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洞庭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
作者 郭晶 陈冬素 +3 位作者 张屹 黄代中 严广寒 卢少勇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8-166,F0002,共10页
为探究洞庭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于2023年在洞庭湖不同水域开展季度调查监测。结果表明:2023年洞庭湖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44属,其中绿藻门16属,硅藻门12属和蓝藻门10属。平均密度为8.499×10^(5) cells/L,以硅藻门(57.... 为探究洞庭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于2023年在洞庭湖不同水域开展季度调查监测。结果表明:2023年洞庭湖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44属,其中绿藻门16属,硅藻门12属和蓝藻门10属。平均密度为8.499×10^(5) cells/L,以硅藻门(57.1%)和蓝藻门(18.6%)为多。从时间分布看,6月浮游植物平均密度最高(1.352×10^(6)cells/L),12月最低(3.448×10^(5) cells/L);从空间分布看,西洞庭湖浮游植物密度最高(1.419×10^(6) cells/L),以硅藻门为主;其次为入湖口、南洞庭湖、东洞庭湖和出湖口。洞庭湖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介于2.76—3.62,入湖口、东洞庭湖和出湖口评价为优秀,西洞庭湖和南洞庭湖为良好。全湖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48.1,中营养水平。主成分分析显示水温、高锰酸盐指数为主要影响因素;冗余分析表明水温、溶解氧和氨氮是影响洞庭湖浮游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可为洞庭湖水生态修复和保护治理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水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近30年水环境演变态势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8
2
作者 王丽婧 田泽斌 +5 位作者 李莹杰 陈建湘 李利强 汪星 赵艳民 郑丙辉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40-1149,共10页
水量、泥沙和污染物交换作为河流与湖泊之间的关键过程,对湖泊生态环境演变具有复杂而深远的影响.以长江中游典型通江湖泊洞庭湖为研究对象,着眼于"江湖""河湖""人湖"三重作用关系变化,从水文情势、水质... 水量、泥沙和污染物交换作为河流与湖泊之间的关键过程,对湖泊生态环境演变具有复杂而深远的影响.以长江中游典型通江湖泊洞庭湖为研究对象,着眼于"江湖""河湖""人湖"三重作用关系变化,从水文情势、水质、富营养化3个层面剖析了近30年洞庭湖水环境演变态势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①"江湖"关系变化影响了洞庭湖水沙交换及其年内分配,是湖泊枯水期提前和延长、水沙关系突变等现象的主控因素;"河湖""人湖"关系变化协同加剧了该现象.②"河湖"关系的失衡和"河湖"统筹管理措施缺位,造成入湖河流长期输送大量营养物质,是湖体氮磷污染较重的根源;"江湖""人湖"关系变化协同影响着营养盐分布格局,但影响范围及程度有限.③在"江湖""河湖"作用关系复合影响下,藻类生长条件更为有利,增加了洞庭湖富营养化及水华风险.为保障洞庭湖水环境安全,建议:针对"江湖"作用主导的低枯水位问题,以水资源调控为核心,推进长江与流域上游水库联合生态调度,保障湖泊生态流量;针对"河湖"作用主导的水质恶化问题,以水污染防治为核心,强化流域污染控制,统筹"河湖"一体化监测管理模式,保障湖泊水环境质量;对于"人湖"作用主导的生态破坏问题,以生态空间管控为核心,划定并坚守生态红线,保障生态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通江湖泊 水环境 演变态势 “江湖”关系 “河湖”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江干流藻密度与环境因子相互关系及蓝藻水华防控策略研究
3
作者 钟宇 尚可 +6 位作者 田石强 李耀宇 付广义 陈颖 郭晶 李濠 苏樑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6-335,共10页
为研究湖库型河流藻密度与环境因子相互关系,选取湘江干流5个典型区段18个国控、省控断面,通过采样分析、数据收集等方式获取藻密度、优势门类、微囊藻毒素、水质(总磷、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水文(流速)、气象(气温、降雨量、... 为研究湖库型河流藻密度与环境因子相互关系,选取湘江干流5个典型区段18个国控、省控断面,通过采样分析、数据收集等方式获取藻密度、优势门类、微囊藻毒素、水质(总磷、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水文(流速)、气象(气温、降雨量、风速)等数据,分析湘江各区段水质特征及水华发生现状,研究环境因子对藻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湘江干流5个典型区段水质均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但流经衡阳段时,污染物浓度有所升高;湘江各区段优势门类均为蓝藻门,微囊藻毒素均未检出;藻密度除株洲段在6月达到最大值外,其他区段均为9月达到最大值;相关性分析表明,藻密度与水质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流速、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水质、水文和气象条件均影响蓝藻水华发生,其中总磷、降水量、气温对藻密度的影响较大。基于环境因子对藻密度的影响,从提升监测预警能力、管控外源污染输入、加强水动力控制、提升应急处置水平等方面提出蓝藻水华防控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 湖库型河流 饮用水安全 蓝藻水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洞庭湖水系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30
4
作者 张光贵 黄博 《水资源保护》 CAS 2014年第1期14-17,47,共5页
为了掌握洞庭湖水系重金属健康风险状况,采用美国环境保护署推荐的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洞庭湖水系重金属通过饮用水途径引起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总健康风险在2.27×10-5-1.004×10-4a-1之间,平均为... 为了掌握洞庭湖水系重金属健康风险状况,采用美国环境保护署推荐的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洞庭湖水系重金属通过饮用水途径引起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总健康风险在2.27×10-5-1.004×10-4a-1之间,平均为4.87×10-5a-1,未超过关国环境保护署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1×10-4a-1;重金属健康风险从大到小的顺序为:As、Cd、Pb、Cu、Zn,湘江、资水、沅江、洞庭湖、澧水,丰水期、枯水期;As为主要风险污染物;1988年以来,洞庭湖水系“四水”重金属健康风险均呈增加趋势,其中湘江和资水分别增加了13.34和5.07倍,因此,加强洞庭湖流域特别是湘江和资水重金属的污染治理是降低洞庭湖水系重金属健康风险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 健康风险评价 洞庭湖水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安全的洞庭湖区土地资源调控措施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光贵 鲁滔 黄博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342-346,444,共6页
利用洞庭湖区土地资源利用调查数据,分析了洞庭湖区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变化趋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洞庭湖区土地资源利用对生态安全的影响进行了识别,从生态安全角度出发,提出了洞庭湖区土地资源分期分区调控措施。
关键词 洞庭湖区 生态安全 土地资源 调控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8-2021年洞庭湖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评价及环境压力影响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王丑明 黄代中 +4 位作者 张屹 田琪 阴琨 熊莉 陈勇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65-1773,共9页
为客观跟踪洞庭湖水生态环境质量,掌握洞庭湖水生生物完整性状况和变化趋势,支撑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工作的开展,基于洞庭湖30多年(1988—2021)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数据,构建洞庭湖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BIBI)。基于完整性评价结果... 为客观跟踪洞庭湖水生态环境质量,掌握洞庭湖水生生物完整性状况和变化趋势,支撑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工作的开展,基于洞庭湖30多年(1988—2021)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数据,构建洞庭湖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指数(BIBI)。基于完整性评价结果,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识别30多年间影响洞庭湖B-IBI的主要环境因素和贡献率。以低压力期(1988—1994年)底栖动物特征确定参照状态,构建的B-IBI由总分类单元数、甲壳类和软体类分类单元数、H指数、总密度和BI指数5项核心参数构成;同时确定出5项参数的期望值,并建立起B-IBI评价的标准:B-IBI≥6.34,优秀;4.75≤B-IBI<6.34,良好;3.17≤B-IBI<4.75,中等;1.58≤B-IBI<3.17,较差;B-IBI<1.58,很差。经B-IBI在低、高压力组的箱线图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该指数的辨别力和适用性。根据研制的B-IBI评价标准,得到洞庭湖B-IBI从1988年的6.99(优)下降到2021年的2.97(较差),表明洞庭湖底栖动物完整性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相关环境因素的分析显示,同期洞庭湖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总氮和叶绿素a均呈现显著上升态势。对B-IBI和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分析表明,B-IBI与总氮和叶绿素a呈显著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总氮解释了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变异的56.1%,和叶绿素a共同解释了变异的61.3%。营养盐增加对洞庭湖大型底栖动物完整性的变化起到较大程度的驱动作用。构建的B-IBI评价标准在洞庭湖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可为长期跟踪湖体完整性变化及分析水生态状况变化提供有价值的科学依据。建议在长江流域重要水体的保护中,在持续控磷的同时,加大对氮污染影响的关注,增加对总氮的管控力度,并将总氮纳入国家和地方水生态环境监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大型底栖动物 完整性指数 环境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典型水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21
7
作者 张光贵 谢意南 莫永涛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545-1552,共8页
基于2007—2012年连续对洞庭湖湘江入湖口至出湖口水域5个采样点——S1(樟树港)、S2(虞公庙)、S3(鹿角)、S4(君山)和S5(洞庭湖出口)表层沉积物中Cd、Hg、As、Cu、Pb、Cr和Zn 7种重金属质量分数分析,对该典型水域表层沉积物中... 基于2007—2012年连续对洞庭湖湘江入湖口至出湖口水域5个采样点——S1(樟树港)、S2(虞公庙)、S3(鹿角)、S4(君山)和S5(洞庭湖出口)表层沉积物中Cd、Hg、As、Cu、Pb、Cr和Zn 7种重金属质量分数分析,对该典型水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并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w(Cd)、w(Hg)、w(As)、w(Cu)、w(Pb)、w(Cr)和w(Zn)分别为0.54~79.90、0.046~0.712、15.2~289.0、29.0~217.0、6.0~246.0、65.4~269.0和41.4~632.0 mg/kg,w(Cd)、w(Hg)、w(As)、w(Cu)、w(Pb)和w(Zn)沿程总体呈下降趋势,w(Cr)沿程变化较小;Cd具有很高生态风险,Hg具有中等生态风险,其余污染物具有低生态风险,不同污染物生态风险的大小顺序为Cd〉Hg〉As〉Pb〉Cu〉Cr〉Zn,各采样点的RI(潜在生态危害指数)为115.51~1 000.09,平均值为373.30,研究区域重金属总体具有高生态风险,其中S1采样点具有很高生态风险,不同采样点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生态风险的大小顺序为S1〉S2〉S5〉S4〉S3;除Cr外,Cd、Hg、As、Cu、Pb和Zn主要来源于湘江,Cd和Hg是主要风险污染物,其中Cd为首要污染物,因此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应以Cd为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空间分布 生态风险 湘江 洞庭湖 表层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区城市饮用水源地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35
8
作者 张光贵 张屹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812-1820,共9页
为了解洞庭湖区城市饮用水源地水环境健康风险,根据2014年30个县级以上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数据,采用美国环境保护署(US EPA)推荐的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洞庭湖区城市饮用水源地水环境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由毒性物质... 为了解洞庭湖区城市饮用水源地水环境健康风险,根据2014年30个县级以上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数据,采用美国环境保护署(US EPA)推荐的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洞庭湖区城市饮用水源地水环境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由毒性物质所致总健康风险在8.77×10-10—7.42×10^(-5)a^(-1)之间,平均为1.07×10^(-5)a^(-1),低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5×10^(-5)a^(-1),但高于部分机构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1×10-6a^(-1),总体属中等风险;总健康风险的大小顺序为地下水型>河流型>水库型,澧水>松澧洪道>资水>湘江>沅江>汨罗江>长江>华容河,下游>上游,常德市>益阳市>岳阳市>望城区,中部>东部>西部;毒性物质总健康风险主要来自化学致癌物As,因此,As应作为水环境健康风险决策管理的重点;优先选取水库和河流作为城市饮用水源是降低洞庭湖区城市饮用水源地水环境健康风险的重要途径,加强上游城市污染治理和城市交界断面水质考核,对保障下游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具有关键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致癌物 饮用水 健康风险评价 洞庭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及其入湖口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来源与生态风险 被引量:23
9
作者 谢意南 欧阳美凤 +5 位作者 黄代中 欧伏平 田琪 张屹 尹宇莹 刘妍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253-2264,共12页
选择洞庭湖及9个入湖口为研究区,分析了沉积物中Tl、Sb、Hg、Cd、As、Pb、Cu、Ni和Cr等9种重金属的空间分布、来源、污染特征与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入湖口沉积物中各重金属含量在0.08—100 mg·kg^(-1)之间,洞庭湖全湖沉积物中Tl... 选择洞庭湖及9个入湖口为研究区,分析了沉积物中Tl、Sb、Hg、Cd、As、Pb、Cu、Ni和Cr等9种重金属的空间分布、来源、污染特征与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入湖口沉积物中各重金属含量在0.08—100 mg·kg^(-1)之间,洞庭湖全湖沉积物中Tl、Sb、Hg、Cd、As、Pb、Cu、Ni和Cr的平均含量分别为背景值的1.47、2.33、5.55、8.30、2.32、2.17、1.98、1.60和1.58倍,其中Cd、Hg、Sb和As的富集程度相对较高.湖体沉积物中Tl、Sb、As、Cu和Cr空间分布表现为南洞庭湖>东洞庭湖>西洞庭湖;Hg、Cd和Ni空间分布表现为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东洞庭湖;Pb的空间分布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来源分析得出东洞庭湖沉积物中重金属主要受湘江来水的影响;南洞庭湖沉积物中重金属受湘江和资江的共同影响;西洞庭湖沉积物中重金属来源较复杂.污染负荷指数法得出:入湖口污染程度(PLI值)大小为S1>S2>S3>S4>S8>S5>S9>S6>S7;湖体污染程度(PLI_((area))值)大小为南洞庭湖>东洞庭湖>西洞庭湖.洞庭湖全湖受到强污染(PLI_((area))值2.22),各重金属的污染程度(CF值)大小为Cd>Hg>Sb>As>Pb>Cu>Ni>Cr>Tl.入湖口生态风险大小为S1>S2>S3>S8>S4>S9>S6>S5>S7;湖体生态风险大小为南洞庭湖>东洞庭湖>西洞庭湖.洞庭湖全湖生态风险指数为689.3,属"严重"生态风险.各重金属的生态风险大小为Cd>Hg>Sb>Tl>As>Pb>Cu>Ni>Cr,主要风险污染物是Cd和Hg,其次为Sb和Tl.综合研究表明,S1、S2、S13、S14、S15、S19、S20、S22、S24和S25采样区污染严重,已成为"严重"生态风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入湖口 沉积物 重金属 污染负荷指数 潜在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水体叶绿素a时空分布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被引量:25
10
作者 张光贵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4-90,共7页
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逐月对洞庭湖水体叶绿素a质量浓度和主要环境因子进行测定,分析洞庭湖水体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洞庭湖水体叶绿素a质量浓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洞庭湖水体叶绿素a质量浓度为0.11~8.62 mg/m... 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逐月对洞庭湖水体叶绿素a质量浓度和主要环境因子进行测定,分析洞庭湖水体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洞庭湖水体叶绿素a质量浓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洞庭湖水体叶绿素a质量浓度为0.11~8.62 mg/m^3,年均值为(1.89±1.23)mg/m^3,属贫营养;叶绿素a质量浓度随季节变化明显,总体呈现夏、秋季明显大于冬、春季的规律;在空间上,总体表现为西洞庭湖和东洞庭湖明显大于南洞庭湖。全湖叶绿素a质量浓度与水温、电导率、COD和TP呈极显著正相关,与DO、NH3-N、TN和TN/TP呈极显著负相关,与NO-3-N呈显著负相关,与p H和透明度无显著相关性。全湖TN/TP的年均值为28.5,磷可能是洞庭湖水体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性营养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A 时空分布 环境因子 相关性 洞庭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特征、来源与生态风险 被引量:19
11
作者 张光贵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8-64,共7页
选择洞庭湖9个有代表性的样点,研究了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来源与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洞庭湖Cd、Hg、As、Cu、Pb、Cr的含量分别为0.60~20.70、0.090~0.640、10.4~83.7、17.9~70.9、16.9~95.8、59.0~199.0 mg/kg... 选择洞庭湖9个有代表性的样点,研究了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来源与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洞庭湖Cd、Hg、As、Cu、Pb、Cr的含量分别为0.60~20.70、0.090~0.640、10.4~83.7、17.9~70.9、16.9~95.8、59.0~199.0 mg/kg,Cd、As出现超过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的现象,是主要重金属污染物;Cd、Hg的空间分布相似,表现为南洞庭湖区〉西洞庭湖区〉东洞庭湖区;As、Cu、Pb、Cr的空间分布相似,表现为南洞庭湖区〉东洞庭湖区〉西洞庭湖区。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s、Cd、Hg、Cu、Pb之间呈显著正相关,Cr与其它重金属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的Hg、As、Cd主要受工矿业采冶支配,第二主成分的Cr、Pb、Cu主要与生活污水排放和农业生产有关。沉积物质量基准法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洞庭湖Cd、Hg、As、Cu、Pb、Cr等重金属均具有引起较低生态风险的可能性,部分点位Cd、As、Cr具有引起较高生态风险的可能性。受Cd、As含量较高的影响,南洞庭湖区具有较高的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空间分布 来源 生态风险 洞庭湖 表层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主要入湖口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与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15
12
作者 田琪 张光贵 +1 位作者 谢意南 莫永涛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1-200,共10页
尽管针对洞庭湖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研究工作较多,但缺乏针对其主要入湖口的研究。基于2014年12月和2015年6月对洞庭湖主要入湖口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调查,分析了重金属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一致性沉积物质量基准法对其生态风险进行了... 尽管针对洞庭湖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研究工作较多,但缺乏针对其主要入湖口的研究。基于2014年12月和2015年6月对洞庭湖主要入湖口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调查,分析了重金属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一致性沉积物质量基准法对其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Cd、Hg、As、Cu、Pb和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27、0.190、27.10、39.8、38.0和157.8 mg·kg-1,其大小顺序为Zn>Cu>Pb>As>Cd>Hg,Cd和As含量出现超过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的现象,是主要的重金属污染物。Cd、As、Pb和Zn等4种重金属含量的最高值均出现在湘江入湖口,Cu含量的最高值出现在资水入湖口,Hg含量以沅江入湖口最高,除Pb外,其他5种重金属在湘江和资水入湖口的含量均大于平均值,表明湘江和资水入湖口污染较为严重;汛期与非汛期6种重金属的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6种重金属生态风险大小顺序为As>Cd>Zn>Pb>Cu>Hg,各入湖口生态风险大小顺序为湘江入湖口>资水入湖口>沅江入湖口>汨罗江入湖口>澧水入湖口>长江"三口">新墙河入湖口,其中湘江和资水入湖口为较高生态风险,其他入湖口为较低生态风险。入湖河流是洞庭湖湖体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入湖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对洞庭湖湖体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洞庭湖流域重金属污染防控应以入湖河流为主,其中尤以湘江和资水为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生态风险 洞庭湖 入湖口 一致性沉积物质量基准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生态风险及其变化趋势研究 被引量:12
13
作者 张光贵 田琪 郭晶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84-191,共8页
尽管针对洞庭湖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研究工作较多,但是针对其生态风险及其变化趋势的研究工作比较少见。基于2012年2月和2013年4月对洞庭湖9个具有代表性监测点位的采样分析以及相关监测历史资料的收集,采用Hakanson生态危害指数法,研究了... 尽管针对洞庭湖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研究工作较多,但是针对其生态风险及其变化趋势的研究工作比较少见。基于2012年2月和2013年4月对洞庭湖9个具有代表性监测点位的采样分析以及相关监测历史资料的收集,采用Hakanson生态危害指数法,研究了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中Cd、Hg、As、Cu和Pb的含量分别为0.60~20.7 mg·kg-1、0.090~0.640 mg·kg-1、10.4~83.7 mg·kg-1、17.9~70.9 mg·kg-1和16.9~95.8 mg·kg-1,其大小顺序为Pb〉Cu〉As〉Cd〉Hg。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单因子生态风险程度顺序为Cd〉Hg〉As〉Pb〉Cu,Cd和Hg为主要重金属风险污染物,其中Cd为首要污染物;全湖RI值在117.10~589.80之间,平均289.99,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南洞庭湖区〉西洞庭湖区〉东洞庭湖区;根据Hakanson提出的分级标准,南洞庭湖区Cd具有极高的生态风险,全湖生态风险程度为中。初步分析结果表明,30年来,除Hg外,其它重金属生态风险均有一定上升,其中以Cd的上升趋势较明显,全湖重金属生态风险程度由低生态风险上升到中生态风险,提高了一个等级。因此,洞庭湖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应以湘江和资水的Cd为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污染 生态风险 变化趋势 洞庭湖 表层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表层沉积物营养盐和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25
14
作者 张光贵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31,共7页
为探究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中营养盐和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生态风险,2012年2月和2013年4月在东、南、西洞庭湖各取3个共计9个具有代表性样点的表层沉积物,测定其有机质(OM)、总氮(TN)、总磷(TP)、镉(Cd)、汞(Hg)、砷(As)、... 为探究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中营养盐和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生态风险,2012年2月和2013年4月在东、南、西洞庭湖各取3个共计9个具有代表性样点的表层沉积物,测定其有机质(OM)、总氮(TN)、总磷(TP)、镉(Cd)、汞(Hg)、砷(As)、铅(Pb)和铬(Cr)的含量。结果表明,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中OM、TN和TP的含量分别为1.48%~4.22%、382~2217 mg/kg和142~716 mg/kg,与国内其他湖泊(水库)相比,OM和TN含量处于中等水平;OM和TN的空间分布相似,表现为南洞庭湖区〉东洞庭湖区〉西洞庭湖区,TP表现为东洞庭湖区〉西洞庭湖区〉南洞庭湖区。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中,Cd、Hg、As、Pb和Cr的含量分别为0.60~20.70 mg/kg、0.090~0.640 mg/kg、10.4~83.7 mg/kg、16.9~95.8 mg/kg和59.0~199.0 mg/kg,其中Cd和As超过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是主要的重金属污染物;Cd和Hg的空间分布相似,表现为南洞庭湖区〉西洞庭湖区〉东洞庭湖区;As、Pb和Cr的空间分布相似,表现为南洞庭湖区〉东洞庭湖区〉西洞庭湖区。初步评价结果显示,除TP外,其余营养盐和重金属均具有引起较低生态风险的可能性,横岭湖和虞公庙的Cd、As和Cr以及洞庭湖出口的Cr具有引起较高生态风险的可能性;受Cd和As含量较高的影响,南洞庭湖区具有较高的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盐 重金属 生态风险 洞庭湖 表层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洞庭湖及其入湖口水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与生态风险 被引量:14
15
作者 欧阳美凤 谢意南 +3 位作者 李利强 田琪 张屹 张光贵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95-1201,共7页
为了解东洞庭湖及其入湖口表层沉积物中TI、Sb等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对9个采样断面表层沉积物中TI、Sb、Hg、Cd、As、Pb、Cu、Ni、Co、Cr、V、Mn和Zn等13种重金属的含量、空间分布特征、来源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研究结... 为了解东洞庭湖及其入湖口表层沉积物中TI、Sb等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对9个采样断面表层沉积物中TI、Sb、Hg、Cd、As、Pb、Cu、Ni、Co、Cr、V、Mn和Zn等13种重金属的含量、空间分布特征、来源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中13种重金属的平均质量分数在0.180~762 mg·kg^(-1)之间,其质量分数大小为Mn>Zn>V>Cr>Pb>Cu>Ni>As>Co>Cd>Sb>TI>Hg。湘江(S1)和汨罗江(S2)入湖口以及鹿角(S4)、东洞庭湖(S6)、岳阳楼(S7)和洞庭湖出口(S9)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较严重,各重金属具有相同的来源或产生了复合污染。第一主成分(PC1)主要源于湘江和汨罗江来水,湘江起主导作用;V主要源于湖区周边污染。地累积指数评价得出:沉积物中各重金属的污染程度顺序为Cd>Hg>Pb>As=Zn>Sb>V>Cu>Mn>TI>Co>Ni>Cr,整个研究区(I_(tot)=5.74)面临严重污染。潜在生态风险指数(E_r^i)表明各重金属的生态风险大小为Cd>Hg>Sb>TI>As>Pb>Cu>Ni>Co>V>Cr>Zn>Mn;沉积物中13种重金属的RI值介于217.9~1968之间,平均值为555.1,整个研究区属"重度"生态风险,主要风险污染物为Cd和Hg,其次为TI和Sb。各采样点的生态风险大小顺序为S1>S6>S9>S7>S4>S2>S5(扁山)>S8(大小西湖)>S3(新墙河)。研究表明,湘江入湖口(S1)面临"严重"生态风险,鹿角(S4)至洞庭湖出口(S9)水域面临"重度"生态风险,S1、S4、S6、S7和S9已成为了潜在生态风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洞庭湖 入湖口 沉积物 重金属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水系入湖口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与生态风险 被引量:11
16
作者 李芬芳 李利强 +2 位作者 符哲 尹宇莹 刘妍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80-589,共10页
分析了洞庭湖7条环湖河流入湖口表层沉积物中9种重金属元素(As、Hg、Cd、Pb、Sb、Cu、Ni、Cr和Zn)的含量水平、分布特征和污染变化趋势,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内梅罗污染指数和对数衰减模型初步评价了重金属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研... 分析了洞庭湖7条环湖河流入湖口表层沉积物中9种重金属元素(As、Hg、Cd、Pb、Sb、Cu、Ni、Cr和Zn)的含量水平、分布特征和污染变化趋势,并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内梅罗污染指数和对数衰减模型初步评价了重金属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中9种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在0.257~123 mg/kg之间,其含量大小为Zn>Cr>Pb>Cu>Ni>As>Cd>Sb>Hg。在近30年来,洞庭湖水系中湘江入湖口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累积最严重,其中Cd和Hg表现最突出。地累积指数法(Igeo)和内梅罗单因子污染指数(Ii)显示研究区域中Cd和Hg重金属污染累积效应显著,综合地累积指数(Itot)和内梅罗多因子综合污染指数(Pn)显示各个入湖口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累积程度大小为:湘江>资江>沅江>汨罗江>澧江>松滋河东支>新墙河。对数衰减模型评价显示湘江、资江和沅江入湖口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极有可能存在较高的水生生物风险,各个河流入湖口沉积物重金属潜在水生生物危害可能性大小排序为为湘江(极有可能)>资江(极有可能)>沅江(极有可能)>澧江(可能)>汨罗江(可能)>松滋河东支(可能)>新墙河(不会),从产生可以观察到毒性效果的可能性大小看,整个研究区域各个重金属潜在生物毒性风险的高低顺序依次是:As>Sb>Cd>Ni>Hg>Cr>Pb>Zn>C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水系 入湖口 沉积物 重金属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湘江入湖口至出湖口水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时空分布特征与生态风险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光贵 谢意南 莫永涛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03-805,共3页
基于2007—2012年连续对洞庭湖湘江入湖口至出湖口水域5个采样点的表层沉积物中Cd、Hg、As、Cu、Pb、Cr和Zn等7种重金属含量分析,对该水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并采用沉积物质量基准法对其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 基于2007—2012年连续对洞庭湖湘江入湖口至出湖口水域5个采样点的表层沉积物中Cd、Hg、As、Cu、Pb、Cr和Zn等7种重金属含量分析,对该水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并采用沉积物质量基准法对其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Cd、Hg、As、Cu、Pb、Cr和Zn的含量分别为0.54—79.90 mg·kg-1、0.046—0.712 mg·kg-1、15.2—289.0 mg·kg-1、29.0—217.0 mg·kg-1、6.0—246.0 mg·kg-1、65.4—269.0 mg·kg-1和41.4—632.0 mg·kg-1,其大小顺序为Zn>Cr>Pb>Cu>As>Cd>Hg;Cd、Hg、As、Cu、Pb和Zn含量沿程总体呈"V"形变化趋势,Cr含量沿程变化较小,重金属含量年际变化较为稳定;As具有较高生态风险,其余污染物具有较低生态风险,不同污染物生态风险的大小顺序为As>Cd>Cr>Cu>Pb>Zn>Hg,S1和S3具有较高生态风险,其余点位具有较低生态风险,不同点位生态风险的大小顺序为S1>S3>S5>S2>S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时空分布 生态风险 湘江 洞庭湖 表层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表层沉积物营养物质污染特征与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光贵 《生态科学》 CSCD 2016年第1期161-166,共6页
为揭示洞庭湖表层沉积物营养物质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生态风险,分别于2012年2月和2013年4月采集了该湖具有代表性的9个点位的表层沉积物,测定了其OM、TN和TP的含量,分析了营养物质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沉积物质量基准法对其潜在生态风险... 为揭示洞庭湖表层沉积物营养物质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生态风险,分别于2012年2月和2013年4月采集了该湖具有代表性的9个点位的表层沉积物,测定了其OM、TN和TP的含量,分析了营养物质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沉积物质量基准法对其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中OM含量在1.48%—4.22%之间,平均值为2.06%,TN含量在382—2217 mg·kg^(–1)之间,平均值为1340 mg·kg^(–1),TP含量在142—716 mg·kg^(–1)之间,平均值为294 mg·kg^(–1),与国内其它湖泊(水库)相比,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中OM和TN含量处于中等水平,其内源负荷不容忽视;OM和TN含量的空间分布相似,总体表现为南洞庭湖区>东洞庭湖区>西洞庭湖区,TP含量总体表现为东洞庭湖区>西洞庭湖区>南洞庭湖区;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洞庭湖表层沉积物营养物质存在较低程度的生态风险,主要来自TN和O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物质 空间分布 生态风险评价 洞庭湖 表层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典型水域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与来源解析
19
作者 欧阳美凤 尹宇莹 +3 位作者 张金谌 刘清霖 谢意南 方平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69-1278,共10页
2016年12月选取洞庭湖及其8个入湖口为研究区域,对上覆水、悬浮物和沉积物中铜(Cu)、锌(Zn)、铅(Pb)、镉(Cd)、镍(Ni)、铬(Cr)、锰(Mn)、钴(Co)、钒(V)和铊(Tl)进行了采样分析,研究了悬浮物和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 2016年12月选取洞庭湖及其8个入湖口为研究区域,对上覆水、悬浮物和沉积物中铜(Cu)、锌(Zn)、铅(Pb)、镉(Cd)、镍(Ni)、铬(Cr)、锰(Mn)、钴(Co)、钒(V)和铊(Tl)进行了采样分析,研究了悬浮物和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其来源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上覆水、悬浮物和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分别在0.02-180μg·L^(-1)、0.01-486μg·L^(-1)和0.10-1451 mg·kg^(-1)之间。研究期内虽上覆水平均水质优于地表水Ⅲ类,但6个断面出现Mn元素超标,断面超标率达30%。悬浮物中大部分元素平均含量为背景值的23.4-154倍,Cr、Cd和Mn富集程度较高。沉积物中Cd为主要污染物,平均含量为背景值的64.2倍。入湖口悬浮物中松滋口(S5)的Cu、资江(S2)的Cd、新墙河(S7)的Zn、Pb、Mn和Tl以及澧水(S4)的Ni、Co和V含量最高;湖体悬浮物中大部分元素平均含量呈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分布,元素Mn和Co有所不同。入湖口沉积物中长江来水(S5)的V、湘江(S1)的Cu、Zn、Pb、Cd、Ni、Cr、Mn、Co和Tl含量最高;湖体沉积物中大部分元素平均含量呈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东洞庭湖分布,元素Pb有所不同。悬浮物和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存在不一致性。源解析表明,洞庭湖典型水域重金属主要来源于四水、汨罗江、新墙河和松滋河流域采矿、冶炼和造纸等行业含重金属的废水排放,在东洞庭湖和南洞庭湖部分区域则叠加了船舶采砂作业的影响。此外,Mn元素在鹿角、南嘴和蒋家嘴断面受码头污染的影响;Cu、Zn、Pb、Cr和V元素在东洞庭湖受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Pb、Zn、Cd、Tl和Co元素受城市生活污水排放的影响;Cd、Ni、Cr和Co元素受流域风化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典型水域 重金属 上覆水 悬浮物 沉积物 空间分布特征 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来洞庭湖水质营养状况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50
20
作者 熊剑 喻方琴 +2 位作者 田琪 黄代中 李利强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17-1225,共9页
根据19862015年30年的水质监测数据,利用湖泊水质单因子评价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7L/)对洞庭湖水质营养状况变化趋势进行评价分析.19862015年全湖1.类水质百分比呈现极显著下降趋势,近5年来稳定在汉类水平,影响水质的污染物为总氮(... 根据19862015年30年的水质监测数据,利用湖泊水质单因子评价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7L/)对洞庭湖水质营养状况变化趋势进行评价分析.19862015年全湖1.类水质百分比呈现极显著下降趋势,近5年来稳定在汉类水平,影响水质的污染物为总氮(TW)和总磷(TP),全湖TW浓度、TP浓度和7L/在过去30年里呈显著或极显著上升趋势,TW和TP等是洞庭湖水质类别的主要影响因子.在空间分布上,7L/、TW浓度、TP浓度和Chl.a浓度高低顺序均表现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且东洞庭湖TW浓度和Chl.a浓度与其它湖区差异显著.19862002年洞庭湖水质营养状态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主要与面源污染有关;20032007年富营养化趋势有所减缓,可能与期间工业污染下降和水环境容量扩大有关;但20082015年又开始明显加剧,可能是流域内工业与农业污染增加、内源污染释放与水环境容量减小造成的.30年来洞庭湖各湖区基本均处于中营养状态,但接近轻度富营养且20082010年和2015年东洞庭湖等部分湖区达到轻度富营养水平.洞庭湖近年来蓝藻门所占比例明显上升,部分湖区已经暴发蓝藻水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 水体富营养化 水华 总氮 总磷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