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南花鼓戏传统创腔手法及其继承与发展 被引量:2
1
作者 胡健国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96-101,共6页
一、传统曲调派生的几种手法同一旋律同一节奏的曲调,通过大筒改弦变奏能产生新的音乐感受,曾使艺人们惊愕不已,并启发人们找到了一条具有理论价值的创作途径.这种被艺人俗称为“变手调”的曲调,在这个剧种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如[宁乡正调... 一、传统曲调派生的几种手法同一旋律同一节奏的曲调,通过大筒改弦变奏能产生新的音乐感受,曾使艺人们惊愕不已,并启发人们找到了一条具有理论价值的创作途径.这种被艺人俗称为“变手调”的曲调,在这个剧种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如[宁乡正调]的“变手调”[败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法 创腔 旋律 手调 传统 节奏 继承 唱腔 派生 创作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雨百年戏剧 纷繁篇章铸史——评《中国百年艺术史·百年中国戏剧史(1900—2000)》
2
作者 谢惠钧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67-67,共1页
20世纪时光荏苒,岁月沧桑。在百年的历史时空中,中国戏剧的先辈同仁在剧坛中的争议弘论、笔载华章、喜怒哀乐,还在天地之间回响;他们所演绎的中外古今作品,至今仍舞台留香,余音绕梁,为后人创造了不可估量的传承价值,留下了不朽的精神文... 20世纪时光荏苒,岁月沧桑。在百年的历史时空中,中国戏剧的先辈同仁在剧坛中的争议弘论、笔载华章、喜怒哀乐,还在天地之间回响;他们所演绎的中外古今作品,至今仍舞台留香,余音绕梁,为后人创造了不可估量的传承价值,留下了不朽的精神文化遗产。由邹红、王翠艳、黎萌编撰的《中国百年艺术史·百年中国戏剧史(1900—2000)》(湖南美术出版社、岳麓书社2014年5月出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剧史 精神文化遗产 天地之间 时光荏苒 湖南美术出版社 地方剧种 岁月沧桑 专题论述 历史时空 岳麓书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内五调”、“外八调”的技法 被引量:3
3
作者 贾古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37-39,共3页
湖南民间、戏曲音乐中存在的“内五调”、“外八调”,是宫调变化与曲调变奏相结合的传统作曲技法,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用价值,其实用性更显重要.即通过对宫调变化的挖掘,去探求民族音乐的衍变规律,总结传统创作技法,使其理论化、规范化,... 湖南民间、戏曲音乐中存在的“内五调”、“外八调”,是宫调变化与曲调变奏相结合的传统作曲技法,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用价值,其实用性更显重要.即通过对宫调变化的挖掘,去探求民族音乐的衍变规律,总结传统创作技法,使其理论化、规范化,发扬应有的民族特性.它长期在民间流传,也曾被艺人们神秘化过,仅一个“内五调”就称“吹无底”一支简单的曲牌,可以吹奏数小时,听者时时皆有新鲜感,变化莫测;“外八调”号称“调八百”,更是传为绝招,非技艺娴熟之高手莫识,也不轻易传人,以致只留工尺而其传统衍变方法已失,实为可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调 民族音乐 相结合 戏曲音乐 创作技法 理论意义 暂转调 曲牌 民间音乐 作曲技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戏曲创腔手法概说
4
作者 石生潮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11-13,共3页
我国戏曲创腔手法千变万化,依其规律,可归纳为14项. 一、改编加工.这是我国戏曲声腔创作的主要手法之一,特别是曲牌体与民歌体声腔更是如此.自宋、元以来的南戏、北杂剧,究其根底,多数唱腔都是结合或吸收地方民歌加以改编而成的.如元(北... 我国戏曲创腔手法千变万化,依其规律,可归纳为14项. 一、改编加工.这是我国戏曲声腔创作的主要手法之一,特别是曲牌体与民歌体声腔更是如此.自宋、元以来的南戏、北杂剧,究其根底,多数唱腔都是结合或吸收地方民歌加以改编而成的.如元(北)曲的唱腔,多是以唐、宋诗、词体唱词,用北方(包括少数民族)流行的民歌俚曲改编加工来演唱的.北宋末年,女真族和蒙古族灭宋,少数民族大批南移,导致了民歌的大量传播.据曾敏行《独醒杂志》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腔 创作手法 曲牌体 民歌体 唱腔 少数民族 国戏曲 戏曲声腔 主要手法 改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