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豆转录因子GmMYB46调控植物耐旱性的功能研究
1
作者 张斌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5-51,70,共8页
为解析大豆转录因子MYB家族成员GmMYB46基因在干旱胁迫应答中的调节机制,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其在PEG模拟干旱处理的大豆中的表达水平。克隆GmMYB46基因编码序列构建过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野生型拟南芥,在正常培养和干旱处理条... 为解析大豆转录因子MYB家族成员GmMYB46基因在干旱胁迫应答中的调节机制,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其在PEG模拟干旱处理的大豆中的表达水平。克隆GmMYB46基因编码序列构建过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野生型拟南芥,在正常培养和干旱处理条件下观察转基因和野生型(WT)拟南芥植株的生长情况,测定叶片电导率、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观察对比叶片气孔开度。结果表明:GmMYB46受干旱胁迫诱导在根和叶中的表达量显著上调,最高达8.9倍和16.3倍。成功获得GmMYB46基因过表达的拟南芥植株OE,在培养基和营养土培养模式下OE植株耐旱性均明显增强,其长势优于WT植株。干旱处理后,OE植株电导率较WT降低46.1%;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WT植株,分别增加54.9%和225.0%;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也明显上升,在根中分别增加8.8%、14.6%和47.0%,叶中则分别增加11.2%、69.2%和21.2%。说明大豆GmMYB46基因可能与细胞渗透调节、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气孔开度等生理过程的调节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转录因子 GmMYB46基因 耐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细胞色素P450酶参与单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李梦佳 杨洋 +2 位作者 肖红仕 袁志辉 周海燕 《化学与生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17,共10页
单萜类化合物是由2个异戊二烯单位构成的高附加值天然产物,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抗病毒、降血糖及抑制癌细胞生长等多种药理特性。植物细胞色素P450酶通过催化烯丙基羟基化反应修饰单萜骨架,在单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中发挥重要作... 单萜类化合物是由2个异戊二烯单位构成的高附加值天然产物,具有抗菌、抗炎、抗氧化、抗病毒、降血糖及抑制癌细胞生长等多种药理特性。植物细胞色素P450酶通过催化烯丙基羟基化反应修饰单萜骨架,在单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系统综述了细胞色素P450酶催化系统、单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植物细胞色素P450酶在单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中的调控作用及细胞色素P450酶的表达与合成策略,为深入研究植物细胞色素P450酶在单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机制中的作用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色素P450酶 单萜类化合物 生物合成调控 酶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氧化途径下大豆GmbHLH130转录因子增强植物耐旱性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斌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46-1756,共11页
为了探究大豆GmbHLH130基因参与植物耐旱性调控的分子机制,分析了转基因拟南芥在干旱处理下的表型并测定活性氧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同时检测了拟南芥叶中干旱应答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以及转录因子GmbHLH130对下游基因启动子的结合作用。... 为了探究大豆GmbHLH130基因参与植物耐旱性调控的分子机制,分析了转基因拟南芥在干旱处理下的表型并测定活性氧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同时检测了拟南芥叶中干旱应答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以及转录因子GmbHLH130对下游基因启动子的结合作用。结果显示,GmbHLH130基因过表达拟南芥的耐旱性明显增强。干旱处理下,过表达株系鲜质量和叶片相对含水量均高于WT,而MDA含量和失水率则较低。此外,干旱处理导致拟南芥过表达株系积累更多的可溶性糖和脯氨酸、更少的活性氧以及更高的抗氧化酶活性;同时,干旱胁迫应答基因AtCAT、AtPOD、AtSOD、AtNCED3、AtP5CS1和AtRD29A的表达水平在过表达株系中显著上调。GmbHLH130蛋白则可结合到靶基因的启动子区激活GUS报告基因的表达。本研究初步证明GmbHLH130转录因子通过结合干旱胁迫应答基因启动子激活基因表达,增加转基因植株体内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激活抗氧化途径和提高ROS清除能力,最终缓解干旱胁迫对植株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转录因子 BHLH 拟南芥 耐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叶色素超声辅助提取工艺优化及其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李玲 闫旭宇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79-183,共5页
以银杏叶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辅助乙醇提取其色素,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银杏叶色素的提取条件,研究酸碱度、温度、金属离子和光照对银杏叶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银杏叶色素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95%,pH值6.0,提... 以银杏叶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辅助乙醇提取其色素,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银杏叶色素的提取条件,研究酸碱度、温度、金属离子和光照对银杏叶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银杏叶色素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95%,pH值6.0,提取温度60℃,提取时间2h,该条件下银杏叶色素的吸光度为0.831。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银杏叶色素在弱酸和弱碱条件下较稳定;对金属离子Na^+、Ca^(2+)比较稳定,对Fe^(3+)、Cu^(2+)、Mg^(2+)不稳定;70℃以上的高温会促进银杏叶色素分解;银杏叶色素对日光和室内光均不稳定,宜避光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 色素 提取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叶多酚的机械力辅助提取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丁立好 黄彬 +3 位作者 何敏 陈小明 罗小芳 王宗成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147-1154,共8页
为优化银杏叶多酚提取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填充率、球磨转速、球磨时间、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七个因素对机械力辅助提取银杏叶多酚得率的影响,以银杏叶多酚得率为响应值,采用Box-Benhnken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设计... 为优化银杏叶多酚提取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填充率、球磨转速、球磨时间、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七个因素对机械力辅助提取银杏叶多酚得率的影响,以银杏叶多酚得率为响应值,采用Box-Benhnken三因素三水平响应面设计优化工艺,同时比较了4种提取方法对银杏叶多酚提取得率和抗氧化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机械力辅助提取银杏叶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填充率26%、球磨转速为400rpm、球磨时间为15min。在此条件下,银杏叶多酚的得率为7.33%。机械力辅助乙醇提取银杏叶多酚得率低于碱水提取法,但是抗氧化活性高于碱水法提取的银杏叶多酚;抗氧化活性与乙醇回流法提取的银杏叶多酚相当,但是提取得率高于乙醇回流法。此提取工艺高效可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多酚 机械力辅助提取 响应面分析法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卷柏的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姜红宇 吕敬崑 +1 位作者 邵金华 陈小明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43,共7页
研究地卷柏(Selaginella prostrata H.S.Kung)的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综合运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半制备HPLC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从地卷柏全草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现代波谱学方法鉴定其结构为se... 研究地卷柏(Selaginella prostrata H.S.Kung)的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综合运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半制备HPLC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从地卷柏全草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现代波谱学方法鉴定其结构为seprostrataoid A(1)、(3 S,5 R,8 S)-5,8-epoxy-6-megastigmadien-3,9-diol(2)、(-)-黑麦草内酯(3)、(3 S,5 R,6 R,7 E)-3,5,6-三羟基-7-巨豆烯-9-酮(4)、(7 R,8 S)-ceplignan(5)、(2 R,3 S)-二氢-2-(3′,5′-二甲氧基-4′-羟基苯基)-3-羟甲基-7-甲氧基-5-乙酰基苯骈呋喃(6)、5,5′-二甲氧基木香酚A(7)、穗花衫双黄酮(8)、异柳杉双黄酮(9)、扁柏双黄酮(10)。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合物2~10为首次从地卷柏中分离得到。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7~10具有较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C 50值分别为72.14±2.67、42.68±1.54、61.26±4.32、55.43±2.17μ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卷柏 化学成分 倍半萜 双黄酮 Α-葡萄糖苷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法辅助提取生姜姜辣素及其对山茶油抗氧化作用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沈玉平 刘玉 +2 位作者 谢依帆 何春兰 张祖姣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4-132,共9页
油脂氧化是山茶油变质和品质降低的主要原因。姜辣素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提取的关键在于破坏生姜细胞结构。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研究了酶用量、酶解温度、酶解pH和酶解时间对姜辣素提取率的影响,并采用Schaal烘箱法研究了姜辣素... 油脂氧化是山茶油变质和品质降低的主要原因。姜辣素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提取的关键在于破坏生姜细胞结构。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研究了酶用量、酶解温度、酶解pH和酶解时间对姜辣素提取率的影响,并采用Schaal烘箱法研究了姜辣素提取物对山茶油的抗氧化作用。结果显示,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复合酶处理对姜辣素提取具有协同增效作用,最佳配比为3∶2;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后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用量15 mg/g干姜粉,酶解温度55℃,酶解pH为5.5,酶解时间1.25 h。在此条件下,姜辣素提取率为(4.75±0.07)%。姜辣素提取物对山茶油具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其效果随提取物姜辣素浓度提高而增强,但与BHT仍有一定差距;8-姜酚、10-姜酚和6-姜烯酚与姜辣素提取物复配,均对山茶油抗氧化具有协同增效作用,其抗氧化效果接近BH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辣素 山茶油 提取 抗氧化 正交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芝麻素酚生理活性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祖姣 沈玉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381-388,共8页
芝麻素酚是一种主要来源于芝麻的多酚类天然产物,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功能以及很强的热稳定性,可作为药品、营养保健品以及化妆品添加剂,具有重要的应用和开发价值。近年来,研究者针对芝麻素酚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该文从抗氧化、抗炎、抗肿... 芝麻素酚是一种主要来源于芝麻的多酚类天然产物,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功能以及很强的热稳定性,可作为药品、营养保健品以及化妆品添加剂,具有重要的应用和开发价值。近年来,研究者针对芝麻素酚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该文从抗氧化、抗炎、抗肿瘤、心血管保护、预防肥胖、神经保护和延缓皮肤衰老7个方面,综述了其最新研究进展,发现芝麻素酚生理活性功能和药理机制研究大多处于体外细胞模型或动物模型阶段,距离临床应用以及转化为市场产品仍有很长的距离,因此亟需深入推进研究。借助生命科学、现代医学和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发展成果,深入研究药理作用机制,完善安全评价,发掘新的生理活性功能,将有助于促进芝麻素酚生理活性功能研究和相关产品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素酚 生理活性功能 抗氧化 制备方式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卷柏中肽类化学成分及其神经保护活性研究
9
作者 何福林 贺茜 +2 位作者 吕敬崑 谢夷 陈小明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66-1174,共9页
研究地卷柏Selaginella prostrata全草中的肽类化学成分及其神经保护活性。基于茚三酮试剂显色的薄层原位化学反应导向分离方法,综合运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和半制备液相色谱等多种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和文献比对鉴... 研究地卷柏Selaginella prostrata全草中的肽类化学成分及其神经保护活性。基于茚三酮试剂显色的薄层原位化学反应导向分离方法,综合运用正、反相硅胶柱色谱和半制备液相色谱等多种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和文献比对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共从地卷柏全草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肽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pulvpeptin A(1)、nocardiotide A(2)、dianthin C(3)、longicalycinin A(4)、橙黄胡椒酰胺(5)、橙黄胡椒酰胺乙酸酯(6)、环-(L-酪氨酸-L-脯氨酸)(7)、环-(L-羟脯氨酸-L-亮氨酸)(8)、环-(L-亮氨酸-L-异亮氨酸)(9)、环-(L-脯氨酸-L-苯丙氨酸)(10)、环-(L-缬氨酸-L-脯氨酸)(11)、环-(L-脯氨酸-L-亮氨酸)(12)、环-(L-脯氨酸-L-异亮氨酸)(13)、环-(L-缬氨酸-L-苯丙氨酸)(14)、环-(L-缬氨酸-L-缬氨酸)(15)。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地卷柏中分离获得,化合物2~4、7~15为首次从卷柏属植物中分离获得。通过建立H 2O 2诱导SH-SY5Y细胞损伤模型,采用MTT法评价分离所得化合物的神经保护活性。结果显示在50μmol/L浓度下,化合物5、6和8显示出较好的神经保护活性。本研究为地卷柏的开发利用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卷柏 肽类 化学成分 神经保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梓树根皮总黄酮分离纯化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邵金华 何福林 +1 位作者 陈霞 谢雨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0-144,220,共6页
以吸附率和解析率为评价指标,用大孔树脂对梓树根皮总黄酮的分离纯化工艺进行优化,并研究纯化后梓树根皮总黄酮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梓树根皮总黄酮分离纯化最佳工艺条件为:采用NKA-II树脂,上样液质量浓度0.538mg/mL,上样液流速1.66 mL... 以吸附率和解析率为评价指标,用大孔树脂对梓树根皮总黄酮的分离纯化工艺进行优化,并研究纯化后梓树根皮总黄酮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梓树根皮总黄酮分离纯化最佳工艺条件为:采用NKA-II树脂,上样液质量浓度0.538mg/mL,上样液流速1.66 mL/min,上样液pH值4.01,洗脱剂乙醇浓度70%,洗脱流速2.5 mL/min。该条件下,梓树根皮总黄酮纯度为(77.43±0.23)%,吸附率为(93.36±0.25)%,解析率为(95.51±0.17)%。抑菌活性表明,梓树根皮总黄酮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作用为极敏,对青霉菌、酿酒酵母菌抑菌作用为高敏;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值为(6.25±0.25)mg/mL;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MIC值为(12.50±0.36)mg/mL;酿酒酵母、青霉菌,MIC值为(25.00±0.27)m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梓树 根皮 黄酮 大孔吸附树脂 分离纯化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优化油茶叶黄酮提取工艺及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王宗成 龙燕萍 +4 位作者 彭延波 盘雪 赵石乔 周勇 罗小芳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3-126,130,共5页
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油茶叶中黄酮,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提取温度、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和料液比对黄酮得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分析确定最佳工艺条件,并比较了油茶叶黄酮、油茶籽黄酮、油茶籽壳黄酮的抑菌... 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油茶叶中黄酮,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提取温度、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和料液比对黄酮得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分析确定最佳工艺条件,并比较了油茶叶黄酮、油茶籽黄酮、油茶籽壳黄酮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油茶叶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78℃、乙醇体积分数60%、提取时间90 min、提取2次和料液比1∶22,在此条件下油茶叶黄酮的得率可达到49.42 mg/g;油茶叶黄酮的抑菌活性高于油茶籽壳黄酮的抑菌活性,但低于油茶籽黄酮的抑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响应面分析法 油茶叶 黄酮 提取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黄酮银杏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8
12
作者 何福林 陈小明 +2 位作者 张瑞 吴月 袁志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141-1147,共7页
本研究利用组织块培养法从健康的银杏根、茎中分离得到116株内生真菌。通过显色反应、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对内生真菌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最终筛选出2株能够产黄酮的内生真菌,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发酵液中总黄酮产量均达到20 mg/... 本研究利用组织块培养法从健康的银杏根、茎中分离得到116株内生真菌。通过显色反应、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对内生真菌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最终筛选出2株能够产黄酮的内生真菌,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发酵液中总黄酮产量均达到20 mg/L以上。形态学特征和真菌r DNA间隔序列(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两株菌分别属于青霉属和毛霉属,其中青霉属为产黄酮银杏内生真菌的首次报道。本研究为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黄酮类化合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 内生真菌 黄酮类化合物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草青枯病发生与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关联分析
13
作者 周向平 郑陶娟 +5 位作者 张宇宇 邓征宇 周立 黄谊 刘天波 袁志辉 《湖南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54-62,共9页
为研究烟草青枯病发生程度与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系,以不同病情指数的青枯病烟株为材料,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烟草青枯病发病程度的增加,在门水平和属水平上对细菌群落种类的影响较小,但对各... 为研究烟草青枯病发生程度与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关系,以不同病情指数的青枯病烟株为材料,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烟草青枯病发病程度的增加,在门水平和属水平上对细菌群落种类的影响较小,但对各种类细菌的丰度影响较大;门水平上影响最为显著的是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分别降低了16.04%和12.68%,拟杆菌门丰度则升高了20.41%。属水平上,Burkholderiaceae_unclassified和Flavobacterium随着发病程度加重其丰度升高,Lactococcus、Bacillus、Pseudomonas等菌属则随着发病程度的加重而丰度下降;Alpha及Bet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烟草青枯病发生的烟株根际细菌的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青枯病 根际细菌多样性 群落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叶粗提物对荔枝的防腐保鲜效果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玲 闫旭宇 +1 位作者 陈铁壁 何福林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5-128,185,共5页
以银杏为研究对象,利用乙醇浸提法得到银杏叶粗提物,从色泽、VC含量、质量损失率、菌落总数以及感官评定等方面评价银杏叶粗提物对荔枝的防腐保鲜效果。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银杏叶粗提物能减少荔枝水分损失,抑制褐变,延缓VC含... 以银杏为研究对象,利用乙醇浸提法得到银杏叶粗提物,从色泽、VC含量、质量损失率、菌落总数以及感官评定等方面评价银杏叶粗提物对荔枝的防腐保鲜效果。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银杏叶粗提物能减少荔枝水分损失,抑制褐变,延缓VC含量的下降,减少微生物对荔枝果肉的侵染以及降低腐烂率,较好地保持了荔枝的感官品质。在试验浓度范围内(0.2%~0.6%),银杏叶粗提物浓度与荔枝防腐保鲜效果呈正相关。银杏叶粗提物对荔枝具有较好的防腐保鲜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 粗提物 荔枝 防腐保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籽储存时间对水酶法提油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宗成 王珊 +2 位作者 陈丹 李治章 罗小芳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4,共4页
以pH 5. 0、料液比1∶5、α-淀粉酶用量1%、纤维素酶用量1%、提取时间3 h、提取温度50℃为基本条件,研究了油茶籽储存时间对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提取率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储存时间对油茶籽油提取率及油茶籽油品质影响显著,建议油茶... 以pH 5. 0、料液比1∶5、α-淀粉酶用量1%、纤维素酶用量1%、提取时间3 h、提取温度50℃为基本条件,研究了油茶籽储存时间对水酶法提取油茶籽油提取率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储存时间对油茶籽油提取率及油茶籽油品质影响显著,建议油茶籽在储存时间1~3个月内处理,其中使用储存时间为1个月左右的油茶籽最佳,油茶籽油提取率为91. 6%;所制备的油茶籽油气味清香、涩口味较淡,基本理化指标除水分外优于国标一级压榨油茶籽油标准,油中的维生素E、多酚和角鲨烯含量分别达到321、28 mg/kg和178 mg/kg,而且油茶籽的后熟期油中脂肪酸转化基本完成,油酸含量达到了79. 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水酶法 储存时间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ERF转录因子家族的全基因组学鉴定及表达模式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斌 唐满生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19-526,共8页
以银杏基因组数据库为基础,通过序列比对,并经过鉴定筛选,共获得112个ERF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及表达模式分析。结果显示:银杏112个ERF成员在系统进化树上分为10个亚家族;基因结构分析表明,大部分ERF家族基因结构简单,... 以银杏基因组数据库为基础,通过序列比对,并经过鉴定筛选,共获得112个ERF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及表达模式分析。结果显示:银杏112个ERF成员在系统进化树上分为10个亚家族;基因结构分析表明,大部分ERF家族基因结构简单,仅少量基因含有1~4个内含子;基因表达分析显示,39个ERF基因在雄蕊中表达量较高,20个基因在幼苗中表达量较高,40个基因在胚中表达量较高;部分基因在雄蕊、胚和幼苗中具有相同的表达模式,说明其可能具有类似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 ERF基因家族 生物信息学 基因结构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NACA基因家族的鉴定及NACA2功能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永昌 聂祝运 +2 位作者 张斌 袁志辉 何春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71-380,共10页
该研究从水稻中鉴定了5个编码NACA蛋白的基因,并对其理化性质、结构、定位及表达进行分析,并针对NACA2的亚细胞定位及其在抗旱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5个水稻NACA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中含有多个保守的基序,NACA1-N... 该研究从水稻中鉴定了5个编码NACA蛋白的基因,并对其理化性质、结构、定位及表达进行分析,并针对NACA2的亚细胞定位及其在抗旱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5个水稻NACA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中含有多个保守的基序,NACA1-NACA4均含有NAC结构域和UBA结构域,但NACA5序列较短且不含UBA结构域;不同植物NACA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进化关系与物种之间的进化关系高度统一。(2)组织表达模式分析发现,NACA1、NACA2和NACA3在不同水稻组织中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尤其是在生殖器官中,但NACA4和NACA5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很低;NACA基因的表达受到甘露醇、脱落酸(ABA)、茉莉酸(JA)、氯化钠(NaCl)、水杨酸(SA)及低温胁迫的诱导,其中NACA2和NACA5的表达变化最明显。(3)亚细胞定位表明,NACA2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中。(4)与野生型相比,过表达NACA2拟南芥株系的萎蔫程度较轻,颜色较绿,显著降低了叶片的失水速率,且复水速度明显更快,并显著增强了对干旱和渗透胁迫的抗性。研究表明,NACA2正调控植物对干旱胁迫的抗性,为进一步研究NACA基因在水稻中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新生多肽结合复合体 NACA2 干旱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蒟叶的生物碱类成分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邵金华 刘依林 +1 位作者 吕敬崑 陈小明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3年第2期231-235,共5页
研究假蒟(Piper sarmentosum)叶的化学成分及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采用正相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技术,从假蒟叶的总生物碱部位分离得到7个生物碱类成分,结合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数据... 研究假蒟(Piper sarmentosum)叶的化学成分及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采用正相硅胶柱、Sephadex LH-20凝胶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技术,从假蒟叶的总生物碱部位分离得到7个生物碱类成分,结合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数据,分别鉴定为chaplupyrrolidone C(1)、chaplupyrrolidone A(2)、chaplupyrrolidone B(3)、假蒟酰胺A(4)、N-3-苯丙酰胺吡咯(5)、3-(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丙酰胺吡咯(6)、3-(3,4,5-三甲氧基苯基)丙酰胺吡咯(7)。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酰胺类生物碱,化合物7为首次从假蒟中分离得到。采用微量二倍稀释法测试所有分离化合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蒟 酰胺类生物碱 化学成分 金黄色葡萄球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叶渣制肥对小白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邵金华 全沁果 +3 位作者 张文兵 熊佳萱 文天凤 杨川川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45-752,共8页
为了提高银杏叶的附加值,减少环境污染,本研究以腐殖酸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EM菌种发酵银杏叶渣制备生物有机肥的工艺参数,并测定有机肥中的相关成分,同时验证银杏叶渣有机肥的肥效。结果表明,有机肥最适固态发酵工艺为:发... 为了提高银杏叶的附加值,减少环境污染,本研究以腐殖酸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EM菌种发酵银杏叶渣制备生物有机肥的工艺参数,并测定有机肥中的相关成分,同时验证银杏叶渣有机肥的肥效。结果表明,有机肥最适固态发酵工艺为:发酵时间6 d、液料比去离子水添加比例为71.43%、银杏叶渣添加比例为26.95%、葡萄糖添加比例为1.62%,此条件下测定的腐殖酸含量为39.36%。有效活菌数、有机质和重金属含量指标符合NY 884-2012生物有机肥标准;该有机肥可提高小白菜种子的发芽指数,促进小白菜幼苗根系和植株的发育,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激活幼苗根际脱氢酶和硝酸还原酶提高小白菜幼苗的发育水平,另外,该有机肥可促进小白菜幼苗体内脯氨酸、可溶性糖、总黄酮和可滴定酸的积累,提高小白菜品质。银杏叶渣生物有机肥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可在农业生产中加以利用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渣 生物有机肥 小白菜 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银杏内酯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小明 何福林 +1 位作者 李志忠 袁志辉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7-30,共4页
利用组织块培养法从健康的银杏根、茎中分离得到116株内生真菌。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内生真菌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最终筛选出1株能够产银杏内酯的内生真菌,利用标准曲线法测定其发酵液和菌丝体中总内酯产量约为11.4mg/L。形态学... 利用组织块培养法从健康的银杏根、茎中分离得到116株内生真菌。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内生真菌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最终筛选出1株能够产银杏内酯的内生真菌,利用标准曲线法测定其发酵液和菌丝体中总内酯产量约为11.4mg/L。形态学特征和真菌rDNA间隔序列(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属于毛霉属,为产银杏内酯内生真菌的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 内生真菌 内酯类化合物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