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理化性状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响应
1
作者 杨宁 杨盛海 +3 位作者 徐一斐 刘慧娟 许凌云 杨满元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3-209,217,共8页
【目的】明确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理化性状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响应,反映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的恢复程度。【方法】对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天然草地、人工草地、灌草地、灌丛地和乔灌... 【目的】明确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理化性状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响应,反映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肥力和土壤质量的恢复程度。【方法】对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天然草地、人工草地、灌草地、灌丛地和乔灌地)表层(0~10cm)与亚表层(10~20cm)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进行了测定。【结果】天然草地土壤pH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P<0.05),天然草地与灌丛地土壤容重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P<0.05),土壤有机碳、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则以人工草地和灌草地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P<0.05)。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表现为人工草地与灌草地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P<0.05),而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土壤微生物熵(qMB)和土壤有机碳活度大小均表现为人工草地与灌草地显著低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P<0.05)。土壤有机碳和碱解氮等是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主要驱动因子,与其他土壤理化因子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结论】相对于其他植被恢复模式,人工草地(白花草木樨—猪屎豆)和灌草地(紫穗槐+白花草木樨)对提高土壤碳储量和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有积极作用,有利于土壤速效养分和土壤功能的快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模式 土壤活性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易氧化有机碳 土壤有机碳活度 紫色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