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习近平关于历史学研究重要论述的演进、内容及贡献
1
作者 马延炜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7-102,共6页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两个结合”,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实践中,高度重视历史学研究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学研究的重要论述,着眼于新时代党坚持推...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两个结合”,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实践中,高度重视历史学研究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学研究的重要论述,着眼于新时代党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和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等重大问题,贯穿于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之中,具有深刻的现实关怀,并在新时代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日益丰富和深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学研究的重要论述,涵盖历史学研究的价值意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史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等内容,注重从中国自身出发寻找解释中国历史的答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与中国传统史学遗产的有机结合,注目于史学研究又超越史学研究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历史学研究 “两个结合”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土司社会宗教信仰研究--以永顺土司区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张凯 成臻铭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7,共7页
根据史料的记载以及当代的考古发现可知,明代有不少土司区,尤其是靠近内地的土司区坐落着当时社会各大主流宗教的祭祀场所。以永顺土司区为例,当地所见的主要祭祀场所共有九座,基本涵盖了当时社会的各大主流宗教。深入研究这些祭祀场所... 根据史料的记载以及当代的考古发现可知,明代有不少土司区,尤其是靠近内地的土司区坐落着当时社会各大主流宗教的祭祀场所。以永顺土司区为例,当地所见的主要祭祀场所共有九座,基本涵盖了当时社会的各大主流宗教。深入研究这些祭祀场所的各类功能,能够揭示明代土司社会的信仰取向以及土司对汉文化的向化之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永顺土司 宗教信仰 祭祀场所 社会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侯外庐的方以智思想研究及其典范意义
3
作者 张建坤 肖永明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32,共8页
全面评介方以智思想,是侯外庐后期学术研究的焦点。经过他与其学术团队的持续努力,方以智被遮蔽近三百年的思想全貌得以公之于世,恢复了其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哲学地位。侯外庐的方以智思想研究,既具有《中国思想通史》理论与方法的一... 全面评介方以智思想,是侯外庐后期学术研究的焦点。经过他与其学术团队的持续努力,方以智被遮蔽近三百年的思想全貌得以公之于世,恢复了其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哲学地位。侯外庐的方以智思想研究,既具有《中国思想通史》理论与方法的一般特征,又存在自身特色。不仅以社会史研究为前提,深刻剖析方以智生平悲剧的矛盾根源及内在思想张力,而且以宏通的世界历史眼光,在中西启蒙思想的对比评价中,赋予方以智思想以世界性哲学意义。侯外庐的方以智思想研究业已成为历史,固然需要“批判地对待”,但他在研究中贯彻的史学理论、方法与目标,即以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民族化来建立比较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思想史体系,具有深远的典范意义,在今天仍能予人有益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侯外庐 方以智 马克思主义 中国思想史 典范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熊十力与船山学研究
4
作者 郭钦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2-138,共7页
熊十力的《心书》(1918)、《新唯识论》(1944)、《读经示要》(1945)等著作既反映了熊十力对王船山的学术思想的认识历程,也大体反映了民国时期熊十力对王船山学术思想的研究情况。《心书》所论王船山学术是熊十力早年思考人生与哲学关... 熊十力的《心书》(1918)、《新唯识论》(1944)、《读经示要》(1945)等著作既反映了熊十力对王船山的学术思想的认识历程,也大体反映了民国时期熊十力对王船山学术思想的研究情况。《心书》所论王船山学术是熊十力早年思考人生与哲学关系之时对船山“道器一元”论的初步体悟;《新唯识论》则以“翕辟成变”说对船山易学之“乾坤并建”等宇宙观有继承有批判;《读经示要》以“尊生”“明有”“主动”“率性”四说对王船山学术及精神进行了总体评价,其有认同王船山学术之处,也有不认同之处。总之,因熊十力的哲学宗主、宗旨不同,其为学之道与王船山也就同趣异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十力 船山学 继承 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战略自信及其意义
5
作者 李斌 《毛泽东研究》 2020年第1期79-88,共10页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以坚定的战略自信和全面系统的战略思维引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他以高远的战略眼光擘画社会主义建设蓝图和目标,以深远的前瞻性谋划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划和方略,以充分的战略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以坚定的战略自信和全面系统的战略思维引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他以高远的战略眼光擘画社会主义建设蓝图和目标,以深远的前瞻性谋划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划和方略,以充分的战略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领导,坚信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坚定的战略定力应对艰难险阻,以敏锐的战略思维辩证分析各种矛盾,解决各种问题,团结人民,凝聚人心,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动性建设社会主义。毛泽东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战略自信和高超的战略战术,维护了社会主义政权,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的实践逻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胜各种风险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为坚定"四个自信"提供了科学理论遵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实践逻辑 建设蓝图 战略战术 四个自信 战略思维 战略定力 辩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