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县域农业面源污染负荷评估与治理对策——以益阳市南县为例
1
作者 邓博悦 朱坚 +3 位作者 罗建军 张瑛 李尝君 彭华 《湖南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59-65,共7页
运用排污系数法和等标污染负荷法,对2023年南县农业面源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和氨氮(NH_(4)^(+)-N)的排放量和等标污染负荷进行评估,并从流域、乡镇尺度分析南县农业面源污染优先治理区域,提出关于南县农业面源污... 运用排污系数法和等标污染负荷法,对2023年南县农业面源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和氨氮(NH_(4)^(+)-N)的排放量和等标污染负荷进行评估,并从流域、乡镇尺度分析南县农业面源污染优先治理区域,提出关于南县农业面源污染系统治理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2023年南县农业面源污染物COD、TN、TP和NH_(4)^(+)-N排放量分别为19 759.30、1 790.73、297.09和572.59 t;南县农业面源污染总等标污染负荷为4 264.15 m^(3),主要污染物按贡献程度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TN、TP、COD,3种农业产业按等标污染负荷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种植业。南县主要水系中南茅运河进出水口TN浓度均高于地表水V类水标准,藕池中支出水口TP浓度高于进水口;各乡镇按等标污染负荷强度可分为3种类型,其中的重度污染区包括茅草街镇与三仙湖镇,需要得到优先治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南县可以按照“源头减量—过程阻控—养分再利用—末端净化”的思路综合施策开展县域农业面源污染系统治理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 农业面源污染 负荷评估 系统治理 南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期对栀子花功能成分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2
作者 刘洋 黄国林 +6 位作者 肖晓玲 孔佑涵 张力 彭颖姝 李卫东 谢坚 唐桂梅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16-1222,共7页
栀子花具有食用、药用和妆用等多种用途。为了探究栀子花花期对其功能成分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确定不同用途栀子花的最佳采摘期,对不同花期的栀子花功能性成分含量和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分析不同花期栀子花功能成分含量与抗氧化活... 栀子花具有食用、药用和妆用等多种用途。为了探究栀子花花期对其功能成分含量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确定不同用途栀子花的最佳采摘期,对不同花期的栀子花功能性成分含量和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分析不同花期栀子花功能成分含量与抗氧化活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花期的栀子花功能成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蛋白质、糖类、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含量在盛开期均最高;栀子苷、总酚、总黄酮、总环烯醚萜等成分含量的峰值均出现在显露期,分别为(27.55±2.76)mg/g、(35.30±0.67)mg/g、(17.09±0.93)mg/g、(101.70±3.02)mg/g。栀子花中总黄酮、总环烯醚萜含量与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及铁还原抗氧化能力(FRAP)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r>0,P<0.05);栀子花中的总酚含量与其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呈显著正相关(r>0,P<0.05)。综合分析可知,盛开期栀子花的食用价值最高,显露期栀子花的抗氧化活性最强。结合产量和质量分析得出,显露期、盛开期栀子花的药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花 花期 功能成分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氧条件下氮肥后移对水稻茎秆抗逆特性的影响
3
作者 赵毅斐 许鸿昌 +3 位作者 胡涛 李静 洪曦 肖卫华 《湖南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11-17,共7页
为了研究在增氧条件下氮肥后移对水稻茎秆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以‘桃优玉珍’为材料进行盆栽土培试验,设置增氧(O)和常规(CK)2种灌溉方式,按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施氮比例分别为5∶5∶0(F1)、5∶3∶2(F2)、4∶4∶2(F3)、4... 为了研究在增氧条件下氮肥后移对水稻茎秆抗氧化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以‘桃优玉珍’为材料进行盆栽土培试验,设置增氧(O)和常规(CK)2种灌溉方式,按基肥、分蘖肥、穗肥的施氮比例分别为5∶5∶0(F1)、5∶3∶2(F2)、4∶4∶2(F3)、4∶3∶3(F4)和3∶3∶4(F5)设5种氮肥后移策略,测定水稻分蘖期、拔节期和结实期茎秆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可溶性糖(SS)和丙二醛(MDA)含量、分蘖数及干物质量。结果表明:在不同生育时期水稻茎杆的SOD和CAT活性均表现为OF>CKF,而氮肥后移提高了同氮水平下茎秆的SOD和CAT的活性,其中OF5的SOD活性较OF1、OF2和OF3显著增加25.8%、31.6%和16.7%,CAT活性较OF1和OF2显著增加23.8%和29.9%;从分蘖期至结实期,茎杆的SS和MDA含量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其中各时期SS含量表现为OF>CKF,结实期OF5的SS含量最高,而MDA含量则表现为OF<CKF,结实期OF5的MDA含量最低(28.44 nmol/g);氮肥后移增加了茎秆的分蘖数和干物质的积累,结实期OF5的茎秆分蘖数与干物质量达最大值,其干物质量是分蘖期的15.8倍。综合来说,氮肥后移有利于提升水稻植株的抗逆性,在本试验设计范围内OF5(3∶3∶4)的氮肥后移策略最有利于提升水稻茎秆的抗氧化酶活性,促进茎秆可溶性糖的合成与积累,减少丙二醛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增氧灌溉 氮肥后移 抗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氮条件下蚯蚓与紫云英共生对早稻生物学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4
作者 李海容 郭勇 +5 位作者 程凯凯 文丽 汪柯 唐海明 易镇邪 李超 《湖南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25-30,共6页
为探究紫云英—双季稻系统的减肥增效潜力,研究设置了冬闲+常规施肥(T1)、紫云英+常规施肥(T2)、紫云英+减氮20%(T3)、紫云英+减氮20%+10条蚯蚓(T4)、紫云英+减氮40%(T5)和紫云英+减氮40%+10条蚯蚓(T6)6个处理,研究了减氮条件下蚯蚓与... 为探究紫云英—双季稻系统的减肥增效潜力,研究设置了冬闲+常规施肥(T1)、紫云英+常规施肥(T2)、紫云英+减氮20%(T3)、紫云英+减氮20%+10条蚯蚓(T4)、紫云英+减氮40%(T5)和紫云英+减氮40%+10条蚯蚓(T6)6个处理,研究了减氮条件下蚯蚓与紫云英共生对早稻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较T1,紫云英还田处理(T2~T6)的SPAD值明显提高;紫云英还田条件下,水稻各时期的SPAD值随减氮比例增加而降低;T4各时期的SPAD值与T2无显著差异;(2)水稻各时期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表现为T2>T4>T3>T6>T1>T5,且T4的各光合参数与T2无显著差异;(3)水稻成熟期T4的穗部干物重、植株干物重、茎鞘物质输出量和输出率均最高,分别为9.06 t/hm^(2)、14.53 t/hm^(2)、1.26 t/hm^(2)和26.24%,且T4的水稻产量与T2无显著差异。因此,蚯蚓与紫云英共生可增强早稻叶片的光合能力,促进茎鞘储藏物质向籽粒转移,在减氮20%条件下实现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氮 蚯蚓 紫云英 光合特性 水稻产量 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解法臭氧处理在花鲈循环水养殖系统水质净化中的应用效果
5
作者 李尝君 何钟响 +3 位作者 彭华 邓凯 张瑛 吴卫东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4-140,共7页
水解法臭氧具有显著的杀菌和净化作用,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探明水解法臭氧的水质净化效果,研究构建了以该技术为核心的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循环水养殖系统,进行了为期120 d的养殖实验,并设置了30、60和9... 水解法臭氧具有显著的杀菌和净化作用,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为探明水解法臭氧的水质净化效果,研究构建了以该技术为核心的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循环水养殖系统,进行了为期120 d的养殖实验,并设置了30、60和90 min 3种不同的臭氧曝气时间处理组。结果显示:1)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花鲈生长良好,体质量日均增长约4.43 g,成活率达70.22%,且养殖过程中未出现鱼病;2)水解法臭氧曝气能净化养殖尾水,显著去除氨氮(NH_(3)-N)和亚硝酸盐(NO_(2)^(-)),降低化学需氧量(COD),同时提升水体溶解氧(DO)和pH,且对水体总氮(TN)和硝酸盐(NO3-)的影响较小;3)水解法臭氧曝气时间越长,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COD、NH_(3)-N、NO_(2)^(-)的去除效果越好,在通气90 min条件下(臭氧质量浓度达0.63 mg·L^(−1)),COD、NH_(3)-N和NO_(2)^(-)的去除率分别达到44.32%、36.85%和79.27%。综上所述,水解法臭氧能有效提高循环水养殖密度、降低鱼病发生率,并显著净化尾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解法臭氧 循环水养殖系统 花鲈 水质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粪沼液替代部分化肥对鲜食玉米产质量及土壤性状的影响
6
作者 黄晓芳 周雨 +4 位作者 邓征 彭爱林 王晓娟 孙耿 孙梅 《湖南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38-43,共6页
为探索猪粪沼液在鲜食玉米生产中的减肥增效作用,以鲜食玉米金太阳8号为材料,设置不施肥(NF)、习惯施肥(CF)、优化施肥(OF)、沼液替代15%化肥(M_(15%))和沼液替代30%化肥(M_(30%))5个处理进行小区试验。结果表明:与CF相比,OF、M15%和M_(... 为探索猪粪沼液在鲜食玉米生产中的减肥增效作用,以鲜食玉米金太阳8号为材料,设置不施肥(NF)、习惯施肥(CF)、优化施肥(OF)、沼液替代15%化肥(M_(15%))和沼液替代30%化肥(M_(30%))5个处理进行小区试验。结果表明:与CF相比,OF、M15%和M_(30%)处理的鲜食玉米经济产量分别提升121、81和125 kg/667m^(2),可节约化肥成本58、117、177元/667m^(2),增加产值484、324和500元/667m^(2);M_(15%)和M_(30%)处理显著提高了鲜食玉米还原糖含量,提升了土壤速效养分及全养分含量,有利于培肥土壤。沼液配施是鲜食玉米减肥、提质、增效的有效措施,其中沼液替代30%化肥的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粪沼液 化肥减量 鲜食玉米 产量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季稻绿肥紫云英品种的适应性筛选
7
作者 王宇 胡明勇 +4 位作者 黎鹏 鲁艳红 廖育林 聂军 张江林 《湖南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21-25,共5页
为筛选适宜在双季稻种植体系中翻压还田的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品种,推动水稻增产、土壤培肥和新品种培育等目标的实现,研究以7个紫云英地方品种为供试材料,观测其农艺性状、生育期、草产量、种子产量和植株养分含量(全碳、全... 为筛选适宜在双季稻种植体系中翻压还田的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品种,推动水稻增产、土壤培肥和新品种培育等目标的实现,研究以7个紫云英地方品种为供试材料,观测其农艺性状、生育期、草产量、种子产量和植株养分含量(全碳、全氮、全磷、全钾)指标。结果表明:各品种均为早熟品种,生育期介于181~191 d,其中4号最早进入盛花期;4号鲜草产量最高(34 799 kg/hm^(2)),其后为5号、2号、6号和3号;6号各项养分含量均为最高,4号养分含量表现次之,两者碳氮比均为最低(11.9);2号的种子产量最高(987 kg/hm^(2)),4号、5号和6号的也较高。综上所述,在双季稻种植制度下,建议将湘紫4号(4号)、闵紫7号(5号)和皖紫1号(6号)作为紫云英翻压还田的主推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 品种 鲜草产量 种子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方复合肥对赣北地区水稻冠层颜色和生产效益的影响
8
作者 余红英 刘克东 +5 位作者 郝奇 张颖 张先锋 宗小明 柳开楼 孙耿 《湖南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20-24,共5页
为研究配方复合肥在赣北地区油菜—水稻轮作中水稻季的施用效果,于2024年在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水稻“三增两减”项目示范区布置大田试验,设置不施肥(T1)、常规施肥(T2)、配方复合肥(T3)处理,比较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冠层RGB、产量及构成... 为研究配方复合肥在赣北地区油菜—水稻轮作中水稻季的施用效果,于2024年在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水稻“三增两减”项目示范区布置大田试验,设置不施肥(T1)、常规施肥(T2)、配方复合肥(T3)处理,比较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冠层RGB、产量及构成因子和收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显著影响水稻开花期和灌浆期的红光标准值(NRI),其中T3处理开花期和灌浆期的NRI均显著高于T1处理(增幅分别为4.03%和6.69%);T2和T3处理的水稻产量均显著高于T1,同时,与T2处理相比,T3处理的水稻产量也有显著提高(增幅为8.8%),通过产量构成因子分析发现,T3处理的水稻增幅较高主要与其结实率提高有关,进一步结合投入产出计算表明,T3处理的水稻收益显著高于T2处理(增幅为18.9%)。因此,配方复合肥可以在赣北地区油菜—水稻轮作模式中促进水稻冠层长势,进而通过增加结实率实现水稻增产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冠层颜色 配方复合肥 水稻产量 结实率 水稻收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肥耦合水分管理对土壤As形态及水稻As累积的影响
9
作者 黄洁 纪雄辉 +3 位作者 谢运河 官迪 陈山 吴家梅 《湖南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27-32,共6页
采用不同水分管理与硅肥配施的盆栽试验,研究硅肥耦合水分管理对水稻植株砷(As)的积累和土壤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湿交替水分管理(IF)和干湿交替水分管理+硅肥(IF+Si)处理的水稻糙米As含量比常规水分管理(CK)和常规水分管理+硅... 采用不同水分管理与硅肥配施的盆栽试验,研究硅肥耦合水分管理对水稻植株砷(As)的积累和土壤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湿交替水分管理(IF)和干湿交替水分管理+硅肥(IF+Si)处理的水稻糙米As含量比常规水分管理(CK)和常规水分管理+硅肥(CK+Si)处理降低54.6%(P<0.05)和54.5%(P<0.05);与CK处理相比,IF处理的土壤有效Si含量增加,有效态As含量下降;施用硅肥,土壤pH值、有效Si提升,有效态As降低;与CK处理相比,IF处理的土壤可交换态As(Exc-As)、碳酸盐结合态As(Carb-As)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As(Fe-MnOx-As)含量下降;相同的水分管理,添加硅肥后,各处理的土壤Exc-As和Carb-As含量均下降。综合分析表明,水稻茎叶As含量、土壤弱酸提取态As(AcidAs)和Carb-As含量直接影响稻米对As的吸收;土壤pH值和Exc–As含量直接影响水稻根系对As的吸收。在农业生产中,推荐干湿交替的水分管理,并添加硅肥,能有效减少水稻糙米对As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砷污染 水分管理 生物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沼液替代化肥施用对玉米生长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10
作者 黄欢 周威 +5 位作者 刘灿 王依 褚飞 罗卓 彭志红 周旋 《湖南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49-53,共5页
为探究施用沼液对玉米种植的化肥减量效果,明确其适宜施用比例,以玉米品种正大659为材料,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肥(CF)、优化施肥(OF)、沼液替代20%化肥氮(OM1)、沼液替代40%化肥氮(OM2)共5个处理,开展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等氮量条件下... 为探究施用沼液对玉米种植的化肥减量效果,明确其适宜施用比例,以玉米品种正大659为材料,设置不施肥(CK)、常规施肥(CF)、优化施肥(OF)、沼液替代20%化肥氮(OM1)、沼液替代40%化肥氮(OM2)共5个处理,开展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等氮量条件下沼液替代化肥比例对玉米生长、产量、经济效益及土壤理化性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施肥及沼液替代处理的玉米籽粒产量较常规施肥增加了0.88%~3.84%,经济效益增加了5.19%~37.80%;与OF处理相比,OM1、OM2处理的玉米籽粒产量分别增加1.58%、2.94%,经济效益分别增加17.69%、31.00%,其中OM2处理的产投比最高;相较于OF处理,各沼液替代处理均表现出显著的化肥减量效果,同时提高了玉米百粒重及可食部分氮、磷和粗脂肪含量,但土壤全磷含量降低。总体而言,优化施肥及配施沼液能有效提升土壤氮含量,促进植株养分吸收,改善产量构成性状,提高产质量,实现节本增收,其中,当替代比例为40%时,沼液替代化肥措施对玉米产量、品质和土壤肥力的影响效果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沼液还田 化肥减量 产量 经济效益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