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临界CO_(2)萃取绿茶香气成分工艺优化及物质分析
1
作者 李光彩 陆小双 +3 位作者 张孟聪 刘爱玲 刘仲华 张盛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7-186,共10页
[目的]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绿茶工艺并明确其香气品质特征。[方法]以云南普洱晒青绿茶作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曲面优化设计,获得超临界CO_(2)萃取绿茶香气物质最佳工艺,通过固相微萃取—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SPM... [目的]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绿茶工艺并明确其香气品质特征。[方法]以云南普洱晒青绿茶作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曲面优化设计,获得超临界CO_(2)萃取绿茶香气物质最佳工艺,通过固相微萃取—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法(SPME-GC×GC-QTOF-MS)、香气活力值(OAV)和气相色谱嗅闻仪(GC-O)对绿茶超临界萃取物进行香气化合物的鉴定分析。[结果]超临界CO_(2)萃取绿茶最佳工艺参数为萃取压力21 MPa、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2 h、CO_(2)流量21 L/h,夹带剂添加量160 mL,萃取得率达到1.0768%。对绿茶超临界萃取物进行香气化合物的鉴定分析,共检测出81种香气化合物,包括醇类、萜类、酯类和烃类等,其中以醇类含量最高。筛选出了29种OAV值>1的重要香气化合物,进一步采用GC-O嗅闻仪识别出香叶醇、β-紫罗酮等11种关键香气化合物,赋予绿茶超临界萃取物花香、甜香等风味。[结论]具有不同香型的香叶醇等11种关键香气化合物对云南普洱晒青绿茶超临界萃取物香气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_(2)萃取 工艺优化 固相微萃取 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 香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对黄金茶鲜叶挥发性成分及其制成绿茶品质的影响
2
作者 鲍肃都 安勤 +8 位作者 陈宏宇 刘洋 陈国和 黄纯勇 胡凯玥 陈金华 刘仲华 陈艳 黄建安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35,共12页
为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黄金茶1号鲜叶挥发性成分及所制绿茶的感官特征的影响,优化施肥方案,本研究以5%通用有机肥、10%专用有机肥、松尔肥、松达生物有机肥以及40%复合肥组成7个不同的施肥处理,以不施肥为对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 为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黄金茶1号鲜叶挥发性成分及所制绿茶的感官特征的影响,优化施肥方案,本研究以5%通用有机肥、10%专用有机肥、松尔肥、松达生物有机肥以及40%复合肥组成7个不同的施肥处理,以不施肥为对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全二维气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技术(GC×GC–QTOF–MS)检测不同施肥处理下黄金茶1号鲜叶的挥发性组分,并对鲜叶制作的绿茶进行感官审评和主要生化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黄金茶鲜叶中共检测出164种挥发性成分,其中以醇类(20.99%~37.20%)、醛类(29.67%~39.81%)和碳氢类(15.69%~25.04%)为主;施肥种类与施肥量影响挥发性成分的积累,与5%通用有机肥相比,10%专用有机肥有利于鲜叶挥发性成分的积累;在10%专用有机肥处理中,6000 kg/hm^(2)的施肥量相比3000 kg/hm^(2)的施肥量有利于碳氢类化合物和醇类化合物的积累;施肥处理对鲜叶所制绿茶的生化成分有影响,其中酚氨比降低有利于黄金茶醇厚鲜爽品质的形成;施肥种类和施肥量会影响鲜叶的挥发性成分积累以及成品茶的风味,以6000 kg/hm^(2)的10%专用有机肥搭配600 kg/hm^(2)的40%复合肥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金茶 施肥 挥发性成分 绿茶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主要活性成分的保健功能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9
3
作者 申雯 黄建安 +1 位作者 李勤 刘仲华 《茶叶通讯》 2016年第1期8-13,65,共6页
茶叶中的生物活性物质对人体具有多种保健功效,如调节糖脂代谢、抗氧化、防癌抗癌、增强免疫力等。本文综述了近五年来国内外有关茶叶中几种主要活性成分保健功效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茶叶 活性成分 保健功能 作用机制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地区种植的紫淮山主要营养成分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苏小军 熊冬梅 +3 位作者 李清明 赵小梅 李文佳 熊兴耀 《湖南农业科学》 2015年第7期88-90,共3页
对湖南邵阳和株洲两地种植的紫淮山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湖南邵阳和株洲两地种植的紫淮山块茎营养成分丰富,其中蛋白质含量较高,分别达到9.99%和15.91%;氨基酸种类齐全,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62.54和101.05 g/kg;Fe、Zn、Mn... 对湖南邵阳和株洲两地种植的紫淮山主要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湖南邵阳和株洲两地种植的紫淮山块茎营养成分丰富,其中蛋白质含量较高,分别达到9.99%和15.91%;氨基酸种类齐全,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62.54和101.05 g/kg;Fe、Zn、Mn、Se等微量元素含量丰富,邵阳紫淮山达到20.81、16.04、7.14 mg/kg和26.40μg/kg;株洲紫淮山达到27.65、19.19、2.03 mg/kg和19.70μg/kg。研究结果还表明生产地对紫淮山品质特征影响较大,湖南地区适合种植紫淮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淮山 营养成分 矿物元素 湖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及其功能成分对PM2.5诱导肺部疾病及预防与防治实验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牛丽 李自强 +1 位作者 钟晓红 刘仲华 《茶叶通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95-401,共7页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其中大气污染物中PM2.5很容易被人体吸入,诱发哮喘、急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严重者甚至导致肺癌。大量实验研究表明,茶叶中富含的多种功能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和防癌抗癌等功...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其中大气污染物中PM2.5很容易被人体吸入,诱发哮喘、急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严重者甚至导致肺癌。大量实验研究表明,茶叶中富含的多种功能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和防癌抗癌等功效。本文主要针对空气中PM2.5对人呼吸系统的影响以及茶叶中含有的一些主要功能性成分预防和治疗肺部相关疾病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能安全有效地利用茶及茶功能性成分及开发新型茶产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抗氧化 炎症 茶多酚 EGC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GC-QTOF-MS分析不同品种汝城白毛茶白茶的香气特征 被引量:3
6
作者 安勤 鲍肃都 +6 位作者 陈宏宇 安会敏 陈圆 张欣仪 刘洋 刘仲华 黄建安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3-171,共9页
采摘汝城白毛茶1号(RT1)、汝城白毛茶2号(RT2)和汝城白毛茶群体种(QT3)3个品系(种)的一芽二叶鲜叶按照相同的加工工艺(萎凋、干燥)加工成白茶,并探究其香气品质特征。感官定量描述法、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和全二维气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 采摘汝城白毛茶1号(RT1)、汝城白毛茶2号(RT2)和汝城白毛茶群体种(QT3)3个品系(种)的一芽二叶鲜叶按照相同的加工工艺(萎凋、干燥)加工成白茶,并探究其香气品质特征。感官定量描述法、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和全二维气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法被用于评价不同品系(种)汝城白毛茶白茶的香气属性和定性定量其挥发性成分。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相对香气活性值被用于筛选汝城白毛茶白茶的关键香气成分,并探究不同茶树汝城白毛茶品系(种)对白茶香气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品系(种)汝城白毛茶白茶的香气感官特征存在差异,RT1和QT3虽都有花香,但RT1清香特征显著,QT3具有毫香特征突出,RT2则呈现薄荷香。使用多元统计分析并以P<0.05、变量投影重要性值大于1和相对香气活性值大于1.00为准则,共计10种香气成分被认为是3个茶树品系(种)所制白茶香气差异的原因。苯甲醛对3个汝城白毛茶品种(系)所制白茶的清香具有关键作用。正己醛对RT1的清香形成具有关键作用。苯甲醛、芳樟醇氧化物II、芳樟醇氧化物I对RT2的薄荷香形成具有关键作用。蘑菇醇、柠檬醛和顺-4-庚烯醛对QT3的毫香具有关键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汝城白茶香型多元化及不同品系(种)的品系(种)茶关键呈香物质基础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茶 品系(种) 全二维气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分析法 香气 多元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茯砖茶品质特征及其香气组分研究 被引量:39
7
作者 沈程文 邓岳朝 +4 位作者 周跃斌 齐冬晴 贺群 田双红 林娟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8-48,共11页
以湖南省15个有代表性的茯砖茶产品为研究对象,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结合GC-MS分析其香气成分;并通过感官审评和化学成分分析,研究了湖南茯砖茶的品质特征和香气组分上的差异。感官审评结果表明,茯砖茶香气以菌香为主要特点,部分茯... 以湖南省15个有代表性的茯砖茶产品为研究对象,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结合GC-MS分析其香气成分;并通过感官审评和化学成分分析,研究了湖南茯砖茶的品质特征和香气组分上的差异。感官审评结果表明,茯砖茶香气以菌香为主要特点,部分茯砖茶稍带沤味、烟气、欠纯正。GC-MS分析结果表明,香气物质含量最多的为醇类(15个样品平均相对含量为23.01%),其次为酸类(18.85%)、酮类(11.10%)、醛类(9.20%)、酯类(4.28%)、碳氢化合物(3.78%)、其他类(2.67%)、杂氧化合物(1.06%),酚类物质(0.07%)的含量最低。茯砖茶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15个样品的平均相对含量,茶多酚为10.88%、氨基酸0.66%、咖啡碱3.83%、可溶性糖7.27%、水浸出物31.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茶 香气成分 感官品质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根碱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形态结构及小肠黏膜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0
8
作者 陈家顺 康宝聚 +5 位作者 曾建国 胡海波 赵玉蓉 陈柳 姚康 符晨星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845-1853,共9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血根碱(SAN)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形态结构及小肠黏膜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选取23日龄平均体重为(6.55±0.18)kg的健康"杜×长×白"三元杂交断奶仔猪36头,按体重相近、性别比例相同原则随机分... 本试验旨在研究血根碱(SAN)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形态结构及小肠黏膜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选取23日龄平均体重为(6.55±0.18)kg的健康"杜×长×白"三元杂交断奶仔猪36头,按体重相近、性别比例相同原则随机分为3组,分别饲喂基础饲粮(对照组)、基础饲粮+75 mg/kg金霉素(抗生素组)、基础饲粮+50 mg/kg SAN(SAN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SAN组和抗生素组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和腹泻率显著降低(P<0.05);但SAN组与抗生素组间以上生长性能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SAN组和抗生素组的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高度、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值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但SAN组和抗生素组间以上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SAN组回肠绒毛高度、V/C值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3)与对照组相比,SAN和抗生素组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黏膜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G和免疫球蛋白M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升高(除十二指肠黏膜免疫球蛋白G和空肠黏膜免疫球蛋白M外)(P<0.05或P<0.01);但SAN组和抗生素组间以上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SAN可以改善肠黏膜形态,提高小肠黏膜免疫功能,从而提高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达到与添加抗生素相当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根碱 断奶仔猪 生长性能 肠道形态结构 免疫球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环境条件对枳壳挥发油主要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何英杰 王靖 +3 位作者 刘东波 伍睿宇 唐其 谢红旗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200-2203,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环境条件对枳壳挥发油主要成分的影响。方法分别在紫外、温度、湿度等因素干预下,对挥发油主要有效成分变化进行GC-MS分析。结果柠檬烯和芳樟醇是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其含有量分别为43.10%和26.43%。-20℃冷藏和短暂常温干燥... 目的探讨不同环境条件对枳壳挥发油主要成分的影响。方法分别在紫外、温度、湿度等因素干预下,对挥发油主要有效成分变化进行GC-MS分析。结果柠檬烯和芳樟醇是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其含有量分别为43.10%和26.43%。-20℃冷藏和短暂常温干燥保存对其主要成分的影响程度较低。结论温度是影响枳壳挥发油含有量的主要因素,紫外照射对其也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枳壳 挥发油 主要成分 环境条件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研究茯砖茶加工过程品质变化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永迪 刘仲华 +3 位作者 黄建安 张贻杨 林海燕 李勤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1-4,9,共5页
研究了茯砖茶加工过程中10个时间阶段的样品,分析测定了18个品质成分,对所得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构建样品与品质成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EGCG、GCG、ECG、茶多酚、可溶性糖、没食子酸和水浸出物是茯砖茶加工过程中的主要变... 研究了茯砖茶加工过程中10个时间阶段的样品,分析测定了18个品质成分,对所得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构建样品与品质成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EGCG、GCG、ECG、茶多酚、可溶性糖、没食子酸和水浸出物是茯砖茶加工过程中的主要变化物质。提取的三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56.45%、26.29%和8.46%。结合聚类分析可得茯砖茶加工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毛茶期,包括毛茶和发花第0 d;第二阶段为发花前期,包括渥堆、发花第3 d和发花第6 d;第三阶段为发花后期,包括发花第9 d、发花第12 d、发花第15 d;第四阶段为茯砖茶干燥期,包括发花第18 d、发花第22 d。本研究为茯砖茶加工过程中品质成分的变化建立了评价体系,确定了加工过程各时间段的分界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茶 发花 品质成分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酮戊二酸的生理功能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1
作者 陈家顺 苏文璇 +1 位作者 符晨星 姚康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818-3827,共10页
α-酮戊二酸(AKG)是三羧酸循环中的中心物质,也是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的桥梁。AKG作为铵离子清除剂,是提供谷氨酰胺的来源,能够促进肌肉蛋白质合成和抑制蛋白质降解,并为胃肠道细胞提供能量代谢的燃料。AKG可以通过脯氨酰-4-羟化酶... α-酮戊二酸(AKG)是三羧酸循环中的中心物质,也是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的桥梁。AKG作为铵离子清除剂,是提供谷氨酰胺的来源,能够促进肌肉蛋白质合成和抑制蛋白质降解,并为胃肠道细胞提供能量代谢的燃料。AKG可以通过脯氨酰-4-羟化酶产生脯氨酸,增加胶原蛋白合成,促进骨骼系统发育。此外,AKG可以抑制ATP合成酶和雷帕霉素靶蛋白,延长线虫的寿命。AKG不仅延长寿命,而且延迟与年龄相关的疾病。另外,AKG在消除毒性、提高耐寒性、缓解氧化应激损伤以及促进人类多潜能干细胞分化等方面具有关键作用。本文旨在对AKG的生理功能及其在动物生产领域的应用进行综述,以促进人们对AKG的理解,为AKG在动物营养调控和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酮戊二酸 蛋白质合成 骨骼发育 免疫系统 生理功能 动物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时蒸馏萃取法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茯砖茶挥发性成分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9
12
作者 李永迪 黄燕 +4 位作者 刘杏益 张贻杨 刘仲华 黄建安 李勤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246-252,共7页
为了比较不同萃取方法对茯砖茶挥发性成分的萃取效果,找到更适合茯砖茶挥发性成分分析的萃取方法,采用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Gas Chromatography-triple Quadrupole Series Mass Spectrometry,GC-QQQ-MS)比较分析了同时蒸馏萃取... 为了比较不同萃取方法对茯砖茶挥发性成分的萃取效果,找到更适合茯砖茶挥发性成分分析的萃取方法,采用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Gas Chromatography-triple Quadrupole Series Mass Spectrometry,GC-QQQ-MS)比较分析了同时蒸馏萃取法(Simultaneous Distillation Extraction,SD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ead 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提取茯砖茶挥发性成分的效果。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提取到的茯砖茶挥发性成分差异明显,两种方法共提取出90种挥发性成分,共有成分40种。其中SDE法提取到79种,以碳氢化合物、杂氧化合物、酮类和酚类为主;主要化合物有植酮、雪松醇、棕榈酸、2,6-二叔丁基对甲酚、二苯并呋喃、菲、香叶基丙酮、邻苯二甲醚、邻甲酚、联苯等。HS-SPME法提取到50种,以碳氢化合物、杂氧化合物、酮类和酚类为主;主要化合物有咖啡因、邻苯二甲酸二乙酯、二苯并呋喃、二氢猕猴桃内酯、联苯、香叶基丙酮、植酮、雪松醇、菲、1,2,3-三甲氧基苯等。两种方法各有优劣,相互补充,结合分析可为茯砖茶挥发性成分鉴定提供更全面、更完整、更准确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砖茶 同时蒸馏萃取法 顶空固相微萃取法 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仪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角瓜营养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的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6
13
作者 谢红旗 何英杰 +5 位作者 杨甜 谢丙炎 王蕾 康信聪 张志旭 刘东波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6-31,共6页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及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等对甜瓜属新种质刺角瓜的营养成分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刺角瓜富含VC、多酚、多糖及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其中VC含量为125mg·kg^(-1),多酚...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及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等对甜瓜属新种质刺角瓜的营养成分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刺角瓜富含VC、多酚、多糖及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其中VC含量为125mg·kg^(-1),多酚含量为314 mg·kg^(-1),可溶性总糖、可溶性多糖含量分别为2.7%、0.5%,游离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为9 908、3 120 mg·kg^(-1),水分及灰分分别占鲜质量的95.0%、0.6%;刺角瓜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其对DPPH半清除率IC50为0.060 g·m L^(-1),对羟自由基半清除率IC50为0.036 g·m 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角瓜(非洲角黄瓜) 抗坏血酸 多酚 多糖 氨基酸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堡茶汤色品质差异分析
14
作者 肖虹菲 许皓 +3 位作者 欧行畅 安会敏 黄建安 刘仲华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92-301,共10页
茶汤汤色是评价茶叶品质的重要因子。为探究广西六堡茶汤色品质与化学成分关系,本研究通过感官审评和色差分析区分六堡茶汤色,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比色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 茶汤汤色是评价茶叶品质的重要因子。为探究广西六堡茶汤色品质与化学成分关系,本研究通过感官审评和色差分析区分六堡茶汤色,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比色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orbitrap-mass spectrometry,UPLC-Q-Orbitrap-MS)测定品质成分,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法研究茶汤内含物质与汤色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六堡茶典型的茶汤汤色类型有橙红型、红色型、红浓型3种,且三种类型汤色间茶褐素含量差异显著(P<0.05);六堡茶样品中共鉴定出120种化合物,其中大部分氨基酸、儿茶素类、酚酸类、黄酮类化合物等在三种类型汤色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根据VIP值筛选出N-乙酰-DL-谷氨酸、4-酮-L-脯氨酸、儿茶素、表儿茶素、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芦丁、槲皮苷、异槲皮苷、二氢杨梅素、杨梅素-3-O-半乳糖苷、奎宁酸、没食子酸、3-没食子酰基奎宁酸等28种影响六堡茶茶汤颜色的关键非挥发性成分,且随汤色加深而含量降低。本研究为六堡茶汤色物质基础的阐明和品质特征形成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堡茶 汤色 化学成分 差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基源“金银花”的功能和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杨兰 刘东波 +1 位作者 舒利 黄彬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19,共10页
通过查询有关各基源金银花的功能应用研究报道,对药典中所列“金银花”和“山银花”的功能和应用研究情况进行系统回顾和梳理归纳&结果表明,有关忍冬金银花和灰毡毛忍冬山银花研究较多,其他3种基源山银花研究较少;各基源山银花与忍... 通过查询有关各基源金银花的功能应用研究报道,对药典中所列“金银花”和“山银花”的功能和应用研究情况进行系统回顾和梳理归纳&结果表明,有关忍冬金银花和灰毡毛忍冬山银花研究较多,其他3种基源山银花研究较少;各基源山银花与忍冬金银花具有解热、抗菌抗病毒、抗炎等的功能等效性,品质好、产量高且价格低的品种具有更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花 山银花 功能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及亚临界萃取澳洲薄荷挥发性成分的对比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思 谢红旗 +2 位作者 刘雪辉 王靖 刘东波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37-139,共3页
以澳洲薄荷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_2、亚临界丁烷萃取技术萃取澳洲薄荷的挥发性成分,并通过GC—MS对其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萃取的得率为2.5%,亚临界丁烷萃取得率为1.4%;超临界CO_2的GC—MS分析出萃取挥发性成分为21种,薄荷... 以澳洲薄荷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_2、亚临界丁烷萃取技术萃取澳洲薄荷的挥发性成分,并通过GC—MS对其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萃取的得率为2.5%,亚临界丁烷萃取得率为1.4%;超临界CO_2的GC—MS分析出萃取挥发性成分为21种,薄荷醇的相对含量为70.33%;亚临界丁烷萃取物的挥发性成分为11种,薄荷醇的相对含量为60.83%。澳洲薄荷挥发性成分的超临界CO_2萃取优于亚临界丁烷萃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洲薄荷 超临界CO2萃取 亚临界丁烷萃取 GC-MS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揉捻对夏茶内含成分浸出特性及苦涩味影响 被引量:13
17
作者 银霞 赵熙 +3 位作者 黄浩 包小村 郑红发 刘仲华 《中国茶叶加工》 2016年第6期21-27,共7页
为探析揉捻工艺对夏季绿茶苦涩味的影响,实验以槠叶齐夏茶为原料,设揉捻程度(轻揉和重揉)、揉捻时间(长揉和短揉)、揉捻温度(余热揉和冷揉)等不同处理。结果表明:(1)短时轻冷揉的茶汤苦涩味最轻,长时热重揉苦涩味最重,不同揉... 为探析揉捻工艺对夏季绿茶苦涩味的影响,实验以槠叶齐夏茶为原料,设揉捻程度(轻揉和重揉)、揉捻时间(长揉和短揉)、揉捻温度(余热揉和冷揉)等不同处理。结果表明:(1)短时轻冷揉的茶汤苦涩味最轻,长时热重揉苦涩味最重,不同揉捻处理对苦涩味影响大小为揉捻程度〉揉捻时间〉揉捻温度;(2)这种影响差异主要是不同揉捻处理导致各内含成分浸出率不同所致,其中对茶多酚的浸出率影响最大,变异系数为83.38%-176.50%,是形成茶汤苦涩味差异的主要原因;(3)茶汤涩味的变异系数远高于苦味,表明揉捻处理对涩味物质的影响要大于苦味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揉捻 夏茶 内含成分 浸出特性 苦涩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种中药渣的营养成分 被引量:50
18
作者 黎智华 祝倩 +3 位作者 姬玉娇 印遇龙 王德云 孔祥峰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1-95,共5页
随着中药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与利用,中药加工企业产生了大量的中药渣。为了探究中药渣的再利用价值,本实验测定了六种市场常见中药渣中的常规营养成分、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的含量。结果表明,绞股蓝药渣中粗蛋白质含量最高(16.46%),妇科千金... 随着中药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与利用,中药加工企业产生了大量的中药渣。为了探究中药渣的再利用价值,本实验测定了六种市场常见中药渣中的常规营养成分、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的含量。结果表明,绞股蓝药渣中粗蛋白质含量最高(16.46%),妇科千金片药渣中的粗灰分(12.56%)、粗纤维(70.70%)、酸性洗涤纤维(56.35%)和中性洗涤纤维(44.86%)含量最高,各种药渣中氨基酸含量为5.92%~14.92%。上述数据表明,六种中药渣均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可用于开发畜禽饲料添加剂的原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渣 饲料添加剂 常规营养成分 微量元素 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茉莉花茶特征香气成分研究 被引量:45
19
作者 安会敏 欧行畅 +6 位作者 熊一帆 张杨波 李娟 李勤 李骞 李适 黄建安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5-237,共13页
茉莉花茶是我国特有的再加工茶,香气是决定茉莉花茶品质的最主要因素。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绿茶素坯和茉莉花茶的挥发性成分定性定量,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rthogonal project... 茉莉花茶是我国特有的再加工茶,香气是决定茉莉花茶品质的最主要因素。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绿茶素坯和茉莉花茶的挥发性成分定性定量,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rthogonal projections to latent structu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香气活度值法(Odor activity value,OAV)筛选茉莉花茶的特征香气成分,并探究其对花茶品质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绿茶素坯与茉莉花茶中共鉴定出7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茉莉花茶的特征香气成分有13种,分别是3-己烯-1-醇、苯甲醇、芳樟醇、苯乙醇、乙酸叶醇酯、苯甲酸甲酯、乙酸苄酯、水杨酸甲酯、顺式-3-己烯基异戊酸酯、2-氨基苯甲酸甲酯、顺式-3-己烯基苯甲酸酯、吲哚和α-法呢烯;苯乙醇与茉莉花茶品质相关性较低,其余12种特征香气成分与茉莉花茶品质相关性较强(r≥0.84)。该研究结果为茉莉花茶品质的评定、调控和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茉莉花茶 特征香气成分 花茶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黑毛茶等温吸湿模型建立及霉变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胥伟 赵仁亮 +2 位作者 姜依何 吴丹 朱旗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7-32,共6页
为了探讨黑毛茶的陈化及成品茶的安全贮存特性,本研究通过静态称质量法测定了湖南黑毛茶在20、30、40℃,水分活度为0.010 3~0.981 8条件下的吸湿特性,建立不同温度下黑毛茶的吸湿曲面响应模型及等温吸湿曲线;对等温吸湿曲线进行了非线... 为了探讨黑毛茶的陈化及成品茶的安全贮存特性,本研究通过静态称质量法测定了湖南黑毛茶在20、30、40℃,水分活度为0.010 3~0.981 8条件下的吸湿特性,建立不同温度下黑毛茶的吸湿曲面响应模型及等温吸湿曲线;对等温吸湿曲线进行了非线性回归拟合,并在温度25℃和相对湿度85%、87%、90%的条件下进行模拟仓储。结果显示:湖南黑毛茶等温吸湿曲线为Ⅱ类曲线,不同温度(20、30、40℃)条件下,黑毛茶吸湿平衡时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分别为14、10、6 d,并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呈现平衡含水率降低的规律;3个温度条件下黑毛茶的曲面响应模型呈现一定的规律特性,GAB及Osiwin模型较优地拟合了黑毛茶的等温吸湿曲线,特定条件下模拟仓储10 d,相对湿度85%的条件下未见生霉现象,相对湿度87%的条件下出现局部霉变,相对湿度90%的条件下霉变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毛茶 等温吸湿曲线 霉变安全 模型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