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丙烯酰胺中毒大鼠周围神经病的治疗研究
1
作者 杨敏慧 刘爱群 +1 位作者 向光红 李金海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58-661,共4页
目的:探讨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对丙烯酰胺中毒大鼠周围神经病的治疗效果和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BMSC组,模型组采用丙烯酰胺灌胃大鼠构建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模型,建模成功后,BMSC组大鼠经尾... 目的:探讨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对丙烯酰胺中毒大鼠周围神经病的治疗效果和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BMSC组,模型组采用丙烯酰胺灌胃大鼠构建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模型,建模成功后,BMSC组大鼠经尾静脉注射BMSC 1×107个,对照组和模型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分别在治疗后第0、1、2、3、4和5周分析3组大鼠步态变化;第5周坐骨神经传导潜伏期和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染色分析坐骨神经病理程度,Western blot分析每组大鼠周围神经组织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生长因子(GDNF)水平;分析每组大鼠氧化应激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BMSC组大鼠治疗后各时间点步态评分明显降低(P<0.05),神经传导潜伏期明显降低(P<0.05),神经传导速度显著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BMSC组大鼠坐骨神经病变病理评分显著下降(P<0.05),坐骨神经组织NGF和GDNF等蛋白水平显著增加(P<0.05),外周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水平显著增加(P<0.05)。结论:BMSC可显著提高丙烯酰胺中毒大鼠的神经组织营养因子和抗氧化应激水平,进而改善了中毒大鼠的周围神经病变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丙烯酰胺 周围神经病 氧化应激 神经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基苯酞对脑出血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管生成素-2蛋白表达及血管新生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涂鄂文 刘秋庭 +2 位作者 谭莉 曾艳香 陈琼 《中国卒中杂志》 2019年第12期1225-1231,共7页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e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蛋白在不同时间点的动态表达及不同剂量丁基苯酞干预后其与新生血管数量的变化,探讨丁基苯酞对脑出血...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e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蛋白在不同时间点的动态表达及不同剂量丁基苯酞干预后其与新生血管数量的变化,探讨丁基苯酞对脑出血大鼠可能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自体血注入法制备SD大鼠脑出血模型并随机分为脑出血模型组、丁基苯酞低剂量组及丁基苯酞中剂量组,以及对照的假手术组。丁基苯酞低、中剂量组大鼠分别予以丁基苯酞10 mg/kg、25 mg/kg灌胃给药(每日2次),假手术组及脑出血模型组大鼠则在相同时间用同等体积大豆油代替灌胃。分别在术后1 d、3 d、7 d、15 d评估大鼠神经功能缺损,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时间点CD34的表达并进行新生血管计数及血管场面积测定,检测各时间点VEGF、Ang-2蛋白的表达,测定脑出血大鼠血肿体积。结果与脑出血模型组比较,丁基苯酞中剂量组在术后各时间点,低剂量组术后7 d、15 dVEGF蛋白表达上调;丁基苯酞低、中剂量组术后各时间点Ang-2蛋白表达均上调,血管计数均增多;丁基苯酞低剂量组术后3 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低,丁基苯酞中剂量组术后3 d、7 d、15 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低,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丁基苯酞低、中剂量组与脑出血模型组,在术后7 d、15 d血肿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丁基苯酞可以显著减轻脑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VEGF、Ang-2蛋白的表达,增加脑出血血肿周围新生血管密度有关,同时未增加血肿增大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生成素-2 丁基苯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瘤患者外周血sPD-1和sPD-L1水平及临床意义
3
作者 刘小柳 何平 +2 位作者 雷坚 邹立新 彭浪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33-1738,共6页
目的:观察淋巴瘤患者外周血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sPD-1)及其配体(sPD-L1)水平,揭示sPD-1和s PD-L1在淋巴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64例初诊淋巴瘤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标本及临床资料,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外周血中s PD-... 目的:观察淋巴瘤患者外周血可溶性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sPD-1)及其配体(sPD-L1)水平,揭示sPD-1和s PD-L1在淋巴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64例初诊淋巴瘤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标本及临床资料,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外周血中s PD-1和sPD-L1水平,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特征(包括淋巴瘤病理类型、分期、乳酸脱氢酶水平、T细胞亚群)的关系。结果:淋巴瘤患者外周血sPD-1和sPD-L1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霍奇金淋巴瘤与非霍奇金细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s PD-1和sPD-L1水平无明显差异;不同病理亚型淋巴瘤患者外周血sPD-1水平存在差异,其中T细胞淋巴瘤患者sPD-1水平显著高于B细胞淋巴瘤患者(P=0.001);Ann Arbor分期Ⅲ、Ⅳ期患者s PD-1及sPD-L1水平均显著高于I、II期患者(P<0.05);乳酸脱氢酶异常增高患者sPD-L1水平显著高于乳酸脱氢酶正常患者(P=0.001),而sPD-1水平无显著差异;T细胞亚群分析结果显示,sPD-L1水平与CD4+T细胞数量呈负相关(r=-0.265)。结论:淋巴瘤患者外周血sPD-1和sPD-L1水平与淋巴瘤的病理类型、Ann Arbor分期、乳酸脱氢酶含量、T细胞亚群相关,在预测淋巴瘤预后方面具有潜在生物标志物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受体1 可溶性程序性死亡配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