施PDCA循环前组;根据PDCA实施的3个循环过程,将2011年7月—2012年12月全院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分为3组。按照PDCA循环管理法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程序,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进行管理和控制,对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后用药合理性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实施PDCA前,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率为100.00%(101/101),实施3个PDCA循环后,降至36.09%(61/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66,P<0.001);合理用药率由实施PDCA前的62.38%(63/101)提高至81.97%(5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9,P=0.04)。实施PDCA前,51.49%(52/101)的患者术后用药时间>3 d;实施3个PDCA循环后,术后用药时间>3 d的患者降至7.69%,术后预防用药时间较前规范,无联合用药。结论实施PDCA循环管理在规范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中成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循环 Ⅰ类切口 抗菌药物 合理用药 手术部位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踏车运动训练对社区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陶希 卢伟 +4 位作者 何娟 刘佳 邓景贵 宋红 陈美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8期3240-3242,共3页
目的探讨踏车运动训练对社区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41例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成踏车运动组(68例)和对照组(73例),对照组实行常规药物治疗,踏车运动组进行踏车运动和常规药物治疗,疗程4个月。试... 目的探讨踏车运动训练对社区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41例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成踏车运动组(68例)和对照组(73例),对照组实行常规药物治疗,踏车运动组进行踏车运动和常规药物治疗,疗程4个月。试验过程中监测心率及血压变化,记录达到目标心率或者心绞痛的人次,比较试验前后心率血压有无差异,并对比两组试验结束后1个月内心绞痛的发生率和试验前后生存质量(QOL)评分。结果踏车运动组有2人因不能耐受退出研究。试验过程中,达到目标心率的有2 855人次,发生心绞痛的有561人次。两组患者治疗前心率、血压、QO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踏车运动组和对照组在安静状态下心率和血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QOL评分〔(112±9)分〕较对照组〔(106±8)分〕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均进行随访1个月,治疗组(7.58%,5/66)较对照组(21.92%,16/73)心绞痛发生率明显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踏车运动训练能明显降低社区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绞痛发生率,提高QOL,适当强度的运动训练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踏车运动 稳定型心绞痛 老年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危险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20
5
作者 杨剑文 焦力群 +3 位作者 缪中荣 李慎茂 朱凤水 凌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10-14,共5页
目的探讨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经TCD、颈动脉超声及DSA随访1年,根据是否出现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21例)和未狭窄组(33例)。分析椎动脉起始部... 目的探讨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经TCD、颈动脉超声及DSA随访1年,根据是否出现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21例)和未狭窄组(33例)。分析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后,再狭窄与是否规范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支架类型、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组和未狭窄组患者中,不规范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出现再狭窄分别为16和6例,χ^2=17.887,P=0.000;吸烟为9和5例,χ^2=5.129,P=0.024。置入裸支架为19和19例,χ^2=6.620,P=0.010;性别、支架位置、支架突出锁骨下动脉长度、血脂、血糖、血压水平、狭窄段长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支架类型(95%CI:1.936~35.997,OR=8.426,P=0.0045)和规范抗血小板聚集治疗(95%CI:1.341~18.304,OR=1.6883,P=0.0233)与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密切相关。结论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与是否规范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及置入支架的类型关系密切,其他相关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支架 危险因素 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翼腭窝与经卵圆孔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疼痛的临床比较 被引量:8
6
作者 曹启旺 徐慧巧 +4 位作者 程云高 文赛勇 谭琳 吴礼平 谷思汉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82-285,共4页
目的:对经翼腭窝与经卵圆孔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顽固性疼痛进行疗效比较。方法:2008年1月~2010年6月,9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顽固性疼痛患者被纳入;随机分成A组和B组,每组45例;A、B两组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 目的:对经翼腭窝与经卵圆孔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顽固性疼痛进行疗效比较。方法:2008年1月~2010年6月,9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上颌支顽固性疼痛患者被纳入;随机分成A组和B组,每组45例;A、B两组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下分别进行经翼腭窝或经卵圆孔三叉神经上颌支射频热凝治疗;随访24个月,观察术前与术后不同时段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同时记录术后不良反应、并发症及复发率,进行统计比较。结果:术后两组VAS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术后疗效及复发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 :DSA下经翼腭窝与经卵圆孔三叉神经上颌支射频热凝术相比,两者均有确切的临床疗效;两种治疗方法的近、中期疗效相当,但前者的术后并发症少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上颌神经 翼腭窝 卵圆孔 射频热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瑞巴林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病性疼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1
7
作者 宋涛 龙丽华 李辉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8-150,共3页
目的:观察普瑞巴林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病性疼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观察SCI后神经病性疼痛患者对普瑞巴林(PGB)的临床治疗效果,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普瑞巴林口服150-600mg/d,分3次口服;... 目的:观察普瑞巴林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病性疼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观察SCI后神经病性疼痛患者对普瑞巴林(PGB)的临床治疗效果,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普瑞巴林口服150-600mg/d,分3次口服;对照组给予加巴喷丁(GBP)口服900-2400mg/d,分2—3次口服,持续治疗4周。连续观测视觉模拟评分(VAS)、现存疼痛的强度评分(PPI)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7、14、21、28天和随访时的变化,用中国版SF-36进行生存质量评价,同时记录治疗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普瑞巴林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3、7、14、21、28天及治疗结束后2周随访时VAS、PPI评分显著降低(P<0.05);普瑞巴林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较加巴喷丁组有明显的提高(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普瑞巴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加巴喷丁组(P=0.043)。结论:普瑞巴林可迅速降低SCI后神经病性疼痛,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且疗效持久,副作用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瑞巴林 脊髓损伤 神经病性疼痛 加巴喷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6水平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李辉萍 邓景贵 +4 位作者 宋涛 周文胜 杨剑文 徐伟 宋治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3期3709-3711,共3页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水平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探讨rTMS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选择发病3 d内的脑梗死患者40例,随机分为rTMS组和假rTMS组,两组均予常规药物、康复治疗。rTMS组给予rTMS真刺...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水平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探讨rTMS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选择发病3 d内的脑梗死患者40例,随机分为rTMS组和假rTMS组,两组均予常规药物、康复治疗。rTMS组给予rTMS真刺激;假rTMS组给予rTMS假刺激。观察rTMS治疗前及治疗后3、7、10 d两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及血清IL-6水平。结果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rTMS处理因素对各观察指标均有显著性影响〔对于NIHSS、BI评分及IL-6水平分别是F(1,38)=147.49,P<0.01;F(1,38)=96.58,P<0.01;F(1,38)=907.51,P<0.01〕;rTMS处理因素与时间因素存在交互作用〔对于NIHSS、BI评分及IL-6水平分别是F(3,114)=569.92,P<0.01;F(1.49,56.62)=416.22,P<0.01;F(1,38)=41 183.37,P<0.01〕。采用直线相关分析,血清IL-6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753,P<0.01);与BI评分呈负相关(r=-0.729,P<0.01)。结论 rTMS可能通过减轻脑梗死后IL-6介导的炎性反应,促进神经功能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经颅磁刺激 脑梗死 白细胞介素-6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美金刚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9
9
作者 李辉萍 徐伟 宋涛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73-975,共3页
失语症是指大脑语言中枢或语言相关区域损伤所导致的后天习得的语言功能障碍,常表现为听、说、读、写等多方面功能的受损。脑卒中是引起失语症的最主要病因。据报道,急性脑卒中患者失语症的发生率为14%—38%。失语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 失语症是指大脑语言中枢或语言相关区域损伤所导致的后天习得的语言功能障碍,常表现为听、说、读、写等多方面功能的受损。脑卒中是引起失语症的最主要病因。据报道,急性脑卒中患者失语症的发生率为14%—38%。失语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对于某些患者甚至较肢体残疾更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失语症 盐酸美金刚 语言康复训练 急性脑卒中 言语康复 临床疗效 语言中枢 肢体残疾 语言功能障碍 后天习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瑞巴林联合鞘内输注舒芬太尼治疗骨转移癌爆发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曹启旺 黄东 +2 位作者 徐慧巧 吴礼平 谷思汉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84-388,共5页
目的:探讨普瑞巴林联合鞘内输注舒芬太尼治疗骨转移癌爆发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骨转移癌爆发痛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普瑞巴林+鞘内输注舒芬太尼组,n=20),B组(安慰剂+鞘内输注舒芬太尼组,n=20)和C组(口服硫酸吗啡控释片组,n=20)。... 目的:探讨普瑞巴林联合鞘内输注舒芬太尼治疗骨转移癌爆发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骨转移癌爆发痛患者随机分成3组:A组(普瑞巴林+鞘内输注舒芬太尼组,n=20),B组(安慰剂+鞘内输注舒芬太尼组,n=20)和C组(口服硫酸吗啡控释片组,n=20)。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3组患者治疗后基础痛及爆发痛的强度,并观察爆发痛的发作频率、总体满意度(general satisfaction,GSS)及不良反应。结果:与B组和C组比较,A组患者的基础痛及爆发痛VAS评分和发作频率显著降低(P<0.05),患者的GSS最高(P<0.05),恶心呕吐、嗜睡及便秘等不良反应少。结论:普瑞巴林联合鞘内输注舒芬太尼能有效减轻骨转移癌基础痛和爆发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瑞巴林 舒芬太尼 鞘内 输注 爆发痛 基础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康复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0
11
作者 左若群 周文胜 曹文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11期933-933,共1页
关键词 脑卒中 抑郁 心理康复 精神病 认知障碍 运动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学龄前儿童孤独症早期筛查工具比较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娜 谭红专 +2 位作者 肖和卫 张静 张双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56-660,共5页
目的比较早期孤独症筛查量表(EASI)、孤独症婴幼儿图片筛查量表(PASS-IT)及孤独症婴幼儿筛查量表修订版(M-CHAT)对学龄前儿童孤独症的筛查效果。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400例正常儿童和25例孤独症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E... 目的比较早期孤独症筛查量表(EASI)、孤独症婴幼儿图片筛查量表(PASS-IT)及孤独症婴幼儿筛查量表修订版(M-CHAT)对学龄前儿童孤独症的筛查效果。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400例正常儿童和25例孤独症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EASI、PASS-IT和M-CHAT对425例研究对象进行单独筛查和联合筛查所得的评价指标,来衡量新引进的两种筛查量表的筛查效果。结果 EASI和PASS-IT两种量表的灵敏度均比M-CHAT量表高,分别为80.00%、88.00%和72.00%,但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特异度则较M-CHAT量表低,分别为75.00%、64.25%和94.50%,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三种筛查量表进行联合筛检效果优于单独筛检,平行试验所得灵敏度最高,为92.00%,系列试验所得特异度最高,为98.25%,系列试验所得其他各项评价指标,如阳性似然比、诊断指数、Youden指数、粗符合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优于其他筛检结果。结论将三种量表联合使用,可提高孤独症的筛查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 筛查 量表 学龄前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A下硬膜外粘连松解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3
作者 曹启旺 徐慧巧 +4 位作者 程云高 文赛勇 谭琳 吴礼平 谷思汉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8-59,共2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nation,LDH)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大多数患者经保守治疗或微创治疗可以明显缓解临床症状。2009年2月至2011年4月,我们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下经骶裂...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nation,LDH)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大多数患者经保守治疗或微创治疗可以明显缓解临床症状。2009年2月至2011年4月,我们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下经骶裂孔硬膜外粘连松解联合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观察其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硬膜外粘连 疗效观察 松解治疗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临床症状 2009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血糖致偏侧舞蹈症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4
作者 陶希 邓景贵 卢伟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5期4007-4009,共3页
高血糖致偏侧舞蹈症是临床少见疾病,由于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的特异性,很多临床医师早期易误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且导致治疗方法错误,最终影响治疗效果。所以,清楚认识高血糖致偏侧舞蹈症的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发病机制可... 高血糖致偏侧舞蹈症是临床少见疾病,由于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的特异性,很多临床医师早期易误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且导致治疗方法错误,最终影响治疗效果。所以,清楚认识高血糖致偏侧舞蹈症的临床表现、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发病机制可减少临床误诊、误治率,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蹈症 糖尿病 高血糖症 临床表现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 被引量:32
15
作者 谭娟 邓景贵 周文胜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8期607-608,共2页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12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59例)与对照组(62例),康复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运动再学习和Bobath疗法);对照组给予一般康复治疗,如针灸、理疗。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121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59例)与对照组(62例),康复组采用综合康复治疗(运动再学习和Bobath疗法);对照组给予一般康复治疗,如针灸、理疗。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巴氏指数评分(MB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FMA和MB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但康复组改善的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可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对预后有良好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综合康复 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匹罗卡品致痫大鼠的海马PV中间神经元数目变化及其轴突出芽☆ 被引量:5
16
作者 龙莉莉 肖波 +4 位作者 宋延民 易芳 李蜀渝 龙小艳 陈锶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19,共5页
目的探讨PV(parvalbumin,微清蛋白)中间神经元在颞叶癫痫的发生和痫性损伤后脑组织的自我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匹罗卡品致痫模型。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时间点海马不同区域PV中间神经元的数目变化及其轴突出芽情况;结合FJB(Fluoro-Jade... 目的探讨PV(parvalbumin,微清蛋白)中间神经元在颞叶癫痫的发生和痫性损伤后脑组织的自我修复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匹罗卡品致痫模型。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时间点海马不同区域PV中间神经元的数目变化及其轴突出芽情况;结合FJB(Fluoro-Jade B)行免疫荧光双标特异性检测SE(status epilepticus,癫痫持续状态)后60 d海马不同区域PV中间神经元及其轴树突的变性情况。结果实验组海马门区及CA区域PV阳性神经元数目在SE后早期均无明显变化(P>0.05)。门区PV神经元在SE后15 d时数目下降(对照组17.1±2.67,实验组15.0±3.06,P<0.05),在SE后60 d明显下降(对照组16.6±2.75,实验组9.7±2.88,P<0.01)。海马CA1区PV中间神经元数目在SE后60 d明显增多(对照组4.1±0.86,实验组6.0±1.18,P<0.01),可见相应增多的PV阳性纤维。海马CA3区PV阳性神经元数目在SE后60d明显增多(对照组4.6±0.89,实验组6.1±1.64,P<0.01),并可见相应增多的PV阳性纤维。各亚区均未见明显亦被FJB标记的PV中间神经元。结论海马PV中间神经元的数目变化及其轴突出芽可能在颞叶癫痫的发生和痫性损伤后脑组织的自我修复中起重要作用,PV中间神经元的缺失可能与细胞变性死亡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神经元 颞叶癫痫 轴突出芽 微清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康复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9
17
作者 陈美娟 陈汉娜 +3 位作者 徐佳 丁家崇 曾令忠 沈丹萍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0年第3期193-195,共3页
目的探讨心脏康复对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139例SAP患者随机分成心脏康复治疗组(66例)和对照组(73例),心脏康复组进行踏车运动和常规药物治疗4个月,对照组实行常规药物治疗。测定试验前后血浆C-反应蛋白(CRP... 目的探讨心脏康复对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139例SAP患者随机分成心脏康复治疗组(66例)和对照组(73例),心脏康复组进行踏车运动和常规药物治疗4个月,对照组实行常规药物治疗。测定试验前后血浆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血栓素A2(TXA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并随访两组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浆CRP、IL-6、TXA2、LDL-C水平均有下降;心脏康复组血浆CRP、IL-6水平较常规药物治疗组下降更明显(均为P〈0.05);两组治疗后均随访1年,心源性死亡、再次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脏康复治疗组需血运重建者更少(6.3%比20.0%)(P〈0.05)。结论心脏康复对SAP患者预后有明显改善;减轻炎症反应可能是改善SAP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 心绞痛 稳定型 预后 心脏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电刺激对脑梗死运动功能及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辉萍 宋涛 +3 位作者 徐伟 邓景贵 吴亚岑 桂一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28-730,共3页
神经肌肉电刺激(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NMES),是一种成熟的康复治疗技术,它是指利用低频脉冲电流刺激周围神经或肌肉引起肌肉收缩,以提高肌肉功能或治疗神经肌肉疾患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双侧电刺激 运动功能 神经肌肉电刺激 脑梗死 康复治疗技术 脉冲电流刺激 肌肉收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踏车运动对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宋红 邓景贵 +1 位作者 陶希 陈美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40-1143,1148,共5页
目的:探讨踏车运动对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影响。方法:141例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73例),治疗组进行踏车运动和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实行常规药物治疗,疗程4个月。使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实验前后血浆TXA2及... 目的:探讨踏车运动对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影响。方法:141例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73例),治疗组进行踏车运动和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实行常规药物治疗,疗程4个月。使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实验前后血浆TXA2及免疫比浊法检测CRP、LDL-C和HDL-C水平,监测实验过程中心率及血压变化,比较实验前后两者有无差异,并调查对比两组实验结束后1月内心绞痛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有2例患者因不能耐受退出研究。对照组治疗后血浆CRP、TXA2和LDL-C水平分别下降58.30%、45.64%和36.04%,HDL-C升高0.71%;治疗组治疗后血浆CRP、TXA2和LDL-C水平分别下降65.47%、38.29%和36.18%,HDL-C升高2.11%;治疗组较对照组CRP下降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间TXA2、LDL-C下降及HDL-C升高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后两组间血压、心率变化无明显差异。两组治疗后均进行随访1个月,治疗组(5/66)较对照组(16/73)心绞痛发生率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踏车运动能明显降低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绞痛发生率,其机制可能与降低CRP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踏车运动 稳定型心绞痛 老年 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r473-Akt磷酸化介导阿托伐他汀保护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被引量:2
20
作者 陶希 卢伟 +5 位作者 胡治平 宋涛 邓景贵 蔡华安 王淑玲 刘佳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55-659,共5页
目的探讨Akt之Ser473位点(Ser473-Akt)磷酸化在阿托伐他汀保护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4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n=10)、假手术组(n=10)、缺血再灌注(I/R)组(n=10)和干预组(n=10)。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 目的探讨Akt之Ser473位点(Ser473-Akt)磷酸化在阿托伐他汀保护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40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n=10)、假手术组(n=10)、缺血再灌注(I/R)组(n=10)和干预组(n=10)。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2 h再灌注72 h模型。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不做任何处理,I/R组仅生理盐水灌胃,干预组在再灌注后大鼠苏醒时、24 h、48 h分别予生理盐水配制的阿托伐他汀10 mg/kg灌胃。72 h时处死所有大鼠,留取脑标本分别行HE染色及TUNEL染色,Western blotting检测脑前额叶皮质Akt及其Ser473-Akt表达。结果缺血再灌注72 h后,干预组神经细胞形态学变化较I/R组减轻;干预组凋亡阳性细胞数显著少于I/R组(t=-6.014,P<0.001);I/R组前额叶皮质Ser473-Akt较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显著增加(t>20.327,P<0.001),而干预组明显高于I/R组(t=3.649,P=0.007)。结论 Ser473-Akt磷酸化在阿托伐他汀的神经细胞保护中起重要作用,通过抑制凋亡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 Ser473-Akt 磷酸化 阿托伐他汀 细胞凋亡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