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小型城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特征研究:以益阳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黄杰 张俊丰 +3 位作者 张青梅 刘湛 宋云飞 罗达通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6-136,共11页
该文在2020年8月和10月对益阳市主城区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样品采集,对观测期间VOCs的浓度水平、组分特征、化学反应活性及来源解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益阳市TVOCs平均体积分数为28.67×10^(-9),VOCs最大组分为烷烃... 该文在2020年8月和10月对益阳市主城区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进行样品采集,对观测期间VOCs的浓度水平、组分特征、化学反应活性及来源解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益阳市TVOCs平均体积分数为28.67×10^(-9),VOCs最大组分为烷烃,占比24.49%。VOCs体积分数最大的3个物种为丙酮、乙烷和丙烷。TVOCs的臭氧生成潜势(OFP)和等效丙烯浓度分别为67.81×10^(-9)和6.76×10^(-9),其中生成O的关键活性组分为烯烃和芳香烃,关键活性物种为乙烯、异戊二烯和间/对二甲苯。VOCs中二甲苯与乙苯的比值较低,表明主城区大气中VOCs气团是老化气团,同时受到其他区域远距离传输影响。正交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解析结果显示,主要有6个VOCs来源,依次为燃煤/生物质燃烧源(34%)、交通运输源(24%)、溶剂使用源(16%)、工业过程源(14%)、燃料挥发源(8%)和天然源(4%)。此外,基于PMF解析结果和每个VOCs物种的最大反应活性和二次气溶胶生产潜势(SOAP),分析了每个源对OFP和SOAP的贡献。研究发现,对OFP贡献最大的排放源为交通运输源,而对SOAP贡献最大的排放源为溶剂使用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CS 污染特征 化学反应活性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沙市冬季重污染过程PM_(2.5)污染特征和潜在源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彭康 侯美羽 +4 位作者 罗达通 宋云飞 徐彬 尤翔宇 李密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0-88,共9页
文章针对2019年12月长沙市冬季气象数据和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在线监测数据,分析大气污染特征及气象因素,通过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和NCEP的GDAS气象数据对12月及污染过程的3个阶段逐时72 h气流后向轨迹进行聚类,利用潜在源贡献因子(PSCF... 文章针对2019年12月长沙市冬季气象数据和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在线监测数据,分析大气污染特征及气象因素,通过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和NCEP的GDAS气象数据对12月及污染过程的3个阶段逐时72 h气流后向轨迹进行聚类,利用潜在源贡献因子(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CWT)揭示长沙市冬季PM_(2.5)的潜在源区及其贡献特征。结果表明:12月长沙市PM_(2.5)平均浓度分别为77.12μg/m^(3),其中阶段Ⅱ(185.9μg/m^(3))>阶段Ⅰ(80.9μg/m^(3))>阶段Ⅲ(59.1μg/m^(3)),相关性分析和特征雷达图表明,污染过程以一次颗粒物的排放为主;风速上升过程长沙市PM_(2.5)污染方位由西南方向南方转移,不利气象条件促进了污染过程PM_(2.5)的积累和爆发;聚类分析显示长沙市12月来自湘鄂交界处的轨迹3最频繁,来自福建和广东的轨迹4携带PM_(2.5)浓度最高。阶段Ⅰ偏燃煤型污染显著,受安徽、江西和湖南3个省份的气流轨迹影响;阶段Ⅱ偏二次型污染受福建和广东气流轨迹影响;阶段Ⅲ转变为偏综合型和其他类型污染,与北方气流占比相对阶段Ⅱ上升有关,主要受来自江西和福建交界处的轨迹1影响浓度和占比均为最大;WPSCF和WCWT结果显示,长沙市PM_(2.5)浓度的主要源区位于湖南西南、北部及广东、湖北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特征 HYSPLIT模型 潜在源贡献 浓度权重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株潭地区大气芳香烃特征、来源及健康风险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欣 李晟 +7 位作者 马杰利 王蕾 刘湛 宋云飞 徐彬 罗达通 沈健 张俊丰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5-157,共13页
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BTEX)等是一类重要的大气污染物,其对人体健康和空气质量均有负面影响。为深入探讨长株潭城市群大气环境中BTEX的污染特征、来源及其对居民健康的影响,该研究于2020年10月和2021年6月在长株潭城市群3个典型站点... 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BTEX)等是一类重要的大气污染物,其对人体健康和空气质量均有负面影响。为深入探讨长株潭城市群大气环境中BTEX的污染特征、来源及其对居民健康的影响,该研究于2020年10月和2021年6月在长株潭城市群3个典型站点进行同步连续采样分析。结果显示,长株潭城市群大气环境中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59、2.34、0.52和1.41μg/m^(3)。基于相关性和特征比值分析,观测期间长株潭三市的BTEX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排放和生物质/燃煤燃烧,通过使用正交矩阵因子分解模型的BTEX的定量解析,机动车尾气对BTEX的贡献达50.21%,生物质/燃煤燃烧贡献为28.71%。观测期间长株潭城市群大气环境中苯对婴儿的终身癌症风险值(ILCR)低于建议值(1×10^(-6)),但是儿童和成人的ILCR分别是建议值的3.9倍和6.8倍,因此,长株潭城市群大气环境中苯对儿童和成年人所产生的潜在致癌风险不容忽视,为有效降低BTEX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和健康风险,严格管控机动车尾气排放是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TEX 污染特征 来源 健康风险评估 长株潭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