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7
1
作者 李云辉 梁慧 张春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42-745,共4页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疾病控制率、带瘤生存等方面的影响。方法:将7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8例)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疾病控制率、带瘤生存等方面的影响。方法:将7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8例)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同时配合中药治疗。对照组仅单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30天为1周期,连续治疗2周期。通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改善、近期疗效、生存率、生活质量等指标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征候有效率为89.5%,对照组为6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疾病控制率为86.8%,对照组为6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年生存率为71.1%,对照组为44.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年半生存率为42.1%、2年生存率为28.9%,对照组分别为22.2%、16.7%,治疗组有一定生存优势,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Karnofsky计分提高稳定率分别为92.1%、69.4%,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间血清AFP变化、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进行TACE术联合中药同步治疗不仅能显著改善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而且有协同增效作用,能提高疾病控制率,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的带瘤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肝癌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临床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在胃癌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
作者 张顺荣 何寄琴 李东芳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12-214,共3页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是新发现的与细胞周期及凋亡相关的抑癌基因,主要通过蛋白转录及翻译过程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也是第1个被发现作用于蛋白翻译阶段的肿瘤抑制物,研究表明其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从PDCD4抗肿瘤机制...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是新发现的与细胞周期及凋亡相关的抑癌基因,主要通过蛋白转录及翻译过程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也是第1个被发现作用于蛋白翻译阶段的肿瘤抑制物,研究表明其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从PDCD4抗肿瘤机制、胃癌中表达、多基因关系、中药干预治疗胃癌后影响等多方面对其进行综述,为未来胃癌的中西医治疗提供一个潜在分子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IM 胃癌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癌患者血清外泌体整合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焦蕉 唐继云 +4 位作者 刘佳琴 唐麒 李东芳 胡广生 蒋益兰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86-592,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分期结直肠癌患者血清外泌体中整合素α_(5)、β_(5)、β_(6)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20年10月就诊于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和湖南省肿瘤医院的5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清标本,按照TNM分期分为结直... 目的探讨不同分期结直肠癌患者血清外泌体中整合素α_(5)、β_(5)、β_(6)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20年10月就诊于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和湖南省肿瘤医院的5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清标本,按照TNM分期分为结直肠癌Ⅰ期组(n=5)、Ⅱ期组(n=19)、Ⅲ期组(n=14)与Ⅳ期组(仅肝转移,n=12)。另收集2018年8月-2020年5月于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10名健康者的血清标本作为健康对照组。对血清标本进行外泌体提纯,运用纳米微粒追踪分析(NTA)及Western blotting鉴定外泌体;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血清外泌体中整合素α_(5)、β_(5)、β_(6)的表达水平。随访追踪5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期,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生存分析。结果50例结直肠癌患者中,男26例(52.0%),女24例(48.0%),以中老年群体为主,平均年龄58岁;TNM分期Ⅰ期5例(10.0%),Ⅱ期19例(38.0%),Ⅲ期14例(28.0%),Ⅳ期(仅肝转移)12例(24.0%)。随访截至2021年2月,随访时间5~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4个月,无病例脱落或失访。NTA分析结果显示,各组血清外泌体的粒径分布集中在50~150 nm。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各组血清外泌体中ALIX、HSP70等标志性蛋白均有表达,证实提取物为外泌体;各组血清外泌体中整合素α_(5)、β_(5)、β_(6)均有不同程度表达,其中整合素α_(5)、β_(5)的表达水平随着TNM分期增加而升高,肝转移Ⅳ期患者α_(5)、β_(5)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Ⅳ期患者(P<0.05),而整合素β_(6)表达与TNM分期无明显关系(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整合素α_(5)、β_(5)及TNM分期与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期有关(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整合素α_(5)及病理分化程度是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外泌体整合素α_(5)、β_(5)与结肠癌肝转移及TNM分期有关,外泌体整合素α_(5)及病理分化程度与结肠癌预后有关,外泌体整合素α_(5)、β_(5)可能成为潜在的血清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整合素 外泌体 生存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复方对人胃癌BGC-823细胞移植瘤裸鼠作用及其对c-Myc、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张顺荣 李东芳 +5 位作者 何寄琴 焦蕉 李玉明 何欣 周珉 吴鸿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10期2618-2622,共5页
目的:观察胃复方对人胃癌BGC-823裸鼠的抑瘤作用及c-Myc、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表达的影响,评估胃复方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人胃癌BGC-823裸鼠模型;将成功建立的裸鼠胃癌皮下移植瘤模型的40只荷瘤鼠随机分为5组(n=... 目的:观察胃复方对人胃癌BGC-823裸鼠的抑瘤作用及c-Myc、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表达的影响,评估胃复方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人胃癌BGC-823裸鼠模型;将成功建立的裸鼠胃癌皮下移植瘤模型的40只荷瘤鼠随机分为5组(n=8):模型对照组、胃复方低剂量组、胃复方高剂量组、氟尿嘧啶组、氟尿嘧啶联合中药组,连续给药4周。每7天记录肿瘤长径、短径,计算瘤体体积并绘制肿瘤生长曲线图;给药4周后处死所有荷瘤鼠,剥离皮下移植瘤,称瘤重、计算抑瘤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瘤体组织c-Myc、hTERT蛋白表达。结果:1)胃复方对人胃癌BGC-823裸鼠移植瘤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各剂量间有量效关系。其中胃复方低剂量组、胃复方高剂量组、氟尿嘧啶组、氟尿嘧啶联合中药组的抑瘤率分别为21.06%、45.89%、30.65%、59.42%。氟尿嘧啶联合中药组效果最好。2)瘤重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瘤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氟尿嘧啶联合中药组降低明显。3)肿瘤生长曲线图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组瘤体积均有一定程度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模型组比较,药物组均能下调c-Myc、hTERT蛋白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氟尿嘧啶联合中药组下降最明显。结论:胃复方能够抑制人胃癌BGC-823细胞BALB/c-nu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可能与下调c-Myc、hTERT蛋白表达有关,并且与氟尿嘧啶联合用药有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复方 胃癌BGC-823细胞 移植瘤 C-MYC基因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