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维生素C、维生素E在水产动物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
作者 赵如萍 王晓清 +1 位作者 高峰 胡亚洲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6-23,共8页
维生素(Vitamins)是一类有机化合物,其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对于动物的生长、代谢和免疫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水产养殖领域,维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被广泛应用,以提高水产动物的生长速度、繁殖能力和抗病能力。然而,不同水产动物对维生... 维生素(Vitamins)是一类有机化合物,其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对于动物的生长、代谢和免疫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水产养殖领域,维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被广泛应用,以提高水产动物的生长速度、繁殖能力和抗病能力。然而,不同水产动物对维生素类型的需求不同,需求量也存在差异。本文重点介绍了近年来维生素C(VC)和维生素E(VE)在生长、抗氧化、免疫和疾病预防方面的研究,以及VC、VE与其他物质(营养素和微量元素)的协同作用,并详细阐述了水产动物对VC和VE需求量的研究进展,对于优化饲料配方和提高养殖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C 维生素E 水产动物 需求量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水质监测及其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程小飞 向劲 +4 位作者 李金龙 苏东旭 薛天翔 宋锐 伍远安 《当代水产》 2020年第6期87-91,共5页
根据《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中国2018年全年水产品产量6,469万t,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5,018万t,占水产品总产量的77.57%。淡水养殖总面积5,364.96千公顷。其中,池塘养殖面积2,527.78千公顷。池塘养殖仍是中国淡... 根据《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中国2018年全年水产品产量6,469万t,其中,养殖水产品产量5,018万t,占水产品总产量的77.57%。淡水养殖总面积5,364.96千公顷。其中,池塘养殖面积2,527.78千公顷。池塘养殖仍是中国淡水养殖的主要方式,其产量占淡水养殖总产量的70%以上。我国渔业的快速发展,为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促进农渔民增收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养殖 循环水养殖系统 池塘养殖 水产品总产量 水产品产量 养殖水产品 水质监测 数据显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岳阳市东洞庭湖江豚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
3
作者 夏英 胡强 +2 位作者 孙琦 周月娟 袁希平 《当代水产》 2025年第5期72-73,共2页
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隶属于鼠海豚科江豚属,是长江特有淡水鲸豚类动物、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级别,仅仅分布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干流及洞庭湖和鄱... 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隶属于鼠海豚科江豚属,是长江特有淡水鲸豚类动物、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列为极危(CR)级别,仅仅分布于中国长江中下游干流及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通江湖泊。近年来,原农业部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分别于2006年、2012年、2017年、2022年先后组织了4次长江江豚考察,结果显示,相比于上世纪90年代早期,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已发生急剧减少。尽管2022年科学考察结果显示长江江豚自然种群数量出现了历史性止跌回升,但其极度濒危现状没有改变,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豚 长江 对策 自然保护区 管理现状 淡水鲸豚类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水养殖池塘中浮游动植物功能群特征及水质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向劲 吴启藩 +5 位作者 宋锐 彭治桃 李金龙 高峰 谢敏 程小飞 《水产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81-89,共9页
为研究循环水养殖模式对水生态环境的中长期影响和浮游动、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及相互作用,2018和2019年3月下旬,在湖南长沙新建的12.7 hm^(2)池塘中修建24条长22 m、宽5 m、深2.7 m的两端有推水、底部有集污设施的养殖水槽中,放养2、3... 为研究循环水养殖模式对水生态环境的中长期影响和浮游动、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及相互作用,2018和2019年3月下旬,在湖南长沙新建的12.7 hm^(2)池塘中修建24条长22 m、宽5 m、深2.7 m的两端有推水、底部有集污设施的养殖水槽中,放养2、3龄的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鲤(Cyprinus carpio),密度分别为1 200 kg·hm^(-2)、600 kg·hm^(-2)、120 kg·hm^(-2)和480 kg·hm^(-2)。在水槽中设9个采样点:推水设施区、养殖水槽中和水槽下游区各3个,调查分析循环水养殖模式刚投入使用和养殖一年后水质理化因子变动规律及浮游动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结果显示:浮游动植物种类与功能群数量变化较小,各功能群的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变化剧烈;浮游植物优势功能群由功能群E(锥囊藻)、D(针杆藻)变化为功能群TD(丝状绿藻)、J(盘星藻、栅藻),演替原因为水流频繁紊动引起水层混合的空间差异;浮游动物优势功能群由功能群PSF(浮游小型滤食者)、PMF(浮游微型滤食者)变化为功能群PMF、PLF(浮游大型滤食者)及PSP(浮游小型捕食者),表现出更具生态稳定性的浮游动物大型化趋势,滤食性鱼类放养密度低是其重要原因;小体型滤食类浮游动物主要受耐富营养、带鞭毛、较小体型浮游植物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大体型滤食类浮游动物还受到附着绿藻及适应中营养生境的硅藻等促进作用;浮游植物功能群G(空球藻)、W_(1)(尖尾、梭形裸藻)和X(球粒藻、衣藻、小球藻)对捕食类浮游动物的促进作用既包括上行效应直接传导,也包括以小型滤食类浮游动物为食物链环节的间接传导;循环水养殖一年后,各点位水质的空间差异进一步加大,但该池塘仍处于轻-中污染状态,符合养殖水质标准且整体较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水养殖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功能群 水质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倒刺鲃和刺鲃营养需求研究进展
5
作者 邹华兰 向劲 +2 位作者 李成 程小飞 袁勇超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164-167,共4页
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和刺鲃(Spinibarbus caldwelli)是我国特有的淡水经济鱼类,因肉质肥美鲜嫩、营养价值高、抗病性强且易养殖的特点,深受消费者和养殖户喜爱。作为我国重要的养殖品种,近年来中华倒刺鲃和刺鲃的养殖规模... 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和刺鲃(Spinibarbus caldwelli)是我国特有的淡水经济鱼类,因肉质肥美鲜嫩、营养价值高、抗病性强且易养殖的特点,深受消费者和养殖户喜爱。作为我国重要的养殖品种,近年来中华倒刺鲃和刺鲃的养殖规模逐渐扩大。目前关于中华倒刺鲃和刺鲃营养饲料相关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对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需求的相关研究十分缺乏,而开展营养需求研究对其人工配合饲料开发和产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文章对中华倒刺鲃和刺鲃的蛋白质、氨基酸和脂肪等营养需求,配合饲料中鱼粉替代以及饲料添加剂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其配合饲料的研发提供数据参考,促进其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倒刺鲃 刺鲃 营养需求 蛋白质 氨基酸 脂肪 饲料添加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介质、温度对中华鳖胚胎发育与幼鳖形态特征及运动机能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左之良 彭治桃 +5 位作者 田璐 吴启藩 李成 高峰 肖何威 向劲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44,共7页
【目的】探究介质和温度对中华鳖胚胎发育、初生幼鳖形态特征及运动机能的影响,优化孵化环境参数,为人工繁育和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方法】通过正交试验设置了3组温度(28、30、32℃)和3种介质(蛭石、沙子、无介... 【目的】探究介质和温度对中华鳖胚胎发育、初生幼鳖形态特征及运动机能的影响,优化孵化环境参数,为人工繁育和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参考。【方法】通过正交试验设置了3组温度(28、30、32℃)和3种介质(蛭石、沙子、无介质),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温度和介质对中华鳖孵化率、孵化期、幼鳖质量、背甲长、背甲宽、背甲高和游泳速度的影响。【结果】随着温度的升高,孵化率显著升高(P<0.05),孵化期显著缩短(P<0.05);幼鳖质量、背甲长和游泳速度均显著提升(P<0.05)。孵化介质对孵化率、幼鳖质量、背甲长、背甲宽、背甲高和游泳速度均产生显著影响(P<0.05),且蛭石组的上述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介质和温度的交互作用对幼鳖质量和游泳速度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温度为32℃、蛭石作为孵化介质时,中华鳖孵化率最高,孵化期最短,孵出的幼鳖个体相对较大,并表现出较强的运动机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 温度 介质 胚胎发育 交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池塘加州鲈健康养殖技术
7
作者 向光清 奉智峰 +4 位作者 黄洁珍 向劲 王彭鹏 李绍明 邓启 《当代水产》 2024年第7期77-78,共2页
大口黑鲈(Micropterussalmoides)俗称加州鲈,隶属鲈形目、鲈亚目、太阳鱼科、黑鲈属,原产于于北美洲美国中部、东部至墨西哥北部的淡水流域。大口黑鲈为广温性鱼类,具有生长快、易起捕、肉质鲜美及无肌间刺等优点而深受养殖者和消费者... 大口黑鲈(Micropterussalmoides)俗称加州鲈,隶属鲈形目、鲈亚目、太阳鱼科、黑鲈属,原产于于北美洲美国中部、东部至墨西哥北部的淡水流域。大口黑鲈为广温性鱼类,具有生长快、易起捕、肉质鲜美及无肌间刺等优点而深受养殖者和消费者欢迎。目前,经过中国水科院珠江研究所选育有“优鲈1号”和“优鲈3号”。加州鲈生长速度快,当年繁殖的苗,年底可达400~500g/尾,可当年上市销售,资金回笼快。池塘养殖可主养,可套养,养殖模式灵活,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家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金回笼 加州鲈 墨西哥北部 中国水科院 健康养殖技术 养殖模式 池塘养殖 广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蛋白水平对湘华鲮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程小飞 李传武 +6 位作者 邹利 蒋国民 曾国清 李金龙 刘明求 梁志强 徐远琴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46-356,共11页
为研究饲料中不同蛋白水平对湘华鲮[Sinilabeo decorus Tungting(Nichols)]幼鱼形体指标、体成分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配制蛋白水平为32.57%、37.58%、42.76%、47.83%和52.22%的5种等脂饲料。选取初始质量为(14.40±1.08)g的湘华... 为研究饲料中不同蛋白水平对湘华鲮[Sinilabeo decorus Tungting(Nichols)]幼鱼形体指标、体成分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配制蛋白水平为32.57%、37.58%、42.76%、47.83%和52.22%的5种等脂饲料。选取初始质量为(14.40±1.08)g的湘华鲮幼鱼450尾,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进行为期60d的饲养实验。结果表明:(1)饲料不同蛋白水平对湘华鲮的成活率和饲料系数无显著影响(P>0.05);蛋白质效率随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显著降低(P<0.05);52.22%蛋白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低于32.57%和42.76%蛋白组(P<0.05)。(2)随着饲料蛋白水平升高,湘华鲮肥满度呈降低趋势,且52.22%蛋白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肝体比呈先降后升的趋势,且37.58%蛋白组显著低于32.57%、47.83%和52.22%蛋白组(P<0.05);肠体比呈降低趋势,且52.22%蛋白组显著低于32.57%蛋白组(P<0.05)。(3)湘华鲮肌肉粗蛋白质含量随着饲料蛋白水平升高而增大,且52.22%蛋白组显著大于32.57%和37.58%蛋白组(P<0.05),42.76%蛋白组显著大于32.57%蛋白组(P<0.05);饲料蛋白水平对全鱼的水分、粗脂肪、粗蛋白质、灰分及肌肉的水分和粗脂肪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4)肌肉中均检测出17种氨基酸(除色氨酸),其中52.22%蛋白组的必需氨基酸总和(ΣEAA)、非必需氨基酸总和(ΣNEAA)、鲜味氨基酸总和(ΣDAA)及氨基酸总和(ΣTAA)显著大于32.57%蛋白组(P<0.05)。(5)不同蛋白组间甘油三酯(TG)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水平均表现为37.58%<32.57%<42.76%<47.83%<52.22%,且52.22%蛋白组显著高于37.58%蛋白组(P<0.05)。综合生长性能、形体指标、体成分及血清生化指标,初步认定湘华鲮幼鱼最适蛋白质水平为37.58%—42.76%。通过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蛋白水平的折线法分析表明,湘华鲮幼鱼达到最大生长时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2.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华鲮 蛋白水平 生长性能 体成分 氨基酸 血清生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长阶段翘嘴鲌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绍明 伍远安 +4 位作者 谢仲桂 李传武 程小飞 李金龙 何志刚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42-348,共7页
为了评价不同生长阶段翘嘴鲌(Culter alburnus)肌肉营养成分,本研究分析了翘嘴鲌肌肉营养成分、质构特性、矿物元素含量、氨基酸、脂肪酸等营养指标。结果表明:三组翘嘴鲌肌肉水分、粗蛋白、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0.5 kg和1 k... 为了评价不同生长阶段翘嘴鲌(Culter alburnus)肌肉营养成分,本研究分析了翘嘴鲌肌肉营养成分、质构特性、矿物元素含量、氨基酸、脂肪酸等营养指标。结果表明:三组翘嘴鲌肌肉水分、粗蛋白、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0.5 kg和1 kg组翘嘴鲌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升高(P<0.05),分别比0.2 kg组增长38.12%和53.96%。随着翘嘴鲌生长,肌肉硬度、弹性和咀嚼性显著提升(P<0.05),肌肉K、Ca、Mg、Na和Fe含量显著增加(P<0.05),且在1 kg组含量最高。1 kg组的总氨基酸(TAA)、必需氨基酸(EAA)、非必需氨基酸(NEAA)、鲜味氨基酸(DAA)和支链氨基酸(BCAA)含量显著高于0.2 kg组(P<0.05)。根据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结果,不同生长阶段翘嘴鲌肌肉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胱氨酸,1 kg组的EAAI指数最高,为68.81。翘嘴鲌肌肉共检测出28种脂肪酸,其中0.5 kg和1 kg组EPA和DHA脂肪酸含量显著低于0.2 kg组(P<0.05),分别下降65.52%、57.38%和70.43%、60.51%。因此在配制翘嘴鲌饲料时,应适当添加EPA和DHA,以提高翘嘴鲌肌肉品质。结果表明翘嘴鲌肌肉具有丰富的营养,1 kg规格具有更好的食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长阶段 翘嘴鲌 质构特性 氨基酸 脂肪酸 营养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虾壳粉氨基酸和脂肪酸营养成分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程小飞 宋锐 +5 位作者 洪波 袁希平 何志刚 李传武 向劲 刘丽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66-70,共5页
为探索克氏原螯虾下脚料(虾壳粉)的资源化利用,本试验对虾壳粉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和矿物元素组成进行测定及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一般营养成分,虾壳粉中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灰分的含量分别为4.62%、33.72%、10.27%、34.... 为探索克氏原螯虾下脚料(虾壳粉)的资源化利用,本试验对虾壳粉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和矿物元素组成进行测定及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一般营养成分,虾壳粉中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灰分的含量分别为4.62%、33.72%、10.27%、34.58%;虾壳粉氨基酸总含量(TAA)为27.47%,7种必需氨基酸(∑EAA)总含量为8.58%,9种非必需氨基酸(∑NEAA)总含量为18.89%,鲜味氨基酸总含量(∑DAA)为8.75%,EAA/TAA值为31.23%,EAA/NEAA值为45.42%;检测出饱和脂肪酸11种,占脂肪酸总含量的41.92%;单不饱和脂肪酸4种,占脂肪酸总含量的48.10%;多不饱和脂肪酸6种,占脂肪酸总含量的9.98%;矿物元素中以Ca含量最高,其次是K、Na、Mg,微量元素中,以Fe含量最高,其次是Mn、Zn、Cu、Ni、Cr、As、Hg、Sn、Ti、Cd、Sb、Se、Pb,重金属含量低于国家标准限量。综上,虾壳粉作为小龙虾加工副产物,其蛋白质含量高,矿物元素含量丰富,作为饲料蛋白源和矿物元素补充剂,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壳粉 营养成分 氨基酸 脂肪酸 矿物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华鲮暴发性死亡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6
11
作者 邓时铭 程小飞 +3 位作者 刘丽 邹利 李传武 蒋国民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50-456,共7页
【目的】查明池塘养殖湘华鲮暴发性死亡的原因,并对分离的病菌进行鉴定和回归感染试验。【方法】取濒死湘华鲮病变组织进行细菌分离纯化,采用细菌形态特征、生化特性及16S rDNA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进行优势菌的鉴定,并通过人工感染和药... 【目的】查明池塘养殖湘华鲮暴发性死亡的原因,并对分离的病菌进行鉴定和回归感染试验。【方法】取濒死湘华鲮病变组织进行细菌分离纯化,采用细菌形态特征、生化特性及16S rDNA基因系统进化树分析,进行优势菌的鉴定,并通过人工感染和药敏试验评价优势菌的毒力和药物敏感性。【结果】分离获得优势菌XHL-01和XHL-02,经鉴定分别为嗜水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感染结果表明:两菌株对湘华鲮均具有致病性,感染发病症状与临床症状类似;药敏结果显示:两菌株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克林霉素和万古霉素产生耐药,对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和多西环素等9种药物高度敏感。【结论】从发病湘华鲮中分离获得的致病菌XHL-01和XHL-02对湘华鲮都具有致病性,可能为此次暴发性死亡的细菌性病原,药物敏感结果可为该病的防控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华鲮 嗜水气单胞菌 维氏气单胞菌 病原菌 分离与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华鲮一种急性细菌性肠炎的病原分离及组织病理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蒋国民 邓时铭 +3 位作者 邹利 程小飞 李传武 刘丽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06-910,共5页
为鉴定人工养殖的湘华鲮出现大量由急性肠炎引起死亡的病原,本研究取病鱼腹水和肠道粘液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获得菌株XHL-03。经人工感染试验验证,人工感染的湘华鲮出现与自然发病相同的症状,初步确定其为该病致病菌株。经细菌形态学、... 为鉴定人工养殖的湘华鲮出现大量由急性肠炎引起死亡的病原,本研究取病鱼腹水和肠道粘液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获得菌株XHL-03。经人工感染试验验证,人工感染的湘华鲮出现与自然发病相同的症状,初步确定其为该病致病菌株。经细菌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16S r DNA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聚类和血清凝集试验检测,结果显示致病菌株XHL-03为非O1/非O139型霍乱弧菌,其对诺氟沙星、头孢曲松、新霉素等10种药物高度敏感。病理切片显示,感染病原的湘华鲮肝胰脏细胞出现坏死,有急性胰腺炎和肠炎综合症状。本研究为湘华鲮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炎的临床诊断和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华鲮 急性细菌性肠炎 非O1/非O139型霍乱弧菌 药敏实验 病理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雀石绿在鳜鱼幼鱼体内的富集和消除规律 被引量:6
13
作者 黄向荣 李小玲 +5 位作者 黄华伟 万译文 曾春芳 陈湘艺 肖维 李传武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51-56,共6页
用0.5、1.0 和2.0 mg/L 的孔雀石绿(MG)药浴人工繁养的鳜鱼(Siniperca chuatsi)幼鱼 [(1.30±0.05)g、(4.6±0.2)cm ] 2 h 后,再转移至水泥池中微流水饲养,用HLPC-MS 法跟踪监测鳜鱼幼鱼体内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隐色孔... 用0.5、1.0 和2.0 mg/L 的孔雀石绿(MG)药浴人工繁养的鳜鱼(Siniperca chuatsi)幼鱼 [(1.30±0.05)g、(4.6±0.2)cm ] 2 h 后,再转移至水泥池中微流水饲养,用HLPC-MS 法跟踪监测鳜鱼幼鱼体内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隐色孔雀石绿的残留量.结果表明:药浴至80~100 min 时,孔雀石绿总量在鳜鱼幼鱼体内的富集达到峰值;停止药浴后15 min 时,孔雀石绿总量明显下降;停药后6~16 d 时孔雀石绿已基本代谢为隐色孔雀石绿;孔雀石绿及其代谢物隐色孔雀石绿在鳜鱼幼鱼体内的残留量分别于停药后37、55 d 时低于判定值1.0 μg/kg;在鳜鱼幼鱼体内,隐色孔雀石绿的消除速度明显低于孔雀石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鳜鱼 孔雀石绿 隐色孔雀石绿 残留 消除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与养殖中华鳖体内重金属蓄积特征及安全评价 被引量:3
14
作者 程小飞 袁希平 +5 位作者 向劲 李传武 吴浩 田兴 李鸿 宋锐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1-55,共5页
自资江湖南邵阳段采捕体质量500~700 g的野生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 3只,自湖南省水产原种场取养殖的体质量400~600 g中华鳖3只,测定其肌肉、肝脏、脂肪块和背甲中Cu、Zn、Cd、Pb的含量,比较野生与养殖中华鳖体内重金属的富集特征及食... 自资江湖南邵阳段采捕体质量500~700 g的野生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 3只,自湖南省水产原种场取养殖的体质量400~600 g中华鳖3只,测定其肌肉、肝脏、脂肪块和背甲中Cu、Zn、Cd、Pb的含量,比较野生与养殖中华鳖体内重金属的富集特征及食用安全性。结果表明:(1)养殖中华鳖各组织对Cu的蓄积表现为肝脏>肌肉>背甲>脂肪块,对Zn的蓄积表现为背甲>肝脏>肌肉>脂肪块,对Cd的蓄积表现为肌肉>肝脏>背甲>脂肪块,对Pb的蓄积表现为背甲>肝脏>脂肪块>肌肉;野生中华鳖各组织对Cu和Zn的蓄积规律与养殖中华鳖相同,对Cd的蓄积表现为肝脏>背甲>脂肪块>肌肉,对Pb的蓄积表现为背甲>脂肪块>肝脏>肌肉;(2)均值污染指数(PI)由大到小排序为背甲(野生)>肝脏(野生)>背甲(养殖)>肝脏(养殖)>肌肉(养殖)>肌肉(野生)>脂肪块(野生)>脂肪块(养殖)。综上,资江湖南邵阳段野生中华鳖与养殖中华鳖的肌肉及脂肪中Cu、Zn、Cd和Pb含量均远低于国家限量标准,食品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 重金属元素 富集特征 养殖 野生 安全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张家界野生大鲵生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4
15
作者 高峰 向劲 +5 位作者 谢宜兴 邓智勇 陈家法 谢玉坤 欧东升 王崇瑞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2-112,共11页
为评估野生大鲵生境质量,促进大鲵栖息地恢复和野生大鲵资源保护,于2020年8月对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2个大鲵栖息地开展了大型无脊椎动物及环境因子调查。共采集到大型无脊椎动物85个分类单元,隶属5门8纲15目43科,其中以... 为评估野生大鲵生境质量,促进大鲵栖息地恢复和野生大鲵资源保护,于2020年8月对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2个大鲵栖息地开展了大型无脊椎动物及环境因子调查。共采集到大型无脊椎动物85个分类单元,隶属5门8纲15目43科,其中以水生昆虫为绝对优势类群(占总物种数的88.2%);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丰度的变化范围为70.37~8122.2 ind/m^(2)(均值1301.8 ind/m^(2)),生物量范围为0.92~73.61 g/m^(2)(均值14.3 g/m^(2));AB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各调查点大型无脊椎动物丰度与生物量趋势存在较大差异;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是抑制大型无脊椎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的主要环境因素,而悬浮物浓度是影响敏感种优势度的关键因子。综合不同类型水生态健康评价结果,张家界大鲵栖息地生境整体良好,与2014年相比未发生明显恶化。位于游客集中的黄龙洞和八眼泉等地生境受影响程度整体较轻,主要表现为对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及悬浮物浓度的干扰;位于非旅游区的骡子塔,由于采石挖沙,且防护措施不足,产生的高悬浮物浓度对大鲵生境造成较大的影响,其它调查点基本保持着原有的大鲵生境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鲵生境 大型无脊椎动物 环境因子 冗余分析 生境质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繁养湘华鲮性腺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邹利 李传武 +2 位作者 蒋国民 杨鑫 王金龙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8-44,共7页
2011—2017年在室外土池塘繁殖饲养湘华鲮Sinilabeo decorus tungting,2018年3月、4月和5月采集湘华鲮子一代样本共计154尾,采用常规生物学测量和组织学方法,观察湘华鲮性腺的形态结构与特征。观察表明:湘华鲮子一代卵巢和精巢发育均分... 2011—2017年在室外土池塘繁殖饲养湘华鲮Sinilabeo decorus tungting,2018年3月、4月和5月采集湘华鲮子一代样本共计154尾,采用常规生物学测量和组织学方法,观察湘华鲮性腺的形态结构与特征。观察表明:湘华鲮子一代卵巢和精巢发育均分为6期,雌鱼最小性成熟年龄为5+,雄鱼最小性成熟年龄为4+。5龄以上湘华鲮卵巢在3—5月从Ⅲ期发育至Ⅳ期,在5月中下旬经过催产可发育为Ⅴ期,在一个性周期内产卵一次,为同步产卵型。4龄以上的湘华鲮精巢在3月处于Ⅲ~Ⅳ期,4月下旬—5月初发育到Ⅳ~Ⅴ期。池塘养殖条件下,湘华鲮可达到性成熟,进行全人工繁殖。本研究为湘华鲮的全人工繁殖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华鲮 精巢 卵巢 性腺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中添加虾壳粉对中华鳖肌肉营养成分及质构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程小飞 高金伟 +5 位作者 向劲 田兴 刘丽 邓时铭 谢仲桂 李传武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72-77,共6页
本试验以中华鳖成鳖为研究对象,在对照组饲料(商业饲料)中添加10%的虾壳粉为试验组饲料,通过12周的养殖试验,研究克氏原螯虾下脚料(虾壳粉)对中华鳖肌肉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脂肪酸组成及质构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试验组中华鳖... 本试验以中华鳖成鳖为研究对象,在对照组饲料(商业饲料)中添加10%的虾壳粉为试验组饲料,通过12周的养殖试验,研究克氏原螯虾下脚料(虾壳粉)对中华鳖肌肉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脂肪酸组成及质构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试验组中华鳖肌肉的粗蛋白质含量较对照组降低2.75%(P<0.05),而水分含量则较对照组提高2.08%(P<0.05),粗脂肪和灰分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除丙氨酸含量较对照组提高19.70%(P<0.05)以外,其苏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精氨酸、ΣTAA、ΣEAA和ΣNEAA分别较对照组降低24.10%、15.19%、19.76%、18.75%、17.10%、17.83%、16.71%(P<0.05);试验组的C16:0、C18:0、C24:0、C24:1、C18:2n6c、C20:2n6、C20:3n3、C22:6n38种脂肪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其C14:0、C15:0、C16:1、C18:1n9c、C18:3n3、C20:1、C22:1n97种脂肪酸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SFA、PUFA、HUFA、n-3、n-6、n-3/n-6分别较对照组提高24.82%、32.79%、67.42%、59.71%、17.58%、37.50%(P<0.05),而MUFA较对照组降低38.95%(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中华鳖肌肉的硬度、弹性、胶黏性、咀嚼性、内聚性和黏附性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商业饲料中直接添加10%虾壳粉对中华鳖肌肉质构特性无显著影响,但会对其肌肉品质产生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鳖 虾壳粉 营养成分 质构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锦鲫Clock基因表达量分析中的内参基因稳定性比较 被引量:1
18
作者 彭治桃 蒋国民 +5 位作者 邹利 李金龙 程小飞 房丽娟 王晓清 刘丽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7-42,共6页
为研究锦鲫Clock基因表达量分析中的内参基因稳定性,采用qRT-PCR技术进行实时荧光定量分析,并用Ge Norm和Norm Finder软件对5个内参基因(RPL13,GAPDH,18 S rRNA,β-actin和RPS29)进行稳定性评估,筛选出不同组织中最适合的内参基因,以准... 为研究锦鲫Clock基因表达量分析中的内参基因稳定性,采用qRT-PCR技术进行实时荧光定量分析,并用Ge Norm和Norm Finder软件对5个内参基因(RPL13,GAPDH,18 S rRNA,β-actin和RPS29)进行稳定性评估,筛选出不同组织中最适合的内参基因,以准确定量Clock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实验结果表明,5个内参基因中,18 S rRNA在锦鲫的肌肉、心脏、肝脏中表达最稳定,β-actin在肠中表达最稳定,RPL13在肾中表达最稳定;根据筛选的内参基因定量Clock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发现,Clock基因在锦鲫肌肉中相对表达量最高,其次依次是肝脏、肾、肠,心脏中最低.本研究准确定量Clock基因,为锦鲫生物钟节律机制的下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参基因 QRT-PCR 锦鲫 Ge Norm程序 NORM Finder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两种规格湘华鲮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程小飞 宋锐 +5 位作者 吴浩 邓时铭 刘丽 何志刚 李传武 向劲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73-78,共6页
为研究不同蛋白质水平饲料对湘华鲮稚鱼[初重(1.60±0.06)g)]和养成阶段[初重(109.87±0.13)g)]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设计稚鱼蛋白质水平为30%、35%、40%、45%,养成阶段蛋白质水平为25%、32%、39%、46%的等脂饲料4种。同一规格,... 为研究不同蛋白质水平饲料对湘华鲮稚鱼[初重(1.60±0.06)g)]和养成阶段[初重(109.87±0.13)g)]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设计稚鱼蛋白质水平为30%、35%、40%、45%,养成阶段蛋白质水平为25%、32%、39%、46%的等脂饲料4种。同一规格,每处理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稚鱼阶段放养50尾,养成阶段放养20尾,养殖周期分别为60 d和66 d。结果表明:(1)稚鱼阶段,不同蛋白质水平饲料对湘华鲮稚鱼的成活率和摄食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增大,饲料系数则相反,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肠体比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减小,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肥满度高蛋白质组(44.05%)显著大于低蛋白质组(28.83%~40.08%)(P<0.05),肠长则相反,而肥满度和肠长在低蛋白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养成阶段,不同蛋白质水平饲料对养成阶段湘华鲮成活率和摄食率无显著影响(P>0.05);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肥满度随着蛋白质水平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但各处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以生长性能为评价指标,当稚鱼和养成阶段湘华鲮分别投喂蛋白质水平为44.05%和36.44%的饲料时,湘华鲮可获得最大的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华鲮 不同生长阶段 蛋白质需求 生长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芙蓉鲤鲫仔稚鱼的异速生长模式及饥饿不可逆点研究
20
作者 谢敏 吴浩 +6 位作者 宋锐 向劲 周洁 李鸿 曾国清 李绍明 向建国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53-1262,共10页
【目的】探究芙蓉鲤鲫(Carassius auratus Furong carp♀×Cyprinus carpio red crucian carp♂)仔稚鱼的异速生长模式和饥饿耐受力,为芙蓉鲤鲫鱼苗培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持续测定芙蓉鲤鲫仔稚鱼各功能器官[全长、眼径、吻、... 【目的】探究芙蓉鲤鲫(Carassius auratus Furong carp♀×Cyprinus carpio red crucian carp♂)仔稚鱼的异速生长模式和饥饿耐受力,为芙蓉鲤鲫鱼苗培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持续测定芙蓉鲤鲫仔稚鱼各功能器官[全长、眼径、吻、头、体高、躯干、背鳍、臀鳍和尾鳍]的长度,探究其异速生长模型,并观察分析其饥饿状态下的初次摄食率。【结果】芙蓉鲤鲫仔鱼3日龄开口摄食,9日龄卵黄囊完全消失,仔鱼的相对混合营养期比率为2.0,表明其耐饥饿能力较强。芙蓉鲤鲫仔稚鱼优先发育体高、吻、头、背鳍和臀鳍等与消化、摄食、呼吸和游泳平衡相关的器官来适应早期人工培育环境,异速生长模式中各器官的生长拐点主要集中在弯曲期和后弯曲期,眼径、吻、头、体高、躯干、背鳍、臀鳍和尾鳍分别在16日龄(全长为14.00 mm)、12日龄(全长为11.42 mm)、14日龄(全长为11.96 mm)、12日龄(全长为11.38 mm)、16日龄(全长为13.96 mm)、14日龄(全长为12.10 mm)、15日龄(全长为13.20 mm)和23日龄(全长为17.21 mm)出现生长拐点。相对于全长,体高在拐点前为正异速生长,在拐点后为等速生长;吻、背鳍和臀鳍在拐点前后均为正异速生长;躯干在拐点前后均为负异速生长;头和眼径则由等速生长转变为正异速生长;胸鳍、体长和尾长未观察到生长拐点。仔鱼饥饿试验结果表明,3日龄仔鱼初次摄食率为10.0%,8日龄初次摄食率达最高(90.0%)后迅速下降,10日龄降至45.0%,达饥饿不可逆点(PNR)。【结论】芙蓉鲤鲫仔鱼各器官生长拐点主要集中于12~16日龄,优先发育体高、吻、头、背鳍和臀鳍等与摄食、消化、呼吸系统建立和游泳平衡相关的器官。芙蓉鲤鲫仔鱼3日龄即开口摄食,PNR为10日龄,相对混合营养期比率为2.0,耐受饥饿能力较强。在水温为(19.90±2.83)℃条件下,芙蓉鲤鲫脱膜后3~4日龄为下塘培育最佳时间点,下塘时间最迟不宜晚于9日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芙蓉鲤鲫 异速生长 生长拐点 初次摄食率 饥饿不可逆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