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营经济发展的跨时空特征——基于前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对照研究
1
作者 刘洪涛 肖功为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57-164,共8页
本文综合运用传统统计、新近发展的地理信息系统中的重心技术以及标准差椭圆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将样本区分为前后金融危机时期,对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跨时间和空间特征进行了深度解析。结论如下:时间特征方面,前金融危机时期,民营经济占... 本文综合运用传统统计、新近发展的地理信息系统中的重心技术以及标准差椭圆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将样本区分为前后金融危机时期,对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跨时间和空间特征进行了深度解析。结论如下:时间特征方面,前金融危机时期,民营经济占比出现过第一次系统性波动;后金融危机时期,出现过第二次系统性波动。空间位置特征方面,民营经济在前后金融危机时期有巨大反差;空间方向特征方面,呈现出空间分布、空间形状乃至空间方向上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营经济 时空特征 金融危机 重心技术 标准差椭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民营经济”取向下创新驱动与区域产业升级之谜——基于移动平均取样的面板数据模型 被引量:7
2
作者 刘洪涛 肖功为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0-97,共8页
基于2005—2015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选用移动平均取样方式对创新驱动与区域产业升级之谜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传统取样方式下,民营经济的创新驱动明确地强化了省域产业III型升级,但民营经济创新驱动对第二和第三产业升级的综合作... 基于2005—2015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选用移动平均取样方式对创新驱动与区域产业升级之谜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传统取样方式下,民营经济的创新驱动明确地强化了省域产业III型升级,但民营经济创新驱动对第二和第三产业升级的综合作用呈现为负向抑制状态。(2)新型取样方式下,民营经济的创新驱动对区域产业升级的影响具有"时间"和"产业"异分两大特征。(3)研究表明,2012年是新旧民营经济交替的分水岭。(4)"民营经济创新驱动上升能有效推动区域产业Ⅱ型升级,而民营经济创新驱动下跌能有效推动区域产业Ⅲ型升级"的简单解读并不严谨,民营经济从"被动"走向"主动"的姿态是"同型异构"事实的深层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驱动 产业升级 新民营经济 移动平均取样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营经济政策环境评价与利益相关者关系实证分析
3
作者 李四聪 马骥 《商业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45-46,共2页
为深入探讨民营经济政策环境评价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本文采取实地调研方式,选定特定利益相关者对政策环境因素的评价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差异性分析。研究表明,除具有特定性质的政策环境因素之外,利益相关者与政策环境评价之间均存... 为深入探讨民营经济政策环境评价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本文采取实地调研方式,选定特定利益相关者对政策环境因素的评价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差异性分析。研究表明,除具有特定性质的政策环境因素之外,利益相关者与政策环境评价之间均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和显著的差异性,并据此提出改革传统的单项政策制定模式、增强政策环境评价的客观性和搭建多形式的"政府-企业"沟通渠道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营经济 政策环境评价 利益相关者 实证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化失速、房地产混同与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动力机制转换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洪涛 肖功为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2-122,共11页
为了论证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动力机制正在转换以及探讨其如何转换的问题,基于2005—2018年中国国内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引入新的观察窗口——“时间”“空间”以及“时空综合”窗口开展动态及多维观察。结果表明:(1)第一系列研究中,工... 为了论证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动力机制正在转换以及探讨其如何转换的问题,基于2005—2018年中国国内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引入新的观察窗口——“时间”“空间”以及“时空综合”窗口开展动态及多维观察。结果表明:(1)第一系列研究中,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影响正在淡化;服务业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正在加强。(2)第二系列研究中,数据“相悖”事实,从三个方向表明应该对“房地产投资越高,越有利于城镇化发展”的观点持审慎态度;窗口“背离”怪象,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当中西部地区从“双向促进”机制滑向“双向抑制”机制的同时,东部地区也从“半健康”状态演变到“亚健康”状态。总之,传统工业化正在失速,房地产与城镇化不能、也不应混同。适时抓住信息化引致的传统工业化的转型机遇,是通向未来的必然选择,未来的城镇化进程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品位的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化失速 房地产混同 城镇化进程 动力机制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